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熱血

2011-7-4  TCW




一群主角,他們的職業是拍電影; 近十年來,很多人的下場:有人房子賣了,有人值錢的珠寶當了;更有人妻離子散……。去年春節檔期賣座片《艋舺》的製片李烈感傷的說,「你去問每一個導演, 有哪一個人沒有拿他們的房子出來貸款過?有哪一個人沒有借過錢過日子?」 「有些人真的窮得……,再差一點就變乞丐了!」

電影人靠著票房過活,然而,過去十年,他們等著國片回春,等著圓一個遲來的電影夢。

從七百三十九萬元走到十五億元要花多少時間?

答案是十年!

第一個數字是國片二○○一年的票房收入,國片最低迷的時期;第二個數字則是二○一一年國片票房預估,這金額是十年前的二百零三倍。

得藝國際媒體公司發行部總監陳鴻元都忍不住興奮喝采。陳鴻元說:「這是國片二十年來最強的一次。」李烈則認為,「國片,今年暑假同個時段上片有七大部,沒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他們很怕再聽到「電影元年」這四個字,因為,幾乎每一年都盼望過,卻是年年落空;但是,今年的確不同。「棒棒強打」幾乎是台灣電影人一致的共識。而強棒之首,就由《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所執導的《賽德克.巴萊》揭開了序幕。

六月十六日,烏雲密布的星期四下午,威秀影城人潮稀落,但影城的十三廳中卻瀰漫著一股騷動,超過三十台攝錄影機擠靠著,等著捕捉國片史上的關鍵一刻。

銀幕逐漸亮起,中央山脈如水墨展開,飾演莫那魯道的素人演員林慶台,紋面束髮,雙眼怒瞪;場景倏乎拉遠,有彷彿《魔戒》遠征軍的深谷,有《阿凡達》美麗但詭譎的密林,有貼身近拍的肉搏,也有硝煙四射的大爆破。

當一百多位原住民戰士從火光中猛然竄出,口中呼喝「戰死吧,賽德克.巴萊!」現場觀片者情緒激動,「果然是好萊塢規格。」「這部片一定賣!」

資金,來了! 四十億文創基金,將投資台灣電影

兩分鐘預告片,已篤定宣告《賽德克.巴萊》將繼《海角七號》之後,再創魏德聖,以及台灣電影的新奇蹟。

「就像電影裡說的,好獵人懂得安靜等待時機,」曾為「賽」片奔波經年,四處告貸的監製黃志明,疲憊的臉上帶著驕傲:「現在,台灣電影的時機終於來了!」「台灣電影手氣順了,即將『聽牌』了!」

黃志明的樂觀不是沒有根據,事實上,這股樂觀已經從電影圈、媒體圈、觀眾圈,一路震動到對資金最保守的投資圈。

剛在六月成立的文創基金,其中就有四十億元準備投入電影製作,這相當於五十部《艋舺》的製作費。這也意味著,資金的水閘已經打開,正式流向電影。

「今年(國片總票房)要破十億不難!」中華民國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說。「十五億也不是不可能!」陳鴻元也同意。

說來心酸,舉全國之力所創造的十五億元票房,遠遠比不上製造業「一千大排行榜」最後一名的企業年營收。然而,這已是台灣影史上的最高數字。

《賽德克.巴萊》的票房預估十一億元(分上下集,兩片合計票房);九把刀執導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被陳鴻元譽為「二十年來拍得最好的一部電 影」,票房預估在一億元以上;《翻滾吧!阿信》、《五月天追夢3DNA》,以及在今年春節檔期為國片開出紅盤的《雞排英雄》,票房都在億元以上。

一個巴掌的億元強片,就預估上看十五億元,這還不包括其他預估票房千萬元級的電影。 人氣,動了!!

