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半年激增萬億,消費貸憑什麽這麽火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9353

2017年前7個月,全國短期消費貸款新增1.06萬億,是去年同期的3倍,也超過去年全年的增長量。(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9月28日《南方周末》)

借1000元,一周後還1100,感覺只多了100元,但如果換算成年化利率,已經超過500%。

利潤高、需求旺,消費金融因而成為各類機構的必爭之地。

監管層正在進行整肅,嚴查消費貸變成“首付貸”流入樓市,並對各種違規開出一張張罰單。

“現金奶牛”消費貸

“在線申請,極速放貸,3萬額度!”2017年以來,貸款廣告力壓從前的售樓廣告,頻繁轟炸人們的手機。

南方周末記者盤點了自己2017年8-9月短信記錄,就有“極速貸”“借雲”“我來貸”“貸媽媽”“借款專家”、平安銀行等多家機構發送的類似短信。它們的產品類似:數萬額度、幾分鐘放款、無需抵押,甚至身份證和手機號就可以申請。一位電話推銷員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推銷電話是網絡電話隨機撥的。

海量的推銷背後,是火熱的消費貸市場。

消費貸,主要指房貸、車貸以外的個人消費貸款。

目前的主流產品有兩類,現金貸和消費分期。現金貸指純線上、不限用途的小額信用貸款業務,消費分期則基於具體的消費場景分期付款,如旅遊、教育、醫療、裝修、買手機等。

2017上半年,消費金融炙手可熱。南方周末記者查詢了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今年前7個月,全國住戶貸款中的短期消費貸款新增1.06萬億,是去年同期的3倍,也已超過去年全年的增長量(8305億)。

它也變成了各類機構必爭之地。商業銀行、電商巨頭、消費金融持牌機構、互聯網金融公司、P2P、小貸公司先後進入。

相比而言,商業銀行提供的消費貸產品利率最低、額度更高,有抵押物甚至可以貸到數百萬。

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金融平臺推出的消費貸與銀行不同,平均借款金額普遍是幾千元,針對的用戶是傳統金融機構難以服務到的“長尾”人群,比如學生、藍領和部分白領。

在電商平臺,80後、90後則依靠支付寶“花唄”、京東“白條”等產品,正在逐漸養成貸款消費的習慣,現在平均每4個90後中就有一個人在用“花唄”。

此外,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湧入消費金融領域。今日頭條在招熟悉小額現金貸產品的風控人員,聚美優品推出“顏值貸”,新浪、鳳凰這些門戶網站也上線了現金貸產品。

引來如此眾多的競爭者,消費金融的誘人之處在於暴利。

從利率來看,一位股份制銀行員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該行的消費貸利率,員工內部價是基準利率(目前為4.9%)上浮20%-30%,市面上的消費貸上浮100%也很常見,也就是年化10%左右。而9月上海的房貸首套房平均在4.9%左右,二套房上浮10%-20%,在5.5%左右。對於銀行來說,消費貸的利潤明顯高於房貸。

銀行以外的機構利率更高。

一家消費金融公司員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該公司的利率17%,在監管允許範圍內。P2P、小貸公司的利率更高,甚至突破36%的高利貸紅線。現在市面上大多現金貸產品都是按日計息,借1000元,一周後還1100,感覺只多了100元,但如果換算成年化利率,已經超過500%。

因為期限短、借款便利,很多用戶對利率並不敏感,但消費貸隱藏的高息卻變成了放貸機構的“現金奶牛”。

9月,以消費貸、分期貸為主業的“趣店”公布招股說明書,這家在2015年底還虧損2.33億元的公司,在2017年上半年就達到了9.73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增長8倍。

無獨有偶,今年2月,上市公司二三四五發布業績快報,旗下現金貸產品“2345貸款王”實現凈利潤1.13億元,而2015年度尚虧損731.81萬元。長江證券分析其2016年業績時提到,得益於現金貸業務的爆發,二三四五公司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全年營收2.06億元,同比增長2159.71%,毛利率高達98.51%。

