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危機製造者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7003

標普看錯了數,發了,幾乎一夜之間摧毀了全球金融市場。幾年之前,同樣是它們製造了次貸危機。他們究竟在幹什麼?


   美國東部時間8月5日(週五)下午13時15分,美國財政部接到了一通電話。打來電話的是麥格勞-希爾公司旗下的評級機構美國標準普爾公司 (Standard & Poor's)。他們向財政部的官員們報告了一個壞消息,美國的債務評級從AAA下調到了AA+。這個決定是70年來的第一次。
兩週的時間之內,標普的這個電話連同歐債危機讓全球股市的市值縮水約4萬億美元,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全球指數(MSCI All-Country World Index)一度下降至24.84萬億美元;而中國滬深兩市市值則損失約9600億元人民幣。
信用評級公司似乎在一夜之間摧毀了整個市場。
包括標普在內的信用評級公司本身即是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部分,它們對大約270萬種企業、市政、主權和其他類型的債券進行評級。華爾街的機構交易員們通常會把這些評級作為「買入」和「賣出」的最基本的判斷指標。
這是一個由三個寡頭控制的世界。標普、穆迪和惠譽佔據了美國評級市場約95%的份額。
「我很難想到誰會比評級機構更沒資格下調美國評級了。這些機構曾為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評級,現在卻宣傳他們是財政政策的審判者,沒搞錯吧?」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上撰文說。
的確,讓人很難忘記的是,就在剛剛過去不久的次貸危機當中,這些評級機構曾授予那些風險巨大的次級抵押貸款債券AAA的評級。
在2006年的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的銷售熱潮當中,下半年違約苗頭已隱現,但包括標普在內的三大評級機構依然維持對次貸產品AAA的高級別。貝爾斯登、房地產投資信託公司、巴黎銀行、德國州立銀行、美國國際集團(AIG)等據此買入了大量的次級債券。
直到2007年7月,標普和穆迪才分別下調了612種和399種抵押貸款債券的信用等級,2007年第三季度至2008年第二季度,三大評級機構下調了共1.9萬億的抵押貸款債券。那些購買次貸金融創新產品的公司做上了風險的過山車,最終全球金融市場墜入谷底。
這一次,標普似乎成了又一次金融危機的導演。
美國財政部的高級智囊團們發現了標普的一個錯誤:對美國未來10年財政赤字多計算了近兩萬億美元。不過,這並沒有改變標普下調美國債務評級的決定。
「我不認同說我們犯了兩萬億錯誤這個說法。在做出評級之前,我們的團隊在華盛頓和財政部以及預算辦公室的人一起合作,我們向他們詢問數據,他們提供給 我們數據,一切都顯示債務還會走高。關鍵不在於兩萬億,兩萬億對於一個國家的10年能能有多大影響呢?標普的高級經理Joyep Mukjurjr在8月12日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稱,「就看你願意相信誰。」
不管相信誰,標普對美國政府的不留情面還是導致了一場災難。8月8日,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 日經、香港恆生、中國上證、道指及歐洲主要股指均大幅下跌。
隨後,在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裡,一種匪夷所思的動盪走勢開始了。在8月8日至8月13日的一週裡道指的走勢在過去7個交易日每天都會出現大逆轉,前一 天收盤走高,第二天即告下跌,只有一個交易日波幅小於1%,交易量一直是異乎尋常的高。道指本月日均交易量高達70多億股,幾乎是2011年均值的兩倍— 這被認為是對沖基金和養老基金的一種對決,對沖基金在拋盤而養老基金則相反。
亞太、歐洲股市的格局也是如此。交易員看著自動開啟的自動交易買賣盤無能為力。花旗銀行中國零售銀行研究與投資分析主管邱思甥對《第一財經週刊》稱, 一旦市場上有2%(或以上)的較大跌幅後,部分程序交易便開始運作,並自動執行賣出的指令,在程序交易中買賣都不受交易員控制。自動交易啟動將會加大市場 下跌的幅度。反之亦然。
作為第三方的標普一下子處在了爭議漩渦的中心。
評級機構通過向市場參與者揭示信用風險,從而維護投資者的利益;但另一方面,信用評級機構的收入主要來源於發行方所負擔的評級費用。這看起來很諷刺,對嗎?
路透社披露的數據顯示,僅2006年,穆迪就從抵押貸款債券的評級中獲得收入20.4億美元,而惠譽當年的信用評級收入是48億美元,其中51%來自於房屋抵押貸款和次級抵押貸款產品。也正是在三大評級機構的推動下,抵押貸款債券業務才獲得了爆髮式的增長。
8月13日,《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將詳細審查標普在下調美國長期政府債務評級時使用的數學模型。前一天,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稱,SEC已經要求標普披露該評級機構中,有哪些人提前得知了下調美國信用評級的決定。這是SEC對可能存在的內幕交易進行初步調查 的一部分。
「現在我們在考察一個人的信用記錄時,評級機構會考察他的抵押狀況、汽車貸款和信用卡記錄。我們都在次貸中吸取了教訓,學到更多,也開始設立更多規範,」標普高級經理Joyep Mukjurjr稱,「對於美國人而言,這是一個很漫長的學習過程。」
不光是美國人,全球的投資者現在都被這個糟糕的金融市場搞得暈頭轉向:曾經借次級抵押貸款債券牟利的標普似乎不值得信任,但那些大開印鈔機印鈔票,向市場瘋狂注入流動性的政府呢?
 

