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硅谷觀潮:尋找下一個Facebook

http://news.imeigu.com/a/1313189404887.html

曾航 上海報導

硅谷銀行資深人士認為,移動互聯網一定具備產生一家Facebook這樣巨型企業的土壤,這家企業說不定會比Facebook還要大。

「多年來,無數的美國科技專家在日本奔波,當他們驚奇地看到NTT Docomo以及任天堂的無線設備所能提供的功能(及速度)時,都不無羞怯地把自己那相對破舊的手機塞回口袋……」

這是摩根士丹利在一份關於移動互聯網報告中的開頭。就在2007年以前,日本還是世界毫無爭議的移動互聯網發展中心——3G牌照很早發放,以運營商為主導的移動互聯網體系創造了大批適合日本本地化的應用,移動互聯網用戶高度成熟……

那時的硅谷還只是移動互聯網萌芽中不起眼的一極,人們談論起智能手機時更多提到的是芬蘭的諾基亞和黑莓製造商加拿大RIM公司。

然而,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徹底改變這一切。隨後,在蘋果、谷歌、Facebook等幾大巨頭的帶領下,一個高潮迭起的創業大潮再次在硅谷席捲而來,從大公司離職出來的工程師們再次相聚在咖啡館裡,和風險投資商們海闊天空地描繪自己創辦公司的未來……

是什麼讓硅谷的移動互聯網創業大潮洶湧而來?下一個Facebook將可能誕生在什麼領域?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曾在早期幫助過思科、Facebook、Twitter等企業的的硅谷銀行。

經歷了當年災難性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硅谷曾一度陷入黯淡。如今,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下,那個誕生無數偉大公司的搖籃又回來了。

硅谷銀行信貸經理Timothy M.Hardin提及最多的一個詞便是「Ecosystem(生態系統)」。

2007年,向來具有「行業破壞者」之稱的蘋果推出了iPhone,並於2008年推出App Store。谷歌隨後跟進推出了Android操作系統及Android Market。

這些由硅谷大公司牽頭搭建的開放平台,代表著硅谷的開放文化,極大地衝擊了日本式的運營商為主導的移動互聯網模式,並將民間創業者的熱情最大限度地激發,在很短時間內,硅谷湧現出了一大批移動互聯網創業者。

在Hardin看來,硅谷的移動互聯網創業熱情之所以濃厚,和當地發達的「生態體系」密切相關:大批職業的創業者、發達的風險投資體系、軟硬件大公司集聚,這一生態體系實實在在地在發生作用。

例如,在硅谷的創業大潮中,硅谷銀行這樣理念先進的金融機構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美國,半數以上的創業公司都獲得過硅谷銀行的貸款,它與硅谷數 百家風險投資商關係融洽,一旦創業公司急缺現金,硅谷銀行就以最快的速度提供貸款,而創業公司不需提供任何抵押,他們的抵押就是風投的信譽。

Hardin告訴記者,硅谷銀行幫助過早期的思科、Facebook、Twitter,並趕上了PC硬件、軟件、互聯網等幾波創業大潮。

硅谷銀行的主要收入源自為新興高科技企業貸款,其貸款利率要高於其他傳統商業銀行;另一大收益則來自它持有的眾多客戶公司的股權。從1993年以來,硅谷銀行的平均資產回報率是17.5%,遠高於同期的美國銀行平均回報率。而且,其壞賬率非常低。

在硅谷銀行工作了14年的Hardin清楚地記得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的場景,那時硅谷總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創業者拿著一個.com的點子上門尋求硅谷銀行的貸款幫助。

「硅谷比任何地方都要寬容,這一點看似簡單,但在我看來這是硅谷比其它地方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硅谷銀行中國創業平台總監黃莉莉表示。

