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0/1OMDcxXzM2NDE1OA.html
在多元化經營的道路上銜枚疾進近二十年後,起於湖南、興於北京的資本湘軍新華聯繫再下一城,這一次是進軍奶業。
近日,三元股份(600429.SH)發佈公告,將與新華聯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新華聯控股)聯合,以不高於7.2億元資金對湖南太子奶集團(下稱太子奶)進行破產重組。而這,僅僅是湖南株洲醴陵人傅軍掌控下的新華聯繫多元化鏈條上新的一環。
54歲的傅軍出身政界,後下海經商,創立新華聯繫,從國際貿易起家,逐步涉足房地產、化工、酒業、礦業、燃氣、金融投資等多元化領域。
傅軍現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是截至目前政治職務最高的湘商。而新華聯繫高層也曾云集出身政商界的精英,包括原國家能源部行政司司長梁裕厚,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參贊陳均、韶山市常務副市長毛澤平等均曾被傅軍網羅,擔任新華聯繫董事和副總裁等高層職務。
關係資本家傅軍,並不諱言「官」對其生意的幫助,他以廣泛的政商人脈為基礎,玩轉中國式「資源整合」,配以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及隱身其後的強大戰略夥伴,成就了新華聯繫今日之多元化繁榮。
新華聯繫巧用手中的上市公司「殼資源」,以資產重組為餌,吸引機構投資者拉高股價,規避政策窗口期,高位套現,牟取暴利。
這條中國特色的「價值投資」之道被傅軍運用嫻熟。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初,新華聯控股利用旗下酒業上市公司通葡股份(600365.SH)重組「虛晃一槍」,高位減持472萬股通葡股份套現逾6000萬元。
2011年7月,新華聯繫旗下新華聯控股聯手泛海投資、巨人投資、科瑞集團等資本巨擘,借殼S*ST聖方(000620.SH)實現旗下房地產業務上市,其能擊敗首鋼控股等國有競爭對手,突破房地產調控政策限制借殼上市,泛海投資等戰略夥伴的頂級政商關係功不可沒。
「傅軍本人並不擅長產業管理,但卻是一個聯通政商、整合資源的高手。」湖南一位與傅軍打過多次交道的資本界人士評價道。
縱觀新華聯繫的多元化路徑,基本是因循「產業管理+資本運作」模式。這既不同於復星集團郭廣昌主導之專業化的多元化,也有異於另一資本湘軍「鴻儀系」 鄢彩宏的純粹資本運作。
這一模式具體來講,就是新華聯繫依託政商人脈拿到項目,並找到產業管理經驗豐富的合作方,再通過資本運作,做大項目或者實現上市,新華聯繫甚至不介意讓出第一大股東位置,由合作方接手。金六福酒、華聯瓷業、東嶽集團(0189.HK)無不是顯在例證。
截 至目前,新華聯繫旗下控股、參股的上市公司已達6家,分別是新華聯(000620.SH)、*ST通葡(600365.SH)、東嶽集團、金六福投資 (0472.HK)、皇城集團(7203,馬來西亞上市公司)、科瑞資源(CRHL,英國上市公司)。累計至今,新華聯繫總資產超過200億元。
初嘗多元化
傅軍早年出身政界,23歲即任桑梓醴陵鄉黨委書記,30歲當上湖南省工藝品進出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成為當時湖南最年輕的處級幹部之一,平步青雲的當口,傅軍卻選擇了棄政從商。
「政治的沉悶讓我難以忍受,而中國要強盛還是要靠經濟,所以我決定去經商。」若干年後,傅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如是袒露棄政從商原因。
1990 年,傅軍懷揣老婆給他的1000美元遠赴馬來西亞淘金。在這裡,傅軍與人生的第一個貴人——馬來西亞華裔商人曾欽泉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馬來西亞新華聯集 團前身),由曾欽泉出資,利用傅軍在國內的業務關係,代理銷售中國內地的商品,包括罐頭、乳豬、蓮子等,同時將馬來西亞的紙張、橡膠、木材之類的原材料運 回國內銷售。
