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的身价是多少

1 : GS(14)@2010-09-11 17:23:34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07447.html



个正在充分物质化的社会里,充满了很多新话题,比如人的碳排放成本、爱情应该怎么计价,或者一个公司人价值几何。

当然,计算一个公司人的价值似乎有个简单的方法,比如对这个有兴趣的公司人可以买一份人寿保险,然后再自杀—从技术上说,这个人不能马上自杀,因为买了人寿保险以后一年后自杀保险公司才会进行赔偿—保险公司会自动计算出这个公司人的价值。不过这个方法似乎成本太高,有点像曹冲称象里的许褚把大象直接切成小块后得到大象的体重;而且通过保险公司得知公司人身价,还存在其他的问题,那就是保险公司对其付出赔偿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公司人的身价。人寿保险之父、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所罗门·斯蒂芬·休伯纳给出人的价格是这个人预期十年的收入。相对于休伯特现在中国的保险公司定价实在算是仁慈了。

人寿保险对人定价最不合理的地方是可以重复购买,也就是说,一个公司人可以买十份人寿保险,这时候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讲,这个人就是买一份保险的公司人的身价的十倍,而实际上这个家伙也许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才这么做的。这种身价评估实在太离谱了。

也许在这,我们需要把估算资产价值的方法引进来。比如说约翰·威廉斯的自由现金流贴现法,这个方法转移到公司人身价问题上可以简单写成:

公司人身价=∑公司人价值变动/(1+贴现率)n

在此,我们更希望贴现率为0,除了让算式更简单之外,贴现率设为0,公司人身价的得出值就是一个公司人一辈子大概能挣到多少钱,这似乎也更有意义。也就是:

公司人身价=∑(公司人历年工资收入)

不过即使对有多年的人力资源经验的人来说,预测公司人的未来工资收入水平也是件非常复杂的事。

ANTAL国际商务咨询公司的合伙人谢峥根据她的经验总结:一般来说,一个能活得还不错的公司,每年都会给员工进行一定幅度的加薪。而这个加薪水平基本上等于每年的通货膨胀幅度加上每年年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如果仿照汇率的叫法就是,名义加薪幅度,这样的增加水平一般在5%至10%之间,去掉通货膨胀的影响的加薪水平就是实际加薪幅度,这样的加薪可以保证公司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财富水平不至于在全体国民中下滑。在公司表现最好的5%至10%的员工还会受到公司的嘉奖,他们的收入增加幅度要大于一般员工的收入增加幅度。除此之外,如果员工得到级别上的升迁,那么工资基数就会产生变化,根据不同行业,工资收入基数变化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一次基数变化给公司人带来的收益增加在20%至100%之间。

很多公司的收入增加规律也呈现“二八原则”,获得公司的特殊奖励和职位升迁的员工往往是同一部分人,而更多公司人的收入只会获得平均水平的增加,也会有5%以下的人会被“淘汰”。

在一个日本的卡通片里,经常把运气幻化做一坨长着娃娃脸而且喜欢到处散步的排泄物—日本真是个对一些事物有独特品位的民族—也许真有运气这种物质存在,公司人是不是能属于公司中的前20%往往还很依赖它。

与成熟于经济高速发展年代的人相比,出生于其他年代的人在运气上要有一些差距。相比出生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公司人运气并不算差,因为中国经济还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伴随着比较杰出的“经济人”的出现,还有一个个产业泡沫,也许再给我们一个大泡沫吧。

比如谢峥,她认为自己能做到合伙人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要归于运气,“因为当时—1990年代中—我只是比公司的其他人英语好一点,这样,有国外的客户就都会来找我,慢慢积累下来我的业务量就比别人大很多。”

如果按照谢的年龄推算,比她大一些的中国人可能在通过中国高等教育考试时英语水平还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考查,英语成绩的重要性权重大概只占到数学或者语文成绩的1/3,而在不久之后,英语水平已经成了很多中国公司人超越同类的基石。

和谢峥相反的例子,是曾经在摩托罗拉工作的程序员Alex。他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鼎盛时期的摩托罗拉从事程序员工作,这个选择也是他认为最理性的选择。在后来的岁月里随着整个行业的变化,程序员工作的艰苦和后来人的追赶让他焦虑不堪,而他的收入并未随着他的焦虑而上涨,最后他只能离开公司开始自己创业。

