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的投資體系框架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sqz.html

從讀書到工作,我接觸並從事財務工作已經17個年頭,之前雖然不時見到「股票」二字,但我一直都有意迴避它,因為我大體知道中國股市,歷史數據表明投資者 整體上根本沒有正回報,股票市場純粹是一場圈錢的遊戲。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證券公司及保薦機構、基金及政府等相關利益人,大家都不按財務和金融書上 寫的那樣,規規矩矩對待投資者,所以我覺得自己學的會計理論根本都不可能實際運用。而炒股就是賭博,一旦染指,可能就像毒癮一樣無法戒除,百害而無一益。

 

我常以為自己認認真真學習財務管理,幫人家老闆打理公司財務,我踏踏實實的工作,但收入卻很少,沒有財富積累,那完全是因為老闆剝削太厲害,給的工資太少,自己是懷才不遇。

 

有一天,我突然審視了一下自己個人和家庭的財務狀況,我發現損益表一年下來基本收支結平,所剩無幾;現金流量表,投資和融資活動一片空白,日常經營活動淨 流入甚少;資產負債表,雖然完全沒有負債(我從不主動向人借款,也沒有信用卡等超前消費),但資產裡邊,除了極少的活期資金外,其餘都是些沒法在未來帶來 現金或利益流入的低值待攤銷物品。天,我的三大報表簡直一蹋糊塗!我很惶恐,我根本就連自己的財務都沒理好,又憑什麼要求人家老闆花錢甚至給高薪請我呢? 我甚至覺得,我拿人家的這點工資,不但沒給他帶去利益流入,相反還很可能誤導了他。

 

按照《窮爸爸富爸爸》的理論,富人買入資產,中產階級買入貌似資產的負債,窮人只有支出,我自己的財報之所以一蹋糊塗,是因為我沒有買入資產,或者說我的投資是錯誤的。哪些東西是資產呢?能給你的口袋帶來正現金流入的東西,即是資產,比如說收息的債券及存款、有分紅的股票、租金回報大過按揭利息或者是一次性付清款項的出租房產、著作權之類的知識產權、不用自己經營管理的實業投資等等。

 

我工作起點很低,沒房沒車沒文化,單憑打工賺錢,那點微薄的工資,不要說實現財務自由,連解決溫飽小康都很艱難,我意識到自己必須開始做一些投資。但若想 投資一項生意,得有技術、有市場、有資金,而像我這種財務人員,一沒錢,二沒技術,三沒市場,我拿不出與人合夥或單獨投資的任何資本。

 

2005年,電視報刊到處都在討論股權分置改革的問題,我想,以中國的經濟規模和發展趨勢,特別是加入WTO後金融改革的加速推進,中國資本市場明顯已經 成為金融改革乃至整個經濟改革的瓶頸,股市必將被迫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非流通股東10送2.8左右的對價和分紅方面的承諾,以及股改成功後,股票的全流 通及股市擴容對國民經濟的代表性、老百姓和基金等機構對股市的參與程度及影響力、證券法的制訂和實施對三公的促進作用等方面,都會讓股市的遊戲規則,變得 接近價值一些。

 

我沒有積蓄,沒法投資其它的生意,但每月工資可以買一手股票。我對自己做了個炒股的可行性分析,認為至少有三點優勢:

一、我是學財務的,能基本看懂財務報表,對數字也比較敏感,股價這東西就算再懸,最終總會和它的價值有關,而價值最直接最全面的表達方式就是財報了,我發現周圍炒股的人,包括媒體上的名人,很多都沒有什麼財務基礎,和大部分人對比,我應該有一些勝算;

二、我雖然不夠勤奮,做事也沒什麼恆心,但自己的經濟困境和內心的一點上進心,應該會推著我不斷的去學習股票方面的知識和積累操作經驗。我自認為自己的智商,應該能排到中上水平,所以,在信息收集和判斷方面,我應該不差於平均水平;

三、我的心智還算健全,很難被別人煽動和矇騙,不是那種容易走恐懼和貪婪兩個極端的人。雖然自己言詞經常很偏激,但骨子裡思想比較保守,所以心態方面我也應該有些優勢。

 

抱著這三點心理優勢,我開始留意股票有關的各種信息。但周圍認識的幾個炒股的人,都是搞技術分析的,而且經驗也不多。那時還沒有QQ群,博客大概也很少, 反正我不知道該從哪兒、從誰那學習。因為學過《經濟法》《金融理論與實務》這兩門課,我對證券規則略知一二,但實際操作就完全不懂了。我從朋友那看到他有 炒股的書,包括《炒股基礎知識入門》和《短線是銀》等技術分析的書,由於賺錢心切,我很快就把它們全看完了。

