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相機“華佗”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2853

(本文首發於2018年1月25日《南方周末》)

陳亞軍正在修相機,往往這一修就是幾個小時。“一輩子選了一個行業就要堅持做下去,有這麽多人需要我,我就繼續修下去,直到修不動了為止。”他說。(東方IC/圖)

維修店一整面墻被利用起來,堆滿陳亞軍收回來的“配件機”。(東方IC/圖)

陳亞軍維修臺的臺燈下擺著一臺準備修理的膠片機械相機。(東方IC/圖)

陳亞軍手里托著一臺瑞典出產的有數十年歷史的“哈蘇”膠片機械相機。在飛速更新換代的數碼時代,他用維修的技法,在延續著這些老相機的“生命”。(東方IC/圖)

修理的間隙,陳亞軍背靠座椅打個盹。(東方IC/圖)

陳亞軍前後帶過三十多名徒弟,久的學了一年,短的只待了兩三天。修相機很累,利潤也低,年輕人沈不下心來,大都離開了這個行業。(東方IC/圖)

妻子正在幫陳亞軍收發快遞。目前,他們絕大多數的維修訂單都來自網店。(東方IC/圖)

1980年,剛剛參加工作的陳亞軍在照相館里當學徒,開始自己研究起相機維修來。這一研究就是37年,熟練到拿起一卷“問題”底片,過一眼就能看出究竟是相機本身出故障了,還是拍攝操作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的膠片機械相機逐漸被數碼相機取代,在重慶這座大都市里,像陳亞軍這樣堅持維修傳統相機的手藝人已經屈指可數。2009年,在朋友的建議下,陳亞軍開了一個專門修理傳統相機的網店,開始在網上接單。憑著高超的技術和負責的態度,業務越做越好。

維修店有一整面墻堆滿了陳亞軍收回來的“配件機”,在絕大多數機械相機都已經停產的這個年代,陳亞軍每到周末會去各地的舊貨市場以及網絡上淘一些“配件機”,為維修提供可更換的零件。和電路高度集成化的數碼相機不同,機械相機需要維修師傅細心地拆開複雜部件,維修完再整合起來,有些時候甚至需要自己做零件去替換壞舊件。

陳亞軍一到店就坐在工作臺前開始修相機,一修就是幾個小時,平均每天要維修七八臺相機。“能修的盡量修,修不好的再找配件換,小問題遠程指導顧客自己修”,這麽多年,陳亞軍一直實踐著他認定的這個道理,在同行中也很受尊敬。

妻子也辭職全職做起了客服,事無巨細回答顧客的提問以及負責收發快遞。他們現在超過九成的訂單都來源於網店,只有少部分學生和一些相熟的老顧客,會親自把相機送到店里來。

兩年前,陳亞軍從沙坪壩的老店搬到了新店,有二十多平方米,且離家更近,租金也便宜些。

三十多年來,陳亞軍說經他手修出來的傳統相機,估計不下10萬臺。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網店生意越做越好,有時候多得忙不過來。怎樣把這門手藝傳給後來人,是他接下來最希望做好的一件大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5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