消費金融公司近年來的凈利潤增速在金融行業中鶴立雞群。招商證券盤點全國最早成立的四家消費金融公司,成立後第二年均可實現盈利,凈利潤複合增速在60%以上。

對於天然接近流量的互聯網公司來說,消費貸門檻不高,卻能產生高收益,是一塊誘人的蛋糕。

因為想做消費金融業務的公司激增,衍生了諸多周邊產業。比如有專門的公司賣系統、賣數據、賣風控,手把手幫你搭架子。也有黑色產業鏈,他們賣征信的白名單、黑名單,還有電話號碼。

銀行消費貸:不能變成“首付貸”

銀行是推行消費貸的龍頭。

近兩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興業銀行等相繼推出了線上借貸產品,無需抵押、線上借貸、短時間到賬。

1980年代初起,銀行推出消費信貸,但主要以住房貸款為主,汽車貸款、助學貸款、耐用品貸款占比非常少。隨著近年來房貸受限、企業貸款變得更為謹慎,個人消費貸款重新走入銀行的視野。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銀行基本是在2014年下半年開始密集推廣消費貸產品,2015年上半年尤其火爆,與股市的牛市行情密切相關。此後,房地產市場快速上漲,消費貸則成為銀行標配,大力推廣。

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截至6月末,多家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突破2000億,建設銀行個人消費貸款較上年末增長830.37億元,增幅110.66%,平安銀行上半年新發放1294億元,同比增長255.49%。

對於銀行的推銷短信,一位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種短信如果你撥回去,接下來銀行的人會上門找你填資料,拿回去給後臺審批,跟辦信用卡的流程一樣。

章小茉(化名)是一家股份制銀行總行的員工,她對南方周末記者透露,銀行推廣消費貸主要是需求旺盛、利率又高,“但貸款用途違規基本上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比如有人每年都申請幾十萬裝修同一處住所、每年都買紅木家具,這怎麽可能?這些錢大多是去投資了,哪收益高就往哪跑。

她說,銀行需要提供用途證明,很多人會做虛假的裝修合同,或是去店里拍一組紅木家具照片而已。其實授信主要還是看個人資質,比如有的上市公司老總消費貸可以批到1000萬甚至更多。

但是從2016年開始監管機構查得很嚴,如果查到一筆用途違規,有的銀行要罰款30萬。許多銀行也加強了內部監管,自己監測到哪筆錢用途違規,會要求立即還款。

隨著樓市調控的加碼,2016年下半年以來銀行房貸額度逐漸受限,出現了部分消費貸借出後去買房的現象,消費貸變相成了“首付貸”。對此,9月多地監管機構開始積極介入。

9月5日,北京銀監局、央行營業管理部聯合印發《關於開展銀行個人貸款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情況檢查的通知》。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在2017年第9期《金融風險提示》中表示:“近期,轄內銀行個人其他消費貸款大幅增長,存在部分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可能對房地產金融調控造成負面影響。”9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中國銀監會廣東監管局,也聯合發布《關於加強個人消費貸管理、防範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通知》。

9月14日,浙江銀監局公布,郵儲銀行杭州市分行存在個人消費貸款資金挪用於購房等違規行為,罰款65萬元。此前一周,臺州銀監局對浙江泰隆商業銀行進行處罰,原因同樣有貸款資金被挪用於購房。

易居房地產研究院近期公布《全國居民短期消費貸款流入樓市現象研究》,結論是:“3月以來,新增異常短期消費貸款金額約3700億,估計其中至少有3000億流向樓市,約占新增短期消費貸款總額30%。”

其研究表明,今年3月以來我國新增房貸明顯回落,5月以來新增居民短期消費貸款卻大幅攀升,且偏離了同比零售額的增長,明顯異常。他們發現,全國九成的違規消費貸流入粵、閩、蘇、滬、川、冀6地。

參與此次研究的易居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種違規類的貸款,主要是“房抵貸”產品,因為短期的信用貸款數額小,只有抵押貸數額才比較大。

