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社論:港交所改革值得A股借鑒

8年前,當雷軍決定要“做一款讓我們自己喜歡、覺得夠酷的智能手機”時,很多人、甚至雷軍本人也沒想到小米會做到今天這個規模。雷軍和他的小米無疑是創造了一個奇跡,小米已經成長為全球第4大智能手機制造商。

現在,雷軍和他的小米又迎來了一個重要節點:5月3日,小米集團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市場預計至少募集100億美元,估值近1000億美元。

雖然外界還有很多疑慮,比如小米多年來累積的巨額虧損等,但小米從無到有,在很短時間內做到今天這個規模是成功的。港交所能與時俱進,改變既有方針,允許同股不同權的企業上市,也體現了成熟資本市場對新經濟的包容姿態,這值得內地資本市場借鑒和學習。

我們鼓勵和支持更多類似小米這樣的企業,同時也鼓勵和支持類似小米這樣的企業上市融資,尤其是這些企業發展的成果更多為國內投資者分享。因為“小米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新舊動能轉換和新經濟發展方向。

很顯然,以小米目前的業績,是很難在A股上市的。小米的招股書透露,經營利潤方面,小米2015年至2017年分別為13.73億元、37.85億元和122.15億元;利潤方面,2015年至2017年,分別為-76億元、4.9億元和-439億元。“經營利潤”和“利潤”兩個方面存在巨大差距,這種差距,小米解釋為主要原因是在可換股可贖回優先股上產生較大公允價值損失。

不管計算口徑如何,小米在營收和利潤方面還存在“猴性”,這成為在A股上市的一道障礙。小米的招股書並不掩飾這種缺陷,並開誠布公地對投資者說:“我們無法保證我們日後能賺取利潤”,“押後我們實現盈利的時間。倘我們不能維持或提高經營利潤率,日後可能持續虧損”。

在成熟資本市場,對於這些提示,投資者非常明白意味著什麽。但港交所依然接納了小米,允許這樣的企業上市,因為港交所的政策制定者意識到,資本市場應該鼓勵這樣的企業融資,投資者和投資機構也願意掏出真金白銀購買這類企業的股票。

這其實跟小米的定位密切相關。雖然小米已經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制造商,但雷軍並不認為小米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小米把設計精良、性能品質出眾的產品緊貼硬件成本定價,通過自有或直供的高效線上線下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到用戶手中,然後持續為用戶提供豐富的互聯網服務。這契合了互聯網經濟的思維,或許這一前景打動了港交所。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港交所願意以開放心態傾聽市場聲音,順應潮流和趨勢,調整管理思路。無論是容許未能通過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還是容許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產業及高增長發行人上市,都體現在港交所最新推出的新興及創新上市制度改革細則之中。

這種改革,有來自國際競爭的壓力,由於創新架構的新經濟公司過去一直被香港市場拒之門外,讓港交所在全球IPO集資總額排名這兩年有所下滑,2017年香港市場IPO集資額更創下5年新低,更有來自施政者改革的魄力和決心。正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所言,港交所集思廣益、凝聚共識,已經向擁抱新經濟、提升香港金融中心競爭力邁出了重要一步。這一重要改革將讓香港的資本市場與時並進,更有競爭力。

港交所的改革經驗可資內地資本市場借鑒。內地很多企業選擇境外上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滬深兩市上市的門檻很高,其中就包括盈利指標。這些指標缺少包容性,將很多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拒之門外。現在應該想一想,當初拒絕它們的制度設計是否存在缺陷。幸好,今年3月底出臺的“獨角獸”企業上市新規已開啟變革,希望改革力度能切實加大,讓投資者分享這些企業的發展紅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4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