但是,由於文化等方面的諸多差異,公司最初生意並不好,最初兩三個月,基本沒有做什麼生意,後來在曾欽泉的幫助下,才漸見起色。此後,傅軍進入人造板材市場,終於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2年,有了一些積蓄的傅軍決定回國發展,進軍當時前景廣闊的房地產領域。但是他缺乏啟動資金,此時,又是曾欽泉斥資1200萬元幫助傅軍啟動房地產生意,而這,也即是新華聯繫多元化發展的肇始。
今 日市場廣為流傳的是傅軍轉戰長沙和北京地產江湖的輝煌故事,但實際上,傅軍的地產業務起於廣西北海,1992年,他在北海市成立北海正天置業有限公司,開 發了北海正天花園和海灘國際大酒店,此後,房地產泡沫急劇膨脹,憑藉著對商業風險的敏銳判斷,傅軍迅速撤出全部資金,從而得以避免此後的北海經濟危機,全 身而退。
1993年,傅軍在湖南長沙成立湖南華聯置業有限公司,此後,公司連續開發了九家灣公寓、蘭景花園、新華聯家園等十餘個房地產項目,結果一路飄紅,在彼時低迷冷清的房地產市場颳起一股旋風。
此後,借助申辦奧運會的契機,傅軍又將地產業務觸角伸向北京,先後開發了新華聯家園、新華聯錦園、北京青華城等樓盤,開發總面積超百萬平方米,新華聯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北京地產江湖牢牢紮根。此後,房地產漸成新華聯繫主業。
房地產發展的同時,新華聯繫的多元化發展也同步而進。
1994年,傅軍進軍陶瓷行業,他以旗下馬來西亞新華聯為載體,收購瓷都醴陵嘉樹鄉陶瓷廠,並更名為湖南華聯瓷業公司(下稱華聯瓷業)。此前,嘉樹陶瓷因體制原因,只能依靠中間商出口,利潤較薄。
傅軍接手後,公司改變了出口模式,由其在馬來西亞的貿易公司直接自營出口,第二年公司即銷售翻番。傅軍在這裡第一次真正實踐「產業管理+資本運作」的商業模式,找到了許君奇這個具有陶瓷行業產業管理經驗的人。
時至今日,華聯瓷業年銷售已超8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日用瓷器出口企業之一。而華聯瓷業做大之後,傅軍卻讓出了大股東位置。
華聯瓷業內部人士透露,傅軍已經將部分股份轉讓給許君奇,退居股東次席,成為財務投資者,兩人合計持股100%。而傅軍對許君奇這個才俊很是看重,讓其持有新華聯控股2.25%的股份。
傅軍結緣化工行業,則更多有偶然因素。1996年,傅軍到山東桓台看望一位掛職的同學,對方向他說起當地有一家潛質不錯的化工企業,建議他去看看,這就是現在的東嶽化工集團(下稱東嶽集團)。
而當時東嶽集團不過是一家鄉鎮企業,主要生產無水氟化氫和製冷劑,規模也不大。但這次也像嘉樹陶瓷一樣,傅軍看上了當時的公司總經理張建宏,當兵出身的張建宏幹練而有豪氣,傅軍認為他是干事業的人。於是,傅軍將東嶽集團納入麾下。
新華聯控股後,東嶽集團業績增長迅速,目前,公司的製冷劑和高分子產品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均超過30%,穩居國內和全球第一。
傅軍的投資獲得了豐厚回報。2009年12月,東嶽集團在香港聯交所發行5.2億股股份,成功實現上市。傅軍通過旗下新華聯國際持有35.12%股份,間接控股東嶽集團14%,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財報顯示,2009年、2010年、2011年1-6月,東嶽集團營收分別為人民幣35.44億元、59.64億元、55.79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65億元、7.34億元、14.84億元。
「我投資東嶽集團,主要是看好張建宏這個人,產業的合作只是一方面,關鍵是人的合作。」傅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而東嶽化工,也成為傅軍「產業管理+資本運作」模式的又一成功案例。
分享「金六福」
傅軍並不滿足於幾個領域的多元化,他還將業務觸角伸向了酒業領域,而金六福酒,堪稱傅軍「產業管理+資本運作」商業模式在酒業領域的得意之作。
1998年,傅軍在沒有一個白酒生產車間的情況下,投資1000多萬元,選定五糧液為合作對象,由五糧液貼牌生產(OEM)金六福酒,而新華聯方面則負責渠道網絡和品牌建設。