其中又以中小銀行為主。因為小銀行監管相對較松,且消費貸利率高於按揭貸款,謀利沖動也會更強。同時,在銀根收緊、實體經濟較低迷的情況下,國企央企貸款很少輪到小銀行,他們又不敢給中小企業貸款,所以給個人消費貸變成了一種很好的選擇。

他說,消費貸流入房地產市場不利於防控金融風險,因為杠桿率這麽高,如果房價明顯下跌,就可能會導致高杠桿購房者資金鏈斷裂,引發局部、小規模的次貸危機。

不過,隨著監管的收緊,消費貸曲線進入樓市已是難上加難。

電商放貸:讓你更敢花錢

相比銀行的大額貸款,淘寶、京東、微信錢包等平臺推出的“花唄”“借唄”“白條”“微粒貸”等消費金融類產品更符合人們關於這類產品的想象:小額、便利、改變消費習慣。

“花唄”是螞蟻金服旗下一款“先消費,後還款”的消費信貸產品,嵌於支付寶中。用戶申請開通後,將獲得最高5萬元的貸款額度,可以最長延後41天還款或最長12期分期還款。

根據螞蟻金服給南方周末記者的數據,中國近1.7億90後中,超過4500萬開通了花唄,平均每4個90後就有1個人在用。但是他們的消費比較理性,近七成的花唄年輕用戶都能做到“月月有余”,每月花銷控制在授信額度的2/3以內。

比如1994年出生的李巍,臨近大四畢業,他在北京一間地下室內做自媒體創業,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辦公室里的裝置,包括價值2000元的實木桌、500元沙發等都來自花唄。與父輩註重“量入為出”“節約才是硬道理”不同,李巍們認為“花花得起的錢,不一定非得是現錢”。

同為支付“寡頭”,微信錢包內的“微粒貸”也證明了消費貸款產品高歌猛進的態勢。根據2016年年度報告,主營產品為“微粒貸”的微眾銀行一年內營收增長10倍以上,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長697%。

根據微眾銀行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數據,截至2017年5月15日上線兩周年,“微粒貸”累積發放貸款總金額3600億元,筆均放款8200元,主動授信近1億客戶,其中約45.5%為藍領服務業和制造業人群。貸款資金來源中,20%左右由微眾銀行發放,約80%由合作銀行發放。

電商巨頭做消費金融,2014年推出的京東“白條”是先行者。近期,“白條”創始人、京東金融副總裁許淩在采訪中完整講述了“白條”的誕生過程。

2013年,京東在嘗試供應鏈金融後,決定把金融業務獨立出來,開始服務個人客戶。曾就職於工行、華夏銀行總行的許淩那時進入京東,9月份開始牽頭組建團隊,摸索產品邏輯,兩個月後寫好了產品需求。

“那個時候我們沒想自己做。”許淩說,做出產品原型後,他找到曾工作過的兩家銀行,希望請它們幫忙做在線的實時信用卡分期。銀行表示可以開放入口,但用戶需要在線填寫信用卡申請,三天內會派客戶經理上門或用戶去網點提交所有證明,跟辦信用卡的流程一模一樣,“我覺得這個事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他們被逼著自己做產品,結果一個月內就開始上線、內測了。在傳統金融機構,類似的創新產品通過內部討論、寫需求、研發、測試等諸多流程,上線至少要一年時間。

2014年情人節,“白條”正式推出,當年的“6·18”,白條客戶的客單價比非白條用戶翻番接近一倍,人們更敢花錢了。

基於自身龐大的消費場景、客戶資源,和內部靈活的管理機制,電商巨頭們的消費金融產品發展非常迅速。

但采訪中,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來看,對他們的監管還比較缺失”。

還能再借多少錢

消費金融的崛起,與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不同,因為監管部門很早就進入了這個領域,甚至可以說它是在監管的扶持之下生長起來的。

2009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啟動消費金融試點。2010年,首批4家消費金融公司獲得牌照。2013年11月,銀監會發布《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截至目前,國內已經開業的消費金融公司21家,總計發放牌照23張。

