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股東如何幫助Tom併購成長- Tom集團(2383)

1 : GS(14)@2011-04-16 13:34:46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604/18.htm
大股東如何幫助Tom併購成長
  六年來,「Tom集團」先後完成45項、總金額達53億港元的併購,形成了包括互聯網、戶外傳媒、出版、體育、電視及娛樂媒體五大產業的獨特的跨媒體
集團。在「Tom集團」的背後,李嘉誠、周凱旋等大股東通過高價注入項目、提供貸款等方式引導著「Tom集團」的併購和資產培育,並通過「Tom集團」的
IPO、分拆上市等資本運作獲利退出。
本刊實習研究員 毛學麟/文

 
 Tom集團有限公司(簡稱「Tom集團」)在2000年初的互聯網熱潮中IPO,其後經過45次、總金額達53億港元的併購(以首次公告記錄為準),涉
及互聯網、戶外傳媒、出版、體育、電視及娛樂媒體五大產業,形成獨特的跨媒體集團(圖1)。根據公司財報,其總資產由2000年初的3.6億港元增至
2004年底的78.9億港元,收入由2000年的0.9億港元增至2004年的30.0億港元,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由2000年的
-4.2億港元增至2004年的3.5億港元,旗下互聯網業務—「Tom在線」也於2004年在納斯達克分拆上市。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大股東在「Tom集
團」的併購和成長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高價注入項目
  在「Tom集團」的發展歷程中,大股東兩次在關鍵時期以高價向上市公司注入項目,增強了控制權,並獲取了巨大收益。
  
  注入「新城網站」
  第一次發生在「Tom集團」上市之前。1999年10月,正值網絡熱潮高峰,李嘉誠和周凱旋通過旗下子公司在開曼群島成立了「Tom.com」(「Tom集團」前身)。「Tom.com」如果要以網絡股概念上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收購網站。

 
 「Tom.com」的淨資產只有3.07億港元,在網絡熱潮中,這樣的資金實力無法收購到有價值的網站。為了幫助「Tom.com」以網絡股概念上市,
李嘉誠首先通過旗下的子公司為其提供貸款,截至1999年12月31日,「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共計為其提供了3.63億港元免息無抵押貸款。隨
後,1999年12月30日,李嘉誠將旗下的「新城網站」 以3.1億港元賣給了「Tom.com」。
  「新城網站」由「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各擁有50%權益,提供新城電台節目詳情及本地、國際音樂娛樂資訊等,業務虧損嚴重,以3.1億港元的高價
賣給「Tom.com」,實際是為了形成李嘉誠對「Tom.com」的高額債權,這樣,在「債轉股」之後,「Tom.com」的賬面淨資產和股本會擴大一
倍以上,而仍然由李嘉誠和周凱旋完全控制;在「Tom.com」向公眾發行同樣數量新股的情況下,公眾股東所佔股權比例將減少一半。
  到2000年2月「Tom.com」上市前,李嘉誠已向其提供了高達5.01億港元的貸款,這些股份全部實行了「債轉股」。「Tom.com」在募集
資金上市後,淨資產超過10億港元,李嘉誠和周凱旋實際上是用虧損的「新城網站」和1.91億港元(5.01億-3.1億),得到了淨資產超過10億港元
的「Tom.com」78.2%的股份(圖2)。

  注入「雷霆無極」
  第二次高價注入項目發生在2003年。由於市場環境較好,2003年7月和10月,「Tom.com」通過配股和發行可轉債分別融資9.9億港元和
11.7億港元,賬面資金充裕。2003年9月26日,「Tom.com」宣佈從大股東周凱旋手中收購其所持有的專門從事無線語音互動(IVR)服務的北
京雷霆無極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雷霆無極」)。
  「雷霆無極」是周凱旋於2002年7月投資1000多萬元人民幣成立的,2002年下半年的收入僅為7.9萬元,淨虧損5.2萬元,2003年上半年暴增至收入1247.6萬元,淨利潤632.5萬元。

