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音樂141116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一)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16/%E9%9F%B3%E6%A8%82141116%E8%B2%9D%E5%A4%9A%E8%8A%AC%E5%B0%8F%E6%8F%90%E7%90%B4%E5%8D%94%E5%A5%8F%E6%9B%B2%EF%BC%88%E4%B8%80%EF%BC%89/

音樂141116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一)

蕭律師執筆: 名盤龍虎榜系列

 

貝多芬的創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 1802年以前的作品歸第一期, 重要的是編號18的六首四重奏和第一交響樂。在這時期,他的聽覺還可以。1801年他開始被聽覺變壞困擾而情緒低落,並曾經想過自殺。其實他在廿六歲時(1796)已覺得聽覺有問題。

他的第二創作期約為1802打後十年間。 聽覺的毛病愈來愈嚴重,但創作風格卻愈趨成熟。 此期間是貝多芬生命最光輝的年代,他寫了第三至第八的六首交響曲、五首協奏曲、歌劇「費德里奧(Fidelio)」、「大公(Archduke)」三重奏和三首叫“Rasoumovsky”四重奏等作品。

 

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作於1806年,*** 這是他生涯中收入最可觀的年代。 這首協奏曲題獻給他的童年朋友Stephan von Breuning,交給時年廿六歲的樂團首席兼指揮—- 當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位置,那時仍未創出指揮的翻動手勢—- Franz Clement演奏。 這首樂曲匆匆完成,根本在演出前很短時間才「交卷」,連排練時間也沒有,據說Clement在演出時要「視讀sight read」獨奏的部份!幸而由於Clement對獨奏部份的骨架曾向貝多芬提供過意見,所以還是能夠完成演出。 但是如此「蝦碌」,觀眾是看出來的,因而這首樂曲有頗長一段時間很少被選為音樂會演奏項目,即使名小提琴家Tomasini在1812年和Vieuxtemps在1838嘗試演出時也不成功。要到1844年才由一位天縱奇才的十三歲小提琴家Joseph Joachim將此曲目在倫敦及Dusseldorf上演,再加名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任指揮,演出十分成功,世人才開始對這首樂曲另眼相看。Joachim還為這首樂曲寫下自己的華彩樂段cardenzas。以後的小提琴家HenrykSzeryng及Leonid Kogan都採用他的版本。

 

到今天,任何一位專業小提琴家都要拉好這首作品,否則就不算是小提琴家。同樣,到今天,如果你連這一作品的唱片尚未擁有,那還算是聽古典音樂嗎?大部份發燒友都會擁有多過一個版本。由擁有版本的多寡可以算出「發燒指數」: 一個版本算一度,五度算你開始發燒,收集版本愈多,則表示「發燒指數」愈高。

你有幾高「燒」?我有十八度。

很多人以為擁有那麼版本是「黐線」—-貝多芬總譜只得一個,要一個版本來聽就已足夠。 知否演繹這回事?所謂演繹,說得簡單點,就是對一首樂曲的「感受」或「理解」。 對同一首樂曲,不同演奏者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猶如面對一樹繁花,有人覺得「花心愁欲斷」,也有人覺得「花開笑春風」!同是一景,因人生際遇與歷練不同而各有懷抱,演奏者何獨不然?

 

<David Oistrakh>

貝多芬的這首協奏曲有多少個版本可供選擇?協奏曲,當以選擇獨奏者為優先。但有一點要說明,同一獨奏者和不同的指揮與不同樂團配搭,應作不同版本看。十年前和十年後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都會有改變,甚至不同場合的演出也有影響。

相信大家立即想到的版本必是David Oistrakh/Andre Cluytens在1958年灌錄的版本。沒錯,如要投票,此版應獲首選。英國COLUMBIA編號SAX2315的藍銀版是正牌頭版,但價錢非常昂貴。如果你運氣好,能找到這錄音的德國COLUMBIA紅金版編號STC-91051也不錯,亦是頭版,價錢比正牌版差一大截。如果你要再便宜點,又要頭版,就買美國的ANGEL版編號S35780吧。但ANGEL版有紅/灰標貼版和藍標貼版兩種,同樣編號,但紅灰版是最早期發行的ANGEL版,又唱片封面印有金色的STEREO字為更早,不可不知。David Oistrakh在這協奏曲所用的華彩樂段是Fritz Kreisler所寫的,拉得精采絕倫,若貝多芬能聽到,相信也會鼓掌!

David Oistrakh最少曾用過七支由前蘇聯國家擁有的Stradivarius名琴。但他用得最多的兩支, 第一支是1702 Conte di Fontana Stradivarius,由1956起用了十年, 我們現在聽到的Oistrakh/Cluytens版本的琴聲就是由這支名琴發出的。第二支是1705 Marsick Stradivarius,1966年後他用得最多的是這支。至於琴弓,在1957年前他用Albert Numberger的製作。 1957年,兒子Igor送了一支由Andre Richaume製造的名弓,他說這是一生最大的滿足,後來在訪問巴黎時,還特意要和這位名弓製造者會上一面。

 

<Yehudi Menuhin>

Menuhin灌錄過這首樂曲多次,最經典的是和Furtwangler合作的版本,這版本原是單聲道版,但二手價也不便宜。 EMI曾將這單聲道錄音用電子分音,將單聲道變成身歷聲。我擁有一張,聽後覺得效果還是不錯。在1960年Menuhin和Constantin Silvestri灌錄了這樂曲的身歷聲版,由英國HMV發行,編號是ASD377,是「白金狗」版,這也是一個昂貴的版本。 此錄音也有德國ELECTROLA(英國HMV在德國的品牌)版。最令我驚喜的是東德品牌ETERNA在1967年以編號825450發行這錄音,聽過後覺得比英國原裝版音色更圓潤。東德版也先後發行過兩次,一個是綠白標貼版,另一個是黑底銀字版,同一編號,以綠白版為昂貴。

