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對光鮮生意保留有限態度。
來源|一勺鹽(ID:yishaoyan2014)
文|一勺鹽
外賣
看到一篇文章說,每周大約有4億份外賣飛馳在中國的大街小巷,換算下來,每周4億個打包盒,塑料袋,一次性餐具。
妥妥的生態災難,還是,巨大的產能消化?
數百億元湧入外賣創業市場,巨頭們打的你死我活,街道上小夥子們開著電動車橫沖直撞,每周4億個塑料盒被消費,都只為服務你的「懶惰」。
不誇大地說,外賣可能是中國近年來互聯網創業市場上最富爭議性的一個領域,我的看法如下:
1,外賣發達,在一線城市提供了相當多的基層就業崗位:快遞。人均6000元以上的收入,是非常可觀的。
2,外賣行業的高度發達有著巨大的副產品:環保壓力,交通亂象,作坊式餐廳的魚龍混雜。
3,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湧入外賣行業的資本太多了,人人懷著發財的夢想。但是發財的機會畢竟有限。這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乘數是不夠的,效率不太高,如果這些資本投入到產出效率更高的行業,對整個經濟增長或許更加有利。但是,這也只是一個假設。
4,走出去吃飯,等著菜被端上來,花點時間對自己的胃好一些,才應該是真確的吃飯方式,往深刻的方向說,它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所以,少點外賣,多點生活。
5,外賣在中國的迅速發達,也可以被看做是城市病、職場壓力、餐飲服務行業水平的一種無聲的反抗。當服務水平不好時,人們看上去並不是選擇讓服務行業的水平更好,而是選擇不與服務員見面,隔空點餐,好像這樣就可以享受到更美好的服務水平一樣。
共享單車
我曾經覺得,共享單車真是一個不錯的生意。因為兩點:一,綠色出行的大旗下,長出來一個很綠色的生意,對人們健康,城市公共交通都很有好處;二,截止目前共享單車是「最後一公里」生意中用戶體驗最好的生意模型。
但是,隨著資本的貪婪追逐讓單車成為道路秩序的「破壞者」,以及越來越壯觀的「道路景觀」,我的想法也在慢慢改變。
1,到目前為止,共享單車正處於洗牌的前夜,它最大的敵人有兩個:顏色不夠用了,以及,雨季的到來。
2,它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當下城市公民的素質水平。此處應該有各種奇葩的單車擺放照片。
3,它成功地擊敗了三輪摩的師傅,後者可能是共享單車迄今最徹底也是唯一被打敗的群體,它們的服務以漫天要價為主要特征,不作不死。當然,共享單車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很多車輛被故意破壞,作案現場比比皆是。
4,共享單車是加劇了還是減緩了中國自行車行業的產能?這是一個很嚴肅的經濟問題。它給一個城市帶來了很多新的自行車供應量,但是,我們也能看到,很多人因此也不購買自行車了。所以,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5,有很多吃瓜群眾,特別羨慕共享單車,因為這個生意里有大量的「押金」可以免費利用。我看到過很多人說,共享單車掙的錢其實是你的押金的理財生意。對此,我不敢隨便同意。
6,首先,從OFO到摩拜,誰也不敢說自己有合法的資質去做資金池,去把押金進行各種錯配理財;其次,共享單車最後是要通過上市找到接盤俠的,就必須經過嚴格的會計審查。在會計上,這類押金應該屬於共享單車提供商的「債務」,也就是說,你的服務客群越多,你收到的押金就越多,最後你在賬面上的負債會更多,賬面出現凈利潤的難度越大。
7,基於此,未來的共享單車生意,就算能夠上市,也很難做到盈利上市,而是帶著巨大的賬面負債。加上,共享單車的一次性購置成本與每年折舊很大,所以,這真的是一個好生意麽?
8,除了共享單車,一大波共享正在路上。它們的生意意圖與共享單車差不多,掙錢的意圖,在乎人,而不是錢。朋友圈一個朋友說,現在這些共享➕X的生意本質,都是在競爭獲客成本。共享充電寶為何那麽多人投資?就是因為其獲客成本只有2元/人。
9,他的觀點是,從2015年共享單車開始,互聯網界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找到剛需高頻消費的痛點,然後燒錢快速樹立一個競爭壁壘,背後拼的就是一個獲客成本。
他說的有道理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