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們為什麽恐懼大企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2/164093.shtml

人們為什麽恐懼大企業?
大象公會 大象公會

人們為什麽恐懼大企業?

人們為何對大企業素有不滿?這種印象靠譜嗎?企業能否做到大而美?

來源 | 大象公會

作者 | 胡斯

如果我們無法忍受一個擁有政治權力的君主,我們應當同樣也不能忍受一個完全控制生活必需品生產、運輸、銷售的商業巨頭。我們不會屈服於一個專制君主,也不會屈服於一個能夠在貿易中固定價格、排除競爭的獨裁統治者。

這是共和黨參議員約翰·謝爾曼於 1890 年在國會為通過《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所做的辯護詞。法案最終以眾議院 242 比 0、參議院 51 比 1 的絕對優勢獲準通過,當時大企業的形象可見一斑。

1.webp

▍約翰·謝爾曼(1823.5.10-1900.10.22)

而今天大企業的形象仍然偏負面。無論所在國家「姓資姓社」,消費者對大企業仍然心懷戒備。

大企業真如同想象中那般邪惡不堪嗎?面對非議,大企業又是如何應對的?

恐懼的起源

十九世紀後半葉,美國在內戰結束後統一了全國市場。與此同時,鐵路和電報的發明使得跨區域經營成為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批企業脫穎而出,在各自領域的市場份額中獨占鰲頭。大企業時代就此來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約翰·D·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

2.webp

▍標準石油公司的 logo

1870 年,野心勃勃的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創立了標準石油公司,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對競爭者的兼並、整合,逐步確立了石油行業的領先地位。

3.webp

▍約翰·洛克菲勒(1839.7.8-1937.5.23)

在 1872 年的短短兩月時間里,標準石油公司就兼並或擊敗了 21 家競爭對手。到 1890 年,標準石油公司已經控制了全美 88%的煉油產量。而到了 1904 年,標準石油更是占據了 91%的煉油產量和 85%的銷售量。

由於標準石油公司的巨大成功,各行業特大型企業紛紛崛起,大企業創造出前所未見的巨量財富。但社會的貧富分化也因此加劇,人們對現狀的不滿很容易轉移到大公司身上。

在對巨頭的批評中,影響最大的應屬記者艾達·塔貝爾所寫的《標準石油公司歷史》。她在書中將洛克菲勒描繪成暴躁、貪婪的賭徒,把標準石油的成功歸因於不擇手段的競爭。

5.webp

▍有「扒糞記者」(也稱黑幕揭發記者)之稱的艾達·塔貝爾

在偏頗的媒體宣傳下,很多人都以為成功的大企業都是道德敗壞的,它們的利潤都是通過剝削工人、榨取消費者利益、官商勾結得到的。

6.webp

▍被描繪成邪惡章魚的標準石油公司

與此同時,支持大企業的威廉·麥金萊總統不幸遇刺身亡,副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接替總統職位。老羅斯福總統對大公司持反對態度,授權聯邦政府對標準石油公司展開了調查。

7.webp

▍西奧多·羅斯福(1858.10.27-1919.1.6)

1909 年,美國司法部正式起訴標準石油公司,認為它違反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標準石油公司最終被被勒令拆分成 34 個小公司,並處以當時美國歷史上最高昂的罰款——2924 萬美元。

此後,美國還通過了新的反托拉斯法——1914 年的《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其他國家的相關法律多照搬了美國,可以說是全球同質化程度最高的法律之一,對大公司的偏見也傳播開來。

背黑鍋的大企業

某種意義上,反托拉斯法就是反對大企業及其成長的法案。而人們之所以對大企業抱有偏見,一是擔心企業做大後可能有損消費者利益,二是懷疑其優勢地位的獲取並不道德。但這些並不符合事實。

在自由市場中,企業做大並不會有損於消費者。因為企業規模的增大有利於攤薄固定成本,投入更多的研發基金,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對低收入者反而更加友好。歷史上的大企業幾乎都證明了這點。

還是以標準石油公司為例。隨著標準石油公司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其生產的煤油價格也大幅下降。1865 年,煤油的價格是 58 美分/加侖;1870 年,這個數字降至 26 美分/加侖;而到了 1890 年,煤油的價格就只有 7 美分/加侖了。

標準石油甚至還給窮困家庭免費贈送煤油燈,改善他們的照明條件。

8.webp

▍老式煤油燈

與標準石油一樣曾輝煌一時的美國鋁業公司,其產品價格也經歷大幅下降。在 1887 年的鋁價為 5 美金/磅,到了 1937 年,價格降至 22 美分/磅。

此外,對大企業作惡來獲取優勢地位的擔憂也是不必的。企業優勢地位的獲得來自技術和管理上的創新,僅憑作惡的企業幾乎不可能做大做強。

而且大企業的優勢地位並不是永久的。大企業的市場領先地位總是會由能提供更好替代品的新企業打破,這個過程被經濟學家熊彼特稱為「創造性毀滅」。這個結論已被無數技術進步導致的市場洗牌所證實。

9.webp

▍熊彼特(1883.2.8-1950.1.8)

