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洋債又停牌了。公告顯示,證監會已經開始對五洋建設進行立案調查。自“15五洋債”7月6日複牌後,由於債券本息兌付存疑,成交價曾一路狂跌至37.50元。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下周一(8月14日)即為“15五洋債”回售支付日,此次回售金額約7.99億元,回售比例高達99.88%。而截至8月10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指定賬戶內尚未收到相應資金。
遭證監會立案調查
8月11日,五洋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洋建設”)發布公告稱,收到中國證監會調查通知書。通知書顯示,因五洋建設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進行立案調查。
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到,此次證監會調查可能與五洋建設募集資金使用和審計違規有關。近日,為五洋建設進行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也收到了證監會的警示函。
就在8月9日,大公國際發布公告稱,將五洋建設主體評級從BB+降為CCC,評級展望為負面。根據記者了解,這已經是今年以來,五洋建設第四次主體和債項的評級下調。
大公表示,由於8月14日為“15五洋債”回售支付日,而截至公告出具日,五洋建設融資渠道受限,管理及財務風險較大等情況仍未見改善,且償債措施仍未有實質性推進,通過自有資金償還“15五洋債”回售債務本息難度極高,信用風險進一步加大。
值得註意的是,迄今為止,五洋建設2016年年報尚未披露,而早在2016年4月27日,上交所就因五洋建設募集資金使用管理不規範、募集資金專戶管理不到位等行為對其進行紀律處分。另據記者了解,五洋建設自2016年11月至今已多次被列入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11日,上交所再度公告稱,截至目前,五洋建設未能按約定撥付回售及付息資金,預計無法按期回售。五洋建設因屢次嚴重違反規則受到上交所兩次通報批評,反映出發行人法律和規則意識淡漠,置投資者合法權益於不顧,擾亂了債券市場秩序。上交所將繼續從嚴對發行人及相關中介機構進行自律監管,並將配合中國證監會及相關方面進行深入調查。
華創證券固收分析師李俊江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到,根據“15五洋債”募集說明書約定,債券募集資金用途為償還銀行貸款和補充營運資金,但公司在實際收到募集資金後,將其中的10.48億元劃往非關聯公司進行過賬,之後上述款項中的3.58億元和4.01億元先後劃入公司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其他公司的銀行賬戶。
李俊江表示,公司債擴容期間,很多民企加入發行人隊列中,部分民企合規意識薄弱,資金使用不規範,因此公司債的募集資金違規使用問題需要高度重視。
高達99.88%的回售
根據7月24日五洋建設公告的回售結果,“15五洋債”持有人登記的回售數量共計79.89萬手,回售金額約7.99億元,回售比例達到99.88%。
而上海銀行7日出具的告知函則顯示,“根據五洋建設與上海銀行及德邦證券簽署的《五洋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專用賬戶及資金監管協議》,五洋建設應於當期付息日和兌付日5個工作日前(8月7日)將回收資金和利息劃付至托管賬戶。截至8月7日17:00,該債券專戶內余額1201.55元。”
而根據最新公告顯示,截至10日,指定賬戶還沒有收到回售和付息的資金。
回顧五洋債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可謂是一波三折。7月6日,“15五洋債”複牌以後成交價格基本遭遇“腰斬”,最低跌至37.50元。
在這樣的情況下,卻仍有投資者“火中取栗”。7月24日開始,“15五洋債”的價格又有所回升,截至11日已經升至85元。
一位券商資管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在債券兌付前“博兌付”的行為也算常見,但五洋建設違約的概率已經很高了,入場博弈風險太大。另外,在最新的投資者適當性新規下,散戶是不可以參與這類債券的交易的,近日入場博弈的應該也不是散戶所為。
他還對記者分析到,近幾日雖然價格有所回升,但是發生的成交量極小,大部分的債券持有人仍將面臨虧損,業內對於這只債券違約的預期是比較一致的。
對於“15五洋債”的兌付問題,大公還在評級報告中表示,五洋建設處置沈陽五洲商業廣場發展有限公司股權、對存量資產進行評估和置換、加強應收賬款催收以及引入外部投資者進行戰略重組等償債安排,截至公告出具日均未有實質性進展。
據有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五洋建設近期也有在境外發行債券以償還存量債務的計劃,但是在境內債務大概率違約的情況下,預計境外債券也很難成功發行。
另外,根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除了在本月即將回售的債券以外,五洋建設存續期內的債券還有“15五洋01”和“15五洋02”兩只公司債。而這兩只債券也將於2018年4月和9月面臨回售,債券本金合計8.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