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6日,廣東深圳,由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辦、深圳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承辦、智聯招聘協辦的2017年第二十一屆全國高校畢業生秋季就業雙選會,於10月16日在深圳會展中心1號館舉辦。(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11月23日《南方周末》)
嘉賓分享自己的職業體驗,講講自己所在行業的前景,對大四學生更有意義吧?
現在的高校普遍都開設了一門名為“就業指導課”的課程,我所在的院系也不例外。早在開課前,我們就已經收到了通知:“該課程為必修課,簽到情況計入總評成績。”這無形中似乎暗示著:學校早已對可能出現的翹課行為做出了預防措施。這不禁讓人反思:就業指導關乎學生的未來,是什麽導致學生對該課程也不感興趣呢?為何學生與學校之間針對就業指導課會有一場鬥智鬥勇的博弈?
以我所在的院系為例,我們的就業指導課總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由相關領導老師介紹往年就業形勢及情況,並詳細指導學生如何完成學校相關的事務程序(如就業簽約流程、戶口檔案處理等);第二部分則由院系邀請到的相關校友以講座的形式進行經驗分享,整門課程的授課時長不超過九個課時。
誠然,了解自己所在專業往年的就業情況有利於我們更全面地把握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和預期,然而屏幕上顯示的一個個餅狀圖、柱狀圖、excel表格,以及詳盡的相關手續辦理流程,其實大可直接讓學生們自行下載後自學,而不必再由老師口述一遍。況且,我們希望知道的是諸如薪酬層級分布、職業發展前景、用人單位反饋等更為具體的信息,而不是“往年的就業形勢比較樂觀”這樣一句籠統模糊的概括。
而校友分享也讓我們略感失望。也許是講座嘉賓的個人風格所致,其對“夢想”“興趣”的強調未嘗沒有道理,但對於一群即將走進就業市場、走入社會的畢業生而言,此刻才發掘並培養自己的興趣未免為時已晚,嘉賓分享自己的職業體驗,講講自己所在行業的前景,對大四學生更有意義吧?
大學作為如今青少年求學生涯的最後一站,在職業問題上傳道授業解惑是它當仁不讓的重要任務。基於此,我認為大學的就業指導課有必要進行必要的改革,以增加針對性與實效性。
就業指導課應當貫穿四年本科生活,而不是在大四時才臨陣磨槍。早在大一時甚至高考填誌願前,學校就應當引導學生從高中時被動跟老師講授進度的模式中走出來,積極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初步形成職業目標。
就業指導課既然開設了,就應該形式豐富多樣,包括講座、小組討論、參觀訪問、團體培訓、座談、訪談等等,並應該有相對成熟的科學評價體系以監測和改進教學成果。對於長期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學生而言,減弱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當務之急。針對國內高校的實際情況,在實習、培訓等項目較為耗時耗力的背景條件下,邀請各行各業的校友進行職業分享或許是較為便捷有效的途徑。我的院系所開設的就業指導課只有兩位分享嘉賓,這與本專業的廣泛就業範圍是不相匹配的,甚至可以說,如果某些同學自身的職業興趣與嘉賓所在的行業關系不大,那麽雙方的交流其實是效率極低的。在職業分工日趨精細化的今天,應該開設更多、種類更豐富的職業講座,讓更多的師兄師姐更多的行業領軍人物前來分享個人職業體驗,並給予畢業生自主選擇參與分享會的權利,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就業指導課的含金量,形成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
(作者系大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