文|CBN記者 王林 許悅
製圖|宋赤興

美國往事

這真是一個被危機吞噬的年代!我們整理了2006年至2011年美國金融市場的一些大事,這有助於你理解2008年的次貸危機與正在發生的美債評級危機之間的關聯與邏輯。

文|CBN記者 王娜 昝慧昉 王林


政府接管房利美、房地美
房利美和房地美作為收購銀行等抵押貸款的主要金融機構,其業務量佔全美5萬多億美元抵押貸款的一半左右,而且「兩房」用於集資所發行的債券對美國十分重 要,幾乎與美國國債的信譽相當,甚至全球各國央行也大量持有「兩房」發行的債券。美國政府救助「兩房」更多還是為了發揮其輔助政策的作用,特別是「兩房」 籌資功能非常強大,可以說美國房產金融主要就是依賴「兩房」支撐的,美國聯邦政府出資成立的吉地美也是同樣性質。


雷曼兄弟破產
雷曼兄弟曾經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更是美國抵押貸款證券市場上最大的承銷商,次貸危機爆發前,市場上交易的此類證券多為雷曼發行。然而次貸危機的到來, 讓其持有的價值330億美元的商業房地產貸款,成了自己肩頭最沉重的負擔。這些貸款拽著公司股價一路向下,最終,因為美國政府拒絕提供融資保障,雷曼兄弟 於2008年9月15日正式申請破產保護,其6130億美元的債務規模,也創下美國史上最大金額的破產案。


冰島危機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這個靠近北極圈的島國通過以較高的利率吸收歐盟與美國的存款,代價是該國的外債也在不斷累積,並最終達到了1383億美元,為GDP的 近10倍。整個冰島就如同一個華爾街投行的固定收益部門一樣運轉。2008年10月,這個國家被金融風暴席捲,通貨膨脹率飆升,外債大幅增加,僅有20億 歐元外匯儲備卻必須擔負1000億歐元的銀行債務。政府不得不把冰島僅有的三大銀行全部收歸國有,並向俄羅斯大舉借債。


麥道夫騙局
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前董事會主席伯納德·麥道夫2008年12月11日遭警方逮捕。他被指控通過操縱一隻對沖基金,使投資者損失至少500億美元。這是 華爾街歷史上最大的欺詐案之一。70歲的麥道夫是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創始人。「龐氏騙局」即以高資金回報率為許諾,騙取投資者投資,用後來投資者的投資償 付前期投資者的欺騙行為。至少從2005年開始,麥道夫已經開始「龐氏騙局」操作。


中國4萬億救市計劃
國際金融危機很快開始波及中國,為提振經濟,2008年11月9日,中國國務院批准了未來兩年在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方面投資4萬億元人民幣的支出計劃,這 個數字相當於當時中國年GDP的近1/5。同時,中國政府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由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轉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 的貨幣政策。這些錢大都用在了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中。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
IMF數據顯示,2010年,德國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達到4.5%,法國的佔比8.0%,英國的佔比為10.2%,這三個歐洲主要國家的財政赤字佔 GDP的比重均超過了歐盟規定的3%上限。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由於財政赤字水平遠超歐盟規定的上限,公共債務不斷累積,主權信用多次被國際 評級機構降級。希臘和愛爾蘭因爆發主權債務危機而向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援助。


高盛欺詐門
高盛2007年受保爾森對沖基金公司委託,設計、出售與次貸相關的金融衍生品,保爾森公司同時做空該產品,但高盛卻未向投資者透露這一「關鍵性信息」。隨 著美國房市泡沫破裂,保爾森公司因「看空」看準而大賺10億美元,高盛獲得1500萬美元設計、營銷酬勞,而交易另一端的德國工業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總 共損失近10億美元。


美債危機十問

我們希望能向公司人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釋:究竟是那些因素和力量最終導致了危機的爆發?你的投資和資產安全嗎?美國人有沒有偷走中國人的錢?……