近三年,已產出三部票房破億大片

從一九九九年新聞局有正式統計以來,國片的票房數字走勢就像病危的病患一樣,「心電圖」幾乎是呈現一個沒有波動的狀態,除了○二年因為有一部《雙瞳》才讓全台國片票房破億,其他年份都是在億元以下打滾,看不到希望。

二○○八年,由魏德聖首次執導的《海角七號》,創下全台首輪票房五億三千萬元的歷史新高,不僅將該年最賣座西片《黑暗騎士》(二億二千萬元)遠遠拋開,也 讓國片市占率一舉衝上一二%,在這之前,幾乎都在二%上下,○一年甚至只有○.二%,亦即每一千位觀眾中,九百九十八人寧願選擇洋片、日片、港片,就是不 看國片。那個低迷期,票房「百萬就是No.1」成為業界的自嘲口頭禪。

《海角七號》長紅,接著就像是元旦跨年煙火一樣,一波波亮麗的火花躍上了舞台。一○年由《艋舺》(二億三千萬元)領軍,全年三十八部國片,有二十五部北市票房超過百萬;氣勢延續至今,「第三億」大片《雞排英雄》(一億三千萬元)也在今年春節過後順利產生。

「國片觀眾確實回流,人氣有在動了!」有了過去幾年的實績墊底,資深影評、金馬影展執行長聞天祥如是形容。

曾赴美國接受製片訓練的陳鴻元表示,「即使在好萊塢,他們對票房的預估,準確率大概也不到二○%,」這意味著,今年對票房的預估難保沒有樂觀的成分。但李烈認為,「至少今年片單拿出來,大家敢出一個數字,不像以前只能搖頭,什麼都不必說。」

片單強,是電影人和投資人的第二個樂觀憑藉。

攤開被陳鴻元讚為「強棒一棒接一棒」的下半年片單,被視為集《聽說》(運動勵志類)加《艋舺》(青少年黑幫)兩大賣點於一身的《翻滾吧!阿信》是賣座共識度最高的。雖然才第三次擔任電影製片人,但憑著精準的市場嗅覺和操作手法,「李烈」兩個字已是票房保證。

如果說今年國片有任何「意外」,那就是網路小說作家九把刀拍了一部電影;沒經驗、沒卡司,一群新手就抱著一股熱情完成了這部片。不過,這是個「美麗的意外」,看過試片的電影人不約而同說:「好看!」「會大賣!」

今年國片的高潮,幾乎百分之百的電影人都會投票給魏德聖耗資七億元拍攝的《賽德克.巴萊》,這部長達四.五小時(分上下兩集)、充滿人性衝突張力的原住民抗日史詩鉅片,將於九月間推出,力道之強,連好萊塢大片都不得不「閃」。

「我估計它會賣到十一億!」黃志明大膽宣告。他的理由很簡單:曾經被《海角七號》感動的人,這次應該還會支持,加上它是上下兩集,開出《海角七號》兩倍的 票房是合理的。 「這部片子『大到不能賠,重要到不能倒』,它的意義早已超越電影!」早在兩年前籌拍募資階段就花一千元買了預售票的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陳儒修也寄予厚望, 「我們要讓看賽德克成為一場全民運動!」

國片,變了! 三大新元素加入,提高賣座成功率

就像所有的成功經驗一樣,這波由《海角七號》奇蹟引燃的所謂「台灣電影後浪潮」,其實早已醞釀多年,儘管大環境惡劣,電影圈裡始終有一群傻子不肯放棄,就 像黃志明形容的,他們在「活不下去」的壓力下衝撞出路,最終感天動地,「太陽、星星、月亮連成一線。」這不是幸運,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公道,一種必然。

新國片的「新」,可以透過下面幾個特點看出來: 一、大批新導演出線。 檢視這幾年片單,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年齡、學歷與資歷各異,源源不絕冒出頭的新導演,令人聯想起一九八○年代「台灣新電影」萌生時的盛況。