 
 根據雙方的協議,「Tom.com」將按7.7倍市盈率(以2004年淨利潤為基數)從周凱旋手中購買「雷霆無極」,如果2004年淨利潤不能比上年增
長20%以上,則按6倍市盈率購買。以如此高的市盈率購買一家非上市企業非常罕見,而且「雷霆無極」剛剛運營了一年,正式產生收入不過半年。
  當時,由於「Tom.com」2000-2003年間多次以換股方式進行併購,李嘉誠和周凱旋的持股比例不斷降低,已接近絕對持股的邊緣(2003年
底降低到60.78%,如果可轉換債券全部轉股,將攤薄至55.68%)。此外,「Tom.com」還打算把旗下從事互聯網業務的子公司—「Tom在線」
分拆上市,一旦分拆上市成功,即使「Tom在線」只向公眾發售25%的股票,李嘉誠和周凱旋對「Tom在線」的控股權也將下降到41.76%
(55.68%×75%)。
  根據收購協議,「Tom.com」本次收購代價包括現金和股票兩部分,如果「Tom在線」分拆上市成功,將支付周凱旋50%的「Tom在線」股票和
50%的現金,如果分拆上市不成功,將支付周凱旋50%的「Tom.com」股票和50%的現金。這就是說,或者周凱旋將增強對優勢業務—「Tom在線」
的控制權,或者將增強對「Tom.com」的控制權。
  最終,2005年4月,周凱旋獲得了「Tom在線」支付的價值1.32億美元(約為人民幣11億元)的現金和股票,不僅使李嘉誠和周凱旋合計持有「Tom在線」72.2%的股份,而且套現了大筆資金。周凱旋1000萬元的投入,經過兩年稍余,增值了110倍。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驗證「雷霆無極」的交易條件是否合理。2004年8月,「Tom在線」收購了「TREABASE」,「TREABASE」的付款
條件與「雷霆無極」類似,由「最初代價」和「獲利能力代價」兩部分構成:如果「TREABASE」2004財年淨利潤不少於人民幣4000萬元,「Tom
在線」將按4.5倍市盈率支付「最初代價」,否則就按3.5倍;此外,如果「TREABASE」2005財年淨利潤多於7500萬元,「Tom在線」還將
按1.75倍市盈率支付「獲利能力代價」,如果多於4000萬元少於7500萬元,則按1.5倍,如果少於4000萬元,則按1倍。
  我們假設「雷霆無極」與「TREABASE」收購當年業績相同,均為4000萬元,且第二年都同比增長20%,即第二年淨利潤均為4800萬元,則
「雷霆無極」的賣方可獲得3.69億元(0.4×1.2×7.7),而「TREABASE」的賣方僅能獲得2.52億元
(0.4×4.5+0.48×1.5),只及「雷霆無極」賣方所得的68%。如果假設兩公司兩年內的業績完全相同,即第一年均為4000萬元,第二年均為
1.4億元,則「雷霆無極」的賣方可獲得11億元,而「TREABASE」的賣方只能獲得4.25億元(0.4×4.5+1.4×1.75),只及「雷霆
無極」賣方所得的39%。
  需要指出的是,「雷霆無極」在2003、2004年爆炸式增長後,2005年增速迅速放緩。根據「Tom在線」財報,IVR業務在2005年第一、二季度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長率,第三季度已降低到2%的水平。
  