文|CBN記者 王林


01
為什麼那些交易員、操盤手都得看那些評級機構的臉色行事呢?它們有那麼大的本事為那麼多的東西評級嗎?它們是盈利機構,真的那麼值得信賴嗎?
雖然很痛苦,但事實就是如此。儘管在美國證監交易委員會旗下有10家被認證的評級機構,但人們事實上只看這三家的臉色行事。原因通常是這三家評級機構 的歷史最為悠久—成立最晚的惠譽也有將近80多年的歷史了;從評級分析的數量(佔據了95%)與覆蓋面(包括公司與主權評級)來看,沒人能和它們媲美。
為主權評級的關鍵在於可以獲得國家不願意公開數據的能力,而並非所有的評級機構都有本事做到這一點。大致它們會採用定量(GDP增速、對外負債指標) 與定性的指標(國家政治情況,比如政府是否穩定、是否有領土紛爭與外來襲擊等),但實際上沒有人真正知道它們到底用了哪些數學模型又把哪些參數加入其中。 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評級人員告訴《第一財經週刊》,按照美國的負債比例(債務佔GDP的100%),它早不應該是AAA評級了,數年來一直保持AAA, 就說明這幾個評級機構加入了別的參數。但沒人知道到底是什麼。
如果都不知道它們到底是怎麼做的,就很難去評價到底它們做的對不對。這也是美國東部時間8月13日美國證監會要求標普公佈其使用的模型的原因。
市場上發生的事情有時就是這麼荒謬—所有人都在追尋並以此為標竿的東西,其實沒有人知道,它到底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此外,盈利模式也確實是個問題,如果有財務指標,你真的很難說它會絕對公平公正。像給報業期刊發行量做評級的BPA,它們採用的就是非盈利的模式在運營。


02
美國會不會破產?它會不會借此賴掉自己的那些債務?
實際上,一個國家會不會破產要看它是否可以還得出債來(通俗點理解,與公司一樣,如果不能按期還債就要申請破產)。但如果從美國此次被下調評級後所發生的事情來看,這還真不太可能。
在8月8日市場收到標普做出的降級信息後,事實上沒多久,美債的價格就上漲了,同時上漲的還有美元。「與借款成本最密切相關的美債的殖利率卻下跌 了。」花旗銀行中國零售銀行研究與投資分析主管邱思甥對《第一財經週刊》評價說。10年期債券的殖利率從2.6%一度下跌到了2.1%。
也可以這麼理解,當債券不受歡迎時,它的價格就下跌了,如果跌到了50元,那就表示可以花50元買一張面值100元的債券,這個花50元買債券的人實 際上享受的利息就變成了8%—8%就是殖利率(債券固定利率除以票面實際價格),是債券發行人真正要付出的利息,也即借款成本。殖利率越高表示債券價格跌 得越厲害,說明人們都在拋售這個債券,那麼借款成本就很高—此時違約的風險很大。
但事實是,美債的價格在上漲,殖利率在下跌,貸款成本更小,就表示有人願意繼續貸錢給它,那麼它的違約風險顯然就變得小很多了。從某種意義上,國家和企業已經變得一樣,當它們的債券比例在GDP的佔比超過90%以後,償還到期債券的錢通常就是新近發行債券回收的資金。
只要美國繼續發行的國債還能賣得出去,它們就不會破產。何況美國的就業數據正在企穩,這表明未來如果增稅計劃的推出也是可行的;除了對削減開支得領域 存在爭議,共和黨和民主黨也就削減開支達成共識—既然開源(發債券和收稅)和節流(削減開支)看起來都可以進行下去,那就真的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不過,值得警惕的其實還是歐元區的部分國家。如果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是希臘沒有得到再次援助(天哪,它們的債務就沒有美債那麼幸運了,如果沒有歐盟的 緊急開會,可能還真沒什麼人願意繼續買入它們的債券),等此輪發行的債券到期,沒有新的援助計劃,國內的經濟情況不能好轉的話,那還真是不好說。


03
2008年的時候,我的股票投資遭遇到了次貸危機,打了水漂,現在,這會是又一次股災嗎?
花旗銀行中國零售銀行研究與投資分析主管邱思甥稱,現在市場的反應主要是信心的危機。美國政府沒有違約風險,所以不會引起二度衰退。「除非有更多的國家再次爆出債務危機,並不可收拾。」
他認為,從新興國家的角度講,這次動盪很可能是一個機會,原材料(比如石油、煤炭、銅等—銅是非常重要的基礎金屬)價格繼續下降可以大力緩解國內的通貨膨脹壓力。
如果仔細對比兩次危機,會發現2007至2008年的次貸危機是一場從下至上的危機,個人破產無法還得起貸款導致銀行的諸多呆壞帳,房價暴跌又導致銀 行的抵押資產大量縮水—貸款收緊,企業債台高築卻無法融得新的資金,當消費和生產都受到打擊後,整個世界陷入衰退。但此次金融市場動盪還不足以影響消費與 生產這些最主要的環節。