 

我實際去證券公司開戶,大概是06年7月份。開戶後買入的第一隻股,是600861北京城鄉,買它的原因大概有2點:第一它是奧運概念股,我認為它會受 益,並且之前漲得比較少;二它是消費股,在當時的百貨公司中,特別是奧運概念股中,看起來應該是最便宜的。我認為的便宜,主要是它的PB低,那時只知道看 PB和PE,並且嚴重傾向低PB的股,覺得買淨資產多的才划算。我的這種思想,一直延續了二三年,包括後來買鋼鐵股和高速公路股等,都是這個原因。(這幾 年我認識了一些財務專業的股友,我發現大家都有這個傾向,喜歡撿煙蒂。)

 

其後的兩年,我基本都是一個人閉門造車,生活中沒有找到前輩高人,網絡上也不知道看誰的東西(連啟蒙性質的博客都沒有關注過),正兒八經的價值投資類書大 概就是《聰明的投資者》了,但讀完後收穫不大,因為我覺得書上講的和自己學過的財務知識很類似,並且主要是些基礎性的概念(今天我再讀《證券分析》,感覺 已經完全不同)。在經歷了07年那波瘋狂的大牛市後,能符合格雷厄姆標準的股完全沒有了,07年下半年我開始買封閉式基金,並且推薦同事們買,主要原因是 它們折價高,在滬指過5000點以後,我逐漸清倉了全部股票和封基。

 

儘管07年我獲利300%以上,並且僥倖逃頂,但那時我對個股的估值很片面,看財報主要是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關注很少。雖然我能準確的背出 「資產」二字的概念,但我對它「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並沒有真正理解,沒有想過兩個同樣金額資產的公司,未來的經濟利益流入為什麼會不一樣。雖然我 知道杜邦分析,但我並不清楚ROE,特別是長期ROE和股票估值的關係,不知道公司的ROE為什麼會持續高或低。雖然我知道整個大盤大概是高估還是低估, 但我並不清楚GDP與指數之間的關係,不清楚股市歷史PE的概率分佈情況,我的倉位總是全滿或全空,沒有一個調節的標準(那時我知道格雷厄姆的方式是股票 與債券,按股票的市值變動而調整,以三七為底線,但自己並沒有這樣去做)。我知道有一個投資組合的問題,因為《財務管理》這本書上有,但書上的計算題都是 直接列出配置比例、利潤及概率、虧損及概率等數據,而實際操作時我並不知道幾個股組合比較科學,哪些行業相關係數小,哪些個股防守性好,而哪一些又進攻性 好。

 

08年滬指跌破4000點後,我抱著奧運行情的僥倖心理又進了股市,那會個股的PB都比較高,我只能儘量挑低PE的股買,比如601919中國遠洋,後來 這個股從33塊跌到8塊,慘痛的失敗,讓我積累了兩點經驗:一是週期股,經常都是低PE時危險,高PE時低估;二是熊市時,個股抗跌能力都不好,特別是 PB高的股,往往跌得最慘,而靜態PE在大的經濟環境下,變化會很快。

 

08年有兩個很重要的事,一是年初我建了一個「格雷厄姆」的QQ群,雖然剛開始時群員很少,整體水平和經驗也不高,但對開拓我的眼界有很大的幫助;二是 10月份我開通了港股,並且正好趕上了港股大底。我開港股的最初原因是看到A+H的股,比如1919中國遠洋,H比A明顯要便宜很多,當我進入港股市場 後,我發現1919還有認購權證,那玩意吸引力更大,所以後來我索性全倉了認購權證,一直到09年11月權證全部虧光,這一年多的時間都沒有買過正股。 (我在09年底曾寫過一個《港股一年祭》的帖子,對於那段悲慘的經歷有詳盡的記錄。)

 

09年,在金融危機觸底反彈後,我的港股曾經盈利非常多(準確的說是權證),後來卻全虧光了,09年的失利與08年完全不同,08年幾乎所有人都虧,所以我虧也不奇怪;但09年幾乎所有人都賺,而我虧光,這對我的打擊完全是致命的,很多次我甚至想跳樓自殺。

 