在硅谷,喬布斯被趕出蘋果後又回來並大獲成功的故事人盡皆知,這樣的故事激勵了無數創業者,他們從失敗中站起,重新投入創業。

黃莉莉表示,為了讓創業者減少失敗,硅谷銀行一直在硅谷運行一個創業服務平台,這個平台負責去培訓創業者,並為他們尋找投資幫助,包括Twitter、Facebook在內的硅谷著名企業都曾接受過這一創業平台的幫助。

這個平台正被搬到中國。「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創業非常熱。」黃莉莉指出,這個平台馬上準備在中國舉辦一些創業大賽,獲勝的創業者將會前往硅谷並從當地頂級企業家那裡得到經驗。

大公司都是平台商

「我們有1萬多個客戶,但我並不能告訴你下一個Facebook將是誰。」Timothy M.Hardin指出,Facebook創業早期曾得到過硅谷銀行的幫助,但在幾年前,硅谷銀行也預測不到Facebook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但可以肯定的是,移動互聯網一定具備產生一家Facebook這樣巨型企業的土壤。Hardin指出,這家企業說不定會比Facebook還要大。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那些在App Store中苦苦尋求排名的App開發者們有潛力成為下一個facebook。

Hardin表示,App開發產業總體規模非常大,但並不看好單個開發者做大——這是一個競爭極其激烈的市場,並且身處別人的平台上。

短期之內,蘋果、谷歌、Facebook這樣的平台搭建商仍會是移動互聯網的最大贏家,而其它的創業者則可以在這個平台中獲得「小小的成功」,就像Zygna依託Facebook開發社交遊戲取得的成功那樣。

「移動互聯網就像一扇門,如果獨立去看它,會是很乾澀的一樣東西,單單一個東西很難成功,一定要相連,和社交網絡浪潮結合起來。」 Hardin說。

在移動互聯網上,目前最賺錢的應用仍然是遊戲。在蘋果的App Store,像《植物大戰殭屍》、《憤怒的小鳥》等一些熱門遊戲總是居排名下載量前茅。

不過,手機遊戲的開發商們很快發現,靠一些單次的下載收費賺賺小錢還可以,很難成大氣候。因此,手機遊戲的社交化成為硅谷最主流的趨勢。讓手機遊戲開發者頭疼的是,他們的遊戲很容易被淹沒在App Store或Android Market多達幾十萬款的應用中。

位於硅谷的Open Feint公司便是這場浪潮中的佼佼者——這是一個手機遊戲社交平台。該平台不僅具有Facebook的一些基本特性,例如具有個人檔案、有個牆可以給人 塗寫,或者可以在遊戲中聊天等。此外,還具有一個頗吸引人的特性,叫做「One Touch iPromote」,也就是用戶可以很容易知道朋友在玩什麼遊戲,同時可以方便地購買這些遊戲。Open Feint平台的用戶可以邀請朋友加入他們的遊戲中,用戶也可以看到其他人在玩什麼遊戲。基本上,開發者可以通過Open Feint建立自己的一個生態系統。

2011年4月,日本移動社交網絡公司Gree斥資1.04億美元收購了Open Feint。

Timothy M.Hardin認為,移動互聯網企業誕生出的下一家Facebook這樣量級的企業,多半會是一家平台類的公司。這個平台把硬件、軟件、社交網絡等結合起來,而不會是一個獨立的東西。

要成為平台戰的贏家,創業者們必須面對一個頭疼的問題。那就是蘋果、谷歌這樣的既有平台商不願見到其它平台的壯大——在Open Feint稍微呈現出一定規模後,蘋果官方立馬推出了功能類似的Game Center,此舉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Open Feint,蘋果對自己平台下任何可能挑戰自己地位的其它平台都毫不手軟。

任何一次產業龍頭更替都往往是在人們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發生的,並打破現有既得利益者的格局。Hardin舉例,當年雅虎出現時,人們認為不會有互聯網企業比它更大了,但後來出現了谷歌,人們又認為,沒有企業會比谷歌更成功,但後來又冒出了Facebook。

下一個Facebook,或許已在路上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