这种造化弄人背后的原因是公司人所在各个产业发展的周期性。

詹姆斯·阿柏克在他的《把握创新力》中统计,美国的几个典型支柱行业似乎兴衰速度越来越快,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可以说公司人的从业似乎也越来越依靠运气。阿柏克发现,各个行业只有在产业发展到顶峰前3至8年,才会出现从业人员收入暴涨的情况,这种暴涨的财富效应会吸引更多从业者加入。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时间一般也在3至6年,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报考大学前看到某个行业的繁荣,再经过激烈竞争的高考获得学习这个行业知识的机会,但是等到毕业时,这个行业已经走过了鼎盛时期,而从业人员众多,岗位竞争激烈。

对于预测未来,人类又是最不擅长的。在2009年《第一财经周刊》曾经刊登过FastFuture公司的预测报告,看看他们预测2030年最赚钱的 10个职业(1 人体工程师 2 纳米医师 3 转基因农民 4 老年健康管理师 5 记忆扩容师 6 科学伦理学家 7 太空驾驶员/建筑师 8 垂直农场主 9 气候修复员 10 超级检疫员),也许他们对现在公司人的下一代从业选择有所帮助,不过也许这个预测就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最好例子,里边还有太空驾驶员,我建议有此志向的公司人可以先从自行车开始。

那么具体到每个公司人的未来工资收入应该怎么计算呢?这次《第一财经周刊》关于这个主题采访了3家猎头和人力资源公司以及十多位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力资源经理,根据他们的平均经验值我们做了比较保守的总结:

公司人平均收入增长平均以5%的增长率上升,而这个增长率里已经包括了3%至4%的通货膨胀率,说实话,这个预计偏于乐观,因为在这个假设中,公司人平均来说越过越好。就像我们前边所说的,相对优秀的员工会有更好的工资增长率,而他们晋升的机会也相对较多,平均来说他们的收入会高出一般员工5个百分点,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完全持续下去,10%的增长率,平均可以保持15年左右。作为具有高门槛的岗位,从经验来看,他们的收入会获得5%的“门槛收入”,这种专业性优势平均来说可以保持十年。行业对公司人收入也会有较明显的影响,在短暂的繁荣期,这个行业的公司人收入应该平均增加30%。

根据这些指数,如果你想知道你若干年后的工资收入,只要把年数代进这个公式,进行复利计算就可以了。因为在计算中没有刨除通货膨胀作用,得出的数字可能相当可怕。可能你还知道30年前中国人的工资收入,在那时候看到现在的工资水平,从数字上说也是很可怕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一个公司人的社会价值,如果把公司人一生所能创造的GDP看作他的社会价值的话,也可以通过总共的工资收入来推算。因为 GDP基本可以等价于公司的销售额,如果想通过公司人的工资得知他们产生的GDP,只要知道公司人所在公司销售额和员工工资的比值就可以了。我们通过把中国各行业的上市公司的销售额和管理费用进行了相关计算,得出了每单位人力成本创造的GDP比率,只要公司人把自己的所有工资乘以这个指数,那么就会得出他所能创造出的GDP来。

从换算表可以得出,王进一生所做的贡献是1.54亿元人民币GDP,而黄迪的GDP创造更加吓人,33.6亿元,这个原因主要是黄迪所在行业造成的,他的外贸行业,人均GDP量很大。

这个数字之所以有点吓人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咱们并没有把公司人未来赚到的钱进行贴现,而且,还假设了现在的各种行业在以后不短的一段时间里还保持着GDP和人员工资的同一比例,如果从现在全世界经济结构改变的趋势来看,这个比例应该呈现下降的趋势。

从GDP的表格中可以看出,为什么近代史上认为“工人阶级是最伟大的”,比如工程建筑工人或者机械制造工人他们的收入虽然不高,但是他们的一元工资可以创造出30多元的GDP,而为什么现在的公司人更愿意进入证券、银行、房地产等行业,这是因为这些行业的公司人获得了其创造价值更高水平的分成,比如说证券行业公司人平均每创造1元钱GDP就有0.45元进入了这个公司人的工资单,按照这一比例,他的收入要达到建筑工人的15倍,才能和那个工人产生同样的GDP值。

当然,有的行业每单位人力成本创造的GDP比率非常高,这并不一定说明这些行业的人工效率比其他行业高,我们来看一下GDP的组成就会明白了,GDP=投资+消费+政府消费+出口-进口,有些行业,比如外贸行业,可能创造了非常高的GDP,但却具有非常低的利润,所以在数字上会呈现出来的情况就是,要很高的GDP才能养活一个员工。
2 : GS(14)@2018-11-24 02:18: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7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