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xin.cn/2011-09-16/100306048.html
當今社會穩定的最大挑戰,是能否為新一代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誰能預想到,今年的世界竟是如此動盪不安?2010年12月突尼斯一名失業大學畢業生的死亡,竟然會導致「阿拉伯之春」的到來。各種暴亂在北非和中東爆發,連英國也出現了暴亂的變種。
除了失業青年的不滿情緒,引發這些動盪局面的另一個共同因素就是社交媒體。甚至中國的溫州高鐵相撞事件,也引發了微博形式的、比以前更快的新聞傳播。Twitter、Facebook、Google以及手機短信,已經從本質上改變了新聞傳播以及全球治理結構。
傳統上,新聞和信息往往掌控在世界各地有限的幾個強勢新聞集團和政府媒體手中。收音機和電視則改變了遊戲規則,但這些媒體仍然像傳統紙質媒體一樣是單向的。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出現,帶來了信息的雙向傳遞。大多數人對這一全新現象尚未充分理解。
首先,有龐大得超乎想像的群體能夠很容易、快速、詳盡地獲得各類新聞信息。今天,全球不過60多億人口,卻有50億部手機在被各種人使用著。世 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們都連接到互聯網。在Facebook上,每個月有300多億條信息被大家共享。Twitter則可以瞬間將信息傳遞到成百萬的在線 人群。
其次,由於幾百萬人可以同步收到信息,因而他們也可以同時做出反應。這導致了「快訊」(flash news)和「快閃族」(flash mobs)的興起。
新聞反饋機制從以往的按月計,變成了現在的按納秒(nano-second)計。以前政府還能好整以暇應對各種新聞,但是現在無暇理解和應對瞬息萬變的公眾意見和突發的抗議活動。
當一個像卡恩這樣有錢又有名的人被捕之時,網上幾乎立刻就出現了此人是否有罪的評論。以前,法庭審判可以標榜不會受到新聞評論的影響,但是今天再也難以看到一個「純淨」的決定了,因為每個人都會受到公眾意見的影響。
上述這些現象對媒體行業和社會治理,都有著嚴肅而深遠的啟示。傳統的紙媒行業,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紙媒行業正在遭受衝擊。每一種報章雜誌,幾乎都在面臨自己的讀者流向電子媒體的尷尬局面。Kindle和iPad的出現,甚至威脅到了傳統的圖書出版業。
越來越多的人轉向通過手機或網絡來閱讀即時新聞。即時資訊帶來快速決斷,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一些社會事件的命運,不再取決於長時期調查得出的 判斷,而是受制於通過Twitter或者微博傳播的不超過140個字符的短評。對日常生活中事件的評論變成非黑即白,那些經過仔細分析和謹慎反應後對複雜 事件做出的灰色結論,已經沒有了生存空間。
因此,從許多方面來看,世界正在進行一種多維度的轉型,同時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城市化、工業轉型、技術變遷以及氣候變暖和自然災難帶來的後果。這其中既有自然環境的變化,也包含著社會的巨變。但是,最深遠的變遷,當數代際之間的相互理解出現了越來越大的鴻溝。
當前,全世界有一多半的人口年齡小於21歲。「阿拉伯之春」的抗議者以及倫敦的騷亂者,代表著不同於他們的政治領導人的新一代。新一代大部分成長於和平年代,而非戰亂歲月。當今社會穩定的最大挑戰,是能否為新一代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未來15年內,全球預計將有7億多年輕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其中3億來自亞洲。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在2007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亞洲已經有大約1億失業大軍了。
儘管當前發達經濟體普遍面對著高額的財政赤字和艱難的產業重組過程,各國還是需要努力運用有限的政策手段去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否則新一代很可能會引發更多的社會混亂。
作者為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香港證監會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