其實Menuhin早在1959年亦和另一位指揮大師Otto Klemperer合作灌錄了這作品,也是由HMV發行。照理此錄音和前述和Silvestri合作的錄音時間差不多,理應一如以往以白金狗品牌發行頭版。但不知為何,HMV將這錄音歸於編號ASD2585而用「半紅semi red」或「半圓semi circle」的紅黑標貼發行之。白金狗只用於ASD後三位數字的版本,用四位數字是沒有白金狗版的。所以「半紅」或「半圓」就是這錄音的頭版。有時追尋唱片的樂趣就在這裡。

在德國,這錄音以ELECTROLA品牌編號SME91621發行。這版本在美國發行的品牌叫CAPITOL,Full Dimensional Stereo彩虹版,唱片編SG7229,是最亷價的頭版。

 

我記得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記不起那一年了),Menuhin臨香港,和當年還是業餘的香港管弦樂團在大會堂演出這首作品,我當時是座上客。 樂團真是水準不夠—-當年任指揮的是Dr Bard,追隨獨奏者顯得乏力,毫無生氣。Menuhin演奏到第三樂章Rondo時,看來真是忍不住了,到獨奏樂段靜止後由樂隊接上時,他竟參與樂隊一起拉奏,隱隱然變了首席甚至指揮,只在沒有拿指揮棒罷了。整個樂團竟霍然而起,脫胎換骨,活力十足。樂團隨著Menuihin起勁地拉奏,在熱烈的氣氛下奏至終曲,全場觀眾站立著,掌聲雷動。這證實了「只有不好的指揮,沒有不好的樂團」的說法。Menuhin和樂隊的「即興」,竟合拍得絲絲入扣—-不要忘記Menuhin也是一位指揮家,曾以此身份替EMI灌錄不少唱片。Mehuhin在所有這首作品的錄音中都採用Kreisler的華彩樂段。

Menuhin用過很多支小提琴,包括最有名的Lord Wilton Guarnerius1742和Guarneri del Gesu 17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47

音樂141122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二)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22/%e9%9f%b3%e6%a8%82141122%e8%b2%9d%e5%a4%9a%e8%8a%ac%e5%b0%8f%e6%8f%90%e7%90%b4%e5%8d%94%e5%a5%8f%e6%9b%b2%e4%ba%8c/

音樂141122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二)
蕭律師執筆:名盤龍虎榜系列2

〈Zino Franciscatti〉
法藉小提琴家Zino Franciscatti在1961年與指揮大師 Bruno Walter合作演繹了這首樂曲,由當時新組成的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協奏。 這是Bruno Walter「重出江湖」之作,事緣請參看本刊的「細說真正的天碟(一)」。 這個錄音由美國Columbia(後來簡稱CBS,與同名英國Columbia有別)發行,編號MS 6263,六眼是頭版。 這錄音在英國和德國也有發行,但改了編號。 在英國發行的是藍label,在德國是用紅label。 可放心買,都是頭版,不會比美國版差,因為都是PHILIPS或DECCA廠做的。 Francescatti也採用Fritz Kreisler的華彩樂段。(Francescatti也曾和Eugene Ormandy合作演繹過這首名曲。)

〈Wolfgang Schneiderhan〉
德藉小提琴家Wolfgang Schneiderhan在1963年和Eugene Jochum灌錄了這首作品,由德國DGG以red stereo鬱金香版(時人不正確地稱為「大禾花版」,理由請參閱本刊「細說真正的天碟(三)」,唱片編號138999。
有西方論者認為Schneiderhan的第二樂章演出“寧靜、高雅、聖潔,無其他人可超越”。 這版本最特別之處,在於Schneiderhan演奏的華彩樂段,採用了貝多芬自己所作的版本。 但這版本絕少小提琴家採用,理由是該華彩樂段原本是寫給鋼琴用的。 1807年貝多芬將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改以鋼琴主奏,再加入華彩樂段,題獻給前述童年朋友Breuning的妻子。 這首「鋼琴」協奏曲被它的小提琴版本的光芒掩蓋了,少人選奏。 到了Schneiderhan手上,他將原鋼琴版的華彩樂段修改至適合小提琴演奏,再適當地加進timpani obbligato。大家只要留心這協奏曲第一樂章一開始的四下定音鼓聲,是貫徹整篇樂章力量的幼芽,是貝多芬一早構思好的策略。 這是Schneiderhan選取原貝多芬華彩樂段的心路歷程。

〈Jascha Heifetz〉
Heifetz早於1940年就曾和Arturo Toscanini合作灌錄過這首名曲,是mono版。至於現在我們聽到的身歷聲版是在1955年由RCA發行的,由Charles Munch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Living Stereo版本,編號LSC-1992,錄音頗能代表Living Stereo的最高水平。
Heifetz為這曲目編寫了自己的華彩樂段。由於版權關係,也多少基於面子問題,甚少小提琴家會採用Heifetz的華彩樂段,因為一般不會用「行家」所作的華彩樂段。如果無法寫出像樣的版本,不如索性用「古人」所寫的樂段,如Joachim或Kreisler的。

〈Leonid Kogan〉
Constantin Silvestri在1959年同時為Yehudi Menuhin及Leonid Kogan灌錄這首樂曲,不過用不同的樂團。 前者由HMV發行,後者由英國COLUMBIA以藍銀版首次發行,編號SAX-2386。 論Kogan現今藍銀頭版二手價,比David Oistrakh的著名SAX-2315還要貴許多許多許多(超過八萬港元一張,是否很誇張?),大抵Kogan版流通量少而事實上錄音的確非常標青。價值與質素並不一定成正比例。Kogan原裝頭版,是否靚過Oistrakh版十倍(Kogan版價錢是Oistrakh的十倍),請君自己評議。 如果你又好奇,又不想付出高昂價錢,可花僅數百元買張「復刻版」試聽。