「五糧液有一二百年的歷史,它的發酵技術、生產質量等方面都非常精細,我們自己搞的話,十年、二十年也達不到這個水平。但是在營銷方面,五糧液酒廠並沒有優勢,這就是金六福的機會。」傅軍當時如是分析其中的商機。
這一次,傅軍的產業運作夥伴是自己的妻弟——吳向東,吳曾經是「川酒王」的經銷商,在白酒的市場營銷、品牌運作方面經驗頗豐。
此 後,金六福在產業經營方面,創造出中國白酒行業的奇蹟:2003年,金六福銷量近6萬噸,銷售收入20億元,牢牢確立「中國第一賣酒商」地位;到2008 年公司成立10週年時,金六福營業額超過60億元,銷售收入僅低於貴州茅台的82億元和五糧液的79億元,穩坐白酒行業的第三把交椅。
金六福在品牌運作的同時,也開始自己釀酒。從2001年底至2009年,金六福先後耗費巨資,收購云南香格里拉酒業、邵陽市酒廠(後更名為湘窖酒業)、黑龍江省玉泉酒業、陝西省太白酒業等一系列白酒生產企業,從「賣酒商」華麗轉身,打通白酒產供銷產業鏈。
大規模、高密度收購整合需要大量資金,而這僅僅依靠金六福內部積累是難以實現的,錢從何來?這主要得益於傅軍的資本運作。
2003年12月,傅軍控制下的馬來西亞新華聯集團(下稱馬來西亞新華聯)耗資1.23億港元購買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實力中國(0472.HK)74.99%股權,並更名為新華聯(0472.HK),第一大股東為新華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新華聯國際)。
此後數年內,傅軍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逐步將金六福資產注入新華聯,為金六福後期的密集收購搭建融資平台。
2005年2月,新華聯以6500萬港元現金收購金六福旗下云南香格里拉酒業70%股權;2006年8月,新華聯將實力中國旗下原有的保健及電子業務100%股權悉數出售,從此集中經營酒業業務。
2007年5月,吳向東和李娟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成立金六福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金六福有限)。
當年8月8日,已經停牌50多天的新華聯復牌並發布公告稱,向金六福有限出售6.5億股份,佔公司已經發行股本的56.56%,代價為1.755億港元。
耗時三年的漸進式資本運作後,金六福有限正式入主新華聯。新華聯國際持有新華聯的股份佔比由74.99%降至16.05%,而金六福有限持股比例為56.56%,成為第一大股東,而華澤集團持有金六福有限80%股權,因此,華澤集團大股東吳向東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
2008年1月10日,新華聯更名為金六福投資(0472.HK),至此,金六福終於通過借殼登陸香港資本市場。而金六福投資也成為吳向東整合收購中國酒業資產的資本平台。
聯交所資料顯示,金六福投資2010年、2011年1-6月分別營收3.37億港元、1.12億港元,分別實現淨利潤3831萬港元、1070萬港元。上市公司營收數據之所以與大股東數十億元的營業額差距如此之大,是因為大股東還有很多酒業資產沒有注入。
而一手打造金六福的傅軍,則從上市公司金六福投資實際控制人位置上退出,讓賢於妻弟吳向東,目前,傅軍僅通過新華聯國際持有金六福投資12.94%股權,為第二大股東。
這依然是傅軍主導的「產業管理+資本運作」的多元化投資典型路徑,通過資本運作實現上市後擇機退出大股東位置。當然,在H股一進一出,傅軍也已經賺得盤滿缽滿。
值得感嘆的是,傅軍在運作金六福上市過程中的資本長袖善舞。金六福借殼上市過程中,內地和香港的證券法規幾經變動,而傅軍卻在政策空隙中左右逢源。
事 實上,在新華聯國際買殼後不久,香港聯交所即出台證券新規,規定凡屬涉及控股權易手的資產重組,如定向增發等,均需參照IPO上市審批規則執行,在此嚴格 條件下,傅軍並沒有一次性掏空原實力中國的資產或一次性注入金六福資產,而是採取了「零敲碎打」的方式,分步剝離和注入資產,從而減少了政策審批環節,省 去了重組的很多麻煩。
此外,通過設立金六福有限等離岸公司,使得新華聯國際與金六福有限的股權轉讓變成了兩個境外公司之間的股權轉讓,從而規避了「境內自然人以其在境外控制的公司名義併購與其有關聯關係的境內公司,須經商務部審批」的政策限制。
