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家「有病」

1 : GS(14)@2011-03-06 16:42:10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050
「1997-1999
年,我常住南京、無錫,隱姓埋名啟動腦白金,週末中午常常一人開車,帶上《太平天國》,到中山陵附近的樹林看書。天黑返,到中山門附近的一家路邊排檔,點
三碗鴨血粉絲湯,天下美味之首啊。那段日子真美好,後來巨人崛起後,再沒這麼美好的日子過了,懷念ing。」
2010年12月,因為回南京參加在中山陵附近的蘇商投資論壇,史玉柱主動披露了這段歷史。
那是史玉柱人生中最艱難的時期,巨人解體,身負巨債。史玉柱在大江南北四處遊蕩,還去爬了珠穆朗瑪峰,中途迷路,氧氣用完,絕望中打算放棄,最終曲徑通幽,死裡逃生。後來他決定去南京,重新開始。
史玉柱尚且如此,那些還在路上的創業家,在事業遇到挫折,應該如何調整心態再上路呢?
每晚散步到半夜
2010年新年,原世紀電器網董事長、現庫巴購物網CEO的王治全日子很不好過。
2006年,王治全與桂春春、蘇威等幾個志同道合的同齡人,在北京成立了世紀電器網,從最開始做平板電視的在線導購、資訊服務轉型到做網絡版的家電賣場。
公司創辦之後發展迅速,三年後做到了二三個億的銷售額。但是,到2009年年底,王治全遇到了問題。

2006年開始,創業三年,王治全這個行業裡該用的資源已用到盡頭,而當時的公司還不能贏利。那個時期,做3C的電商都處在虧損狀態。公司資金捉襟見肘,
王治全開始時找朋友借,後來找銀行貸款,也試圖去融過資,但沒成功。那一年,經濟危機的陰影還沒散去,對於B2C,風投都持觀望的態度,沒有一家B2C公
司融到錢。
「貧賤夫妻百事哀。」王治全以此形容當時的困窘。為了節約成本,公司不敢招員工開拓新業務。沒有資金,很多戰略佈局無法展開。2010年2月1日,王治全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把手機業務砍掉。
「員工都很難受,負責這個業務的小姑娘哭得一塌糊塗,她覺得自己很失敗。」王治全說。手機業務2009年3月1日才上線,其實一年來做得不錯,而且對於公司來講,也是必須要做的領域,但因為資金緊張,只有先砍掉。
「明天產生不了效益的事,今天你就不敢去做了。做手機對銷售額的貢獻和資金周轉的速度比不上家電,只能痛下狠心砍掉。」王治全說。這極大傷害了負責手機業務的員工感情,但當時他別無選擇。
資金短缺,工作還辛苦。那段時間,王治全與團隊一週七天都在公司,每天要干到很晚才下班。
「到月底,一看月報表又不行了,那種壓力是巨大的,睡不著覺,失眠。」王治全說。那段時間,他回到家,不能談公司的事,一談起來就煩,人也很容易激動,脾氣變得很暴躁。
當時,王治全正和一家國際投資公司密切接觸,雙方已經談得很深入,看起來似乎就要成了,但在最後一刻,王治全卻放棄了。他覺得引入投資,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遇到的問題。
「其實雙方都比較猶豫,我覺得拿了錢無非是讓大家多活幾天,繼續燒錢,競爭力從何談起呢?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我們的上游太強大了,都是百億千億規模,我們和人家就沒有什麼談判能力。」

是王治全與他的創業團隊的悲慘現實。在這背後,隱藏了一個創業者的心智所承受的嚴酷的煎熬、考驗。王治全不避諱公司遭遇挫敗時有過的沮喪,他在當時也產生
過放棄的念頭。他告訴《創業家》,自己沒有達到教父級企業家的那個境界,「有些老總說,困難面前從來不動搖,我做不到。」王治全說,他有過後悔做公司的時
候,「打工不好好的嗎,為什麼把自己搞得那麼累呢?這個生活方式是自己想要的嗎?」
但這些想法都只是一閃而過,「我從來就沒有考慮過放棄之後的設計,就是撤退的打法,沒有從細節上真正的思考它。」

來,為了讓他放鬆,調整狀態,太太每個週末都逼著王治全一起到植物園、動物園之類的地方散心。一段時間過去,他發現這個辦法確實不錯,能讓自己緩解一些心
理壓力。後來散步成了王治全那段時間的每日功課。他當時住在清華大學附近,每晚九點多回家,吃飯之後,就在清華校園裡走兩個小時,走到十一點多鐘,再回家
睡覺。
「散
步兩個小時,首先人也累了,睡眠也得到改善,心情也得到比較好的釋放。」那個時候2010年春節剛過,天氣已經不冷了,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校園裡有水有
樹,大學生生龍活虎,他所見到的都是正面的「能量」,心態得到了很大改善。那段時間他的身體也得到了調整,還順帶減了肥。
那一年,王治全35歲,他和太太下決心要個孩子。
「六度」、《弟子規》的魔力
北京某IT公司董事長李黎和王治全經歷很相似。他同樣是2006年創業,在最開始的半年裡,沒掙到一分錢。
