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基金20年丨債券基金直面違約難題

在基金業走過20年之後,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債券基金也將很快迎來16歲生日。自2002年9月30日首只債券基金——南方寶元成立至今,債基實現大發展,產品數量從無到有增長至千只以上,資產規模突破1.7萬億大關。

在持續壯大的過程中,債基16年整體業績長牛,平均年化收益率約7%,為那些持有人創造了長期穩健收益。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債券基金身上的風險點不斷被引爆。比如,最近半年來,有基金凈值近乎腰斬,而背後的原因則是踩上了債券違約的“地雷”。

眼下,債券違約事件仍在增多,這或許也為基金業提出了新疑問:監管如何保持有效指導,讓債券基金始終走在正途,進一步實現穩健增值與收益。

債基長牛

債券基金成立16年收益率令人滿意。據證監會統計,截至2017年末,債券型基金成立以來平均年化收益率為7.2%,超出現行三年定期存款利率4.5個百分點。另據Wind統計,今年一季度1831只(子份額分別統計)債券基金平均收益為1.095%,該收益率雖對長期收益有所攤薄,但仍使債基的長期平均年收益維持在7%以上。

簡而言之,債券基金是指債券投資占比在80%及以上的基金。債券由於流動性較定期存款更低和承擔了更多信用風險。盈米財富基金分析師陳思賢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債券主要分為利率債和信用債兩種,目前債券基金投資信用債比例高於利率債,所以利率超出三年期定存利率較多。

債券基金的穩健收益緣於債券市場的長期走牛。產品凈值的不斷攀升又激勵資產管理機構積極放大杠桿,謀求進一步的超額收益。陳思賢稱,債券基金在投資債券時會采用杠桿,能夠放大收益。所以,雖然短期債券基金收益可能會因波動不如三年期定存,但中長周期上它的年化收益遠超三年期定存,且是可以持續的。

杠桿上的債券市場一經調整,幅度也是驚人的。中債總全價(總值)指數在2016年10月站上127.43點的歷史新高後,在接下來的15個月後便跌到了117.72點,調整幅度高達8%。債券總指數跌幅如此,那些高杠桿的產品遇到的壓力可想而知。

不過,公募基金還是扛住了壓力,它們用業績凸顯了機構投資者的專業性。Wind顯示,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期間,1678只(子份額分別統計)債券基金平均收益率為0.5838%,其中收益最高的超過8.4%,最低虧損11%。

“踩雷”敲響警鐘

債券市場在2月以後步入了反彈期,但沒過多久再度陰霾籠罩。此時這類產品正遭遇新的風險。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正常而言只要持債到期,就可兌付本息;但持有的債券違約了,遇到的最大的風險有可能會是血本無歸。一旦債券型基金持倉的債券無法兌付,債券估值將會被調降,基金凈值隨之大跌。

 

近半年以來,多達10只開放式債券基金跌幅超過10%。其中中融榮豐純債A、中融榮豐純債C最近半年的跌幅分別高達49.13%、47.91%;華商雙債豐利C、雙債豐利A最近半年跌幅超過了26%。基金凈值暴跌主因正是由於重倉債券出現違約。比如中融融豐純債曾踩雷“14富貴鳥”。該基金截至一季末,持有該債券的市值占基金凈值比例高達12.85%。

實際上,基金“踩雷”不是新鮮事。 2015年債券市場發生15山水債兌付危機時,富國等多家基金公司牽涉其中,相關產品凈值受到拖累。但2018年以來,債券違約高發,打壓著市場投資者的信心。單單5月7日一天,便有11凱迪債、15中安消債兩只債券發生了兌付危機,5月9日又有16富貴01債券發生違約,5月21日又有17滬華信SCP002、12川煤炭MTN1違約。今年以來,信用債違約事件已經達到了20起,涉及的債券余額共計176.04億元。其中民營企業違約多達13起,占比高達65%。

海通證券姜超稱,本輪違約潮的主要驅動因素為再融資壓力的增大,違約潮退去需要看到融資渠道的重新放寬。債券方面,資金表外轉表內、資管產品凈值型轉型均伴隨著對信用風險容忍度的下降,凈融資很難大幅上升,表內貸款亦受資本金、行業政策、風險偏好等制約,除非有進一步政策支持,短期內或難以彌補再融資缺口。

第一財經記者曾向華北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資經理咨詢“一旦重倉債券違約,基金經理如何應對”的問題。該基金經理直截了當回應:“說實話,一旦違約了,對於重倉它的持有人來講只能是聽天由命。所以,我們非常重視防患於未然。”

陳思賢對此解釋稱,對於今年密集的債務違約事件,是在去杠桿和強監管背景下發生的,像股票質押率紅線設置、資管新規、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新規等,歸根結底來看都是對外部融資渠道的整體收緊,從而讓企業現金流出現缺口引發債務違約。同時,2015年公司債發行新政所帶來的公司債擴容,也將在今年進入回售潮,間接影響到今年違約事件數量。

“後續階段需重點關註債務違約事件的並發程度,以及信用債風險對債市整體流動性的沖擊影響。” 陳思賢稱。

公募如何防雷

如今,基金攤上違約債券占比雖然有限,但近期相對高發的頻率也給債券基金自身帶來了麻煩。

據第一財經統計,公募問世至今基金募集失敗事件不少於20起,其中單單債券基金募集不成功的事件就不少於8起。比如今年5月19日,興銀瑞福定開債發布了關於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中銀證券安頤定開債基金在4月23日發布類似公告。

博時基金固定收益總部研究主管陳誌新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對公募基金避免踩踏信用債剛兌問題提出了一些看法。他稱,主要還是加強信用基礎研究工作,對行業和主體要有長期密切的跟蹤,對於一些基本面有一定瑕疵的主體要能夠有及時的分析和判斷,而且目前一些爆發風險的主體主要問題集中在資金鏈斷裂或者現金流緊張,可以針對目前的特性對這類主體進行較為重點的排查,有效規避相關主體的信用風險。

陳思賢則表示,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可以選擇主要配置利率債與高等級信用債的、債券持倉較為分散的、單一機構投資者占比較低的、規模大於2億的、公司整體實力與固收管理能力均較強的、長期業績穩健的債券型基金,以避開信用債違約雷區。

不過,在業內看來,強監管的背景下,繼貨幣基金、委外定制基金、分級基金等之後,下一個被重點監管的產品或將是債券型基金。5月10日,坊間就有消息稱,鑒於近期債券違約事件頻發,監管部門註意到,一些債券基金可能存在風險控制不力和違規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