  提供貸款
  2000年下半年到2003年,互聯網產業曾經歷了一次寒冬,網絡股很難再從資本市場融資。截至2001年中期,「Tom.com」的庫存現金僅結餘5.1億港元,比年初減少了45%,而主營業務仍不斷虧損,現金淨流量仍為負值,形勢十分嚴峻。
  然而,從2001年下半年起,「Tom.com」開始大規模網下擴張,先後擴張到戶外傳媒、出版、體育、電視及娛樂媒體四個產業,到2002年中
期,「Tom.com」一年內共進行了15項收購,總金額為15.8億港元(多數收購經曆數次價格變更,以首次宣佈為準),其中以現金支付約7.03億港
元。那麼,「Tom.com」的這些收購資金是哪裡來的呢?根據其財報分析,有一筆來自李嘉誠和周凱旋的8.5億港元的股東貸款十分關鍵。而
且,「Tom.com」併購資金的分批流出與該項大股東貸款資金的分批流入,在時間和數額上存在著明顯的一致性(圖3)。
  首先,2001年下半年,雖然「Tom.com」在出版、戶外傳媒的併購已經開始,但只有一項併購—「HMG」項目在當年完成,需要支付現金1.3億
港元,其他併購的現金支出都延緩到了2002年。同時,雖然「Tom.com」在2001年底宣佈獲得股東貸款8.5億港元,但當年的綜合現金流量表顯
示,當年底實際到賬資金為1億港元,基本與收購「HMG」的現金1.3億港元相符。
  第二,2002年上半年,「Tom.com」在出版業有兩項併購,支付現金合計2.28億港元,流向戶外傳媒業有五項併購,支付現金合計0.94億港
元,即上半年因併購導致的投資性淨流出現金約3.21億港元現金。同時,「Tom.com」2002年中報顯示,2002年上半年經營性和投資性淨現金流
出5.04億港元,融資性淨現金流入5.29億港元,而根據「Tom.com」年報,截至2002年12月21日的銀行貸款僅為0.21億港元,因此我們
推測,2002年上半年的融資性現金流入主要是股東貸款。也就是說,股東貸款到賬金額與「Tom.com」在經營和投資上的資金需求存在明顯的一致性。
  第三,2002年下半年,「Tom.com」的資金主要流向戶外傳媒業,合計支付現金約1.22億港元。同時,根據「Tom.com」2002年財
報,當年股東貸款到賬7.5億港元,按上半年股東貸款到賬5.3億港元計算,下半年股東貸款到賬為1.2億港元,同樣存在明顯的一致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Tom.com」之所以在現金不足、互聯網業務依然虧損的同時,能夠大規模併購出版業和戶外傳媒等網下業務,主要原因就在於股東貸款的支持。
  
  分拆上市
  雖然「Tom.com」的大股東提供了大量貸款幫助其渡過難關,但如果要收回貸款,歸根到底仍需要「Tom.com」自身的盈利。雖然多元化佈局穩定了「Tom.com」的現金流,但如果要實現整體增長,仍然需要培育優勢業務。
  2004年3月,「Tom在線」從「Tom集團」(同月「Tom.com」更名「Tom集團」)分拆出來,在香港創業板和納斯達克同時上市。如前文所
述,按全麵攤薄計算,當時李嘉誠和周凱旋的持股比例已經降至55.68%,此時將互聯網產業分拆上市極為有利,一方面,「Tom在線」今後併購和發展所需
資金就可以通過市場自行解決,不再佔用集團資源,也可以使「Tom集團」專心培育其他產業;另一方面,更關鍵的是,將集團下的互聯網業務分拆上市,大股東
可以搭建起金字塔形的控制鏈,既能繼續保持對「Tom集團」絕對控制權,又能增強對優勢產業「Tom在線」的控制權,即通過「Tom集團」持有「Tom在
線」72.2%的股份。
  如果「Tom在線」不分拆,而是仍然通過「Tom集團」以市場價發行新股將會對大股東控股權有什麼影響呢?「Tom在線」分拆上市籌集資金為13.3
億港元,按「Tom集團」2004年2月30日的均價2.4港元計算,如果這13.3億港元由其自身募集,需要發行新股5.54億股,新發行股份佔原有股
本和擴大股本的13.9%和12.2%,即使不計入可轉換債券轉股因素,李嘉誠和周凱旋的股權也將被攤薄至48.4 %,失去絕對控股權。
  分拆上市也使「Tom在線」帶動了「Tom集團」的整體增長,互聯網業務收入佔「Tom集團」總收入的比重由2003年的28.4%提高到2004年
的38.1%,互聯網業務利潤由2003年的1.33億港元上升到2004年的3億港元,分別佔當年整體利潤的58.1%和74.9%。也就是
說,「Tom集團」整體利潤增長幾乎全部為互聯網業務所貢獻,網上業務重新成為增長引擎。值得注意的是,根據「Tom集團」2004年年報,到2004年
8月前,其8.5億港元股東貸款已全數償還。
  