擱淺通葡股份
如果說運作金六福上市是傅軍初嘗資本「美酒」的話,那麼,其控股通葡股份七年的運作路徑,則是「資本釀酒」的又一案例,只不過,相比金六福,傅軍這次的成績乏善可陳。
2004年底,傅軍旗下新華聯控股斥資1.54億元,以3.79元/股的價格從吉林東寶集團手中購得4070.4萬股通葡股份(600365.SH),以29.07%的持股比例,成為這家以經營紅酒為主業的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此前,通葡股份在東寶集團的管治之下,經營嚴重惡化,2001-2004年期間,銷售收入從1.2億下降至不足4000萬,應收賬款則高達2億-3億之間。
由於當時新華聯繫旗下擁有眾多廣為人知的品牌——金六福、香格里拉·藏秘等,在酒業領域經驗豐富,因此市場一直期待著其能再造一個「金六福」。而收購當初,傅軍也曾公開表示要引領通葡股份重回行業三甲。
新華聯控股入主之後,更換了通葡股份管理團隊,公司銷售基本實現了現款銷售。2007年財報顯示,公司應收賬款經過數次核銷,已降至4600萬。
不過此後數年,新華聯控股並沒
有兌現入主之初「加大資金投入,做大做強公司紅酒主業」的承諾,在公司業務發展方面投入的資金很少,使得通葡股份在銷售方面並沒有實現大幅增長,2004 年-2008年年均增幅在20%以下。
2006 年至2008年,通葡股份淨利潤分別為143萬元、-2.64億元、215萬元,經營業績堪憂。而公司的流動資金也捉襟見肘。2006年底,公司賬面上顯 示的貨幣資金約有2400萬元,到了2007年底減至900餘萬元,2008年中報顯示,公司賬上貨幣資金僅為140萬元。
「葡萄酒是需要高投入的行業,營銷渠道都需要投錢,否則很難做好。」接近通葡股份的人士表示,「其實新華聯此前也有心去做,但是很多內部事情『搞不定』,影響了進一步動作。」
在 此情況下,通葡股份開始重組。2009年3月2日至3月4日,公司股價連續三天漲停,公司發佈公告稱,大股東新華聯控股和二股東通化東寶 (600867.SH)正在與湖南瀏陽河酒業有限公司(下稱瀏陽河)商討轉讓所持本公司股權事項。瀏陽河借殼通葡股份之事就此浮出水面。
不過4月10日,公司卻發佈公告稱,已經終止與瀏陽河的重組。4個月之後,重組緋聞對象變成了云南紅酒業。
2009年8月12日,公司公告稱,擬向通恆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通恆國際)以8.66元/股的價格定向增發4618.94萬股,收購其預估值約4億元的「云南紅」系列酒業資產。如果重組完成,通恆國際將控股通葡股份24.81%,成為公司新東家。
不過,歷時一年多後,通葡股份重組方案在2010年12月22日被證監會否決,自當日起之後的4個交易日內,公司股價暴跌19.92%,將押寶重組的上投摩根等一眾機構套牢。
「在國產的葡萄酒中,基本以張裕、王朝和長城三家寡頭壟斷,而且,國內葡萄酒市場也面臨著進口葡萄酒的巨大衝擊。」安信證券分析師李鐵當時分析認為,通葡股份被高估了。
而重組期間的2009年和2010年,通葡股份分別巨虧3789萬元和2287萬元,2011年2月,公司股票被上交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更名為*ST通葡。
儘管兩次重組都是「虛晃一槍」,但傅軍控制下的新華聯控股卻從其中獲利頗豐。
在 披露重組預案後的2010年6月,新華聯控股分別拋售472萬股通葡股份,套現逾6000萬元,新華聯控股仍然持有1282.5萬股通葡股份。此後,新華 聯控股又陸續減持部分股權,截至2011年6月底,新華聯控股持有*ST通葡1009萬股(7.21%),仍為第一大股東。
事實上,早在2007年4月,新華聯控股持有的700萬股通葡股份限售股剛剛解禁,公司即將其悉數拋出,套現8000萬元。
金六福的輝煌為何不能在*ST通葡重演?因為新華聯繫「產業管理+資本運作」的模式在*ST通葡缺失了產業管理的關鍵一環,而傅軍並非酒業專家,他引進瀏陽河和云南紅重組,就是準備借助這兩家公司的酒業運作經驗,補上*ST通葡產業管理短板。
「可惜天不遂願,重組沒搞成,所以傅軍只能退而求其次,借重組炒一把股票套點現,否則為何既不投資金又不斷減持呢?」中信建投湖南總部研究總監劉亞輝直言。
借殼S*ST聖方
