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發布滬市上市公司2017年年報整體分析報告。報告稱,制度上,響應國家發展壯大新動能的戰略,優化IPO發行上市條件,重點扶持符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新經濟、新藍籌企業上市,促進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經濟的快步發展。
同時,寬嚴相濟,完善並購重組、上市公司收購和再融資制度,引導上市公司真正利用平臺優勢提質增效,防止脫實向虛和概念炒作。此外,著力從規範控股股東行為和加強對董監高的正向激勵兩個方面,提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和經營質量。並且,進一步落實完善退市制度,實現資本市場的優勝劣汰。
附報告全文:
滬市上市公司2017年年報整體分析報告
2018年4月30日,滬市有1,417家上市公司按期對外披露2017年年報信息。綜觀過去一年,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進入新時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滬市公司順勢而為,經營業績再上新臺階。滬市公司主動適應國家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發展大局,實現經營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同時,也應看到,在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中還存在一些不平衡因素,需要堅持高質量發展的理念,通過改革創新持續提高公司質量。
一、滬市公司經營質量呈現八大新亮點
2017年,我國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體經濟在轉型升級中實現了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總得來看,2017年,滬市公司的營業收入規模、盈利金額比去年實現大幅增長。滬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7.97萬億元,同比上升14.46%;共實現凈利潤約2.62萬億元,同比上升18.55%,增長率創近年新高,實現了“十三五”計劃開局以來的連續增長(如圖1和圖2)。綜觀過往一年,滬市公司在經濟發展的韌性、經濟結構的優化、新動能的發展等方面呈現出八大新亮點。
圖1 2005-2017年滬市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情況(單位:萬億)
圖2 2005-2017年滬市上市公司凈利潤情況(單位:萬億)
(一)改革深化助力實體經濟再上新臺階
隨著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2017年滬市實體類公司(非金融類)收入和凈利潤實現雙增長,延續了去年的良好態勢。實體類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1.98萬億元,同比增長16.32%;實現凈利潤1.03萬億元,同比增長39.80%。並且,實體類公司的增長質量明顯提升,扣非後的凈利潤為0.90萬億元,同比增長49.27%。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一年,大型公司和中小企業齊頭並進,凸顯市場經營質量協調發展。國家支柱性產業的大型龍頭公司表現依然搶眼,上證50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5.48萬億元,同比增長13.67%;實現凈利潤1.61萬億元,同比增長13.92%。代表中小成長企業的上證380公司同樣實現穩步增長,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70萬億元,同比增長18.57%;實現凈利潤0.25萬億元,同比增長26.99%。
同時,在去杠桿政策的推動下,實體類公司的杠桿水平持續改善,抗風險能力不斷提升。2017年,滬市實體類公司的財務費用率為1.40%,同比下降0.15個百分點。尤其是煤炭和鋼鐵等傳統的高杠桿行業,財務費用率分別為2.91%和1.47%,同比下降1.1和0.9個百分點,實現了財務費用率的穩步回落,杠桿結構得到改善,系統性風險得到緩解。
(二)創新戰略促新興產業取得新突破
近年,我國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大力推動實施“制造強國”的宏觀戰略。作為經濟建設的主力軍,滬市公司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戰略,2017年,實體創新類公司研發投入達到2,500余億元,同比增長8.55%。在創新引領下,一系列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行業公司迅速成長,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形成“老中有新、新中更新、新老融合”多點突破的新發展局面。
首先,高端制造業在創新驅動下,展現新活力,形成高質量發展趨勢。例如亨通光電,專註於光通信網絡,2017年積極尋求智能電網領域高端轉型升級之路,布局5G/6G 未來通信技術及芯片產業,營業收入再創新高,凈利潤更增長約60%,連續三年保持高增長。又如三一重工,作為混凝土設備全球第一品牌, 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383.35億元,同比增長64.67%,實現凈利潤20.92億元,同比增長928.35%。再如振華重工,自1998 年以來一直占據全球集裝箱起重機訂單排名的第一位,產品已成功進入99 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凈利潤同比增長41.32%。
