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社論:著力提升金融服務實體能力

近年來,隨著中國金融體系不斷膨脹、資金“脫實向虛”日益顯現,如何引導資金流入中小企業、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越來越關乎經濟大局,成為施政者必須思考和致力的方向。

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日前召開第二次會議,對當前經濟金融形勢進行了分析,重點研究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問題。無獨有偶,在上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提出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堅定做好去杠桿工作,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

決策層密集研究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因為這個問題當下顯得特別迫切。近年中國貨幣政策一直偏寬松,2017年之前,中國的M2(廣義貨幣)增速一直保持在12%左右,余額從2007年的47萬億元增長到如今超過170萬億元,與GDP比重顯著高於其他國家平均水平。這也引發了中國金融系統的膨脹,其中2016年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一度達到8.3%,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日本。

然而在貨幣寬松之下,資金並沒有很好地流向實體經濟,尤其是急需信貸資源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持續存在。這其中一大原因是資金在金融體系空轉,即所謂的脫實向虛。比如,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吸納巨額資金,將其中不小的比例委托各類基金公司打理,基金公司拿到錢後,再投向銀行的同業存款、同業票據以及通過參與上市公司定增等方式,流入二級市場,而上市公司同樣有巨額資金流入銀行理財。

因此,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十分重要。這就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其中至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今年以來,央行三次定向降準,引導金融機構將新增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業,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今年6月底又聯合五部委出臺《關於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支持力度。

這些舉措的效果也逐步顯現,央行數據顯示,上半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8.76萬億元,同比多增5548億元,其中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明顯提高,同比多增1069億元,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平穩較快增長。對於小微企業而言,6月末貸款余額16.36萬億元,同比增長16.3%,占全部服務業企業貸款的三成多。

同時,金融機構不願意對中小企業放款,除了成本、風險偏高等全世界範圍內共性的原因外,中國銀行業還帶有某種壟斷文化的後遺癥,市場化不足,對於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貸款要求過於苛刻,激勵機制存在歧視性。此時,應趁機進行制度性建設,如合理確定普惠型小微貸款價格,逐步降低對抵押擔保和外部評估依賴,從源頭上降低小微企業融資費用負擔。

對於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而言,融資渠道過於單一也是問題所在,目前來看,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基本上只能依靠間接融資。因此,當前急需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機會,這些舉措包括完善新三板和地方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進一步簡化中小企業股份轉讓許可,完善融資制度安排,創新融資品種和服務。

實體經濟不僅為中國提供了最多的就業崗位,也在促進經濟增長、加快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的根本屬性就是服務實體經濟,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在這方面出了些問題,如今已到了不得不改變的關鍵時期。

責編:許雲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