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醜聞頻出 日本制造業需要根本性變革

近來日本知名制造業企業頻頻爆出質量方面醜聞。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企業曾憑借獨特的管理方式和堪稱世界第一的產品質量迅速占領了國際市場。近年來,隨著中、韓等新興制造業國家的興起,日本產品一邊要與美、德等國的產品比質量,另一邊還要與新興制造業國家的產品比價格。在這種雙重擠壓之下,日本制造業不斷出現各種問題。

從2017年下半年至今,日本一系列知名制造業企業頻頻爆出造假和質量方面的醜聞。在三菱公司篡改汽車燃效數據、高田公司篡改安全氣囊測試數據之後,日本神戶制鋼緊接著成為第三家被曝出篡改多項產品出廠數據醜聞的企業,使得此前信譽良好的“Made in Japan”在國際上遭受重創。

然而,還沒有完,神戶制鋼硝煙未散之時,日本第二大汽車制造商日產汽車又被曝出由不具備資格的技術人員在進行車輛的最終檢驗,再由具備資格的技術人員在檢查記錄上蓋章的造假醜聞。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神戶制鋼醜聞曝光後,由律師組成的外部調查委員會的報告聲稱:神戶制鋼是為了保證交貨時間以及在經營上過度重視收益,而出現造假。但2018年3月6日神戶制鋼提出的關於數據造假的最終報告顯示:造假的原因在於閉鎖性的公司環境使得長期以來管理層和一線員工忽視品質管理。

這次的造假雖然是在品質保證部門發生的,但實際上其他部門的員工也註意到了造假的事實,可由於縱向分割的企業結構,這些員工並沒能把這個事實揭露出來。根據日本NHK電視臺對於神戶制鋼的報道,其中的知情人透露,在公司內部根本沒有讓員工去指出問題的氛圍。也就是說,即使別的部門的員工清楚質檢部門在造假,也不可能進行舉報。企業的不良氛圍使得即使在同一家公司,只要不是在同一部門,就好像不是在同一個組織。由於缺乏內部監督,再加上交貨時間的緊迫和對技術的過於自信,造假過程至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沒有停止過。

神戶制鋼的產品不僅僅是在我們熟悉的汽車行業使用,在航空航天領域也被廣泛采用。因此,一旦產品出現安全問題,後果不堪設想。但神戶制鋼為什麽膽敢長期造假呢?這還緣於日本制造行業中的“特別采用”制度。

“特別采用”是處理不合格產品的一種方法,在日本國內業界由來已久。如果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與合同上簽約的標準不符,可以在買方的同意下交貨。在這個合同安排中,如果買方同意,就不會成為品質造假的問題。但神戶制鋼很可能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以為即使在規格上有些許不符,也是買方可以接受的範圍,長此以往,公司對於品質方面的意識就越來越淡薄。

“特別采用”之所以被認可,是因為日本制造商在設計產品過程中一般會把安全標準設定得非常高,即使有些數據不符標準,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不會有問題。而買方對這個商業習慣也是認可的。所以這一系列的數據造假醜聞,倒未必代表產品本質上存在質量問題,而應該說是這些企業在惡性利用這種商業習慣。

那麽日產汽車的醜聞又是如何造成的呢?其主要原因在於日本企業的雇傭制度。

日產汽車中50~60歲年齡層的員工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老員工逐漸退休了,而30~40歲的正式員工錄取得較少,20~30歲這一年齡段又錄用了很多的非正式員工。這樣的年齡層構造導致年輕員工不能得到完整的培訓並完成資格考試,而日產公司又面臨著降低成本的壓力,迫不得已只能將最後的檢查工作交給沒有相應資格的員工去做。

從調查報告中可以了解到,負責一線制造工廠的管理層並沒有意識到人力資源面臨著如此之大的短缺。據公司知情人士透露,從2000年以後,具有資格的質檢人員的數量減少了四成,但公司每年需要完成生產率提高5%的目標。為了提高效率,就只好由一線員工去“想方設法”克服人員短缺的問題了。

眾所周知,日本老齡化日益嚴重,生活環境也在改變,在平成年代(1989年至今)出生的年輕人,也就是85後與90後的年輕人,普遍缺乏父輩們的打拼精神。據筆者在家鄉中小制造企業工作了近40年的父親講,近年來公司中年輕員工的流動性非常大,導致技術方面無法像他年輕時那樣有效地傳承下去。同時他也指出,在公司工作的幾十年中,能與社長面對面的機會也是有的,但不可能與這些管理層人員產生直接交流。對於公司內部的不合理之處,他與在其他公司工作的朋友會聊,但大家只是抱怨而已,並不會把可能成為醜聞的事情拿出來分享。因為在他們那個年代,只要進了公司就要在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不可能中途跳槽去別的企業,否則根據年功序列制度,工資就會減少很多。

在他們眼里,保住工作、養家糊口是最重要的。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時間長短會決定你工資的多少,所以普通員工聽從上司的指示去工作就好了,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出於自身利益,他們也不會對外透露公司的負面信息。因此,特殊的日本企業文化,就導致這些造假細節成為了企業內部的不是秘密的秘密。從這個角度看,正是日本獨特的雇傭制度以及公司內部的縱向關系,導致了造假事實一直沒有被揭穿。

另外,在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經團聯提出了“新日本式經營”,以派遣員工為主的非正式員工的人數迅速增加。迄今,非正式員工已接近全部就業者數量的40%。這些非正式員工自然不會對企業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對於企業的技術進步、產品質量和產能改善更沒有什麽興趣。同時,上一世紀的熟練技術人員已經開始大量退休,這使得日本企業在質量管理方面有些捉襟見肘,像日產汽車面臨的問題便是,在一線工廠工作的熟練員工已經少得不能再少。

總之,無論是神戶制鋼還是日產汽車,在公司治理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問題。公司內部過度的縱向運行方式不僅導致了橫向面的溝通不足,也影響了縱向管理本身應達到的效果;而在制造業一線中出現的人手不足問題也使得日本企業在品質管理上舉步維艱。這不僅是神戶制鋼和日產汽車面臨的困難,也是日本所有制造業企業今後都有可能出現的問題。

因此,日本企業需要重新好好認識“質量”二字對於企業究竟意味著什麽。這不僅僅是短期利益的問題,而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對策。比如,如何建立防止造假的公司管理系統,在所有企業都面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怎樣才能保持Made in Japan的品質聲譽;在終身雇傭制將要消失的情況下,如何才能保持員工的忠誠度以及做好技術的傳承。這些問題都需要日本制造業企業采取根本性的改革舉措。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