Kogan是前蘇聯名小提琴家,比David Oistrakh年輕十六歲。他沒有David Oistrakh在臺上驚人的魅力,而且光芒常被David所掩蓋(也由於David被蘇聯力捧)。 但就演繹這首作品而言,可謂各有千秋,也是我個人第二喜愛的演繹。 Kogan在演奏這首樂曲時選用Joseph Joachim的華彩樂般

Kogan常用兩把意大利名琴:Guarneri del Gesu。一把是1726年ex-Colin,另一把是1733年ex-Burmester。Paganini、Heifetz、Mehuhin都喜歡用Guarneri多於Stradivaris。 Kogan用的弓是法國的Domonique Peccatte,不過這兩把琴都不屬他私人所有,而是前蘇聯國家「借」給他的;他可以終生使用,但國家隨時可沒收。這兩把名琴現值美金四百萬元!

〈Isaac Stern〉
Isaac Stern原籍烏克蘭,後定居美國,以熱心提攜後進音樂家而馳名於世。 受他提攜的有大提琴家 馬友友、小提琴家Itzhak Perlman和Pinchas Zukerman等。美國CBS在1959年發行了由他演繹、Leonard Bernstein指揮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這首樂曲的錄音,後來再由荷蘭FONTANA(PHILIPS擁有)重新處理,製成了好聲的Full Stereo頭版。 這是他在身歷聲時代唯一的錄音版本。 CBS版的唱片編號是MS-6093;FONTANA版的編號是876001CY。 我認為後者的音色更靚、音域更寬廣,但較難找。

Isaac Stern像其他小提琴家一樣,擁有多支名琴。他最愛用的一支是Ysaye Guarnerius,其他還有Stradivaris的。真是沒有窮的小提琴家!單是幾支名琴已價值不菲。

〈Arthur Grumiaux〉
這位比利時籍小提琴家,三十年的藝術生涯,差不多全部為PHILIPS錄音。 他灌錄這首作品共三次。 第一次在1951年,由Eduard van Beinum指揮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伴奏。 第二次於1964年,由Alceo Galliera指揮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伴奏,唱片編號802719 LY。第三次在1976年,由冒起得很快的英國籍Colin Davis指揮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伴奏,唱片發行編號6500775。 後兩種編號,只要唱片標貼是紅底銀字,就必定是頭版(此時PHILIPS已不再發行Hi-Fi Stereo版了)。Grumiaux採用Kreisler的華彩樂段。

Grumiaux用兩支名琴:“玫瑰”Gusrmeridel Gesu 1744和“Ex-General Dupont”Stradivarius 1727。

我從前說過,PHILIPS是一個被發燒友嚴重忽視的品牌—-主要是受TAS清單所累,因為在清單中一張Philips的唱片也沒有上榜。***

〈Henryk Szeryng〉
Szeryng是一位在波蘭出生、但後來入籍了麥西哥的世界知名小提琴家,一生充滿傳奇。

Szeryng灌錄這首名曲共兩次。 第一次在1973年,由Bernard Haitink指揮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伴奏,由PHILIPS發行,唱片編號是6500531;第二次在1978在Hans Schmidt-Isserstedt捧下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以前者最多發燒友收集。 先後兩個錄音都採用Joseph Joachim的華彩樂段。

他擁有Guarneri del Gesu“Le Duc”和Stradivarius“King David”,前者是他在灌錄唱片用得最多的。

〈鄭京和Kyung-Wha Chung〉
許多發燒友對這位韓籍女小提琴家著了迷,差不多她所有的錄音都買。

有一段她和Itzhak Perlman競爭的歷史。 鄭京和本來想參加由前蘇聯主辦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大賽。 但由於冷戰關係,蘇俄與韓國緊張,無法參加。 她後來在1967年轉而欲參加美國的Edgar Leventritt大賽。 環繞她的人都勸她不要參加,因為參賽者當中有強勁對手Itzhak Perlman。 但她的經理人認為她必須參加,因為這一戰會決定她的藝術生涯。 她的小提琴老師Galamian也不想她參加,因為他的另一愛徒Itzhak Perlman也決定參加! 由於Isaac Stern的大力支持,Itzhak Perlman確是有較好的機會勝出。 鄭京和的母親把心一橫,賣掉了家居,將賣得的錢買了一支Harrison Stradivarius名琴送給她的女兒,全力一搏! 在首輪比賽後,在兩師兄妹之間,評判員無法分出勝負。評判之一Issac Stern要求他們再奏一次以決勝負。 豈知第二輪複賽後,仍無法分出勝負。 於是在Edgar Leventritt大賽歷史上,例外地判決雙冠軍,成為樂壇佳話。***

鄭京和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是於1978-9間的灌錄,由Kirill Kondrashin指揮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是數碼錄音,在歐洲由DECCA發行,唱片編號SXDL 7508;在北美洲以DECCA在美國的LONDON的品牌發行,唱片編號LDR 10010。

我最後在這裡聲明,我不擬在這個「龍虎榜」像流行曲般作先後排名。這是毫無意義的事。我只羅列資訊,由讀者按個人喜好作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55

音樂170222大協奏曲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2/22/%e9%9f%b3%e6%a8%82170222%e5%a4%a7%e5%8d%94%e5%a5%8f%e6%9b%b2/

音樂170222
大協奏曲
蕭律師執筆

170222_a.jpg

眾所週知,「協奏曲」是以獨奏樂器主奏、由樂隊伴奏的樂曲,*** 如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等;有時任獨奏者也會多於一種樂器,如 莫紮特的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布拉姆斯的小提琴與大提琴協奏曲,及貝多芬的小提琴、鋼琴及大提琴協奏曲等。那麼大協奏曲又是什麼曲式來的?可以說,知悉、及愛聽大協奏曲者必屬聽古典音樂中的「高段」者無疑;不識、或不愛聽者,好「打」有限!

