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運營商的歧途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50204.html

營商究竟應該多大程度上介入產業鏈?恐怕它自己都沒想清楚。

本週聯通WCDMA產業鏈高峰論壇上,它再次高調將自己自主研發的沃Phone推向前台,這是繼今年2月發佈沃Phone操作系統後,第一次發佈市場化終端。

運營商做操作系統與終端,聯通並非首個。中移動借助Ophone早已衝在前面。

運營商有許多理由這麼幹。比如自主研發,或希望掌控未來移動互聯網入口等,但要知道,打造一款操作系統並非易事,需要大量投入。谷歌每年向安卓投入超過10億美元,市佔率不到10%。沃系統雖基於linux研發,想來也要花不少錢,聯通難道不擔心回報尷尬嗎?

至少目前還看不到樂觀跡象。實際市場反應讓人為它捏把汗。截至目前,聯通推向市場的沃Phone產品只有天語U2和英華達C580;能展示機型的,還有中興和TCL。

這4個非主流品牌能否讓消費者產生購買衝動,不得而知。何況還是未經過市場和消費者檢驗的全新的操作系統。

也許聯通有能力刺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沃Phone將是今年重點補貼產品,補貼額度將超過50%。但讓我困惑的是,如果一個產品只能依靠高額補貼才能打開市場,它值得大力推廣嗎?

難道僅僅只是為一個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做個交代?據我所知,沃Phone是國家重大專項補貼支持的項目,而且由董事長常小兵親自出面申請的。

面臨尷尬的自然不只是聯通。中移動之前已做出「表率」。當初,它研發和推廣Ophone時說,這是出於戰略考慮,比如搶奪移動互聯網入口等。

時至今日,不知道中移動的戰略目標達到了幾成。至少從市場表現看,實在不敢令人恭維。

TD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3G標準,由於只有中移動一家運營商推廣,本身希望調動整個產業鏈積極性,這是個極其艱辛的過程。以終端廠家來說,專門研發TD標準終端需要時間和人力,而且會增加手機成本,這導致了TD終端產業鏈與其他產業鏈相比,總是處於遲緩及追趕狀態。

而Ophone操作系統的誕生,看上去並未加快TD終端產業鏈步伐,反而拖了後腿。由於Ophone是在Andriod底層協議基礎上進行的二次開發,無疑進一步增加了終端廠商的研發成本。比如進行系統流暢性測試以及相應的軟件適配測試等。

更重要的是,Ophone版本更新太慢。當Andriod升級到2.1時,Ophone長時停在1.6版本。如今Andriod已到3.0,Ophone只是2.0。

在配置與軟件版本決定終端競爭力的時期,面對大紅大紫的iPhone,以及正在醞釀推出橫跨主流PC、平板及智能手機終端系統的巨頭微軟,運營商們放著知名度很高的操作系統不用,偏要投入巨大力氣自主研發,換來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市場反應,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事實上,操作系統只是它們介入產業鏈的其中一步而已。為擺脫管道命運,運營商們做得更多。

比如應用程序商店。大概受了蘋果App Store刺激,三大運營商都已經建立起獨立的應用程序商店,但效果只能用「慘淡」形容。

比如天翼空間有關人士對筆者承認,如何做好應用商店,運營商並沒想好。聯通應用商店發佈後甚至悄無聲息。走在前面的中移動,雖然希望Mobile Market能扮演下一個增長點,但它顯然也低估了困難。

比如中移動一位互聯網基地負責人就坦陳,發展同樣一款應用MM的投入是蘋果的40倍。對於MM而言,每款應用都要針對上千款手機進行測試。而蘋果只 要針對iOS一個平台做測試就可以了。根據一個珠海的應用開發者的比較,其產品放在MM上獲得的收入只是放在iTunes上的1/3。

還有139說客、飛信等多種互聯網產品。前者類似微博,後者是IM工具。由於互聯網產業聚合效應明顯,行業裡只有第一名與失敗者。運營商想借此去打敗充滿活力的互聯網企業,短期看不到勝算。

那麼,運營商在產業鏈中究竟應該處於什麼位置?如果是作為平台,又該如何避免管道化的命運?現在看來,各方都沒有很好的結論。而在沒有想清楚前景的情況下,過度介入可能並非一個合理選擇。

這並不意味著筆者反對運營商在產業鏈嘗試創新,而是支持本土三大運營商帶有試錯的嘗試。事實上,這也是外部環境的變遷帶來的需求。中移動董事長王建 宙曾對筆者感慨地說,中移動希望學習一些國際經驗,而國際運營商則認為,中移動作為用戶最多的運營商,應該為其他同行提供經驗。

只是說,與其大包大攬,「中移動們」是否有其他一些更為專注的思路與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