按照主要出資方,消費金融公司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銀行系,如第一批試點的北銀、中銀、捷信和錦程,旨在解決傳統銀行小額信貸服務不足的問題;二是產業系,如蘇寧、海爾等供應鏈核心企業,希望通過消費金融促進銷售。

在銀行系中,第一批試點的北銀、中銀、捷信、錦程於2010年成立,2014年後興業、招聯、湖北、中郵、杭銀、盛銀、晉商、徽銀、光大等消費金融公司相繼成立或籌建。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由招商銀行與中國聯通共同組建的招聯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其營運中心品牌總監李翀說,2017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5.41億,累計放款1400多億元,戶均貸款約6000元。

招聯金融以線上模式為主,兼具O2O模式,目前已合作了上百家機構,如南航、華爾街英語、美團、摩拜單車等。

在貸款的資金來源上,招聯金融主要來自銀行同業拆借。其中招行今年6月發布公告,給予其同業綜合授信額度150億元,授信期限一年。

股東存款、同業拆借、ABS(資產證券化)是目前消費金融機構獲得資金的主要途徑。從成本來看,股東存款外,同業拆借利率最低,約為2%-3%。其次是資產證券化,約為3.6%-5%。最貴的是非持牌機構(如P2P)的理財資金成本,約在6%-10%。

資金成本低,是消費金融持牌機構的巨大優勢。

作為產業系消費金融公司的代表,蘇寧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崔龍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該公司2015年5月11日從江蘇銀監局領取了金融許可證,主要出資人為蘇寧雲商,還有南京銀行等其他四位股東。

他說,基於線上線下渠道、巨量的客戶資源和數據資源,以及較強的資金實力,蘇寧發展消費金融是水到渠成的。與其他消費金融機構類似,它的主要資金來源於大股東蘇寧雲商提供的股東存款和外部銀行借款。

客戶群體的年齡大多集中在18-36歲,六七成客戶處於國內二三線城市,60%左右的客戶是大專及以下學歷,且以男性為主。該公司目前發展客戶上百萬,客戶授信額度普遍在一萬元上下,平均單筆貸款只有一千多元。

對於線上消費金融機構來說,主要面臨的是欺詐風險,還有客戶多頭借貸帶來的信用風險等。“如何采取充分有效的措施防範住欺詐風險,甚至成為我們生死的關鍵。”他說。

對於這些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監管機構一直保持著密切關註,多次對其中的違規行為進行警告甚至處罰。最近的一次則發生在9月1日,北京銀監局對國內第一家掛牌營業的消費金融公司——北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及其高管開出了近1000萬元的高額罰單,震動業界。

在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目前的消費金融大潮中,有一支特別的力量是轉型後的P2P公司。

一段時間以來,經過幾輪監管整肅的P2P行業進入低潮期,一眾平臺轉型主攻消費金融業務,變為一手理財、一手放消費貸款。

但P2P做消費貸的一大特點是利率高,原本來自於理財端的資金成本就有6%-10%的利率,他們貸款則普遍達到年化25%-35%。

一位熟悉網貸的業內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目前征信系統不完善,而且他們服務的是銀行不做的“次級用戶”,壞賬率非常高,所以用高利潤覆蓋高壞賬率,讓業務維持下去。

數年前,人們還在講中國老太太“賺了一輩子錢終於買了房”和美國老太太“買房還了一輩子錢”的故事。如今,在各種力量的助力下,這樣的鴻溝正在加速弭平。

“2007年,我國居民部門的債務率還不足20%。美國居民部門債務率從20%提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時間,而中國用了不到10年。”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等人在《居民加杠桿,還剩多少空間?》一文中寫到。

文中說,2015年以來,居民存款的同比增速並無太大變化,而貸款增速卻從15%攀升到了24%。人們的存款沒變,貸款卻在激增。

人們還能再貸多少錢呢?他們測算,目前我國居民部門債務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已經達到了90%,美國當前為106%,日本則從1990年代以來都基本低於100%。再考慮到中國人在親戚朋友那里的隱性負債,我國居民加杠桿的空間已經不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8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