「大協奏曲」英文叫Concerto Grosso(眾數是Concerti Grossi),是一種 巴羅克時期音樂的曲式。(所謂「巴羅克音樂」是指文藝復興後,約於1600-1750間的歐洲音樂。),與上面所講的「獨奏協奏曲」相對,沒有突出獨奏者,而是由「一群」獨奏者和樂團演奏的所謂協奏曲。*** 這獨奏樂器群組叫concertino,其餘樂團部份叫ripieno或concerto grosso。

大協奏曲發展於十七世紀末,最初沒有用上「大協奏曲」的叫法。似乎第一次用這種叫法的是意大利作曲家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在去世後才發現他寫了一組十二首他稱之為「大協奏曲」的作品,出版商隨即將之刊印發行,這十二首曲子我們今天也很容易聽到。不久之後,意大利作曲家Torelli、Scarlatti、Albinoni、Manfredini、Geminiani及Handel等相繼追隨,也各自寫了一組或多組大協奏曲。

大協奏曲最初分為兩類:一類適合在教堂用的,叫「教堂大協奏曲」;另一類適合在宮廷用的,叫「室內大協奏曲」。前者的樂章慢、快版相間,一般不變調;後者像組曲形式,以一段前奏曲開始,隨後就引進一連串流行的舞曲。但隨著時間推移,分別變得模糊,兩種曲式混合使用,變成我們現今一般聽到的大協奏曲。

Corelli的concertino部份用兩支小提琴和一隻大提琴;ripieno部份由部份弦樂組再加一隻數字低音琴basso continuo(有時用管風琴organ、撥弦鍵琴harpsichord或琉特琴lute)所組成。

韓德爾最有名的兩組大協奏曲是作品編號第3和第6兩套,屬「必聽」曲目,差不多每位大指揮家都有錄音。可能是一種習慣,每位作曲家所寫的大協奏曲都是一組十二首。J.S.巴哈的六首白蘭登堡奏協曲Brandenburg Concertos顯然是受Corelli所影響而寫成;韋華第所寫作品編號第3和第4(他分別稱之為《和譜的靈感L’estro Armonico》及《異乎尋常La Stravaganza》)的幾組協奏曲都強烈嗅到Corelli大協奏曲式的味道。可以說,支配了後來發展成為十七世紀末和整個十八世紀古典時期和浪漫派時期的各種獨奏協奏曲和交響協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都是源自大協奏曲。

大家可能見過標題為《聖誕協奏曲》這張唱片罷,那是由Corelli、Torelli、Manfredini和Locatelli四位作曲家的大協奏曲中各取出一首湊合而成,據說那是在聖誕夜演奏的,故名。這四首分別是Corelli作品編號6的第8首、Torelli作品編號8的第6首、Manfrendini作品編號3的第12首,和Locatelli作品編號1的第8首。

到了二十世紀,史塔文斯基、旺‧威亷斯和馬天奴等也寫有大協奏曲,但以新的形式寫成。英國作曲家 Edward Elgar雖不能稱為現代作曲家,但他浪漫的《序曲和快板Introduction and Allegro》的配器和結構框架,強烈具有巴羅克時期大協奏曲的影子。

唱片推介:
Corelli : 12 Concerti Grossi, Op.6 (I Musici) (PHILIPS 802761/2 AY, 2 LP)
Torelli : Concerti, Op.8 (I Musici) (PHILIPS 839311/2 EGY, 2 LP)
Loctelli : 4 Concerti, Op.4 (Ensemble Intrumental de France/Wallez) (DECCA 7.162)
Handel : 12 Concerti Grossi, Op.3 and Alexander’s Feast (ECO/Leppard) (PHILIPS 6880016/7, 2 LP)
Handel : 12 Concerti Grossi, Op.6 (MERCURY SR-3-9124, 2 LP)
Geminiai : 12 Concerti Grossi, Op.5 (PHILIPS 6768719, 2 LP)
Geminiai : 6 Concerti Grossi, Op.7 (ERATO 71714 club version)
Albinoni : 12 concerti Grossi, Op.7 (Berlin CO/Negri) (PHILIPS 6747138, 2 LP)
Christmas Concertos by Torelli, Manfredini, Locatelli and Corelli (ARCHIV 198147)
J. S. Bach : 6 Brandenburg Concertos (ARCHIV 104971/2, 2 LP)
J. S. Bach : 6 Brandenburg Concertos (HMV ASD-327/8, 2 LP)
Vivaldi : La Stravgana, Op.4 (I Solisti Veniti/Scimone ( ERATO STU-70599, 2 LP)
Vivaldi : La Stravgana, Op.4 (I Musici) (PHILIPS 835209/10, 2 LP)
Vivaldi : L’Estro Amonico (DECCA 6.35279/80 or ARGO ZRG-733/4) (ASMF/Marriner, 2 LP)
Vivaldi : L’Estro Amonico (I Musici) (PHILIPS 835163/5AY, 3 LP)
Scarlatti : 6 concerti Grossi (I Musici) (PHILIPS 9500603)
Avison : 12 Concerti (I Musici) (PHILIPS 9500574)

原文首刊於《發燒音響》,本文刪去原文全部圖片,只留版頭一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73

音樂170322勃蘭登堡協奏曲 (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3/22/%e9%9f%b3%e6%a8%82170322%e5%8b%83%e8%98%ad%e7%99%bb%e5%a0%a1%e5%8d%94%e5%a5%8f%e6%9b%b2-%e4%b8%8a/