其次,信息技術帶來技術變革,滬市湧現出一批代表未來技術革新和發展方向的“新企業”。例如恒瑞醫藥,每年投入銷售額10%左右的研發資金,技術創新能力在國內位列前茅,2017年公司抗腫瘤產品快速增長的同時,麻醉、造影劑等新產品為公司成長註入新動力,推動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24.25%。又如三安光電,作為LED行業領先企業,擁有專利及專有技術達1,300 件,掌握的產品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技術水平,近年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產銷量快速提升,2017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33.82%和46.04%。再如用友網絡,報告期內公司總研發投入合計約12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20.5%,持續保持了對雲服務和金融服務業務的大力度研發投入,創新驅動公司報告期內凈利潤同比增長97.1%。
同時,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引領一批公司致力於新能源產業,推動社會生態高質量的可持續性發展。例如隆基股份,長期專註於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單晶太陽能發電解決方案,多項核心技術與產品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3.62億元,同比增長41.90%;實現凈利潤35.65億元,同比增長130.38%。又如廣汽集團,成立了廣汽新能源汽車公司,推進新能源整車工廠建設,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步伐,多款新能源車型量產上市。同時,凈利潤也實現了約70%的大幅增長。
此外,在創新的促動下,還出現新老經濟融合、軍民融合的新現象。例如,騰訊以42億元入股永輝超市,並向永輝雲創增資,共同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模式。雙方通過優勢互補,有望實現高度協同,加速零售技術與業態的改革與創新。又如聯創光電,作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技術企業,擁有國內最早的宇航級高可靠元器件研發生產技術,國內第一條物理發泡射頻同軸電纜生產線。公司產品持續應用於國家“神舟”飛船系列,為中國的航天航空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報告期營業收入與利潤也穩步增長。
(三)供給側改革助推傳統產業煥發新風采
2017年,滬市傳統產業公司緊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縮減低質產能、增加有效供給,實現上中遊供需關系的進一步改善。行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延續增長態勢,特別是三大去產能行業表現亮眼。
黑色金屬行業受去產能工作深入推進、“地條鋼”全面取締、采暖季錯峰生產和市場需求回升等因素影響,鋼材價格大幅上漲,行業效益明顯好轉。行業內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8,501億元和462億元,同比增長32.11%和503.93%。值得關註的是,隨著行業兼並重組不斷推進,整合協同效應快速釋放。寶鋼股份年報顯示,寶武整合取得了超預期成效,公司實現凈利潤191.7億元,同比增長111.22%。其中,“武鋼有限”效率大幅提升,全年實現凈利潤5.9億元,實現大幅增長。
煤炭行業超額完成去產能任務,已基本實現供需平衡,行業運行質量明顯提高。滬市煤炭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7,958億元和782億元,同比增長35.46%和152.42%。一些企業持續提質增效,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業績。例如中煤能源,深化精益管理、強化成本管控,同時積極穩妥降杠桿,提高資產周轉效率,使得盈利能力明顯增強,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91.5%。
有色金屬行業受益於主要有色金屬價格回升,行業經營效益持續向好。行業內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9,555億元和263億元,同比增長15.96%和138.42%。江西銅業和紫金礦業等主要公司業績均大幅增長,盈利能力顯著提升。
(四)並購重組推動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
2017年,滬市公司並購重組在延續近年來良好態勢的基礎上,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的主旨更加突出。全年共完成並購重組864家次,交易總金額9,200億元,較上一年度分別增長45%和8%。重大資產重組方面,共有127家公司停牌啟動重組,同比下降28%;共披露99個重組方案,同比下降34%,涉及交易金額近4,500億元;74家公司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涉及交易金額約2,500億元,合計增加市值約2,300億元,新增市值超過百億公司13家。
