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無人零售大論戰:誰才是最大的贏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8/164855.shtml

無人零售大論戰:誰才是最大的贏家?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無人零售大論戰:誰才是最大的贏家?

無人零售會出現一個比滴滴市值還大的公司嗎?

野草新消費論壇第一期近日在中關村創業大街黑馬學院舉行,圍繞“無人零售會出現一個比滴滴市值還大的公司嗎?”這一主題,EATBOX創始人安利英、24愛購創始人王鎮方、天若科技創始人陳維龍、天成資本合夥人陳超陽展開了深入探討。

無人零售會代替有人零售嗎?線下數據在無人零售中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和作用?無人零售未來形態會是什麽樣?無人零售在商業本質和技術創新上如何取舍?在論壇圓桌環節對準這些話題,四位嘉賓各抒己見,針鋒相對,可以說,將無人零售這一新興行業剖析的淋漓盡致,下面讓野草君帶你一探究竟。

整理 |  折原 長歌

無人零售能否代替有人零售?

安利英:我認為零售有兩點:極高的效率、極高的體驗。極高的效率是無人便利店,極高的體驗可能是我以前做的邊走、邊吃、邊看的形態(怡食家超市),我覺得二者是不能互相取代的,未來也沒有中間形態,這兩端我都是看好的。

陳超陽:我覺得無人便利店的場景,在特定的人群、產品之下,會是一個非常好的補充。無人店的比例會增長,但到一定程度就會暫停,因為最後如果無人場景成了普遍趨勢,那麽很多更高級的消費者反而願意去有人的店里去體驗服務。

但是具體的比例到底是多少?現在還不知道,需要看未來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整個的業態和技術有沒有新的變化。

安利英:無人店也可以做得很酷,很多地方比如貨架都可以植入互動的元素。傳統店鋪顧客是人和人的交互,非常情緒化且可觸達。無人店在顧客接觸點的設計可能是通過科技進行生活態度上的交互。

所以我覺得,未來無人零售店的效率達到一定程度後,會成為標配,滲透率也會提高。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人力成本也會越來越高,越是發達的地區,無人場景的應用越是廣泛。

那些被解放出來的人力並不意味著失業,他們將從事更有意義的工作。所以,無人便利店的出現是對零售整個行業的提高,無人化是一個趨勢,但是無人店只是過渡,不是終級形態。

陳維龍:我提兩點,第一,百貨化之後就很多店變成櫃臺,櫃臺後來又變成了貨架。在超市開架這種形態效率這麽高的時候,各行各業在用幾十年、幾百年前的模式?像餐飲行業,依然是前店後廠;珠寶、電子行業依然用櫃臺模式。

其實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特性,超市的特性就是大批量地出貨。賣手機一天可能100單就足夠,但是超市要有1萬次交易。無人化就是把前端流動的效率推到極致,它會被其所處的行業特性所限定。

第二,現階段實現無人化的方式是ID,在此基礎上,是提取不到太多有意義的數據的,但是如果用的是人臉識別或者是其他傳感器,那麽里面的數據就非常豐富了。

比如,用Amazon go的ID解決方案,就只能獲取到結算的數據。用戶的自然屬性、軌跡、購買前交互的行為,用戶是誰,用戶到了哪,這些數據是在現有的方案,現有的無人便利店無法獲取的。微信圖片_20170828101032

安利英:剛才陳總說的幾點我不是特別贊同。

不要把超市都看成是必須大批量的市場,超級市場其實有很多分類,比如在舊金山灣區,有很多超級市場只服務非常高端的人群,在美國還有一些賣亞洲手工藝制品的超級市場,雖然可能只是個別,但超級市場只是一種販賣的形態,超級市場並不一定要走大眾市場。

再說餐飲,餐飲也不一定都是前店後廠,像大型城市中共享廚房的概念,很多餐飲店可能都沒有廚師,而是通過城市周邊的一些配套的大型廚房,將食品配送到中心,實際上像這種大型的餐廳,走的正是超市這種專業化路線。百貨商店的櫃臺,市場的開架更多都是形式、載體,真正關鍵的是產品。

哪種無人收銀方案更適用?