09年的慘敗,讓我明白,一項投資最終由兩個因素決定:資產與時間,我看對了大盤趨勢,知道絕大部分個股嚴重低估,知道買入資產完全是物超所值的,但是, 我低估了時間的作用,而權證最大的缺陷是時間有限制。在大盤和個股瘋漲的09年,我倒在941中國移動和386中國石化的認股權證上,因為它倆完全逆大盤 不漲,這一冪今年再次重演,個股狂跌,但941、762、728三個電信股逆市上漲,762中國聯通更是瘋漲到90倍PE。

 

09年10月份,新浪搞了個港股論壇,我有幸做了版主,通過這個平台我認識了很多炒港股的朋友,特別是「天行健David」把我拉進他的港股Q群後,認識了一些水平很高的前輩。在寫了《港股一年祭》這篇帖子後,很短的時間內我的QQ股友增加了近100人。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雖然我虧了錢,但積累了經驗,結交了朋友,老天待我也算不薄。

 

09年底到10年中,我都沒有再買港股,這段時間我向上百位股友請教盈利模式,其中有部分股友的投資已成體系。在一些前輩的推薦下,我看了很多書及博文(過去5年,我平均每天睡覺大概只有6小時,其餘時間大多與股票有關),我開始思考適合我自己的投資體系問題。

 

感覺自己的投資初成體系,大概是10年6月份左右。那段時間,我連續看了股友「申木凡」的十來篇博文,其中主要是「申木凡」自己的投資感悟和「水晶蒼蠅拍」的《企業價值》系列,「小小辛巴」的《孤獨者生存》系列以及《三笑情緣》系列。有一天我豁然開朗,就像我學蝶泳很久都不得要領,全身始終無法協調好,突然有一次整個上身都衝出水面,頭部明顯有居高臨下、視野寬闊的感覺一樣。我想那幾篇文章,把我之前零散的觀點串成了一個整體,幫我打通了任督二脈上的幾個關鍵穴位。

 

我的投資系統櫃架大體如下:

一、個股選擇

 

我習慣自上而下選股,喜歡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評價國家的宏觀政策和經濟環境,根據自己對整個宏觀面的理解,來判斷國民經濟所處的週期,並據此來預測股市未來幾年的大方向。

 

行業方面,雖然我很多年不看新聞聯播,但襠的政策我還是基本瞭解的,楊百萬說:「炒股要聽襠的話」。所以像十二五規劃和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內容、產業振興和發展規劃及具體的一些法律法規等,我都會認真閱讀,並且分析哪些是純忽悠,哪些可能是來真的。我判斷一個行業政策會否實施及實施效果 的依據,不是那玩意對老百姓是否有利,而是看它是否能方便棺員進行權力放租,看各級政府和相關利益方是否能達成共贏,否則,再好的政策,也不會有執行力, 這個是中國特色的。我會從中選擇一些未來幾年比較陽光的產業重點關注,對自己感興趣的行業,我會不時關注行業動態,包括行業網站和相關報導,以及每月或每 季公告的數據,比如產銷量之類的。

 

個股估值,從定性的角度來看,我的觀點是:長期看看生意屬性是否陽光;中期看看企業發展處於什麼階段;短期看看市場有沒有把風險全部體現。從定量的角度看:一是確定上漲的目標區間;二是確定下跌的可能位置;三是確定期限。

 

定性的東西,我一般看看各種相關報導和評價,並且查看過去幾年的財務報表,結合數據指標來進一步驗證。定性分析的方法,像「水晶蒼蠅拍」就有一系列優秀的博文,《企業價值》是其中之一,費雪的《怎樣選擇成長股》也很不錯。定量我主要就是看財報和公告,以及行業和公司網站上公佈的運營數據,財報分析我會將縱向延長歷史和橫向同行對比綜合起來,並將三大報表勾稽對比,以求取一個模糊的正確。至於方法,曾有一次同股友聊天時簡單的講過,具體可見《3分鐘判斷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好壞》及關於DCF毛估的補充說明》

等博文。

 

要對一個公司的財報進行綜合的分析,我個人覺得還是需要相當高的 會計水平和經驗的,連基礎的會計理論都不瞭解的話,那根本就不要談什麼報表分析。像巴菲特這些大師,會計水平都是世界頂級的,而格雷厄姆更是很多現代會計 準則的制訂參與人,這一點只要你看過《證券分析》就會很清楚。所以如果不是財務及相關專業畢業的話,我覺得自學一下會計是很必要的,同時,可以儘量把定性 工作做到位,來彌補定量的不足。

 