  評價:特殊背景下的成功
  縱觀「Tom集團」上市以來的運作,大股東在投入資金或項目方面起到了關鍵作用,維持了絕對控制權,並獲得了豐厚回報。另一方面,依靠大股東的支持,「Tom集團」也得以超常規地做大。
  但是,考察「Tom集團」的「勢力範圍」可以發現,雖然「Tom集團」在幾個方向同時發展,但每個方向均集中於某項細分業務,其跨媒體實際只是不同產
業的幾個細分區間,如戶外媒體只是在大廣告牌和單立柱上佔有優勢,出版媒體只是在台灣市場形成氣候,體育媒體只是在網球運營和推廣上業績突出,而互聯網媒
體主要在無線增值,在廣告、遊戲、搜索等方面暫無亮點。
  從「Tom集團」的收入構成來看,2003年、2004年互聯網分部佔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8.4%、38.1%,對總收入的增長貢獻率分別為
72%、78%,從利潤構成看,2003年、2004年互聯網分部分別佔58.1%、74.9%,對主營利潤的增長貢獻率分別為120%、97%(表
1),也就是說,「Tom集團」整體主營收入和利潤增長幾乎全部由互聯網業務貢獻,無線增值業務是主要增長引擎,而伴隨著3G時代的到來,無線增值市場很
可能重新洗牌。此外,出版和戶外廣告分部所佔整體利潤比重仍低,體育分部業績出現嚴重下滑,多產業大量併購後的整合效果仍有待觀察。因此,雖然「Tom集
團」通過大股東支持目前獲得了一定成功,但其未來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Tom的併購之道

  併購集中於門戶網站,遭遇現金流危機
  「Tom.com」IPO之初,採用的是現金收購的方式,集中於通過收購擴充網站門戶產品。2000年4-6月間,「Tom.com」每月一次,完成
了「美亞在線」、「AAStocks.com」、「She.com」等三項收購。這三項收購均為現金交易,所收購均為虧損業務,涉資2.68億港元。根據
「Tom.com」的2000年中報披露,其當期收入微薄,未經審核綜合營業額僅約600萬港元,而費費用極高,網站開發費用、廣告宣傳費用、管理費用分
別高達4766萬、4578萬、5684萬港元,公司整體經營虧損高達2.04億港元。在經營性和投資性現金淨流出極快的情況下,「Tom.com」現金
收購的方式難以為繼。
  從2000年9月起,「Tom.com」的併購開始以股票置換的方式進行,當月完成了「鯊威體壇」、「羊城公司」、「Rich
Wealth」三項併購,這三項併購的交易金額高達7.27億港元,但實際現金流出不到10萬港元,由於代價股份的每股定價較高,新發行代價股份分別僅佔
「Tom.com」原有股本和擴大股本的4.17%和4.03%,李嘉誠家族的股份比例僅降低了1.87
%,周凱旋的股份僅降低了1.25%。股票置換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Tom.com」的現金流壓力,根據「Tom.com」2000年財報,其截至
2000年12月31日的結存現金為9.35億港元,如果這三項併購仍然完全以現金方式進行,加上2001年經營活動現金淨流出3.67億港元,則
「Tom.com」的現金無法維持到2001年末。
  以打造門戶為目標進行併購,對改善「Tom.com」的收入和盈利作用並不明顯。2000年,「Tom.com」的營業額中只有六成來自網站業務,在
抵銷利息收入8063萬港元前,網站業務經營虧損近5億港元,佔股權融資總額12.4億港元的40%。「Tom.com」並沒有擺脫營收微薄、虧損嚴重、
現金大幅流出的財務困境(表2)。
  

