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月的密集培訓,“旺旺太陽星雙創計劃”(下稱“太陽星計劃”)十強創業團隊誕生,項目也正式進入孵化階段。
6月1~2日,旺旺集團舉辦太陽星計劃投資洽談會。在現場,青年文化創客們就品牌創新、產品創新、營銷計劃、商業計劃書等面向投資方進行路演。
“我們的目標是,100個創業項目有20個會成功。” 旺旺太陽星雙創計劃執行長林淑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要為大家設計一個最佳的方案,最終目的是讓大家創業成功。雖然對創業成功這件事誰都沒有底氣,但我們有信心,在旺旺的支持下,我們集合了不同領域的力量,包括政府部門、天使基金,創業項目落地的後半段過程創業者都不必擔心。”
與企業合作創業
自去年11月啟動以來,太陽星計劃共吸引了兩岸34個城市141所大學的1235個團隊,以及大量來自社會的創業團體參與。歷時七個月,經過初審、複審及旺旺太陽星創客營暨決審的激烈競爭之後,十強團隊出爐,他們分別來自上海、北京、大連、湖北、浙江、廈門、臺灣地區,包含2家企業、8所高校。
從參賽者的構成來看,來自大學的年輕團隊占大半壁江山。但年輕人創業往往缺乏經驗,通常來說,100個創業項目中只有2個會成功,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受到擔心和質疑。
據了解,太陽星計劃預計投入兩億元資金,專項孵化與文創食品有關的文化創客項目。未來更將募集創投資本、互聯網、基金及孵化器等更多創投夥伴,擴大文化創客創新創業的平臺,提供創業、專業財務及產品研發的咨詢並逐步輔導成立公司,輔導這些決勝團隊實際在市場上推出新創商品。
林淑黛告訴記者,旺旺集團第一期計劃投入5000萬元,因為項目在天使輪資金需求還不是太多,而最終基金要做多大主要看團隊的需求。
實際上,除了財務投資外,旺旺集團也同時投入財務、生產研發、電商等部門資源協助輔導團隊創業,進一步助力孵化成為文化創客,在團隊創業最關鍵的節點給予強有力的資源與支持。
“除了投融資的對接外,我們今天也有研發生產的洽談。有些學員的創意沒有充分考慮市場的可能性,包括包裝、運輸等一系列後續的可行性,以及創意中有沒有跟廣告法有沖突的部分。一個多月以來,旺旺各部門組成團隊與進駐訓練營的10組選手進行對接,對每一組方案都進行了細致的輔導,希望讓項目能夠盡快落地。” 林淑黛說,“特別來自校園的創業團隊,基本上有老師帶隊並給予指導,我們也找來外部的創投公司和導師陪他們一起走,對沒有創業經驗的同學們要在扶上馬後,再走一程。”
林淑黛也表示,目前選出的十強團隊都來自不同地方,項目到底落地在哪里需要尊重參賽者的意見。當然,如果後端的生產、研發、產品可能要依靠旺旺的平臺,旺旺也歡迎創業者帶著自己的項目到上海落地,這樣可以與旺旺有更加緊密的聯系。
“旺旺有非常豐富的產品運營經驗和體系,可以幫助創業者快速成長。” 創豐資本管理合夥人彭震也認為,“除了資金的支持外,我們可以幫助初創企業搭建公司架構、進行工商註冊、提供稅務咨詢。有了這兩個翅膀的支持,創業者就可以專註於挖掘消費者的需求,把產品做好,這樣一來,我相信我們以後的成功率將不止20%。”
註重互聯網體驗
根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 我國休閑食品行業年產值保持高速增長,預估將由 2015 年的 10,589.62 億元增長至 2019 年的19,925.28 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 17%。現今休閑食品產業的趨勢走向消費的升級,除了產品要求多元、質量與服務的提升之外,消費模式也逐漸從基本型需求走向享受型需求,追求純粹口感提升之外還更關註個性化的特質與情感的表達。
旺旺集團鼓勵推動青年結合文創+互聯網+食品的方向,進行食品創新,在龐大的市場成長能量之中,占有休閑食品市場的一席之地。
而從十強團隊的現場路演情況來看,其作品也都符合上述趨勢。
十強團隊的作品包括結合城市特色與地方口味的伴手禮、具有花草舒壓口味的飲料、強調美好關系的果味梅酒、能環遊世界的好麥粥、有潮文化的牛奶糖、吃了好事會發生的花生禮盒、造小怪五味家族的趣味閑食、結合中國俠客文化的豆類零食、專屬女性友誼情感的閨蜜酒等。
十強的創意項目都與互聯網行業有關聯,比如,打怪獸Go爽茶選用能夠減壓的原材料制造茶飲,並且在營銷方面和互聯網小遊戲結合起來,並和音頻APP合作。
林淑黛稱,太陽星雙創計劃順應政策和企業發展的需要。基於互聯網的基礎上,給予食品新的生命力,用互聯網+文創+食品。讓年輕人在互聯網上創業,帶著傳統食品和講故事的能力。
對於互聯網的熟悉和了解也正是年輕人的專長。十強團隊中也只有2個團體來自社會,8個團體來自校園。林淑黛認為,大學生對互聯網有天然的熟悉,互聯網的語言和行為方式是年輕人的日常,只要好好發揮他們的創意和市場營銷的能力,產品研發依附旺旺已有的平臺,成功率會更高。
雖然大學生有豐富的創業和互聯網思維,但商業性的缺乏可能會成為他們創業路上的掣肘。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老師、“造小怪”團隊指導老師李雙就談到,我們在陪練大學生創業的過程中要特別註重商業性的培養,也就是選題要跟現實的商業對接,有現實用戶,並能產生商業價值,這是我們考量的標準。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的優勢是天馬行空,但這也可能是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