相較於在其它業務板塊的收縮,傅軍領導下的新華聯繫,最近兩年在房地產業務板塊則是大步前行。究其原因,房地產是傅軍興業發家並親自操刀的主業,但卻一直不溫不火,相比規模較大的化工和礦業板塊,江湖地位急待提升。
資料顯示,新華聯繫旗下運作房地產業務的主要平台是2005年6月成立的北京新華聯置業,2008年9月更名為新華聯置地。此外,北京香格里拉房地產開發公司也經營新華聯繫的部分房地產業務。
財報顯示,2008年、2009年、2010年1-11月,新華聯置地營收分別為7.87億元、23.32億元、12.5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3億元、3.6億元、4.2億元。
自1992年涉足房地產領域至今,新華聯繫先後在廣西北海、湖南長沙、北京等地開展業務,目前已經開發的樓盤有北海正天花園、長沙新華聯家園、北京新華聯家園、北京青年城等十餘個樓盤,開發面積在250萬平方米以上。
「房地產是新華聯的主導產業,公司將借力城鎮化,實現房地產業務上市做大做強。」傅軍曾向媒體坦言,新華聯繫錯過了2000年後房地產的高速發展時機,公司將加大房地產業務拓展力度。
傅軍看中的殼資源是S*ST聖方,S*ST聖方1996年於深交所上市,大股東為黑龍江牡丹江石化集團(下稱牡石化),1999年11月,牡石化將所持7271.3萬股(28%)國有股轉讓給西安聖方科技公司(下稱西安聖方),後者成為S*ST聖方大股東。
後因西安聖方掏空上市公司被證監會處罰,其持有的28%國有股被追繳,2006年4月3日,連年虧損的S*ST聖方被暫停上市。
當年6月,被追繳的國有股權公開拍賣,首鋼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首鋼控股)以745.15萬元競得8725.56萬股(28%,因分紅擴股),成為控股股東。
不過首鋼控股也只是過客。2009年8月,新華聯控股以1147.46萬元收購首鋼控股所持的S*ST聖方28%股權,傅軍得償所願,入主S*ST聖方。
「最後」的資本湘軍財富路徑還原
不過,傅軍接下的是一個爛攤子。S*ST聖方作為A股第一家進入破產程序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重整時,曾因赤裸裸的假破產、逃廢債務而觸犯眾怒。
而 西安聖方董事長劉曉衛與其同學、湖南人柳軍飛聯手,一步步掏空S*ST聖方,而柳軍飛旗下的中科軟件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科軟件」)也因為S*ST聖方 提供連帶擔保而受累,欠下巨額債務,後柳軍飛將中科軟件的包袱甩給湖南省經濟建設投資公司(下稱「湖南經建投」),自己隻身離去。
光陰流轉,數年之後,恰恰又是傅軍這個湖南人,為另一個湖南人柳軍飛玩轉S*ST聖方留下的爛攤子涅槃重生。
入 主S*ST聖方後,傅軍開始謀劃將旗下新華聯置地注入上市公司,但這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2010年3月,新華聯控股重組S*ST聖方的方案獲得證監會 「有條件審核通過」,但此後由於國家對房地產進行調控,新華聯置地借殼不得不延期。經歷一年多漫長的等待,2011年4月,S*ST聖方恢復上市的閘門才 重新開啟。
傅軍為增加重組成功幾率,在2009年7月引進泛海投資、巨人投資、科瑞集團等4名戰略投資者,向新華聯置地增資4.12億元,其中巨人投資和泛海投資分別以8000萬元現金各認購1232.53萬元增資,各佔新華聯置地總股本的3.39%。
按 照2009年11月的資產重組協議,S*ST聖方向新華聯控股、巨人投資、泛海投資等6個對象定向增發12.86億股,其中向新華聯控股增發10.27億 股,加上此前從首鋼控股手中獲得的8725.56萬股,扣除股改時向流通股東支付的3259.19萬股,截至2011年6月30日,新華聯控股共持有 S*ST聖方10.54億股,佔比65.98%,為S*ST聖方控股股東。
2011年7月8日,停牌5年多的S*ST聖方恢復上市,更名為新華聯,當日股價暴漲799.15%。9月8日,新華聯收報6.47元,傅軍所持股份市值高達28.99億元,而史玉柱的巨人投資和盧志強的泛海投資的持股市值也高達2.82億元。