  併購向多元化分散
  2000年下半年,隨著網絡泡沫破裂,美國納斯達克指數和香港創業板指數均大幅下跌,新興互聯網行業生存環境迅速惡化。2000年10月
起,「Tom.com」轉變投資方向,由互聯網「分散」至傳統媒體行業,收購了「風馳傳媒」、「美亞文化」、「《亞洲週刊》」等項目。
  「風馳傳媒」主要從事傳統廣告業務,「Tom.com」在收購公告中稱,「希望通過網上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跨媒體廣告銷售,增加額外收入來源和市場競爭力」。這項收購標誌著「Tom.com」開始進入網下產業,收購對象由「燒錢機器」轉向「現金奶牛」。
  併購方向的變化大大降低了「Tom.com」的虧損幅度,但現金流出的速度依然很快。根據「Tom.com」的2001年中報,其2001年上半年收
入約2.22億港元,是2000年中期的37倍,增長主要來自新併購的網下媒體和互聯網接入服務業務,但由於直接成本開支依然達1.2億港元,上半年經營
虧損1.19億港元,雖然比2000年同期下降了39.7%,但「Tom.com」截至2001年6月30日庫存現金僅結餘5.1億港元,比年初減少了
45%。因此,此時「Tom.com」經營形勢仍然嚴峻。
  

  併購完成五大產業佈局,穩定現金流
  從2001年下半年起,「Tom.com」開始大規模網下擴張,產業先後擴張到戶外傳媒、出版、體育、電視及娛樂媒體四個產業。
  在此期間,「Tom.com」在併購交易中普遍採取「少量現金+定價股票」的形式,即併購中現金支付比例較小,平均約為20%-40%,剩餘收購代價
以股票形式支付,而且換股價一般固定於5.51港元,相比市場價有200%-300%的溢價。這樣的溢價換股使「Tom.com」既能迅速擴張,股本攤薄
有限,又控制了現金流出。但是溢價換股對「Tom.com」的賬面利潤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即在會計上形成巨額待攤銷商譽,拉低了每期的淨利潤。如在
2001年,根據香港新的會計準則,「Tom.com」一次性攤銷商譽8億港元,在經營虧損僅為3.8億港元情況下,稅前虧損達到12.7億港元。
  到2002年末,「Tom.com」 基本完成了多元化產業佈局,在其收入結構中,2001年、2002年網下業務佔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7%、85%,戶外傳媒和出版產業的收入佔總收入比例分別為45.6%、60.9%,對總收入的成長貢獻率分別為53%、70%。
  併購方向的改變使「Tom.com」整體在財務上趨向健康。從2001年下半年開始,「Tom.com」的網下業務就開始逐漸改善整體運營情況。根據
財務報告,「Tom.com」在2001年中期經營現金流出為3.49億港元,但全年經營現金流出僅為3.67億港元;中期經營虧損1.19億港元,年終
經營虧損僅1.07億港元。2002年,這種趨勢進一步得到加強,在互聯網分部虧損由1.72億港元繼續降低到0.9億港元的情況下,經營性現金流出由前
兩年年均3億港元收窄至1億港元,現金結存穩定在3億港元水平。從分部經營收益看,戶外傳媒分部和體育分部成為五大產業中最大的利潤來源。這就是說,在互
聯網產業低潮時,「Tom.com」通過大規模併購網下業務,基本完成了由單一的互聯網產業向多元化產業的轉型,穩定了現金流。
  