雖然我喜歡自上而下選股,喜歡關注宏觀面的東西,但因為我是做財務工作的,所以實際上我對個股和細節的東西很關注,從去年起我開始大規模閱讀財務報表,目前1300多只港股,絕大部分公司我應該已經看過兩遍財報了,我從這1300多只股票裡,挑選了一百多只做為自選股池,大概包括穩定成長、快速成長、困境反轉、強週期、及殼資源等類型。

 

A股我沒有逐個逐個公司的全面閱讀,只是看自己感興趣的公司的財報,原因一是過去幾年我每天會把兩市所有的公告過一遍,對哪些公司質地比較好已經有了大概 的瞭解(但最近一年A新上市的中小盤股很多,絕大部分我不瞭解。由於上市時間太短,未經過幾輪年報的考驗,並且目前整體估值很高,所以我暫時不作重點關 注);原因二是我一直覺得A股同漲同跌現象很厲害,個股看得太多太細,基本是浪費時間,持續關注小部分比較好的公司的財務和公告,並不時閱讀博友們的分析 就可以了。

 

我認為自上而下選股和自下而上選股,並不矛盾,完全可以結合起來,最終會是殊途同歸。

 

二、組合構建及換股操作

 

將雞蛋分開到幾個籃子以分散風險,或是將雞蛋放進一個籃子,然後全部精力放在上面盯住它,這兩種方式哪種更好,一直有很多爭議。格雷厄姆的組合中,個股很 多。林奇在管麥哲倫基金時,組合內長期有幾百隻票,但是,他退休後寫《戰勝華爾街》時,強烈建議個人投資者集中投資。至於巴菲特,雖然他的資金規模巨大, 但重倉股一直都在10只以內。

 

「小小辛巴」的《銀河艦隊-組合構建》對 這個問題進行了生動而深刻的論述,辛巴兄從實戰的角度,將投資組合比如成一支足球隊,就像足球明星一樣,水平高的往往身價也高,所以投資組合除了要公司質 地好外,市場價格是重要因素,好業務還需好價格。同時,水平高的明星還要看他踢的是哪個位置,因為只有攻防兩端兼備,你才能持續贏球,所以投資組合的選配 很重要,因為個股的貝塔值是不同的,比如說貴州茅台這個股,就長期逆大市。

 

一個組合要分散風險,就必須選擇相關係數小的標的。股價漲跌與真實價值,往往有時間差,所以,根據股價的變化適時進行換股管理非常必要。辛巴兄對此另有一篇著作《建倉換股-三笑情緣》,辛巴兄的文章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實戰意義很強。

 

我自己也曾寫過一點投資組合的帖子,其中有一篇《關於投資組合數量的猜想》,我 用抽樣統計公式推導出,一個投資組合,7-12只股票為最佳。我再用凱利公式估算出單只股票,佔組合的比例以30%為上限較安全,除非是無風險套利的標 的,比如像攀鋼那種有現金選擇權的機會,否則都不應該超過這個上限,實際上攀鋼也還是有風險的,只不過概率很小而已。單只標的持倉比例過大,我09年港股 權證失利有切膚之痛。黑天鵝事件出現一次,就足以構成毀滅性打擊。

 

三、倉位和現金的比例

 

過去,我一直試圖根據大盤的估值水平,用變換組合內不同貝塔係數的標的的方式,來替代倉位或現金比例的調整,如果我覺得市場整體已經高估很多,我就選擇完全空倉。我很不習慣半倉操作,覺得漲也不是跌也不是,簡直要把人搞得精神分裂。

 

但是,以我這5年的經歷來看,A股同漲同跌現象很厲害,想找逆大市的個股不容易,08年是最明顯的,今年倒是還比較好找。我覺得未來A股的牛熊週期很可能 越來越短,在衍生產品特別是做空產品增多的趨勢下,震幅也可能增大,那麼,持有一定比例的現金,風險會更小,而收益可能更穩健。並且,空出來的現金,可以 考慮參與一些風險極小的債券或是現金選擇權之類的套利機會。

 

港股市場裡,個股的波幅遠大過A股,雖然港股有很多做空類的衍生產品,但我始終對做空不放心,不敢嘗試,所以全倉股票的風險相當大。哪怕是在整體估值合理 甚至低估的環境下,個股仍可以在明顯低估的價位腰斬,甚至再腰斬。像今年就是這樣,雖然恆指跌幅不到3成,並且是從15倍PE這個估值中樞跌下來的,但個 股跌5成以上的是大部分,很多跌幅達到七八成。在這種情況下,死守手中低估的股票,不但相當難熬,而且會眼睜睜看著天上掉金子,卻沒有桶子接。

