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日前發布的《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下稱《規劃》)提出,力爭通過5年建設,推動形成10大沿海漁港群、93個漁港經濟區,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增萬億產值的產業規模,成為漁業的增長點和沿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
漁港基礎設施滯後
資料顯示,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國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度3.2萬公里(大陸岸線1.8萬公里),自北至南分別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區。我國是世界漁業大國,漁船數、漁民數和水產品產量均居世界第一。海洋漁業是我國沿海傳統基礎性產業,也是三百萬沿海漁民的重要生活來源。
漁港既是漁業安全生產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也是開發海洋生物資源的重要基地和樞紐,是沿海眾多中小城鎮的重要依托。但由於歷史欠賬較多,目前我國漁港基礎設施建設仍顯薄弱,與強化漁業安全生產的需求有一定差距,難以滿足推動漁港經濟區建設、持續提高漁民收入和加快社會主義新漁村建設的需要。
尤其是,我國地處太平洋西岸,南起海南島、北至遼東半島的廣闊海岸帶均遭受臺風侵襲,東南沿海以及長江口等地區受臺風影響最為嚴重。目前,我國海洋漁船和沿海漁港分布還不匹配,福建、廣東、海南島沿海漁港群的有效避風率基本不超過 40%,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船多港少”的矛盾依然突出,如廣東湛江灣、福建黃岐半島、海南儋州等漁港經濟區漁船數量均超過4000艘,每個漁港經濟區只有1座中心或一級以上漁港。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漁港是重要的民生基礎設施,與漁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目前我國的漁港基礎設施仍比較滯後,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漁港,資金匱乏,政府財力投入不足。
“我們的漁港基礎設施是多亂雜,很多小漁港不規範,抗臺風能力不強。”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目前我國很多漁港的綜合配套能力不足,跟鐵路、高速公路的對接較差,漁港的物流、貨場尤其是冷鏈物流發展十分滯後。
彭澎說,無論是近海的養殖業,還是遠洋漁業,都需要後方的漁港支撐,我國的漁港建設,既要對接經濟腹地,也要深入到海洋。要跟國際標準接軌,為漁業的提升和發展提供重要的推動力。
打造十大漁港群
為了加快彌補歷史欠賬,改變漁港基礎設施短板,《規劃》提出,未來建設中心漁港 64 座、一級漁港 85 座,漁船安全避風容量從14.53萬艘漁船增加到21.43萬艘漁船,有效避風率從10級避風水平的43%提升到11級避風水平的70%,推動形成10大沿海漁港群、93個漁港經濟區,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新增萬億產值的產業規模,成為漁業的增長點和沿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
在空間布局上,將規劃建設遼東半島、渤海灣、山東半島、江蘇、上海-浙江、東南沿海、廣東、北部灣、海南島、南海等10大沿海漁港群,依托現有中心漁港、一級漁港及周邊其他漁港,根據各地區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城鎮發展、海域岸線分布, 建設形成93個漁港經濟區,推動產業集聚、人流集聚和各種資源要素集聚,進一步繁榮區域經濟,為沿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規劃指出,通過規劃建設漁港經濟區,可以集聚生產要素,擴大有效投資,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提升海洋漁業發展水平,推動沿海經濟發展提質增效。據測算,到2025 年將形成10大沿海漁港群、93個漁港經濟區,新增萬億元產值。
在社會效益方面,規劃的實施和重點漁港工程的建設,可大力增加有效掩護水域面積, 滿足全國 70%以上海洋漁船在11級以下(含11級)大風天氣時49的就近分散避風和休漁期停泊需求,保障200多萬漁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充分改善現有漁港漁船泊穩條件,大幅提高漁業防災減災能力,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
丁長發說,加快漁港建設,對於補齊民生發展短板十分關鍵,社會效益甚至大於經濟效益,這其中,關鍵在於如何解決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
在投融資模式上,《規劃》提出,創新漁港建設投融資體制機制,采取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相結合的模式,並依托漁港經濟區內經營收入和周邊土地增值收益,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推進漁港和漁港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漁港建設和運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