「戰略投資者的介入還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這些戰略投資背後站著盧志強、史玉柱、鄭躍文等幾位大佬,他們政商人脈廣闊,提高了新華聯置地借殼S*ST聖方的勝算。」中信建投湖南總部研究總監劉亞輝如是評析戰略投資者的「火線入股」。
整合太子奶
除了房地產業務,新華聯繫還插足礦業、燃氣、金融等行業,多元化戰略向縱深發展。
在傅軍的產業棋局中,礦業被認定為「大有可為」。2006年6月,新華聯繫正式進入礦產領域,5年來,通過投資、控股、併購、合資等形式,新華聯繫已在新疆、陝西、江西、湖南等地和剛果(金)、贊比亞、秘魯等地成立分(子)公司10餘家。
「資 源永遠是稀缺的,誰控制資源誰就擁有未來。」傅軍如是解釋自己對礦業的情有獨鍾。與國企在海外買礦不同的是,新華聯繫「抄底」海外礦產不顯山、不露水。如 今,已經在剛果(金)拿下一個年冶煉1萬噸的銅礦和一個年冶煉1000噸的鈷礦;此外,在贊比亞拿到兩個銅礦和3個鈾礦。
早在2003年,新華聯繫還涉足燃氣行業,傅軍通過旗下馬來西亞新華聯與威海中原燃氣合資設立山東中原燃氣有限公司,雙方各佔50%股份,不過很快雙方分道揚鑣。
此後,傅軍又設立北京新華聯燃氣公司,同時向多個城市拓展。不過,最近新華聯繫似乎在逐步退出城市燃氣行業,「我們進入太晚,而且一線城市鐵板一塊,很難挺進。」傅軍如是向媒體解釋退出城市燃氣業的原因。
新華聯繫對金融業也興趣頗濃。目前,新華聯控股分別參股了長沙銀行、天津濱海農商行、寧夏銀行等。最近,新華聯控股已著手組建星辰人壽保險公司,並已上報保監會等待審批。
2011年,新華聯繫跨界多元化再出驚人之舉。8月27日,三元股份(600429.SH)公告稱,將與新華聯控股聯合,以不超過7.2億元重整太子奶。
太子奶成立於1996年,2002年開始,太子奶進入高速擴張期,先後投資三十多億元,在湖南株洲、北京密雲、湖北黃岡、江蘇崑山、四川成都興建了五大乳酸菌奶生產基地。
此後,高速擴張使得公司債台高築,財務狀況迅速惡化,加之與高盛等三大投行的對賭,2008年,太子奶資金鏈斷裂,此後株洲市政府也曾成立高科奶業託管太子奶,但終究回天乏術,太子奶陷入破產重整絕境。
2011年8月17日,是太子奶集團實施重整的最後限期,如若管理人在此前仍無法拿出有效的重整方案,太子奶將直接破產清算。
恰 在此時,三元股份與新華聯控股宣佈參與太子奶破產重整。最新的消息是,「新華聯—三元」聯合體將共同出資7.15億元重整太子奶。此次重整的對象,是太子 奶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三家公司的重整資產,包括太子奶的795畝土地,以及相應地塊上23.72萬平方米的廠房和部分生產車間。
「聯手重整應該是相互借重。」劉亞輝分析,株洲是傅軍老家,新華聯繫在株洲人脈資源深厚,對於拿下太子奶項目,後期與政府及債權人溝通都有優勢;而三元股份奶業運作經驗比較豐富。
2011年7月,株洲市政府派出處置太子奶危機的高科奶業董事長文迪波被雙規,太子奶事件的複雜性可見一斑,此時,也許只有出身株洲,在當地政商人脈廣闊的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傅軍,才能真正收拾殘局。
而三元股份與新華聯控股此番聯手,更像是各取所需:三元股份之前在乳酸菌業務方面一直比較薄弱,而太子奶的乳酸菌生產技術在全國靠前,這對三元股份的產品線是有益補充;而新華聯繫則看中太子奶高達795畝土地資源。
不過,三元股份近年經營業績並不好。財報顯示,2009年、2010年、2011年1-6月,公司淨利潤分別為-1.29億元、5146萬元、2838萬元,每股收益分別低至-0.19元、0.058元、0.032元,是A股業績最差的乳業上市公司。
此外,2009年初,三元股份通過定向增發收購三鹿乳業後,至今「消化不良」,整合未見成效,此次其能否成功整合太子奶仍存懸念。
儘管傅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極力否認覬覦太子奶的土地資產,但巧合的是,上市公司新華聯8月19日公佈的半年報稱,下半年公司將在二、三、四線城市加大土地儲備力度。這不能不令市場對新華聯控股重整太子奶後,處置土地資產的方式浮想聯翩。
只是,太子奶遺留問題錯綜複雜,重整佈滿荊棘,沿襲「產業管理+資本運作」路徑的新華聯繫,此番能否在重整太子奶上全身而退,仍充滿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