  安利英:幾種收銀的方式我都嘗試過:

第一,最早的是無人POS機。它的問題在於流程太過複雜,另外,相比手機端,顧客的交流成本以及機器本身的成本都很高。

第二,手機端結算。基本是應用小程序,像火星兔子、物美的方式,顧客教育成本低,非常便捷,是效率比較高的一種。

第三, RFID。相對來講,它的成本比較高,但是有防盜、追蹤、定向協助功能, RFID目前看來,是比較綜合的一種方案。

第四,圖像識別技術。技術上還達不到商用的水平,國內並沒有實際落位的案例。

所以,我未來看好的是RFID跟圖像識別技術的結合。微信圖片_20170828101048

陳維龍:這個其實概括來看的話,從技術角度看的話:

第一,基於條碼自助掃描。就像火星兔子。

第二,基於RFID的無限射頻技術。RFID其實已經存在了二三十年,現在70%是用於服裝領域,用於結算或者是識別物體最早的案例應該是2003年。

最終掀起這一波浪潮的其實來源於Amazon Go,基於機器視覺加傳感器,它的算法是深度學習,但是從目前看,他們也沒有用RFID。為什麽RFID之前幾十年了也沒有推廣出來?

所以RFID可能是存在一個過渡方案,未來可能更多的應用機器視覺或人工智能、傳感器等等去解決, RFID是目前可以商業化落地的技術方案。

無人零售如何成為數據玩家?

主持人:在我看來,互聯網戰爭本身是一個數據和流量的戰爭,尤其是線下流量和數據比較分散的情況下數據在無人零售中,將充當什麽樣的角色和作用?

陳維龍:這跟選用的技術有關系。比如RFID方案,我覺得提取不到有益的數據,因為RFID就是一個標簽。但是基於機器視覺技術,可以明確收集用戶的自然屬性、位置信息、動作信息等等,基於機器視覺可以做到很多數據的語言處理。

再說傳感器,超市、零售業在用的傳感器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基於手機。

第二,基於商品的附著物。

現在商場采集一個人的數據,對於一個系統而言,只能檢測出基於手機的信號,人本身的信號是不可測的,溫度的檢測也不靠譜。未來將會是整個實體空間的數據化,實體空間中有很多其他傳感器是能夠采集到人本身的數據的,而不是通過以手機這種替代物的方式產生。

商品數據的產生也非常困難。萬達、阿里、京東所采用的方案顯示,在商品上附著芯片,可以收集拿起、觸摸這些信息,但是一個面包或者一瓶水,加一個芯片成本太高了,這些數據的作用也有限。

所以綜合來看,機器視覺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案,最起碼通過人的視覺能獲取到最豐富的數據,當然它也存在很大的問題,人工智能這個領域沒有突破,應用的價值、場景也非常有限。但是現在全世界都在做人工智能機器識別,所以我們認為這個方向是未來的主流。

從原理本身出發,圖像視覺本身是能看得到的終極方案,其他方案現在看來還不能有效收集那些真正有意義的數據。微信圖片_20170828101040

安利英:我同意陳總的RFID的觀點,它以前是用於撐起物流鏈條的,實際不能用於對人的識別,或者ID關聯。但是在無人便利店沒有更好的落地方案的時候,RFID就是現在能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案,它可能存在漏洞,成本也高,但技術是會叠代的,只是說RFID是現存可行的。

王鎮方:問題是數據,結果到但最後成了兩個方案之爭,感覺大家其實已經達成一個共識,RFID是一個過渡方案。我說一下24愛購的方案,它是人畜無害的,不牽扯方案之爭。

我們對數據非常看重,是唯一一個所有工具都在線,比如說有人新零售必須商品在線、管理在線、員工在線,那這些在線的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消費者在不在線,消費者在整個方案里面,是不是通過移動互聯網參與購買過程?

如果參與了,比如說24愛購,從手機上做購買行為開始,選品到最後加入購物車支付,每個地方都會做節點,就是說這個商品是否看過,看過多少次我知道,多少比例的人選擇了支付我也知道,這些都是在線的,那麽,這塊的數據在未來會非常有價值。

手機的所有數據首先為零售供應鏈提供很好的支持,另外也提供了很好的用戶精準畫像。很多人看了商品10次也不購買,我們會從心理、性格上分析。

陳超陽:如果在App上查看一個品類比較多,但是我沒有購買的話,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信息。

其實我們基金現在內部定的就是,針對25-35歲女性的消費升級產品或服務,她們主導了自己家庭的全部,而且小孩和老人的觀點也有巨大影響力,我們抓住這批人群,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幹。

那反過來,這一類人群最看重的是什麽?其實包裝最重要,假設我這個產品被人看了30次,那個只看了10次,那兩個產品被買的次數都是八次的話,我就知道是設計包裝做得還不錯,但是定位、價格或者其它細節,導致用戶沒有下單,這對品牌來說,是非常具有價值的線索。

而現在便利店很難提供這樣的數據支持。包括像寶潔,它們以前做的很重要一點就是貨架的擺放,包括現在很多奢侈品的店長,他們在貨架擺放上非常有講究,但是這些東西都是非標的,靠經驗一點一點學出來,作為傳統行業,必須幹十年才能了解這些東西。

線下數據將被誰掌控?