可喜的是,過去一年里,滬市並購重組在助推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方面,湧現出一批推動改革、風險可控、設計合理、示範引領的重大突破性案例。
首先,多家處於行業周期性低谷的公司通過橫向並購強強聯合,實現了經營優化、業務互補、市場占有率提升,行業競爭格局得到進一步優化。複星醫藥收購印度註射劑藥品生產龍頭企業Gland Pharma,有望借助標的資產當前在美國和歐洲市場的領先地位拓展海外銷售市場。招商輪船收購集團四家同行業的水上運輸公司,通過優化經營共同應對運價震蕩下跌的周期,通過提升市占率增加定價權。
同時,多家公司借助並購重組,註入了具備強大發展後勁的新生力量,成功實現了新舊發展動能的轉換。例如,360科技通過江南嘉捷實現重組上市,帶動實現我國網絡安全技術體系自主可控,夯實我國網絡強國的堅實技術基礎,成為滬市“新藍籌”行動的標誌性事件。泛微網絡現金收購上海市數字證書認證中心,完善協同管理軟件中身份認證、電子簽名和電子印章的集成應用。國電南瑞收購繼保電氣,獲得智能電網保護與運行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望在繼電保護、軌道交通信號控制、電力調度自動化等領域取得新的技術突破。
(五)“一帶一路”助力海外發展贏得新空間
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滬市公司積極踐行國家倡議,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努力開拓海外市場,著力提升自身實力。
近年來,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為滬市公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過去一年,滬市公司境外業務持續擴展,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特別是部分企業,在金融機構專項貸款支持下,海外承包合同穩中有升,國際工程市場份額逐步擴大。例如中國建築,境外業務全年新簽合同額2,09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5.7%;在9個新國別市場實質運營、在20個新國別進駐設點、全年新簽合同額5億元以上的海外市場達26個、30億元以上的海外市場已達15個。
同時,跨境並購的價值凸顯,助力滬市公司在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2017年,滬市公司共實施重大跨境並購17起,涉及金額近1,400億元,與新技術、新產品相關的實體制造業,成為並購的主流目標。鄭煤機收購博世旗下起動機和發電機業務,獲得啟停電機和能量回收助力系統這兩項混合和電動車型領域的重要技術,逐步成為全球領先的起動機和發電機制造商。天華院收購德國高端裝備企業克勞斯瑪菲,有望通過收購成為全球塑料和橡膠加工機械設備市場的行業領導者。申達股份收購世界第三大汽車內飾零部件供應商IAC集團的汽車軟飾及聲學元件業務相關資產,成為全球領先的汽車內飾零部件供應商。
(六)混改戰略深入推動國企煥發新活力
2017年,滬市國企整體經營穩定增長。報告期內,占滬市整體約五成的國有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占滬市整體的85%左右,是滬市生產經營的中堅力量。
報告期內,滬市國有公司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債轉股試點、資產證券化、專業化重組等多種方式,多點開花、全線並進,積極推動企業整合資源、提質增效,創下多個第一。國企改革整體性突破的積極態勢已經形成。其中,滬市國有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金額超過5,400億元,重大資產重組金額接近2,000億元。例如,中國聯通引入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戰略投資者,同步完成增強資本實力與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成為國企混改的“里程碑”案例。中國重工推出首單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方案,整體降低資產負債率5個百分點,開拓出國企可持續化降杠桿的新路徑,豐富了資本市場服務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和手段。國電電力與中國神華成立煤電合資公司,理順煤電聯營產業鏈,化解煤電頂牛難題,成為國企行業整合新樣本。
(七)責任意識引導社會貢獻取得新成績
根據十九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部署要求,未來要重點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滬市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履行社會責任,成為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