二○○七年李安「母雞帶小雞」、以《色.戒》為國片起跳奠基的那一年,票房分列二、三、四名的國片,全都是新導演的初試啼聲之作(即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 密》、陳懷恩的《練習曲》、周美玲的《刺青》);二○○八年,被聞天祥譽為「三人三色」鼎立之作的三部國片,則分別是魏德聖(《海角七號》)、楊 雅喆(《囧男孩》)、林書宇(《九降風》)三人的處女作。

隨著這兩年片量增加、國片類型越來越多元,這批新導演名單還在無限擴張中。前仆後繼的新導演彷彿螞蟻新兵,一點一點的把垂死的國片抬動起來。

雖說是「新」導演,但其實,他們大多是電影圈的老面孔。

像陳懷恩在拍《練習曲》前,已有近二十年的攝影師經歷,是一九八九年侯孝賢拿下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大片《悲情城市》的主攝影;林書宇在拍自傳式的《九降風》 前,也曾在電影圈打滾九年,當副導、拍短片。更多人則在國片奶水枯竭,觀眾逃離、投資人也不屑一顧的年代,暫時棲身電視圈,藉著有「TV Movie」之稱的公視「人生劇展」埋首練功,如二○○九年以《不能沒有你》獲獎無數的戴立忍、《囧男孩》的楊雅喆等。

長期以發行與投資者身分觀察的陳鴻元則表示,這一批新導演最大的不同,是電影語彙和說故事手法的不同,像《海角七號》完全符合好萊塢的三段式結構(醞釀、衝突、解決),觀眾看完心情愉快,也樂於向別人推薦。

「商業電影是不講原創的,」陳鴻元解釋,美國好萊塢習慣從暢銷小說、電玩、漫畫中去挖掘適合電影的題材,因為這些題材早已通過市場測試,其賣座成功率絕對強過導演自己坐在家裡想出來。

陳鴻元以動畫大廠皮克斯(Pixar)為例,皮克斯標榜創意,但其實它出品的每一部電影都有「前身」可循。如《蟲蟲危機》除了出自伊索寓言「螞蟻與蚱蜢」 外,還可追溯到一九五四年日本名導黑澤明的《七武士》,這部片子在一九六○年變身為美國西部片《豪勇七蛟龍》,之後翻拍成科幻版的《世紀爭霸戰》,最後有 了全球大賣的《3D蟲蟲版》。

「熟悉的題材類型會讓人覺得舒服,只要再加入一點新元素,觀眾就會埋單,這就是『Give me the same thing, only different.』。」陳鴻元引述好萊塢電影圈的座右銘表示。目前得藝國際投資新導演高炳權自編自導的《愛的麵包魂》,乍看之下頗有日片《幸福 洋菓子》的味道,他相信賣座也會一樣亮眼。

二、引進跨界新面孔。 媒體匯流時代,引進大批跨界名人,是國片百變求生所寄望的一條捷徑。

最明顯的是大批「魔豆」(model)進軍影壇,如兩岸第一名模林志玲和流行天王周杰倫聯手演出由朱延平導演的《刺陵》;彭于晏在《翻滾吧!阿信》中大秀結實胸肌;隋棠則在《命運化妝師》中扮演淒豔屍體等。

此外,以現場演唱會為發想的《五月天追夢3DNA》、歌手王力宏自導自演的《戀愛通告》、九把刀執導的《愛到底》、《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等,都讓影壇熱鬧滾滾,話題不斷。

聞天祥透露,二○○五年金馬獎將「最佳新演員獎」頒給周杰倫,除了他在《頭文字D》中表現不俗外,主要還是著眼於他的「未來性」:「評審希望藉這個獎,提升周杰倫對電影事業的熱情,也希望藉著周杰倫的魅力,吸引從來不看國片的年輕人走進戲院!」

三、製片人新制初現。 這波新國片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從導演至上的「作者論」,逐漸轉向以「製片人」為核心的拍片制度。換句話說,電影不再是能讓導演肆意揉捏的藝術「作品」,而必須是一個能讓消費者看得懂、願意購買的「產品╱商品」。

