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要加快推進“五個中心”建設,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為提升城市發展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工作之一,優化營商環境顯得尤為突出和緊迫。
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有效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依托,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世界銀行發布的一項報告表明:良好的營商環境會使投資率增長0.3%,GDP增長率增加0.36%。
根據百度MBA智庫百科的定義,營商環境是指伴隨企業活動整個過程(包括從開辦、營運到結束的各環節)的各種周圍境況和條件的總和。其核心是企業,打造營商環境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更多、更優質的企業投資。
所以,筆者認為,打造營商環境千萬不能忽略企業的參與程度。這不僅僅是簡單聽取企業的需求,而是更深層次地要讓企業共同參與到優化和提升營商環境中來。為此,建議在積極打造營商環境的基礎上,共建營商生態圈。
一個好的營商環境,政府自然要負起責任著力經營,而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不應只當一個享受的角色。好的營商環境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每個企業也應積極參與進來、共同經營。共建營商生態圈,就是政府負責提供條件、平臺和機會,讓企業和企業之間也能產生良性互動。
從打造營商環境到共建營商生態圈,伴隨著工作思路和思維的轉變。
首先必須清楚知道,企業真正需要的是什麽?筆者因工作需要,曾與諸多企業尤其是外資企業高管進行溝通。歸根結底,企業真正需要的不僅僅是更好、更便捷的服務,更需要的是商機和自身發展的機會。而這兩者,一方面是市場行為產生的,另一方面則需要政府進行有效的引導、培育。
上海作為國際化都市,各項成本高於其他城市,為什麽每年還有諸多企業紛紛入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海的機會多、商機多。服務舉措是最容易被複制的,而商機是無法複制的。筆者認為一定要在如何為企業創造商機上多做文章。
另一方面,從方法論而言,一定要有前置思維。這不僅僅是跨前一步,更重要的是將自身置於企業的位置來感受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難點、痛點,並研判企業真正的發展需求。這樣所實施的各種措施才有針對性,企業的認同度才會高,才會積極參與到共建營商生態圈中來。同時,在優化工作流程、提升效率的基礎上,更多地加強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共同在政府提供的環境或是平臺上,尋找企業自身發展的商機。
當然,共建營商生態也是政府部門跨區域的聯動,以信息共享、資源共享,統一規劃、協調,為企業在更大範圍內尋求商機和發展提供條件。我們看到,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6月1日在上海召開,會議審議並原則同意《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長三角地區合作近期工作要點》,圍繞交通互聯互通、能源互保互濟、產業創新協同、信息網絡高速泛在、環境整治聯防聯控、公共服務普惠便利、市場開放有序等七個主要領域,提出了具體行動計劃。這為共建長三角營商生態圈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具體做法上,筆者也有一些建議以求拋磚引玉:
1.積極響應上海四個品牌建設,將“12345市民服務熱線”這張上海的城市名片進一步賦能,升級為“12345上海服務熱線”。因為這條服務熱線事實上已經超出了為市民服務的範圍,同時也在為來滬的各個企業服務。那麽不妨旗幟鮮明地打出“上海服務”的旗號。當然,既然叫上海服務,就應加大力度去做好服務,比如可以設立企業服務專員,一點接應解答並解決新入滬企業的各種需求;重點研究分析並梳理新入滬企業所涉及的問題,充分利用12345已經建立起來的各委辦平臺,制定處理流程等。
2.政府搭建平臺,建立商機庫。以企業信用為基礎搭建企業與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為經營情況好、信用度高的企業提供商機溝通交流平臺,同時,也可以為企業提供各方面的咨詢及服務。該商機庫可以逐步向長三角輻射,這樣商機會更多,參與企業會更有積極性。
3.主動幫助企業解讀政策,並結合區域發展分析行業的趨勢及需求。同時,有計劃地通過市行業協會組織各種形式的“走進企業”活動,讓企業面對面地溝通信息。
(作者系中國電信上海自貿試驗區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