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乘坐滴滴順風車,一位21歲的空姐不幸遇害。5月10日晚,滴滴公司公布了滴滴順風車司機的個人信息。這則消息廣受關註的背後,更多的是網約車用戶及外界對出行安全的擔憂。
安全出行,應該是出行群體對任何一種交通方式的共同要求。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出行行業中,無論是哪一種交通方式,都無法向公眾保證絕對的安全。我們只能是盡量去為保證安全做出努力。
有絕對的安全嗎?
出行不可避免,而提供出行服務的交通方式“安全不絕對”,對於消費者來說,可以做的是“用腳投票”。
但由於“安全不絕對”,有些人就主張退回到原來的出租車時代,這種二選一的思維邏輯,也著實讓人不能理解。
換句話說,出租車就“絕對安全”嗎?僅就出租車行業特殊的行業性質,比如司機和乘客的隨機性,移動的封閉空間,就考驗著多重不確定因素。
可見,因噎廢食並不足取。
網約車這個新業態,客觀上是“互聯網+”在交通出行領域的生動體現。早先能夠成為共享出行領域的一股清風,在於切實解決了出行行業的諸多痛點。所以,擁躉眾多。
靠順風車做社交?
回到空姐不幸遇難這個具體案例,滴滴順風車背後的社交邏輯,頗讓人反思。
站在整個社會的角度,有著環保節能、減緩交通壓力等益處的順風車操作,因著共享經濟的特質,而受到部分出行者青睞。價格便宜以及順風車潛在的社交功能,都是消費者的考慮因素。
但問題是,司機與乘客社交的意願有多強?用戶粘性應該是靠出行服務,還是靠線下社交?
評價語是順風車的社交標誌之一,起到了甄別篩選的作用。但自作主張的平臺,卻忽略了乘客的選擇權。除了平臺默認的可供選擇的評價語外,順風車主還可以自行輸入評價語。且司乘雙方均無權拒絕或刪除評價,以及不對外公開。
由於車主具有搭載與否的主動權,乘客往往處於弱勢地位,若司機動機不純,或許早在接單之初,乘客安全就潛藏著風險。
就司乘雙方而言,到底有無必要通過社交來增加用戶粘性?再加上一些不確定因素,這場陌生人之間的線下社交,卻真實地挑戰著乘客一方的安全性。
正如一篇自媒體文章所提到的,“與其探討網約車的安全性,不如把這起事件看成是一起陌生人社交平臺所發生的意外”。
需共建安全出行體系
安全出行關系到所有人,安全出行體系也離不開社會共建。
對於滴滴平臺來說,無法回避的是順風車產品評價語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夜間安全保障機制的不合理。但人性之惡所導致的意外,也絕非法律、技術所能徹底杜絕,我們要去盡可能將其降到最低。
公眾更在乎的是,“治病於未病”,將相關危險消弭於萌芽狀態。
那麽,如何“治病於未病”呢?
首先,在風險社會中,掌握安全常識下的自我保護,可以說是每個出行者的必修課。其次,完善平臺夜間安全保障機制,脫敏保護司乘雙方大數據信息,以及尊重自主選擇權。還有,聯合保險公司可開發相應的意外險險種,為乘客提供出行途中的安全保障。這也許會增加出行成本,但這也正是網約車這個新業態的創新之所在。
此外,可以加強來自技術手段的加持,比如一鍵報警求助(但要與其信用綁定,報假警者要承擔責任);再比如聯合城管部門,借助攝像頭開發人臉識別、車牌識別的系統,確保車輛和司機的一致,並將結果及時告知乘客等。
即便如此,人們仍然要認識到,再怎麽先進的技術,所能起到的也僅是震懾作用,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再怎麽加強都不為過。
(作者系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