 

根據這些經歷,我計劃將自己的倉位控制方式進行改革。我設想的模式是這樣的:A股以滬指20倍靜態PE為估值中樞(未來逐年下降,一直降到15倍),20 倍PE時我倉位7成,18倍加到8成,16倍9成,14倍滿倉。相反,22倍我減到6成,24倍5成,26倍4成,28倍3成,到34倍時完全空倉。中間 我還可以按貝塔值的不同,對組合內的個股進行調整。

 

港股我以15倍靜態PE為中樞,15倍7成倉,13.5倍8成,12倍9成,10.5倍時滿倉,如果再跌,我考慮買購輪,加槓桿。同理,16.5倍時我減 到6成倉,25.5倍時我空倉,如果再漲,我可能買些沽輪。同時,我也會對組合內的個股進行調整,至於貝塔值的判斷,以個人的經驗和歷史走勢為主要依據。

 

這個模式的主要依據,是前不久我寫的《統計表明A股已經進入歷史底部區域》,裡邊有天相投資做的統計分析。如果有人能根據那些歷史數據,按點位和時間概率幫我做一個準確的函數,那就更科學了。辛巴兄的《玄鐵重劍-持有現金比例》也有類似的描述,而且形象生動。

 

四、心態及情緒控制

 

大家都喜歡提炒股的心態問題,很多人把賺錢解釋為心態好,而賠錢是心態不好,我覺得心態這個東西確實很重要,但如果僅僅是強調它,卻沒有具體可行的操作方 案,那再強調也無用。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誰都會念巴菲特的這兩句經文,但怎樣去界定是貪婪還是恐懼,怎樣防止自己不從眾呢?

 

有人主張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比如看看《心經》《金剛經》,聽聽《大悲咒》之類的。或者搞多些戶外運動,鍛鍊身體,磨煉意志。我認為這些方法挺好,我自己 經常這麼幹,特別是在09年炒港股權證時,因為滿倉幾隻輪子(沒買股票),而輪子的波幅劇烈,我的心理壓力非常大,儘管我無數次聽《大悲咒》,每天游泳一 二小時,我自認為我的意志是很堅定的,或者說我是相當固執的,但最終仍然情緒失控,所以我覺得心態應該是一個技術性的東西,情緒的控制必須建立在方法之 上。

 

有人說,倉位決定心態,這話有一定道理。和訊債壇裡有個叫「德隆專家」的人,他對情緒控制有系統性的論述。他的《三個知道》被奉為債壇聖經,大體內容如下:

 

投資獲利的第一要素是:防止自己情緒失控,等待對手情緒失控。情緒為什麼會失控呢?因為你「不知道」。不知道後面漲多少,不知道跌多少,不知道這筆投資什 麼時候才能結束。情緒怎麼才能不失控呢?最好是「三知道」。知道能漲多少,知道會跌多少,知道投資的期限有多長。但實際上不用也不可能做到「三知道」,知 道一個或兩個就完全可以了。

 

能被奉為聖經,那肯定是相當經典的。我自己在進行操作時,一般也會先問問自己這三個知道再下手,只不過很多時候是自認為知道,事後發現其實並不知道,或者 知道得不夠全面準確,怪不得德隆認為股票屬於三不知道的品種。不過,他這個觀點我並是太認同,我覺得保守過頭了。投資就是個有風險的概率遊戲,所謂風險, 即是不確定性,風險管理,就是儘量減少不確定性,老想找無風險套利的品種,那機會太少,回報太小。如前文所述,通過倉位控制、組合配置、精選個股,我想完 全可以在不確定性下,長期獲取一個比較確定的收益。這個收益率應該多少合適,在我以前寫過的《跑贏指數的意義》有闡述。

 

投資最終由兩個因素決定:資產與時間。那資產又由什麼決定呢?我認為,管理得好的就是資產,管理得不好就是負債。管理又由什麼決定呢?我認為是由人的思想 決定的。所以,投資最終由思想和時間決定。這個世界上,天賦很重要,才華很重要,教育也很重要,但我覺得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不斷學習、不斷 進取的毅力和決心。

 

如果說,企業的護城河靠的是低成本、規模效應和品牌的話,那麼我認為個人的能力圈來自勤奮、包容與謙虛。我始終相信,天道酬勤!同行的朋友,我們在路上。

 

歲寒知松柏

寫於恆指暴跌破萬八的晚上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