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蓄勢升溫的中美貿易戰,無疑是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各界最熱的話題之一。
法國前總理、外交部中國特使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 9日在博鰲論壇現場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從來沒有在美國經歷過戰爭,而我們知道戰爭是什麽,對人民百姓意味著什麽,我們要的不是戰爭,是和平。“所以我並不欣賞特朗普在談到朝鮮、中國、墨西哥等話題的多個演講中總是很強硬,總是提到戰爭。這並不是促進全球合作的好方式。”
第一財經記者在博鰲論壇現場采訪了多位政商學界人士,他們的共識是,貿易戰對中美兩個大國沒有好處,對世界也沒有好處,貿易戰沒有贏家。
專家們還表示,貿易戰不會阻止中國的發展和進一步開放的步伐。
貿易戰沒有贏家
“中國的發展讓美國感受到了壓力,美國會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貿易戰在內,以後可能還會涉及投資、知識產權等方面。”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8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說。
樊綱
樊綱稱,中國過去40年的發展十分不易,從最早的沒錢沒技術沒知識,到中等收入階段依然差距大,美國從我們的不斷追趕中感受到了中國的崛起,從而開始焦慮,進而采取一些抑制、阻擋中國發展的措施。目前中美之間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說明了發展的長期性,對中國而言,最大的利益就是持續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表示,中美貿易爭端是當前全球關心的重大問題,背後的道理顯而易見;中美兩個國家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如果貿易戰開戰,對全球經濟將帶來非常重大的影響。在他看來,中國崛起正在逐步改變二戰以來全球形成的經濟秩序,對原有的邏輯和秩序帶來新的挑戰。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應充分認識到中國崛起的必然性,以及對全球重構新的經濟秩序所帶來的戰略價值。
在“海外投資:回歸審慎和理性”的博鰲亞洲分論壇上,泰豐資本CEO諸葛熹(Andrew Geczy)直言,對美國打算采取的貿易制裁措施和當前表態感到失望,“這是不幸的”。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9日的“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和債務風險”論壇上表示,兩個大國發生貿易戰對兩個國家都沒有好處,對世界也沒有好處,這點大家都能看到。
新興經濟體:資本外流與債務風險分論壇現場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觀點相似,他說:“無論是決策層還是學術界都清楚,中美兩國如果打貿易戰沒有勝利者,一定會兩敗俱傷,特別是美國,應該回到理性的立場上坐下來討論這個問題。我想雙方還是能夠通過協商,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找到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總是很容易忘記過去,從美國方面來講的話,過去幾百年里我們經歷過貿易戰,對誰都沒有好處。”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 )副院長兼創新院長彼得·澤姆斯基(Peter Zemsky)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在通信領域,全球供應鏈緊密相連。而這一點在博鰲亞洲論壇“未來的通信”分論壇上恰巧有所體現,這場嘉賓既有從事半導體行業的威盛電子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文琦,也有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商代表vivo創始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沈煒和蘋果全球副總裁葛越,以及致力於5G基礎設施建設的愛立信董事長雷夫·約翰遜(Leif Johansson),他們一致認為,貿易戰沒有贏家。
“我們願意做一架橋梁去溝通中美之間的對話,我覺得對話越充分,可能前景更光明。” 葛越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從蘋果的財報中可以看到,大中華區是蘋果重要的收入來源。未經審計的2018年第一季財報顯示,大中華區的營收貢獻達到179.56億美元,占總營收的20.34%,環比增長了83.21%,成為僅次於歐洲的重要海外市場。更何況其產品的組裝大多在中國的富士康工廠中完成。
陳文琦則略帶幽默地表示:“我個人認為貿易戰對誰都不好。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會共存,所以我想大家還是不要去打貿易戰,慢慢說、好好說,好好做生意比較靠譜。”