陳鴻元拿餐廳做比喻,「導演是主廚,製片就是總經理。」他表示,製片人必須嗅覺靈敏,能評估每一個劇本的賣座潛力,能找到金主,能和發行商「喬」檔期;他要懂預算、懂財務,盯緊導演不准超支;他也要懂行銷、懂宣傳,讓電影的利潤極大化。

錢景,開了! 創意和生意不再對立,把利潤做大 其他電影人的看法也可歸納出四點: 一、要得到錢。製片要有辦法說服投資者,投錢進來。

二、賣得到錢。「我清楚這個戲,我會主動幫他(置入廠商)設想」。由李烈擔任製片,即將上映的《翻滾吧!阿信》,三千萬預算,靠置入或贊助就已回收一千萬元。

「拍電影幾乎是一門不會賠錢的生意,沒什麼好怕的,」中國電影大亨王中軍將置入做到透。雖然不須學得這麼「極致」,但箇中技巧仍然足以借鏡。

三、省得下錢。大導演吳宇森這次擔任《賽德克.巴萊》監製,就時時提醒工作人員,「拍大戲,預算控制要更緊,」否則稍一不慎,少則兩、三百萬多則兩、三千萬,就撲通一聲,不見了。

四、花得下錢。製片是管錢的人,要對數字負責。但不是只有「刪預算」,判斷什麼是「絕對不能少花的錢」,也非常關鍵。李烈了解「春節檔的片,就要有春節檔 的樣子,」「場面的東西一定要有,」即使超支也要維持大片的品質。 五、因為「創意」和「生意」兩種頭腦的天生對立,製片人和導演往往站在天平的兩端激烈拉鋸。

在《賽德克.巴萊》預告片首播記者會上,導演魏德聖指著製片黃志明笑稱,「我是花錢的,他是借錢的,」引來黃志明半玩笑半認真的一句「貌合神離!」

而《艋舺》導演鈕承澤以「背後的兩支冷箭」形容製片李烈兩隻眼睛緊盯預算、不准超時超支的嚴苛,也凸顯了這種緊張關係。

然而,有時候,製片也可能是送上胡蘿蔔的人。

以林書宇受邀改編幾米繪本的《星空》一片為例,因兩位監製兼投資人——陳國富(台灣出身的大陸華誼影業首席顧問)和劉蔚然(原子映象負責人)的支持,將拍 片預算自動「加碼」了將近一倍(約人民幣一千五百萬元),讓林書宇一面覺得受寵若驚,一面又壓力很大,「有時突然『清醒』一下,真不知道該偷笑還是苦 笑。」

製片人願意加碼,自然是嗅到了國片復甦的氣息,不僅《星空》,幾乎所有國片的拍片預算都已從一、兩千萬元翻了一倍,若有意進軍大陸市場的,更非得從五千萬元起跳不可。

人才,告急? 有限的技術團隊,跟不上機會浪潮

不過,台灣電影的苦日子熬了太久,機會卻又來得太快、錢潮來得太急,簡直措手不及,讓許多電影人大為焦慮。

由於十年大斷層,人才嚴重不足,電影人形容,只要有兩部大片同時開拍,台灣可用的人才就用完了,其他人只能苦等。鈕承澤拍完《艋舺》,南韓來的美術團隊就 轉到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最後甚至又轉去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可以想見人才庫的枯竭;像是動作導演台灣幾乎是沒有,都得到南韓去「調 人」。

資深製片葉如芬就有這種「恨鐵不成鋼」的著急。機會來了,接得著嗎?