音樂170322
勃蘭登堡協奏曲 ()
蕭律師執筆

170322_a.jpg

 《勃蘭登堡協奏曲 Brandenburg Concertos是十八世紀 巴羅克時期重量級作曲家J.S. 巴赫以不同組合的樂器所寫成的一組共六首協奏曲的統稱。這組協奏曲原本是叫《六首多種樂器奏器曲》,其體裁可歸之為當時如日方中的「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類。

在音樂史上許多有名作曲家都叫「巴赫」,多屬於 巴哈家族成員,都各有所成。這裡指的是Johann Sebastian Bach,現簡稱 巴赫。這六首協奏曲是 巴赫呈獻給 勃蘭登堡侯爵Christian Ludwig的「禮物」。勃蘭登堡是現今德國東北部遍佈湖泊的一片低地。

巴赫早年(1717-1723)出任 理奧普親王的宮廷音樂總管,頭銜叫Capellmesiter。capell是orchestra(或chorus,即合唱團),mesiter是master,頭銜為兩字的德文合寫。親王擁有一個成員非常優秀的小樂團,而巴赫負責領導整個宮廷樂團,與譜寫樂曲作演奏。一般相信這組協奏曲並非專為勃蘭登堡侯爵而寫,該在早前完成。他大抵不急於交給出版商而收藏於己,是深謀遠慮,預留這組「秘密武器」作最有效益的運用。

1719年,他以公費由Cothen前往柏林完成購置一部新造的雙層古鍵琴 harpsichord,差不多可以肯定,巴赫在那裡遇到 勃蘭登堡侯爵,為侯爵演奏音樂,並大獲讚賞。他應允在侯爵回Cothen後寄贈侯爵一些他所寫的音樂譜。但其後兩年巴赫並沒有寄給侯爵任何樂譜,可能是由於妻子的去世。一件事令到巴赫不得不離開理奧普親王:親王和一位女士訂親,這位女士不喜歡音樂,親王在婚後受妻子影響解散了樂團,辭退了所有音樂家和團員。

於是巴赫將六首協奏曲整合,於1721在年3月24日連同一封寫得我認為非常、非常「肉麻」難看、充滿諂媚奉承語言的信,將之題獻給勃蘭登堡侯爵。巴赫的如意算盤是藉這六首千錘百煉的舊作,作為進階侯爵宮廷之用。他想獲知於皇室圈子,最後是想獲得「宮廷作曲家」頭銜的榮譽。他最後果然獲得此崇高頭銜,但卻在另一完全不同的環境下取到。

呈獻這六首曲譜和諂媚信並沒有為巴赫帶來預期的效果。沒有證據顯示這六首協奏曲曾在侯爵宮廷演出;侯爵宮廷有足夠優秀的樂師,他們有自己創作的音樂,怎會演出這「外人」的作品?巴赫久候沒有反應,回到 萊比錫,終其餘生。

這六首協奏曲一直擱置在勃蘭登堡侯爵的圖書館。1734年侯爵去世後,這六首樂譜,以2014年價值申算,大抵以類似賣舊報紙的賤價美金24元賣出。原稿一直沒人理會,直至十多年後,才被音樂愛好者S.W. Dehn在勃蘭登堡圖書館舊檔案中發現,在1850年將之刊印發行,訂名為《勃蘭登堡協奏曲》。

這六首協奏曲的原手稿差點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一名勃蘭登堡圖書館管理員乘坐火車,帶同一些樂譜(內有這六首協奏曲),將之運送到普魯士較安全的地方置放。火車中途遇到盟軍飛機轟炸,火車中彈著火。該名圖書管理員挾著曲譜在衣衫內逃往附近的森林內躲避,曲譜才得以保存。

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Christoph Wolff評論這六首協奏曲:「巴哈採用最廣層次的樂器是一個大膽的組合。六首中每一首的總譜寫作都前無古人,每一首都保持獨立性。」Heinrich Besseler註意到每首樂曲的整體力量都由十七位樂師互相配合,卻又不失獨立性地進行發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16

音樂170327勃蘭登堡協奏曲 (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3/27/%e9%9f%b3%e6%a8%82170327%e5%8b%83%e8%98%ad%e7%99%bb%e5%a0%a1%e5%8d%94%e5%a5%8f%e6%9b%b2-%e4%b8%8b/

音樂170327
勃蘭登堡協奏曲 (下)
蕭律師執筆

這六首協奏曲採用當時流行的大協奏曲體裁。我在《大協奏曲》一文己解釋過,大協奏曲與一般現時樂迷常聽到的獨奏樂器協奏曲不同,是在同一樂團中分出一組數量較少樂器(主奏部)和另一組數量較多樂器(全奏部)的競奏。
六首中,第二、四和五都是典型的大協奏曲,主奏部和全奏部對峙;其餘三首則是樂隊一部份對抗樂隊另一部份。樂曲原稿的配器是因依從前宮廷樂團的大小作編製,一般是七至十三件樂器,以弦樂為骨幹,木管woodwinds常占據競奏地位。銅管樂器管只有在第一首用圓號(horn,即是現今的法國號),第二首用高音小號trumpet。六首中的五首都是三個樂章—快、慢、快,只有第一首有四個樂章,加入了一段小步舞曲minuet。

第一首F大調,作品編號BWV1046
這首是六首中唯一有四個樂章,是寫給整個弦樂組(兩隻小提琴、一隻中提琴、一隻大提琴)另加一隻高音小提(violin piccolo、兩個圓號、三支雙簧管oboe和一支大管bassoon及一個數字低音continuo。

第一樂章的開頭是 巴赫用主題素材最經濟的典範:在第一小節,兩隻小提琴和第二圓號即帶出主題,雙簧管和數字低音奏出三個向上升的音符;在第二小節,第二圓號重複奏出一個三連音—整個樂章都源於這兩小節。