微軟的興起與式微就充分說明了這點。

在微軟興起之前,IBM 公司在大型電腦的硬件、應用軟件和操作系統領域占據絕對優勢。但是隨著微型個人電腦的迅速發展,微軟憑借創新的 windows 系統取代 IBM,成為了新的霸主。據統計,微軟在配置 intel 芯片的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上的份額曾超過 95%。

不過樹大招風。自 1994 年以來,司法部多次向微軟發難,後於 1998 年 5 月份正式起訴了微軟,認為它將瀏覽器軟件與視窗操作系統軟件非法捆綁銷售,濫用優勢地位。

控辯雙方就微軟是否存在捆綁銷售各執一詞。雖然司法部一度贏得了判決,但他們遲遲拿不出可行的分拆微軟的方案。

34.webp

▍法庭上的比爾·蓋茨

最後這一問題被市場本身的創新所解決。隨著以蘋果的 iOS 系統和谷歌的安卓系統為代表的移動計算的崛起,微軟長達十幾年操作系統的領先優勢不再,訴微軟一案也就以和解告終。

所以,表面風光的大企業背後是片刻不停的焦慮,辛苦贏來的優勢可能轉瞬即逝。市場只青睞創新者,這或許是對人們擔心大企業最好的回應。

大而美的企業

雖然企業追逐利潤,提高生產效率,本身就是善舉,但總免不了非議。為了維護自己良好的社會形象,今天的很多企業會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開展慈善與公益行為。

以美國企業為例。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前半期,人們崇尚勤勉致富,認為企業就應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慈善會侵蝕企業資源,損害企業利潤。

除了觀念,當時的法律也限制了企業慈善活動的權限。1881 年, 美國一家鐵路公司就因資助慈善活動而遭股東狀告公司越權,最後法庭判公司敗訴,此司法先例持續多年之後才被推翻。

37

▍各時期美國企業慈善基金會占比(數據來自基金會中心網),可以發現 1950 年之前的企業基金會非常少

所以,當時的慈善捐助除了來自國家和教會之外,主要是個人捐助。一些企業家在退休後才成為個人慈善家。積累了巨額財富的洛克菲勒,在 1917 年設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以「改善人類的生活」,一生直接捐出了 5.5 億美元的巨款。北京協和醫學院即為洛克菲勒基金會捐資建成。

40

▍1935-1937 年洛克菲勒基金會「中國項目」資助款項情況 / 數據來自徐勇的《洛克菲勒基金會與“中國項目”》

而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在慈善上也不示弱。1911 年,卡內基以 1.5 億美元創立紐約卡內基基金會,他興建了諸多圖書館,創辦卡內基大學,奠定了現代慈善事業的基礎。

▍安德魯·卡內基(1835.11.25-1919.8.11),20 世紀初的世界鋼鐵大王兼首富

到了 1930 年代之後,隨著企業股權結構日益分散,股東控制權的弱化,外部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的影響力變大。公眾對企業的評價變得重要,聯邦政府也加強了對企業經營行為的幹預。日益強大的工會和逐漸興起的環保運動更是讓公司意識到其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

▍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組織工人罷工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通常被迫做慈善來回應外界預期,樹立公司良好的社會形象。從此,慈善捐贈和公益活動從個人行為變為了企業行為,雖然多是被動選擇。

後來,隨著企業社會責任等新理念的提出,企業在註重社會效益的同時,賦予慈善行為以更多的商業目標。慈善行為是企業主動采取的策略性行為,但還是從屬於盈利目的。

1970 年代,戴維·洛克菲勒就提出,企業的投資必須「符合當地民眾的需求」,「利用創新的經濟可行的方法」,「尊重當地社區的社會規範」。他認為,這樣的項目將塑造更富活力的市場,也會給企業帶來更多利潤。

▍戴維·洛克菲勒(1915.06.12-2017.03.20)是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兄弟中最小的一個

而時至今日,很多大企業的慈善行為更是脫離盈利目的,成為了企業價值觀的一部分。部分歐美企業會明確要求在確定企業利潤水平時,把員工、企業和社會的利益統籌均衡。這不僅明確了企業的發展方向,還對企業及員工行為起了導向和規範作用。

中國企業在這方面起步稍晚,但也在快步追趕。他們的價值觀不再停留於企業層面對社會責任的主動承擔,也包括在個人層面對員工踐行利他行為的鼓勵。

2012 年,海航集團就曾重獎見義勇為、制服劫機歹徒的機組人員。雖然巨額的鼓勵一度受到非議,但這也體現了企業對善舉的堅定支持。

不過見義勇為的機會畢竟少見,日常的善舉更能溫暖人心。如果海航例子太過特殊,那同樣屬於交通出行行業的滴滴,他們對司機和員工普通善行的鼓勵,或許更具說服力。

品牌推廣

滴滴專車司機周旭,跨越半個中國將一位病危患者送回家鄉落葉歸根。33 個小時 3 千多公里,日夜兼程,只是出於專車司機的擔當。

滴滴出行大數據員工王先生,用科技為乘客最快匹配司機,最大化實現運力滿足,提高乘客出行效率。

這些都是以「擇善而行」為價值觀的滴滴發現的優秀司機和員工。在該平臺的鼓勵下,「樂於行善」得到了更廣泛的詮釋。

滴滴出行相信,只有真心服務消費者、擇善而行的企業才能做大做強。而他們的成功,正是消費者用真金白銀作出的表決。

大企業 品牌推廣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