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點解玩懷舊與鬼馬 呂大樂

1 : GS(14)@2013-05-22 13:26:23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6362

上星期在本欄談電視劇《神探高倫布》,我說它之所以令觀眾反應欠佳,乃咎由自取,因為它在形式、手法與內容三方面互不協調,以至觀眾在解讀劇情時遇上極大困難,無法投入。

本地電視台時有拍攝一些以懷舊為噱頭的電視劇,當中經常以賣弄一些舊時代的生活細節,以吸引觀眾的注意,甚至希望藉此引起一些中老年的觀眾共鳴,令該劇可以成為社會上的一個話題。以今次《神探高倫布》為例,改編自披頭四〈Can't Buy Me Love〉的粵語流行曲〈行快啲喇〉,本來是劇中重要一環,既突出六十年代的時代背景,同時又鬼馬搞笑,應可成為群眾的話題。可是,由於劇情再發展下去,內容根本與鬼馬搞笑完全扯不上關係,觀眾無興趣追看之餘,連這條橋亦無法發揮任何可以吸引觀眾注意的作用。監製、編導今次的部署基本上完全失敗,乃該劇自相矛盾所致,與〈行快啲喇〉一曲本身無關。

但《神探高倫布》的監製、編導本想以〈行快啲喇〉來製造氣氛及話題,而結果反而是誤導觀眾,令他們產生錯誤期望。叫我好奇的是,為何本地電視台總愛將懷舊跟鬼馬、搞笑串連起來,把昔日情境定型,這既無新意,又將電視畫面上的本土歷史變得空有一種形式,缺乏內涵。當然,我並不是期望或要求電視台開拍史詩劇;如此重頭及需要認真製作的,今天恐怕很難在本地電視廠內發生。

不過,就算不是製作嚴肅的史詩劇,電視台也應該更認真地對待一些時代背景、細節。舉例:今天重聽〈行快啲喇〉、〈一心想玉人〉(改編自披頭四的〈I Saw Her Standing There〉,同期也相當受歡迎),固然有其過癮之處,但又不應只限於過癮、鬼馬、抵死一番而已。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將外國(早期是所謂歐西流行曲,到後來則更多是日本流行音樂)填上廣東歌詞,其意義及地位跟後來的就很不一樣。〈行快啲喇〉、〈一心想玉人〉兩首歌的確廣泛流傳(以前在街邊、夜市賣唱片的檔攤多會大聲播放,以招徠顧客,所以所謂廣泛流傳,不一定是電台選播的結果),深入民間。今天在差不多五十年之後回望,很容易將它們看待為過癮之作。可是,在當時的環境裏,意見是有分歧的。喜歡歐西流行歌曲的那一批年輕人,會嫌歌詞老套、俗氣,自覺跟它們及其代表的普羅文化保持距離。而另一批廣大群眾,則覺得它們很有街坊味道,容易上口,人人都懂唱幾句。那個年代在歐西流行音樂與粵語小曲之間,存在兩種或多種不同的文化取向。

怎樣由那時候草根味道甚濃的粵語小曲發展至後來普羅大眾都接受(今天甚至奉之為本地普及文化經典)的港式廣東歌,並且產生了本地流行樂壇的巨星如許冠傑、譚詠麟等(試問除了YouTube及網絡上那班努力保存本地普及文化的人士之外,又有多少人會記起唱〈行快啲喇〉、〈一心想玉人〉的是上官流雲),那個過程更值得好好想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