在稅收貢獻上,滬市公司對國家稅收貢獻持續穩定,現金流量表反映滬市公司支付的各項稅費共計2.38萬億元,與滬市公司實現的凈利潤總量相當。在解決就業上,雇用員工數穩步上升,滬市公司創造了約1,400萬個就業崗位,合計支付職工薪酬2.42萬億元,同比增加9%。在精準扶貧方面,滬市已有46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精準扶貧信息。例如,中國聯通結合行業優勢,重點在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方面推進定點扶貧工作,2017年在精準扶貧方面投入扶貧資金和物資約8,400萬元,幫助1.93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在汙染防治方面,滬市已有370余家上市公司建立了環境信息披露機制,主動披露環保相關信息。例如,複興醫藥詳細披露了各板塊及部分成員企業的能耗及汙染物排放情況,並披露了采取的減排治理措施以及具體成效。又如,環旭電子對能耗情況進行了細致的量化分析,還主動披露了公司在綠色管理、綠色供應鏈、綠色教育、綠色支出方面的各項進展。
(八)股東回報意識推動現金分紅創新高
滬市公司回報股東的意識不斷增強,現金分紅水平持續維持高位。2017年,滬市公司分紅整體比例為37.92%,高於去年約5個百分點。統計顯示,共有1,000余家公司推出派現方案,占公司總數的74.47%,同比增加約5個百分點;合計派現8,111余億元,同比增加約18個百分點,現金分紅金額再創歷史新高。分紅公司中,代表藍籌績優股的上證50和上證180成份公司依然是分紅主力,分別派現4,988億元和6,861億元,占滬市分紅總額的61.50%和84.59%。
從行業分布情況看,金融業的派現力度最大,合計派現4,341余億元,占滬市分紅總額的53.16%。從公司分布情況看,持續穩定高比例分紅公司群體已形成,單年分紅比例在50%以上的企業194家,30%以上的778家。其中,有370余家公司連續三年分紅比例超過30%。諸如中國神華、福耀玻璃、上汽集團等公司已經成為滬市公司長期大比例分紅的典範。
同時,部分公司在監管推動下,從常年不分紅到開始實施分紅。例如,聯美控股、東安動力、陽泉煤業等,通過現金分紅現場說明會的方式,響應投資者訴求,積極提出分紅計劃。
二、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約上市公司發展的因素仍存在
2017年度,滬市公司專註主業,改善經營,業績表現良好。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對上市公司持續穩定發展產生一定制約,需要在後續改革中予以關註和解決。
(一)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仍需改善
優化資源配置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推動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功能。目前,我國經濟正處於培育新動能,實現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換的關鍵時期。因此,引導資金供給新產業和提高公司直接融資比重是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目標。縱觀2017年,滬市A股市場在服務新產業和改善融資結構方面尚待提高。
一是資本市場助推產業發展有待優化。加快創新轉型、實現動能轉化,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戰略選擇。2017年,滬市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技術公司取得了長足發展。360順利回歸和富士康上市反映出資本市場對新經濟企業的支持力度。然而,新動能規模尚小,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仍需培育。例如,發展較為迅速的鐵路設備、醫藥制造、電器制造、汽車等制造業總資產規模與煤炭、石油、黑色金屬及有色金屬等傳統產能相比,占比仍小,約為前述四大行業總資產的48%,仍需培育。
二是資本市場改善融資結構有待加強。一般而言,銀行體系的融資適合為技術相對成熟的大型項目籌集資金;而資本市場體系的融資更適合在不確定性強的創新項目中發揮作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階段,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不僅有利於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也有利於推動戰略新興企業成長壯大。但是,與發達國家的直接融資比重集中於65%至75%之間的情況不同,一直以來,我國直接融資比重相對較低。盡管,近10年來滬市公司直接融資比重有所上升,但以銀行借款為主的間接融資仍占所有融資比重的80%左右。未來,我國有必要發展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以支持經濟發展中的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
(二) 上市公司的發展仍存在結構差異
2017年,滬市公司在區域結構和上下遊結構中仍存在一定發展不均衡。
一是區域結構。2017年,不同區域上市公司經營情況存在差異。資本市場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落後地區的扶持,以實現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2017年,在經濟穩中向好的環境下,絕大部分地區上市公司均實現了營業收入的增長。而營業收入增長緩慢的上市公司集中在產業結構落後單一、產能過剩的地區。比如西藏、青海和寧夏三省,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增長分別約5.89%、7.55%和9.65%,低於滬市整體水平。