第二樂章是一個卡農canon,由第一雙簧管及高音小提琴奏出,圓號噤聲。

第三樂章,高音小提琴首先獨奏,第一雙簧管在第二十四小節加入;在第五十三小節,高音小提琴獨奏出別處所無的新素材,樂隊有力地返回作終結。

第四樂章是一連串迷人的舞曲:第一小步舞曲由整個樂團奏出。第一個三重奏曲trio由兩枝雙簧管和巴松管奏出。第二小步舞曲沒有了圓號和木管、波羅奈曲polonaise出由弦樂組奏出,但高音小提琴靜止;第三小步舞曲也由整個樂團演奏,圓號靜止;第一三重奏曲只由圓號和雙簧管演奏;第四小步舞曲由全樂團演奏作全曲終結。

第二首F大調,作品編號BWV1047
這首是寫給小號、豎笛recorder、雙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低音數字。這首樂曲明顯地將樂隊分開四組,輪番演奏主題的材料。

樂曲一開始,全樂團齊奏,由小提琴奏出主題。其他獨奏者相繼進入,但組與組之間都由短暫的全樂團齊奏作間隔。這個主題,連同它的變奏,四組交錯奏出華麗的線條。音色的對此使樂曲發展得更絢爛多彩。嘹亮小號的出現,將樂章帶向高潮。

第二樂章是D小調的緩慢版,由豎笛、雙簧管、小提琴奏演出安寧、和諧和含蓄的三重奏。小號禮貌地在這樂章中噤聲。

第三樂章是一個頗快的快版。小號再回來,先奏出主題;雙簧管、小提琴和豎笛相繼跟進。最後弦樂組齊奏預示高潮的來臨,嘹亮的小號將這首樂曲帶向一個絢爛的終結。

第三首G大調,作品編號BWV1048
這首協奏曲是寫給三隻小提琴、三隻中提琴、三隻大提琴,一隻低音提琴和古鍵琴。
這是一首突破形式的大協奏曲:其獨特之處在於不分主奏與協奏,完全沒有獨奏。樂隊簡單分為兩部份,樂噐一唱一和,互相呼應,像兩人在對話。聽者會聽得眉飛色舞。

第一樂章有四個主題。一開始,小提琴就齊奏引出第一主題。其後出現的三個主題都有小提琴的份兒。小提琴在這樂章中獨領風騷。第二樂章是緩慢版,以小提琴主導,作出簡短的過渡(約三十餘秒),進入第三樂章是快版,分成兩部份的樂團,反覆呼應競奏、轉調。最後,像第六首一般,以類似吉格gigue的舞蹈作終結。

第四首G大調,作品編號BWV1049
這首協奏曲的主奏是一隻小提琴和兩支豎笛(現代樂團有時用橫笛);負責伴奏的是兩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古鍵琴(或數字低音)各一。三個樂章分別是快版、緩慢版和急速快版。各種樂器獨奏都很明顯,是其他五首所無,是這首協奏曲的特色。

第一樂的章開始由豎笛奏出主題,小提琴隨後以華麗的旋律進入。在此樂章和第三樂章中,小提琴獨自在多處以出色及變化多端的華彩樂段演出。在第二樂章,以豎笛奏出旋律,小提琴(在低音處)及樂團其他部份作簡單伴奏。第三樂章是一個有力和高貴的賦格曲fugue,先由中提琴奏出,後由小提琴以新的素材接上,賦格徘徊在低音處。樂曲的結尾是全曲的高潮,在整個樂團熱烈齊奏中結束。

第五首D大調,作品編號BWV1050
這首協奏曲雖排第五,但應該是最後完成的一首,也是六首中最長的一首。前面說過,巴赫以公費前往柏林完成購買一部雙層的古鏈琴。而這首協奏曲顯然是大受這部古鍵琴所影響。這是寫給與古鍵琴任獨奏的第一首協奏曲。這首協奏曲是寫給橫笛、小提琴及古鏈琴作主奏,及小提琴(沒有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低提琴組成的伴奏部份。

第一樂章開頭三小節的齊奏及在第九小節橫笛的加入構成整個第一樂章的材料。古鏈琴有很長的獨奏(共六十五小節)。這是一個令人非常興奮的樂章。

第二樂章是一個高貴的三重奏、只給獨奏者演出,沒有樂隊的全奏。橫笛、小提琴及古鏈琴,形成三聲部對位。有時兩種樂器唱和,有時三者互相模仿。小提琴和橫笛像一雙情侶,常依偎唱和。典雅、安寧,是這個樂章的特色。

第三樂章由橫笛、小提琴及古鏈琴三件獨奏樂噐奏出輕快如歌的主旋律作開始,樂隊很遲才跟進。主題在獨奏和伴奏樂隊之間唱和。和第一樂章一樣,巴赫給古鏈琴有充份出色的表演機會。樂曲在和平、安詳的氣氛中終結。

第六首B大調,作品編號BWV1051
這首雖位列第六,但可能是巴赫在六首中最早完成的一首。他的老細 理奧普親王是一位音樂發燒友,喜歡落場作為團員之一去演奏。 親王善長玩一種已過時的、叫Gamba的中提琴(提琴不是托在臂彎上,而是夾在雙腿之間作演奏),很有水準。這首以中提琴為主的協奏曲應是專為親王而寫,而巴赫應坐在中提琴首席作領導—親王應無異議罷。巴赫的兒子C.P.E. 巴赫後來回憶,說他的“父親能玩得一手好的中提琴,又是小提琴好手,比古鏈琴玩得更好。”

所以這首協奏曲最獨特之處在於沒有小提琴—即將中提琴的地位提升的意圖最為明顯不過,給足老細「面子」。這首是寫給兩隻當時一般的中提琴(叫braccio viola),兩隻gamba中提琴、一隻大提琴,低音提琴及古鍵琴各一作伴奏。由於完全沒有高音樂器,所以整首樂曲徘徊在中、低音的音域。沒有高音的樂曲一般會好沈悶,但巴赫寫得極美而呈現一種歡樂藍紫演音色。樂曲有三個樂章。