2006年8月,李黎帶領著一個十多人的團隊,在清華大學附近的一棟公寓樓裡開始創業。大半年過去沒有掙到一分錢。李黎說,那段時間,他看到錢就雙眼發綠,「就好像監獄裡的人沒有吃過肉,見到老鼠都想吃,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
有一天晚上,李黎收到一個同學給他發來的一條短信,「他說李黎,用佛教的六度跟你共勉,這六度是佈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般若。」
李黎那位朋友也信仰佛教,「我說你怎麼知道我正犯難呢?」李黎向記者解釋,「忍辱是說明知很困難,忍受著心理的折磨,拚命地朝目標去前進;禪定是指從容淡定,做企業有波瀾起伏,要有這樣一個修為的境界。後面的精進、般若,其實都講的是一個意思,這些和做企業都是相通的。」
李黎原本在某大企業做副總,也做過天使投資,這次創業,自己全資投入,實際上公司前半年沒花什麼錢,但是始終掙不到錢讓他很著急。
「因為你是經商嘛,要有現金流,要有利潤嘛,所以就非常非常的急,急不可耐那種心態。」
這條短信在關鍵時刻點醒了李黎,他至今保留在手機裡。「這其實告訴了我做一個企業的精神體系,如在名利面前懂得止步,從容淡定的心態,明知有困難,也能忍受挫折朝著目標前進等等。」
後來有朋友跟李黎聊天,幫他做分析,「他說你以前做大企業,做宏觀、做架構、做投資,都沒問題,現在你自己創業,這個過程是讓你自己來補創業這一課。啥也沒有,沒有人,沒經驗,一步步走過來。」
在公司經營中,李黎有意識用一些佛教的東西來推行公司文化。「比如說見賢思齊,勿以善小而不為,用平等心來對待人、事和外界事物,用精進的心來對待你要做的工作。」李黎說,自己並非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但這些樸素的道理卻可以讓人受益。
李黎也非常注意去主動結交有同樣信仰的企業家。他在公司買了很多佛教的書籍,碰到人就送一本。時間一長,也漸漸積累了很多朋友,大家經常在一起喝喝茶交流交流,互相都很有幫助。
北京匯通匯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小林也信仰佛教,他一度患有重度焦慮症,最終借助佛教的智慧,調整了自己的狀態。
胡小林在1993年地產開始熱起來的時候進入地產業,每天為了博取政府領導和客戶的歡心,跑前跑後請吃飯,拉關係。
「當時中國的商業環境就是這樣,大家都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想一頓飯、一瓶酒、一頭鮑魚就解決問題。至於怎麼抓產品質量,怎麼經營,沒人關心。」
早期的房地產業,暗箱操作很多,胡小林進了這一行業之後,一開始做得並不好,而且干的全是跟企業經營不著邊的事,時間一長,他發現自己整個人完全變了。
「當時的員工都非常怕我,我喝得酩酊大醉,司機送我回家,拉到了都不敢叫醒我下車回家,大冬天的在車外面等到夜裡兩三點鐘。員工能躲我多遠算多遠,都不願意和我同坐一趟電梯。」 胡小林說。
就在那個時候,他病倒了。1997年,胡小林發現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況都不行了,後來在協和醫院查出患了焦慮症。從1997年到2006年,胡小林一直在大把大把吃藥。
一個偶然的機會,胡小林接觸到了佛教。當他領悟到「因果論」的道理時,感到一切釋然。「不再說瞎話,不再喝酒,不再吃肉,沒有說喝酒是因,掙錢是果。」他的身體也慢慢開始康復。
2007年,胡小林決定改變以往做企業的思路,他用《弟子規》的理唸經營企業。概括起來就是「感恩」、「改過」,說話做事負責,自己公司做不到的事情,就不去忽悠。他現在的公司做的是供暖生意,賣的是壁掛爐。
一開始胡小林也不是十分有信心,但兩年的時間,證明了他的正確。2007年,匯通匯利的銷售額增長了30%到40%,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公司半年不干活,仍然賣到了2.5萬台。這連他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議。
2008年金融危機,胡小林沒有給公司裁員、降薪、降福利,反而給員工漲了30%~40%的薪水,依據的是《弟子規》中的一句話: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死一次,知道自己要什麼
樂百氏創始人、今日投資董事長何伯權曾參加過一個「沉船遊戲」,讓他看明白了很多事情,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他
製造讓你死去的那種環境,燈全部黑了,讓你躺在地下,完全漆黑。那個導師說,何伯權你已經死了,你現在正被裝到棺材裡。然後是蓋棺材的聲音。他說何伯權,
你上個月不是說要陪父母吃飯嗎,你不是想去旅遊嗎,現在你沒機會了何伯權,你死了。」何伯權說,那個時候,自己忽然明白了很多生命中根本的東西。
「哇!
