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城市的灵魂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08/100311802.html

  在过去的十年左右,也有规划者对重要古迹有了保护意识,但对一个城市的灵魂似乎仍很茫然

陶景洲

  多年以来,我对中国公司的名称感到不解。为什么一个中国公司的名称一定要包括城市、商号以及行业这三大要素呢?比如,为本杂志提供印刷服务的公 司是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当然,大型国企或投资规模超过三千万美元的某些外资企业,似乎可以例外地用“中国”取代“某市”。比如,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公 司。

  我对这种僵化的程式曾经多次提出意见,如此下去,中国怎么可能出现“微软”这样响亮的名字?但工商部门不为所动。这不,微软在中国也得起一个中国式的名字——微软(中国)。

  到处贴着城市标签的公司名字,让置身于该城市的人时感滑稽。我这两天在上海,到处见到公司的名称以“上海市”开始,仿佛是在提醒我身在上海。这令我想起中国城市的灵魂问题。

  记得大约二十年前,一位法国朋友到北京出差,他从我在京广中心的办公室眺望窗外的北京城,转过身来说:“尽管我对你十分尊重,但我不得不告诉你,北京和东京一样,大概是城市规划最失败的城市。”他的这一番表述令我震惊。但似乎也道出了一个难以反驳的事实。

  许多人记得北京城墙被“强拆”的故事。建国后,政府认为北京城墙妨碍交通、不利于城市规划,决定将其彻底拆除。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 命期间修建北京地铁,全长近40公里的北京城墙被拆除殆尽,最终只遗存北京站南、内城东南角楼以北和西便门附近三处内城残余。以建筑师梁思成为代表的保留 派曾为北京故城被毁而挥泪奔走。而这样的悲剧至今还在重演。北京南城改造就不能不说是对北京作为故都的亵渎。

  为了建成一个所谓现代化的城市,全国不知多少古迹被破坏。而那些被保留的古迹,由于缺少由周围环境营造的整体感,在我眼中,它们像是沙漠中的绿洲。这种对古建筑的破坏,在当时看来是那样的理所当然,那样的适应潮流。

  深谙“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诗句意境,我到了扬州便不敢去参观城市和古迹,惟恐我心中残留的古都印象被残酷地粉碎。熟知滇池的“长联”以及西南联大的美丽故事,我看完昆明城之后感到极度地失望。难道春城就应该被这等作践吗?

  许多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逐步变成了千孔一面,原来特有的街道、民居,纷纷让位给毫无特色的高楼大厦与宽阔的柏油路。越是富有的城市,它的规划者们似乎越是对古迹没有感情。在相对落后的城市(比如西安),你还能看到城墙。

  在过去的十年左右,也有规划者对重要古迹有了保护意识,但对一个城市的灵魂似乎仍很茫然。

  前几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蓝图,着实令我浑身盗汗,害怕地方官员“好大空”的规划风格要横扫万千民风古朴的乡村。如今,由于地方财政预算吃紧,国家耕地红线保护等措施,这一“蓝图”未能大规模实施,实属万幸。

  城市建设不仅千篇一律,而且多有粗制滥造。从北京西站“豆腐渣工程”,到上海的“楼倒倒”,再到不知多少没有建成就已倾斜、就要被炸掉的楼宇。 当我看到建筑工地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红色标语,真是哭笑不得。上海外滩那些帝国主义强盗在近两百年之前建成的建筑仍岿然屹立,这足以令众多的工程 业主、监理、施工队伍感到汗颜。不过,想来他们也是配合市政当局的意图,建造、倒塌、清理、重建——这都是GDP翻番的基础所在。

  还应感谢工商当局对公司命名的有关强制要求。否则,如果某一天把你放在一个城市,你虽不至于“不知今夕是何年”,但一定会不知身在何处。

  作者为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亚洲业务执行合伙人、国际商会仲裁院委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