二是上下遊結構。2017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推動下,多行業實現了較快增長。但是,上下遊行業之間的成本傳導機制,使得部分行業出現業績下滑。例如,上遊煤炭價格上漲帶來的原材料成本壓力,使得煤電公司經營業績不佳,導致2017年電力行業凈利潤下滑幅度高達16%左右。因此,未來在宏觀經濟調控時,上下遊之間的成本傳導機制,特別是上遊原材料的價格變動對下遊制造業和消費業的影響,需要予以綜合考慮,以避免對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三) 部分上市公司生產經營和規範運作仍存在風險
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生產經營風險。2017年,415家滬市公司出現凈利潤下滑的現象。其中,118家公司凈利潤下滑幅度在50%以上;74家公司出現虧損,占公司總數約5%。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公司主營不暢,甚至公司長期失去造血能力,淪為市場所詬病的“殼公司”,面臨退市風險。統計顯示,22家公司因連續兩年虧損或其他原因觸及退市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1家公司因連續兩年審計意見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將暫停上市。
同時,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規範運作風險。特別是,一些公司的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在從嚴監管背景下出現信用風險,利用不同形式損害公司利益,幹擾公司經營,甚至直接出現資金占用、違規擔保問題。對於這些情況,需要繼續從嚴監管,防範出現重大風險。
此外,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財務報表信息質量和內部控制方面的問題。2017年,40余家公司年度報告被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還有部分公司會計政策、估計和處理不規範,對財務報表結果產生不當影響。尤其是,部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見,表明公司治理和規範運作方面存在嚴重缺陷。甚至有4家公司未能如期披露年度報告,說明公司存在較為嚴重的經營管理和規範運作風險。
三、思考和建議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上市公司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不斷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保障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新時代,要始終堅持服務國家戰略,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為主線,從加強監管、完善制度和提升服務等方面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監管上,切實全面加強交易所一線監管,防範和化解公司風險,維護市場穩定。以防風險、提質量為目標,在推動上市公司聚焦主業,規範經營,提升經營質量的同時,繼續保持全面、從嚴、依法的監管態勢,重點加強對各類風險公司的監管,做好風險預判,嚴防個案風險外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對違法違規行為敢於重拳出擊、果斷亮劍。同時,加強上市公司財務現場核查的深度和廣度,做好財務質量監管,嚴厲打擊財務造假行為。此外,還要持續推進科技監管,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提高監管效能。
制度上,響應市場關切,提升制度包容性,構建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長效機制。響應國家發展壯大新動能的戰略,優化IPO發行上市條件,重點扶持符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新經濟、新藍籌企業上市,促進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經濟的快步發展。同時,寬嚴相濟,完善並購重組、上市公司收購和再融資制度,引導上市公司真正利用平臺優勢提質增效,防止脫實向虛和概念炒作。此外,著力從規範控股股東行為和加強對董監高的正向激勵兩個方面,提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和經營質量。並且,進一步落實完善退市制度,實現資本市場的優勝劣汰。
服務上,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切實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化解產能過剩,積極支持上市公司利用並購重組行為實現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升培訓服務水平,助力公司降低融資成本,促進公司利用可轉債和優先股等再融資品種發展壯大。服務於“一帶一路”戰略和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國家各項重要改革,增強與財政部、國資委、工信部等相關部委的溝通協調工作,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創造良好環境。
(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年報分析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