她回憶二○○七年中,自己從大陸拍完吳宇森《赤壁》的隔天,就回台接拍林書宇的《九降風》。

「前一天看到的是上千名重裝戰士在大風大雨大浪中搏命廝殺,第二天變成在大樹下拍九個高中生閒閒打屁。」她形容,一夜之隔,落差如此巨大,讓她難以適應。

她自問,台灣要重新打造電影工業,不能只靠「賽德克」。那麼請問,人才如何接續?製片公司在哪裡?拍片類型該如何拓展?最重要的是,視野和格局又該如何建立?

對於台灣電影是否將出現第二個「黃金十年」,陳鴻元不置可否,倒是很明確的說,大陸電影的黃金年代已經來臨,「台灣若在十年內沒搭上熱潮,就會被邊緣化,永遠沒機會了!」

「Now or Never」的預言如此殘酷,然而,陳鴻元和黃志明對台灣電影都有高度期許——「有一天,當北京變成好萊塢,台北就應該是倫敦!」

李烈認為,大家都很急,其實國片這幾年復甦,也都還只是「抱在手上的嬰兒」,剛開始,要給他一點時間;她比較有信心的是,這十幾年下來,這些電影人都沒有走,電影人都具備了打死不退的本事,給他們時間,還是可以期待每一年都會有強棒出擊。

【延伸閱讀】李安.台北-在動物園裡為《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拍最後一場狐猴戲。周杰倫.馬來西亞-拍動作大片《逆戰》。 九把刀.台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首映會上哽咽感謝大家。歸亞蕾.杭州-為拍《飲食男女二》,六十七歲的她穿著鑲鑽露背短裙,在西溪濕地裡和年 輕的國標舞冠軍翩然起舞。魏德聖.北京╱新加坡╱澳洲-為七億鉅片《賽德克‧巴萊》即將上檔奔走。蘇照彬.北京╱紐約-準備參加紐約林肯中心為他舉辦的 「回顧展」。李烈.台北-為《翻滾吧!阿信》上片到政大演講,吸引大批年輕粉絲。黃志明.台北╱北京-趁《賽德克‧巴萊》宣傳期空檔兩岸來回穿梭;開始為 「豆導」鈕承澤的新片敲定合拍細節。

【延伸閱讀】「新」國片時代來了!—— 台灣電影業大事紀1989-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獲義大利威尼斯國際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為我國拿下的第一座國際大獎 台灣對外國電影採取開放措施。自此好萊塢影片步步進逼,國片市場快速崩解

1993-李安執導的《喜宴》獲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並入圍次年的奧斯卡金像獎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1994-蔡明亮執導的《愛情萬歲》獲義大利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

2001-李安執導的《臥虎藏龍》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及金球獎最佳導演獎,並開啟華語武俠大片新風潮 國片在藝術片與低成本商業片分化下,創下全年總票房僅七百三十九萬元的最低紀錄

2002-陳國富執導的《雙瞳》上映,先進的國際合作手法對電影人有深遠影響

2008-魏德聖首次執導的《海角七號》,在全台賣座超過五億三千萬元

2010-《艋舺》以話題行銷票房熱賣二億三千萬元,並成功確立「製片人制」模式 中影重新再出發,除修復經典國片、開拍新片外,並投資魏德聖導演的史詩鉅片《賽德克‧巴萊》 兩岸簽訂ECFA後,台灣電影進入大陸,可不受一年六十部外片配額的限制,有助於國片開拓大陸市場 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台灣拍攝。此為一九六六年後,好萊塢影業首次來台拍片

2011-魏德聖導演推出以「霧社事件」為主題的史詩鉅片《賽德克‧巴萊》,再造國片奇蹟

【延伸閱讀】最高市占紀錄:12.09% 國片市占率在'08年創12.09%新高,是'01年的60倍。開紅盤,棒棒強打! 繼《海角七號》長紅,年初《雞排英雄》票房也破億,暑假更有7部國片同時上檔。最快破億紀錄:6天,《艋舺》上映6天票房破億,比《魔戒三》快5天。 最長上映紀錄:113天《海角七號》連映3個半月,創下國片首輪上映最長天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