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家醫保局還沒有正式掛牌,但人社部舉行的第一季度新聞發布會已經不再象往常一樣通報醫療和生育保險的數據了,相關數據預計將有待國家醫保局成立之後才會發布。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27日上午表示,截至3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19億人、1.88億人、2.26億人;一季度,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1.37萬億元,同比增長22%,總支出1.06萬億元,同比增長18%。
對比2017年末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從9.15億增加到了9.19億,距離養老保險應保盡保的目標——10億人又進了一步。
除去青少年和在校學生,養老保險的法定參保人約為10億人。9.19億的最新參保數據表明我國還有8100萬人還需納入到養老保險的保障中來。盧愛紅表示,全民參保計劃的重點人群是新業態從業人員、農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
互聯網等新業態正在與靈活就業交織在一起。過去,靈活就業主要存在於低端就業中,如今靈活就業的層次得到了很大提升,受年輕人青睞的自雇型就業、自由職業、“雙創”企業,以及基於互聯網平臺發展起來的分享經濟和電商經濟等從業者都可以歸入靈活就業。
現行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是基於正規就業的框架設計,對於靈活就業者來說,養老保險政策不能采取任何強制措施讓他們參保,這加大了這部分群體參加職工國務院今年4月通過《關於做好當今和今後一段時間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對新興行業的用工和社保制度做出了規定: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的企業需為職工上社保,並可享受就業方面的補貼。其他從業者可按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養老、醫療和繳納公積金。
針對新業態從業者流動性比較強的特點,人社部正在加快網上社保的建設,增加社保制度的可流動性。十九大報告也提出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這一平臺將為參保單位和參保人提供全網式、全流程的方便快捷服務,提高社會保險的公共服務水平。
盧愛紅還表示, 今年是我國基本養老金第14次連續調整,總體水平控制在2017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5%左右,主要考慮職工人均工資的增長、物價水平以及基金的支撐能力等因素。人社部要求各地在5月31號前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盡快將增加的養老金發到退休人員手中。
第一財經記者也了解到,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也在今年迎來自制度建立以來的第二次上調。第一次上調是在2015年,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從55元上調到70元。人社部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1.64億老人享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
人社部和財政部近日印發了《關於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的指導意見》。盧愛紅表示,人社部正在落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確定與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做好全國統一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的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