04
我們知道有個騙子麥道夫,他不斷用新的投資人的錢去添上舊債,國家發行國債是不是一個龐氏騙局?
從某種意義上,還真有點像啊。
龐氏騙局的核心是以一個極高的利息誘惑出資人。隨後靠新的出資人的錢支付老的出資人到期的利息。國債看起來也是拿新發行債券融到的錢去償還此前到期債券的利息。
但不同在於,國債的利息還算合理,也沒有高得驚人(和高利貸還是有差距的,通常10年期利息在5%至6%左右)。並且事實上,發行債券融得的資金是會 用於投資的,比如進行一些基礎項目的建設,像中國的保障房項目、美國投資清潔能源以及可以帶來更多就業機會的項目。所以從這個意義上,政府和麥道夫先生還 是有差別的。


05
在美國暴跌的時候,人們都說市場是在等奧巴馬政府出量化寬鬆(QE3)政策,到底量化寬鬆是什麼呢?它為什麼能幫助市場呢?
第一次美國政府使用量化寬鬆(QE1)是在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至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期間,美聯儲以「最後的貸款人」的身份救市,收購一些公司 的部分不良資產並購買它們的債券;而第二次則是2008年到2009年,美聯儲決定購買3000億美元長期國債、收購房利美與房地美發行的大量的抵押貸款 債券。
簡單一點理解,就是如果要救助這些企業,那需要給它們錢。怎麼給呢?只能作為它們的債券持有人。那錢從哪裡來呢?政府印錢。政府不能直接印錢給企業,必須通過美聯儲這個中介。QE2是以買國債的操作方式,把錢投放給市場。
華爾街期待QE3的原因就在於這種救市政策可真令人上癮。想像一下,突然市場就有了一大筆錢,錢無處可去,必然進入股市,股市就繁榮起來了。而那些有問題正欠著一屁股債的企業也等於頃刻間獲得了成本極低的錢,逃過了破產的可能。
但美聯儲此次比較謹慎,沒有直接推出QE3。一是沒什麼大企業在破產邊緣需要它施以援手,企業的現金其實也還充裕(看看蘋果、微軟、埃克森石油這些企業的手裡的現金吧);其二也部分證明,美聯儲認為這次市場震盪真的沒什麼大問題。


06
中國買了那麼多的美國國債,作為一個納稅人,我還真有點擔心,這個國家的資產是不是被美國人偷走了?
可是不買美債,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全球央行的外匯儲備有60%都是美元 。」邱思甥說,「中國央行真的沒有什麼更好的主意了。」
只有美國債券的流通盤才足以支撐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這是交易最繁榮的市場。如果把錢投入大宗商品,就會陷入買什麼推高什麼(因為市場容量有限)的陷阱中去,中國的CPI增速都超過了5%,它估計不會太想再推高大宗商品價格了。
曾經中國也考慮過以歐元來平衡美元,但現在歐元區的麻煩太大了。此前中國政府的考慮還在於如果買入美債可以拉高美元,這樣也可以減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這也是美國敢推行極低的利率,通貨膨脹率卻沒有中國那麼高的原因—因為它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全球儲備貨幣。
 

07
每一次的危機似乎都是從美國這個國家開始的,生在新興市場的我們似乎就是倒霉蛋,我們能擺脫這種倒霉的境況嗎?
就像我們沒法擺脫美國債券一樣,我們也很難擺脫美國。美國在金融市場上佔據了70%的份額,請問還能去哪裡呢?
當股市發生波動的時候,人們本能地會止損,就會拋掉手中的資產,變現回他們當初購買資產的美元。作為全世界通用的結算貨幣,諷刺的事情就來了—明明是它出了問題,它的價格卻還在漲。
對於中國、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來說,外匯儲備可能面臨風險;此外,全球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外部需求疲軟,對這些國家的實體經濟構成影響。


08
匯率市場總是讓人看不透。為什麼在這次危機以後,美元兌主要貨幣都在升值,而人民幣卻相反呢?
人民幣確實是個例外,人民幣是為數不多在此次危機開始後上漲的貨幣。人民幣被推高的一個原因是中國經濟是新興市場裡最值得看好的;此外,還有機構買入人民幣的避險行為。當然,對於不能自由兌換的人民幣來說,更多的可能還是政府力量介入的行為。


09
為什麼黃金在債券危機後,出現了最大的升幅?
黃金可真是個邪惡指數啊。它的上升反映人們的避險情緒也上升了。通常避險情緒上升不是什麼好事,會打擊人們消費的意願的。


10
原油價格下跌說明了什麼呢?
原油與美元的走勢完全是相反的,通常美元漲,原油就跌。這也反映了人們對未來不是太看好,認為債券危機還是會影響需求,所以原油的期貨價格下跌了。
聯繫編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