巴赫沒有定下這樂章的速度,一般是以快版演奏。兩隻中提琴互相追逐嬉戲,其中又夾著和伴奏散漫對話。Gamba中提琴雖在整首樂中站在伴奏角色,但豐富了整個樂章的音色。

第二個樂章是不太慢的緩慢板。Gamba中提琴完全噤聲,另外兩枝中提琴以二重奏奏出一個悲涼的詠嘆調,大提琴與古鍵琴不時奏出詠嘆調的片斷。這樂章以一個全和弦作結,給這樂章一種未完的感覺。

第三個樂章是一個快板的吉格舞曲。Gamba中提琴增加樂曲的音色和交織的線條感。中提琴的行進以中庸和快板交替出現,最後重複樂章開始時的主題作結。

勃蘭登堡的錄音多知天星,大的唱片公司擁有不同的錄音和不同演繹可以多達十多個。為了在音樂廳的演出和各指揮的個人要求,有些按原譜演奏,也有改編給較大的樂團演奏;有時有十多個團員,也有多至二、三十個團員,買唱片時可依個人喜好而購買,反正選擇甚多。

唱片推介:
DECCA SXL-20042/3,德國版(Munchinger/Stuttgart Chamber Orchestra,兩碟要分開買),1959年錄音, Teldec,“Royal Sound”是好聲的保證。英版編號是SXL-2125/7,三張唱片,也是要分開買。

PHILIPS 9500910/11(Marriner/ASMF,二碟裝。現錄音有名小提琴家Henryk Szeryng、「金笛手」Jean-Pierre Rampal、名雙簧管手Heinz Holliger、名古鍵琴手George Malcolm,真是陣容鼎盛。)

ARCHIV104971/2(Karl Richter/Munich-Bach Orchestra二碟裝)

HMV ASD-327/8 (Menuhin/Bath Festival Orchestra)

PHILIPS 6599761/2(Raymond Leppard/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二碟裝)。

EMI ELECTROLA 187-00532/3(Otto Klemperer/Philharmonia Orch兩碟裝,又要分開買)。

DGG 139005/6 (Herbert von Karajan/BPO,鬱金香頭版,兩碟要分開買。)

西德PHILIPS 29-651-7(I Musici,Felix Ayo,兩碟裝)。如要原荷蘭版,編號是835328/9,兩碟分開買。

DECCA SAWD-9902/3 (Thurston Dart,兩碟要分開買。)

ARCHIV SAPM-198142/2(Rudolf Baumgartner/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兩碟盒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667

音樂180118必聽的莫札特木管樂協奏曲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8/01/18/%e9%9f%b3%e6%a8%82180118%e5%bf%85%e8%81%bd%e7%9a%84%e8%8e%ab%e6%9c%ad%e7%89%b9%e6%9c%a8%e7%ae%a1%e6%a8%82%e5%8d%94%e5%a5%8f%e6%9b%b2/

音樂180118
必聽的莫札特木管樂協奏曲
蕭律師執筆

180118a.jpg

木管樂器有長久的歷史,是管弦樂團中除弦樂組外最重要的樂器群組。木管樂器大多由木材製作,故名,主要有長笛、短笛、單簧管、雙簧管、英國管、巴松管等。木管樂器表現力豐富,演奏技巧複雜多變。

木管樂器到了十七世紀正式成為管弦樂團的標準配置。進入十八世紀,為了表達木管樂器的技巧和音色,名家如 韋華第、韓德爾、海頓、莫紮特、比爾連尼等都寫出不少動聽的木管樂協奏曲。莫紮特的木管樂協奏曲相信是最出色、也是最多人喜愛的協奏曲。

幾乎每一首莫紮特木管樂協奏曲都是專為某演奏木管器友人或客人而寫。他寫了二十多首鋼琴協奏曲,那多是為自己任獨奏者而寫,其他多是為滿足好友或其贊助者所需而寫。

〈降B大調巴松管協奏曲(作品編號129)〉
這是莫紮特所寫的第一首木管樂協奏曲,時維1774,他十八歲。我們現在仍不知他為誰而寫這首協奏曲,也不知道其他幾首(一般相信他共寫了五首巴松管協奏曲)的下落。總之這是倖存的一首。

這首協奏曲配器簡單:除獨奏的巴松管外,樂團是由第一及第二小提琴、兩支雙簧管、兩支降B大調圓號,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所組成。第一樂章是一般的奏鳴曲式,以樂隊作序奏,然後獨奏者進入帶出主題。第二樂章是緩慢而詩意的、但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內含一個後來成為《費加羅婚禮》第二幕開始時的一段詠嘆調的主題。最後一個樂章是一個 海頓常用、但莫紮特很少用的小步舞曲連帶一個迴旋變奏曲。

這首協奏曲是學習巴松管的教材,也是職業巴松管手經常出演的曲目。

〈C大調長笛與䜿琴協奏曲(作品編號299)〉
這首協奏曲是莫紮特22歲時(1778)在巴黎時為Guines公爵父女所寫。公爵是當時宮廷甚具權勢的人物。莫紮特寫給自己父親的信稱〝父擅長於長笛,女的䜿琴簡直是精彩。她有超人的記憶力,但對作曲毫無天份,蠢過隻騾。〞雖然公爵後來給他的酬勞遠低於他所期待的,莫紮特仍為他們寫下這首令人愉悅的雙協奏曲。

有人認為莫紮特時常表示對長笛和䜿琴的厭惡。如果這話是真的,單就這首協奏曲中就看不出來。全曲配器均衡。樂團以弦樂、雙簧管及圓號組成。第一樂章樂隊以一個明快序奏開始,兩個獨奏隨即跟進,長笛儼然成為這樂章的領導者。在第二樂章,樂團的弦樂靜止,中提琴分為兩部份奏出交錯的線條,而長笛與豎琴交相織出一個華麗的旋律圖案。終章是一個快樂的迴旋曲,先由豎琴獨自主導。至近終曲,長笛悠然加入,使樂曲達到均衡。這樂曲迷人之處在於揉合了德國情懷與法國洛可可式風格。