主持人:大家覺得,通過無人零售的形式,有沒有可能借此機會掌握線下數據,出現一家比滴滴還大的公司,最後的數據可能會掌握在誰手里?

陳維龍:其實這個問題很難討論,它很有可能被商家拿走。因為在這塊,商家雖然沒有能力采集到這些數據,但這些數據確實是在他的店鋪內產生的,所以從直覺上來說,他們不會輕易放棄這些數據。

但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說,或者是想進入這個市場的人來說,他們確實還有自己的策略,比如說,他們可以扶持小的競爭者,如果是前三名的超市扶持後十名的,或者我自己開淘寶、天貓、京東商鋪,甚至可以通過讓利的方式來獲取數據。共同來擁有數據,來整合價值。

陳維龍:我再補充一下,支付寶拿到的數據是商品總額的數據,並不知道我的訂單里面賣了什麽樣的商品,其實這個用在線支付或是用POS端支付,數據是已經產生的。

現在進入的數據,比如說,我站在貨架前的狀態,這個數據是任何人都不擁有的,我做這麽一件事情,使這個數據產生而且被利用,現在只能是我們采集到,或者是半年、一年內只能我們提供技術,那麽這個數據的擁有權肯定就是這家公司的相關方共同擁有的。

現在很多的數據是想要但拿不到,因為目前任何方式能拿到的數據都要聯網,你不聯網,沒人知道我站在這個地方。我認為,未來的數據會更實體化,實體空間數據化,當然這還是一個非常長遠的事情。

安利英:我覺得未來數據肯定都是在大型公司的平臺上,但因為線下的數據一直都特別碎片化,也關聯不了ID,它的價值是沒有辦法通過組織化的數據挖掘,拿到更深入的東西。

其實我們一直做線下,在做大數據分析時,非常困難。在線下談大數據,沒有海量的資金,根本什麽東西都分析不出來,包括原來在購物中心、商超,都主導到ERP,做這方面的研究其實都非常困難。

但是無人便利店的話,在數據采集上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因為線下數據的獲取一直都是有難度的,所以要挖掘的價值也會高於線上,因為線上線下就我做商品的經驗來看,它消費的品類、形態、價值鏈和定價空間,都有比較大的差異,那麽,僅僅從對消費者的研究上來講,是有很多實際意義的。

王鎮方:我們無人店肯定希望在自己手上,而且對於自己的運營確實非常有用,可能將來的選品就是數據驅動的選品,我們發現這個SKU是明星SKU,我們店里面測試的小龍蝦剛上市後,就會發現它的數據有什麽用。

但是,從大數據角度來講,我同意安總的說法。

第一,暫時還看不到有多大量。

第二,數據是有速度的,在小而美的數據包里,對整個運營方式的確定非常明顯。

無人零售未來形態是什麽?

主持人:大家都在做無人零售,而且都是創業公司,那無人零售創業公司未來形態會是什麽樣的?會形成什麽樣的格局?

安利英:不同的創業者會有不同的路線,有的人做硬體,有的人做軟體,像我們特別想打造有調性的東西,可能另外的人是嘻哈。未來的無人零售需要個性化,只要有群體,就會有消費。

陳超陽:跟無人感覺沒有太大關系,還是便利店未來的形態。相當於說,一個便利店肯定有自己的調性,它的調性可以覆蓋到一個細分領域的用戶,它自己後面找一些東西往里添,可以找供應商,也可自己做。

安利英:有人無人其實無所謂,因為它是一一種技術實現手段,現在零售用人已經越來越少了,收銀員被機器取代了。因為我是內容產出者,始終強調輸出的內容是什麽,你輸出的內容具有侵略性,你就是一個具有侵略性的公司,你輸出的內容沒調性,那就是一家沒有調性的公司。

王鎮方:這也是剛才問的那個問題,無人便利店到底能不能取代有人便利店?占比到底是多少?我和安總的看法是一致的,肯定不是取代,有些有調性的東西不能取代,這些東西不是無人可以做到的。但拋開調性,無人便利店的創業公司未來的形態會是什麽?