“貿易戰還是要站在大的趨勢上來看,我覺得從長遠的趨勢上來看,全球化是一定的,每個企業最終把業務布向全球也是一定的。”沈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戴相龍則認為,中國並不需要那麽大的貿易順差,2017年,出口對中國經濟拉動作用僅有9%,而消費和投資的拉動率是59%和32%,貿易順差減少一點不一定對中國經濟造成很大影響。
戴相龍
李揚認為,中國的資本過去是通過長期的貿易積累而不是負債形成的,貿易戰的損失對中國經濟的負面沖擊就沒有那麽大。中美貿易爭端肯定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一下子使得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匯率波動的話,世界就會混亂,我相信不會發展到從貿易戰打到匯率戰,還不會到這個程度。國際上的政治家們應當有這個理智。”
約翰遜則為貿易戰的平息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那就是等半年再來做決定,因為這個決定將涵蓋很多行業、產業,包括醫療、電子產業、信息產業。“我覺得我們現在不要過早定論所謂的貿易戰,也不需要去隔離世界的任何一方。目前的情況,確實看到了貿易沖突的升級。所以,關鍵是怎麽樣降級,我也希望大家花一些時間來等等看,差不多半年的時間,讓雙邊的貿易沖突冷卻下來,花半年的時間來看一看中美的貿易是緊密相連的。”
加強多邊合作
李揚稱,當今中國和美國發展過程中的互相關系層次多、合作程度太深,貿易制裁措施的影響較為複雜。在此次爭端後,中美雙方需要理性磋商和談判,更需要推進各自的改革。“現在這種價值鏈的情況下,一雙耐克鞋一百多個工序,進進出出,到底哪個環節在中國、哪個是美國的都說不清楚了。貿易制裁措施到底損害了誰,這個賬其實不容易算得清楚。”
對於加強多邊合作,拉法蘭向第一財經記者強調,“面對當今如此艱難的世界,如果只進行雙邊討論與談判,我們無法找到解決辦法和出路。如同法國總統馬克龍最近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時所說的那樣,我們需要進行世界範圍內多邊的討論與對話,比如和美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一起,尋找全球的解決方案。因為當兩個國家激烈競爭時,對兩國無益,對其他國家也無益。這也是為什麽我們(法國)贊同習近平,要支持多邊主義。而特朗普不喜歡多邊主義,他單獨和歐洲某國打交道,而不同整個歐洲或歐盟打交道。他希望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他不願意推動WTO取得進展,推動國家合作。我認為G20(20國集團)是尋求全球解決方案的有效機制。”
在諸葛熹看來,中國經濟增長已經深深融入世界經濟之中,全球貿易當前需要的是各國共同的合作和推進。
與其觀點相一致的是,多位國外嘉賓均強調,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穩定的影響巨大,貿易爭端應以更理性的方式進行。澳大利亞福蒂斯丘金屬集團(FMG)副董事長馬克·巴拿巴(Mark Barnaba)稱,歷史經驗表明,通過設置關稅、保護主義等人為壁壘,會減緩經濟的增長,不能帶來雙贏的局面;只有更加開放,才能快速發展。從當前全球發展情況來看,自由貿易協定會帶來投資的增加、資本回報的提升,這已得到驗證。
“有很多人說美國是從更長遠角度來遏制中國。但我認為,中國的發展是遏制不住的,通過貿易戰更遏制不了中國的發展。恐嚇與嚇唬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協商和談判是解決貿易問題最重要的辦法,基於WTO的規則進行談判和協商。”吳曉求表示。
吳曉求
中國會按既定步伐推進開放
談到中國的對外開放與全球平衡貿易時,拉法蘭對第一財經說,我們需要討論開放,看看中國過去的歷程,中國通過開放,重新回到了全球最重要國家的行列。我們需要通過開放來實現更多的增長。保護主義對所有人都無益。保護主義中沒有贏家。在各個國家之間加設厚重的藩籬和障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我們需要有進出口,需要平衡的貿易,這些都是增長的來源。
樊綱認為,繼續擴大開放是因為中國自己要往前走。他說,過去40年,中國從改革開放中獲益良多,自然願意繼續開放,同時,中國要“走出去”,就需要其他國家保持開放,那麽自身就要進一步開放。另一方面,中國由於各方面的改革,處理危機和承擔風險的能力增強,也可以更加開放了。
張宇燕同樣認為,中國改革開放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來進行的。“我們對外開放關註兩個效應:一是能夠對周邊國家有溢出效應,對亞洲、世界的發展都帶來好的效果。反過來,不僅對外有溢出效應,我們開放了以後其他國家也能得到好處,它們的經濟發展了反過來對中國也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張宇燕
而在多場針對金融改革和開放的媒體采訪中,貿易戰將如何影響中國金融對外開放也備受關註。
“中美貿易糾紛是突然而來的變量,可能會在某些層面影響到中國金融體系開放,但開放大趨勢是必然的,不會停。”吳曉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貿易戰對中國金融開放和資本市場的沖擊有限。中國金融體系開放包括人民幣自由交易、金融市場開放兩個方向;兩方面的開放都不會停,還是會按照既定的步伐向前推進。
“中國會按照自己的步調穩定開放。”李揚在媒體見面會上也表示,美國在此次貿易爭端中提出的理由並不成立;美國出現長期而持續的貿易逆差,更應該審視其國內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