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養老金入市加快千億“子彈”上膛,長期回報屬性突出

隨著養老金入市節奏加快,A股的穩定性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

今年二季度以來,養老金入市步伐明顯加快。截至6月底,地方基本養老金委托投資的資金已有3716.5億元到賬並開始投資。理論上,目前基本養老金買入股票的資金規模可以達到1100億元。

與一季度相比,資金到賬速度加快,一季度新增到賬資金335億元,二季度新增到賬資金650億元。

“有委托意向的省份和資金規模在增加。”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隨著養老保險金全國統籌的推進,預計未來委托投資的資金規模還會不斷擴大。

與此同時,養老目標基金蓄勢待發。市場不時有傳言稱,養老目標基金有望在近期獲批。養老目標基金一旦獲批,有望給市場帶來長線的增量資金。

長期投資屬性突出

“辦法明確規定了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合計不得高於基金資產凈值的30%。”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30%規定的是養老保險基金投資股市的上限比例,重點仍是合理控制投資風險。”

截至6月底,全國已經有14個省(區、市)與社會保險基金理事會簽署了委托投資合同,合同總金額5850億元,其中3716.5億元資金已經到賬並開始投資,其他資金將按合同約定分年分批到位。上海還準備追加委托投資300億元,四川準備委托投資1000億元,正在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商洽簽署投資合同。

董登新表示,截至去年底,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結余是4萬億元,目前委托投資運營的資金規模占總結余比重已經超過十分之一。

“2015年8月到現在2年半,目前到賬資金只有3000多億,目前養老金結余4萬多億,到賬資金不到十分之一,實際到賬資金進度有待進一步加速。”相關養老金研究人士也向第一財經分析,4萬億結余分布在2000多個歸集單位,資金結余差異很大,主要在東部沿海省份和北京上海,其余省份結余較少。由於目前還沒有全國統籌,現在地方的觀望情緒也較重。

在資本市場,在美國,以IRAs和401(k)為代表的養老金是共同基金和資本市場主要的資金來源,其資金性質的長期性、規模性和規範性推動了資本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提高了直接融資比重,改善了金融資產結構。

美國養老金制度的改革大力推動了機構投資者的發展。數據顯示,美國共同基金規模的增長伴隨著養老金所占份額的增長,養老金投資尤其推動了長期共同基金的發展,2016年底,養老金投資占長期共同基金的比例已高達53%。另一方面,截至2016年底,目標日期基金、生活方式基金和指數基金已經成為DC計劃配置共同基金的主要選擇。

“養老基金天生是長期的,在長期資金期限安排下,基金經理也可以更理性的安排他的投資行為,使它的投資更加偏向於價值,能夠更多投長期的混合投資,來熨平股市的波動。”北京某公募基金投資負責人稱。

業內人士進一步指出,養老金投資有很強的紀律性和原則性,對於從事養老金投資而言不能像個別明星基金經理那樣曇花一現,只有長期卓越優秀才適合管理養老金產品。

養老目標基金蓄勢待發

日前市場有消息稱,養老目標基金隨時有可能獲得批文。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已有28家基金公司申報了57只養老目標基金。已有29只率先完成受理階段,進入審查階段,也就是說,首次獲批的養老目標基金有望從這29只產品中產生。

在談到與普通FOF產品的區別時,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養老目標基金是屬於多資產類別的FOF,由於長錢的性質,所以就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的資產配置,主動承擔風險,長期持有便能夠賺取承擔風險的回報。

眾所周知,養老資金安全性非常重要,但也有養老金人士認為,追求資金的安全性並不是說意味著對風險的極度厭惡。相反,專業的資產管理機構在識別風險,對風險進行定價和管理風險方面正是核心競爭力。

“有正確的投資理念,有完善投研團隊支持,有完備的風險把控的流程和系統的支持下,通過投資是有機會為投資者創造穩定投資長期回報。”上海某公募基金FOF投資人士也表示。

由於市場行情低迷,今年來首批6只FOF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首批發行的6只公募FOF今年上半年均處於虧損狀態。

對此現象,眾多受訪人士表示,FOF投資,特別是養老金FOF的投資,一定要關註長期的投資表現,過於關註短期業績也是在誤導投資者。

“FOF成立後,基於對於頭寸和倉位的管理,剛開始是建倉期,業績表現不會很明顯。在短期內通過結果去衡量,就好像用百米賽跑的成績衡量長跑的第一個100米,肯定是不合適的。我建議用更長的時間維度來觀察這種產品的收益及回撤等。”某私募資管副總也對第一財經表示。

“希望整個基金行業生態圈,應該扶持或者是激勵基金經理投資行為和投資視角長期化,才能夠真正實現讓養老金發揮長錢的作用,更好地完成養老目標。”

在目標日期基金方面,值得關註的是,除了主動管理的目標基金之外,被動型的目標日期基金的發展也非常的迅猛。數據顯示,2006年主動型的產品占比約為82%,十年之後2016年比例下降60%,被動型的產品從2006年占比的18%增加到了40%。

鑒於被動型產品具有低費率、規則明確、質量透明等優勢逐漸受到認可,而且規模的占比趨勢還在持續,因此也有業內人士建議,提高對被動型產品的關註度。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向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