我們理想的無人狀態,就是我不管在哪,比如說在家、公司、寫字樓,都可以植入管道,通過管道把無人做得很徹底。比如說幾千年以來,我們實現了從家里自動地取到水、電、互聯網信息,但是始終沒有在家里面取到一杯可樂或者面包,最終還是要人送過來。

真正的無人狀態就是物網打造的狀態,我在家里面想喝一杯可樂、吃一塊面包,在手機上點選之後,物網通過自己的智能管理和機器人,把共享便利倉里的東西,通過管道運送到我家,我覺得這是無人零售或者說無人便利店的終極狀態。

安利英:我特別怕這種狀態,現在都是說大嬸愛顏值,大叔愛嘗鮮,如果這種場景都通過管道,那挺可怕的。可能女性還是比較emotional,希望走進一個有溫度還是高科技的店。通過物網管道,可能對男性來說很amazing,對女性來講有一點點可怕。

王鎮方:這就是剛才提的比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消費場景,比如說女性希望更多的體驗,男性可能更在乎時間。人性別、性格的不同,接受的東西也不一樣,這樣的話,就會產生不同的業態,感性的東西肯定會存在,而且會收到熱捧,當然也會有一些消費者喜歡這種時效性更強的東西。

商業本質和技術派的論戰

陳維龍:在無人零售或者便利店的形態下,會有更多的形象論。比如說數據驅動,其實跟無人零售就沒有什麽關系了。其實之前也提到一個問題,無人零售適合幹一些什麽樣的事情?

在這一塊,像安總也提到了,我們是主打女性,更多的是運營驅動,用戶的理解,在品牌或者是品類上發力。如果純粹是討論無人零售,起碼在現階段來看,最終要依靠用戶的交互習慣或者團隊擴散,有效率的去解決事情。

再回到零售這一塊,像安總做的形態,其實就是繽果盒子,這種形態最大的優勢,我個人理解是一個移動化的硬件,這就杜絕了很多選址的問題,相對實體店來說,在開店的標準化、流程化高了很多,它的選址上也沒有那麽大的難度,成本能夠降低。

但是,不可能所有店鋪都變成一個硬件,基於實體店更好的無人化就是,我在超市買東西,基於數據化、信息化的驅動。整個流程環節更少,效率提高了。

微信圖片_20170828101058

安利英:我為什麽不同意這個觀點呢?因為雖然我強調做有溫度的商業,或者內容產出,但是並不是說,現在做這些項目,沒有入門的技術和門檻,談技術的話也能談,但是沒有傳統專業。

但是我自己認為,技術其實是入門的門檻,你進入了這個門之後的話,多個方向都能力發展,技術首先是服務於零售的,零售最終還是要回到本質。

在所有的零售環節當中,能夠挑上遊的東西都是我們追求的,但是就終極形態來講,技術是不能夠締造零售的,零售真正的內容核心所在,還是在人、貨、場的三者結合之下,給顧客最好的銷售和體驗。所以我覺得,只談談技術談無人,是沒有太多意義的。

陳維龍:我可以舉個反例,比如說電商,互聯網或者是移動互聯網,其實任何一個時代都能夠存在,它底層物流的基礎,不管是實體建設還是技術、效率的提升,都支撐了整個行業形態的形成。

安利英:因為電商部分也是有內容的,包括網易嚴選等選品,如果沒有好買手的話,恐怕也沒有人歡迎它,不可能只在一個物流支撐體系下,就能做出來讓人買單的商業內容。

陳維龍:我們最終本質上是考慮這個問題,到底是內容催生了電商,還是互聯網催生了電商。比如說我站在這里,是單純野草新消費邀請我過來,還是我自己的意願驅動,到底哪一個是主要因素?如果沒有互聯網的技術,你有再好的內容,你做一個商業形態,可能會變成其他的形態。

安利英:所以看起來還是載體啊!

陳維龍:所以,你要去考慮它的核心問題,創造它的是誰?

* 本文由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張曉軍。如需轉載,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

微信圖片_20170628201529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論壇 無人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1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