〈G大調長笛協奏曲第一首(作品編號313)〉
莫紮特一生中最少為長笛寫了五首協奏曲,現存有四首,他們是兩首長笛協奏曲、一首行板(Andante),最後一首是先前介紹過的長笛與䜿琴協奏曲,都是完成於1778年。
前三首是受荷蘭富有的業餘但水平一般的長笛手Ferdinand de Jean委託所寫的部份。現今的一般説法是莫紮特一向都不喜歡長笛,所以在幾經掙紮後才完成第一首,即是這裡介紹的一首。其中的第二樂章, de Jean似乎是覺得太難玩(業餘嘛),莫紮特就寫了上面所説的一首行板(Andante in C for Flute and Orchestra, K.315)以作替代。據說這位財大氣粗、好附庸風雅的老細對這個代替品也極不滿意(可能都玩唔惦,太屎!),怒把酬金減半。當然,以行板代替原來的第二樂章的説法沒有獲得莫紮特第一首資料的確認,所以現今這首協奏曲都是以原版本演奏,而行板作為另一首獨立曲演奏。

這首協奏曲的樂團結構非常標準,由弦樂組、兩支雙簧管或兩支圓號組成。

第二首長笛協奏曲的來頭又怎樣?下面講。
〈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作品編號314)〉
即D大調長笛協奏曲第二首(作品編號314a)

1949年,指揮家Berhnard Paumgartner在蕯爾斯堡莫紮特紀念館中莫紮特兒子的文件堆中發現這首協奏曲的原稿。他一對之下,發現這首協奏曲竟和1778年莫紮特為de Jean所寫的長笛協奏曲第二首完全相同,只不過獨奏變成長笛,而調攺為D大調而已。這首協奏曲本來是在一年前莫紮特為意大利雙簧管手Ferlendi所寫。莫紮特大抵上計算過無充份時間完成另一首長笛協奏曲,遂將這首雙簧管協奏曲稍攺一下變成D大調第二號長笛協奏曲了。後來不知怎樣,雙簧管協奏曲的原稿竟散失了,直至1949年才能重見天日。至現今,兩首協奏曲同樣流行。

這首協奏曲旋律之美,真是繞樑三日,近乎無以言喻。任何人(包括從不聽古典音樂者)聽了第二樂章的慢板(不論是雙簧管或長笛版本),都無法抗拒其魅力,莫不沈緬於如出自天籟的音符。對古典音樂初入門者,這是一首絕佳的導引曲目。基於兩首長笛協奏曲及那一首長笛豎琴協奏曲,真使人懷疑莫紮特是否真的如此嫌惡長笛。如果真的嫌惡而仍能寫出如此動人的樂曲,真是天才!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作品編號622)〉
這首是莫紮特最後的一首協奏曲,是專為單簧管手Anton Stadler而寫,完成於莫紮特去世前兩年。Stadler是莫紮特留在維也納最後十年的好友。Stadler曾多次參加演出莫紮特的作品,莫紮特為了對他的支持表示感謝,為他寫了一首單簧管五重奏和這首協奏曲。

雖然在莫紮特之前已有幾位作曲家曾用單簧管作獨奏的協奏曲,莫紮特也在Stadler前曾在多首樂曲採用單簧管作獨奏,直至到和Stadler合作時他才發現這樂器大有發展的空間,特別在低音音區。在這首協奏曲中,單簧管的音域往復跳躍於高、中、低樂段,把單簧管的音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樂團以弦樂、長笛、圓號及巴松管組成。樂團與獨奏在整首樂曲中高度自由地對話。

第一樂章是典型莫紮特式的一段光輝和延伸的長長引子。當中有些樂句似曾相識、似乎是莫紮特在不久前完成在《魔笛》中用過的樂句,特別是在最後主題再現前的一段。更應註意的是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對位變奏,而這手法莫紮特很喜歡用。

第二樂章是莫紮特最富詩意的樂段,充份顯示莫紮特對單簧管這種樂器的深入瞭解及如何將單簧管的抒情性與精湛技巧相結合,是令人贊嘆的創作。第三樂章是一個強有力舞曲迴旋曲。

唱片推介
PHILIPS 6500174 (Oboe Concerto, R. Strauss Oboe Concerto – Edward de Waart/New Philharmonia)
PHILIPS 6500379 (Flute Concerto No.1, Oboe Concerto – Neville Marriner/ASMF)
ARCHIV 198842 (Flute Concerto No.1, Oboe Concerto – Hans Stadlmair/Munich Chamber Orchestra)
DECCA SXL-6054 (Clarinet Concerto,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 Karl Munchinger /VPO)
TELEFUNKEN SLT-43047 (Flute Concerto No.2,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 Karl Richter/Munich-Bach Orch)
ELECTROLA SME-91315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Telemann Suite for Flute and Strings – Yehudi Menuhin/Bath Festival Orchestra)
DGG 2530715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Winds – Karl Bohm/VPO)
EURODISC 63728 (Flute Concerto Nos.1 and 2 – Rudolf Baumgartner/Lucerne Festival Strings)
PHILIPS 835257DXY (Flute Concerto Nos.1 and 2 – Colin Davis/LSO)
CAPITOL SG-7135 (Flute Concerto Nos.1 and 2 (Efrem Kurtz/PO)
PHILIPS 835279LY (Clarinet Concerto,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 Colin Davis/LSO)
PHILIPS 835266AY (Oboe Concero, Bassoon Concerto, Haydn Oboe Concerto – Bernard Baumgartner/Vienna S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2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