📖 ZKIZ Archives


諾獎得主 以經濟理論分析人類行為 經濟學大師 貝克逝世

1 : GS(14)@2014-05-06 19:34:3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506/18710677

                                經濟學家研究甚麼?從前絕大多數人都會說還用問嗎,當然是經濟!但在貝克(Gary Becker)之後,無論是歧視、犯罪、結婚成家和教育,經濟學家都有話說。這位以83歲之齡逝世的美國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大師,將經濟學分析引入其他人類行為研究,被譽為是20世紀最重要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之一。

                芝加哥大學和貝克的家人前天(周日)表示,貝克因長期患病的併發症,上周六在芝加哥西北醫院逝世。芝大另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漢森(Lars Peter Hanson)表示:「人們將會記得他很有創意地擴大經濟分析的範疇,亦是20世紀最佳經濟學家之一。」

師承佛利民 論文引入歧視研究

                  貝克在芝加哥大學做研究生和任教,師承經濟學巨匠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在博士論文就將經濟分析引入種族和性別歧視研究,指歧視不能用人唯才、人盡其用,就像一種對歧視者和被歧視者都造成損失的稅項。
在貝克1950年代發表其洞見之前,社會科學各學科門戶分明,經濟學研究經濟、心理學研究心理、社會學研究社會。經濟學家的理性選擇分析,局限於研究買賣和生產等經濟活動,其他學科學者多數認為,犯罪和生育等人類行為,是由習慣和情緒等非理性因素驅動。
貝克打破門戶之見,認為只要假設人們會理性行事但不一定只為私利,人們是會作出計算、平衡各種動機和分析成本效益,然後作出選擇,經濟學的分析就可為這些行為帶來深刻洞見。
貝克將這套分析用於犯罪學,指一個人會否犯罪,是會對成功犯罪所得利益,跟被捉到的風險和懲罰代價作比較,利益高於代價就會犯罪,相反就不會。同樣分析亦可用於父母為子女供書教學的問題,令「人力資本」的概念普及。
在1981年的《家庭論》,貝克對生兒育女和家庭內分工等問題作出經濟學分析,指職業女性傾向生少些孩子,是因為打工賺錢令她們的時間變得寶貴,又指政府向未婚媽媽提供福利援助,是會令人少了結婚和鼓勵貧窮婦女當單親媽媽多生育。

                                                                                                                        
            ■貝克(左)1992年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領取諾貝爾經濟學獎。美聯社            ■經濟學家貝克(中)是佛利民(左)的徒弟。            ■左起:福格爾、盧卡斯、貝克和米勒,是芝加哥大學其中四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影響社會學犯罪學人口學

                貝克的創見最初兩邊不討好。他在諾貝爾基金會的自傳寫道:「我那種研究在很長時間都被多數重要經濟學家忽視,或者非常不喜歡,甚至認為我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其他學者認為他的犯罪成本效益分析,漠視道德對錯問題,教育學家更大罵把讀書當成投資的人力資本理論銅臭味濃,沾污教育理想。行為經濟學派反過來引入羊群效應等心理學現象,挑戰他的理性選擇假設,爭辯亦沒完沒了。
但貝克的分析最終亦得到認同,199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並對社會學、犯罪學和人口學等學科帶來深遠影響,不再忽視有關問題的經濟分析層面。密歇根大學經濟與公共政策教授沃爾弗斯(Justin Wolfers)說:「他的影響遠遠超越經濟學。我個人認為,他是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社會科學家。」
美聯社/彭博社/美國《華爾街日報》                                                        
2 : GS(14)@2014-05-06 19:34:5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506/18710680


貝克用經濟學方法分析社會問題,原來他求學時期曾在選經濟學和社會學之間徘徊,讀數學出身的他選了經濟學,並完全投入用經濟學的觀念看世界。
1930年12月2日出生的貝克,父親是公司合夥人,他在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數學,對社會問題有興趣,卻嫌社會學抽象概念多「太難」,選了副修經濟學,認為學科關乎社會組織之餘,亦有嚴謹的數學工具。
■《人力資本》
是貝克的教育經濟學傑作。   ■《家庭論》
分析生兒育女等家庭決定的理性考慮。   ■《歧視經濟學》
分析歧視造成的經濟代價。

貝克2004年在《商業周刊》最後一篇專欄說:「跟很多同代人一樣,我讀大學初期是個社會主義者,但讀了幾個經濟學課程,我就學會競爭、市場和誘因的威力,瞬即變成古典自由主義者,相信個人責任的力量、市場經濟、政府角色重要但有限。」
貝克在芝加哥大學讀碩士和博士深造經濟學,師從佛利民,畢業後先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70年回巢芝大經濟系,高足包括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貝克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令他83年同被社會學系聘任為教授。
曾非法泊車「理性犯罪」

芝大形容經濟學世界觀,滲入到貝克生活的各方面。貝克首任妻子早逝,認識第二任妻子、中東史家納沙特(Guity Nashat),就是起於貝克登廣告求售一套飯桌椅,引來納沙特跟他討價還價。英國《金融時報》指貝克一次出席該報午餐會時非法泊車,事後向記者說那是衡量過風險和效益的「理性犯罪」。
彭博社/美國《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
3 : GS(14)@2014-05-06 19:35:0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40506/18710682


貝克多年來在專欄及網誌評論時事與經濟問題,被視為保守派的他,卻有許多觀點與共和黨相左,如認為面對同性婚姻、墮胎等問題應更具彈性;他承認自由市場不完全,但即使金融海嘯禍及全球,他仍堅信自由市場的力量。
[■2007年貝克獲時任總統喬治布殊頒發總統自由勳章。] ■2007年貝克獲時任總統喬治布殊頒發總統自由勳章。
「市場不完美 政府做得更差」

銀行及金融機構以高槓桿爭取最大回報,引爆2008年金融海嘯,貝克2010年接受《紐約人》雜誌訪問時說:「市場並不完美,但政府做得更差。」美國經濟起起伏伏,也未動搖他這個信念。
貝克1985年至2004年間為《商業周刊》專欄撰文,原本只打算寫一兩年,結果一寫19年,只因發現「享受以經濟學角度去剖析重要的社會議題」,之後與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美國上訴法院法官波斯納(Richard Posner)聯手寫網誌,分析政治經濟議題。
屬保守派的貝克,不少立場與共和黨背道而馳,他贊成向古巴全面開放貿易關係,倡議大麻非刑事化;批評共和黨過份集中社會及軍事議題,自製「保守主義危機」,認為若要保守主義運動更具吸引力,最佳方法是「以更靈活態度處理軍中同性戀問題、同性婚姻、墮胎及幹細胞研究」等社會熱話。
彭博社/美國《華爾街日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5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