這個時候突然就感覺,自己是真的已經死掉了,然後再一想,自己還有很多的計劃都沒有來得及去做。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情,有很多夢想,但都是
一天推一天,以為是做完現在的事情可以再做,最後都沒機會。在這樣的環境,我一下子清醒了,我真正最需要的是什麼?是不是要把現在這個企業再做大一點、賺
更多的錢?假如這樣繼續重複下去,結果是什麼?」這次沉船遊戲之後,何伯權決定把樂百氏賣掉。
「100%的創業家都被心理層面的問題折磨過,80%的創業家長期失眠,甚至焦慮到一定程度,自殺未遂的,都有很多。」聚成董事長劉松琳,因為工作原因,接觸過很多企業家,「很多人都光顧著外部能力的生長,乏於心智的成長。」
經緯創投創始人張穎也曾經告訴《創業家》雜誌記者,他見過一些創業家,因為壓力過大,精神狀態不好,要靠藥物控制。
也正因為此,如今,很多機構都開設了各類心理輔導班、國學班、禪修班,針對企業家進行心智模式的輔導。何伯權的沉船遊戲,就是在這類心理輔導課上體驗的。
劉松琳自己也遇到過心理危機。2005年,劉松琳24歲,他創辦的聚成資訊集團旗下已經擁有18家公司,身邊的同齡人視他為偶像。
在這個時候,他發現自己「出了問題」。
開到第18家公司的時候,他覺得應該要開二十幾家才對;別人說他的演講很精彩,他自己覺得不過如此,甚至覺得,「講得太不好了」 。而且,那個時候,正趕上創始團隊內部紛爭,這種焦慮和壓力使他有次見完客戶談完事後,一轉身就暈倒在地。
去醫院檢查,什麼毛病也沒有,他在國外一個朋友的推薦下,參加了北京海文培訓學校的應用心理學課程。
「那個時候,我不懂得欣賞自己,也不會欣賞別人,因為缺少欣賞別人的能力,這其實會給一個公司的團隊帶來很大的壓力。」劉松琳的事業如今越做越好,在2010年初,公司接受了聯想近億元的投資。
和他一樣變得從容的,還有本文開頭提到的世紀電器網創始人王治全。2010年11月,王治全把公司80%的股權作價4800萬元賣給了國美電器。
對王治全而言,最糟糕的時光終於趟過去了。
他現在也有壓力,國美給他們的業績要求是,2011年要有10個億的營收,對一個去年營收還徘徊在二三個億的團隊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壓力,而且,各分公司都要求給下面的弟兄加薪,但王治全覺得,這個壓力和去年的壓力已不是同一個量級了。
王治全覺得創業者承擔各種壓力,是做企業發展的一個過程。2010年最後一天,他坐在位於北京魯谷路的辦公室,談起一年前的艱辛,非常感慨。
「這
就像高考,在那個年齡段壓力是巨大的,但最後大家都邁了出去,走向了另一個天地,回頭看,都應該覺得還挺幸福的,因為經歷了高考,我們心智更成熟。做企業
也是一樣,拼進去回頭再看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心智成熟了,抗壓能力強了,現在遇到事我覺得再大的事有我那時候慘嗎?」
他的老婆在2010年懷孕了,今年他將會有一個孩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2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