  集中併購優勢項目帶動增長
  雖然「Tom.com」的狀況趨於穩定,但仍然缺乏優勢項目帶動增長。2003年,互聯網行業整體趨向好轉。2003年7月和10
月,「Tom.com」通過配股和發行可轉債分別融資9.9億港元和11.7億港元,並重新開始併購網上業務。與以往併購圍繞門戶網站、接入服務不同,此
次併購主要圍繞無線增值業務進行,其中,最重要的併購就是從大股東周凱旋處收購了「雷霆無極」。
  在大股東注入項目增強無線增值業務、「Tom在線」分拆上市後,2003年、2004年互聯網分部收入分別佔「Tom集團」總收入的28.4%、
38.1%,而對總收入的增長貢獻率分別提高到72%、78%。從分部經營收益看,互聯網分部在2003年不僅扭虧為盈,而且盈利高達1.33億港
元,2004年更上升到3億港元,分別佔當年總體主營利潤的58.1%和74.9%,主營利潤增長貢獻率分別為120%和97%,也就是說,「Tom集
團」整體主營利潤增長幾乎全部為互聯網貢獻,無線增值業務成為增長引擎(表3)。同期,「Tom集團」整體現金流也開始發生本質性轉變,在2000年
-2002年三年經營性現金流出總計7.82億港元後,2003年經營性現金流轉為淨流入6938萬港元。
  
  以併購平衡產品結構
  「Tom在線」分拆上市以後,併購活動主要圍繞它展開,先後收購了四川長城軟件、Treasure Base、Whole
Win、Indiagames等項目。與主要收入來源同為無線增值業務的「掌上靈通」(納斯達克:LTON)、「空中網」(納斯達克:KONG)相
比,「Tom在線」通過收購形成了在2G、2.5G上的技術平衡和完整的產品結構,從而在技術進步迅速的網絡行業保持領先。
  無線增值業務現階段主要有短信(SMS)、互動語音(IVR)、彩鈴(RBT)、彩信(MMS)和無線應用(WAP)五大產品類別,前三者基於GSM
網絡,被稱為2.0G產品,後二者基於GPRS服務,被稱為2.5G產品,且能和將來的3G形成對接。2.5G產品近年相對增長率雖高,但市場基量遠不及
2G業務,因而其絕對增長量較低。
  比較「Tom在線」、「掌上靈通」和「空中網」的收入結構可以發現,2004年初,「空中網」的短信:互動語音/彩鈴:彩信/無線應用的比率為
0.26:0.01:0.72,「掌上靈通」為0.99:0:0,「Tom在線」為0.62:0.14:0.24。也就是說,2004年初「空中網」偏重
於2.5G產品,「掌上靈通」完全集中於2G產品,「Tom在線」偏重於2G產品。此後,「Tom在線」通過內部研發和收購「Whole
Win」補足2.5G產品,「掌上靈通」則加大在2.5G產品的力量,兩者的短信業務比重相應降低,而「空中網」則選擇專一於2.5G業務,2G業務當年
萎縮至10%(圖4)。2005年前三季度,「Tom在線」繼續保持原有的產品結構平衡,並收購「Indiagames」策略性佈局手機遊戲。可以看
出,「Tom在線」通過收購所實現的產品結構更均衡,而「空中網」和「掌上靈通」正努力朝這一方向靠攏。
  優勢業務的產品結構平衡,也使「Tom在線」業績增長異常迅速。至2005年第三季度,和國內三大門戶相比,「Tom在線」收入與網易、新浪相若,而
淨利潤僅低於網易,超過新浪和搜狐。與「掌上靈通」和「空中網」相比,營業額和淨利潤指標均大幅領先。與此相應,「Tom在線」的股價走勢也相當強勁且平
穩,在2005年中之後優勢更加明顯,並遠超納斯達克綜合指數(IXI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9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