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七天,如何快速了解一個陌生行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6/163985.shtml

七天,如何快速了解一個陌生行業?
MISStudioYMISStudioY

七天,如何快速了解一個陌生行業?

也許七天並不能真正讓我們摸透一個行業,但起碼可以是一次練習,一個開始。

來源 | MISStudioY(ID:misstudiowhy)

作者 | 奕蘭

在寫完《從記者編輯到產品經理》後,不少朋友問我:咨詢師是如何做到七天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的?

恰巧我最近寫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

人類教育程度、職業經濟價值的不同,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大腦處理信息的複雜度和速度的差異。

雖然你可以靠付費課程,直接獲取別人總結好的模型,但你仍需要刻意練習,才能提高處理同類信息的速度,要在自己總結模型的基礎上,不斷聯系、反思、總結,才能觸類旁通,提高處理新信息的速度。

於是,我對過去的經驗做了一次盤點,同時寫下了這篇文章,算是《大腦的優勢》的落地應用,也是我的第二篇轉行思考。

在討論“如何快速了解一個行業”之前,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

你想要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的目的是什麽?

如果是為了寫報告,系統化輸出就很重要;如果是為了轉行應聘,形成自己的見解和亮點是關鍵;如果是老板臨時分配的任務,那麽時效性則是核心,要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最多有效的信息。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要討論的是第二種情況:

你準備去一個全新的行業,那麽如何在一周內快速建立起對新行業的認知,實現優雅轉行?

我的整體思路是這樣的:

首先建立起對這個行業的整體認知;

然後尋找新行業和你現在所處行業間的共性,加深對這個行業的認識;

之後找準某一點,深入研究,結合自己思考形成獨到的觀點,或根據自己的優勢提出解決某一問題的策略;

最後,在面試的時候,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準備的內容說給面試官聽,要有深度,而且恰到好處。

於是,BING,你被錄用了。

(錄上了記得回來請我吃棗,萬一沒錄上也別難過,不確定因素很多,這次就當練習了呀。)

一、行業認知模型

當我還在咨詢公司實習時,帶我的老師曾分享過一篇幹貨文章。文章通過和咨詢公司創始人、獵頭的三期對話,展示他們是如何做到一周了解一個行業的。

結合自己的實踐,我對文中的方法進行了落地重組,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行業認知模型,在從管理咨詢轉行為媒體記者、再到產品經理的過程中,這套模型對我的幫助挺大的,在此也分享給大家。

1.了解行業發展的整體態勢

首先通過行業研究報告、關鍵詞搜索獲取基本信息。如搜索“電影 行業分析”來獲取咨詢公司的報告、學術論文,了解行業整體態勢。

在整合信息的過程中,你會遇到一些全新的行業術語,或想進一步了解的細分領域,這時通過關鍵詞組合再搜索更具體的信息,比如“什麽是發行”、“電影發行在票房中的分成比例是多少”等等。

由於行業報告結構相對系統,能幫助你可以快速建立起對行業的整體認知。如果你了解一些速讀的技巧,還可以快速瀏覽行業的TOP書單,汲取更多的信息。

2.關註領先企業

關註業內TOP5或TOP10的企業排名,包括排名的標準、近3-5年排名變化、龍頭企業1-3年的大事件。

對行業有大體認知後,我們可以通過關註龍頭企業的動態抓行業的主脈絡。

首先,觀察行業TOP10排名,這能幫我們快速鎖定一些目標公司,而且排名標準及變化,能讓我們把握一些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關鍵要素。

然後,我們可以梳理龍頭公司近1-3年的大事件和標誌性決策,同時閱讀公司同期的財報,這樣就可以知道公司的主要業務、收入結構、成本結構、員工規模、戰略方向、主要風險等信息,理解公司的決策原因和行業發展的趨勢。

其次,訂閱與行業和目標公司(包括你想轉行的公司)相關的新聞RSS,讓自己跟進行業的最新動態。

我是運用Feedly+Reeder+Instapaper+Kindle的組合瀏覽訊息,先在Reeder中快速篩選想看的信息,然後將值得深入閱讀的內容保存到Instapaper,Instapaper會自動推送到Kindle,我在複盤時再進行知識的整合。

具體的軟件操作可以自行谷歌,在這里就不展開了。

這樣,主幹建立起來後,我們就可以利用碎片文章往上面填充枝葉了。

3.把握創業風口,站在未來看現在

如果大公司發展脈絡是讓你從過去看未來,那麽創業公司的成長就是讓你從未來看現在。

Steve Hoffman(他聯合創辦的Founders Space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全球十大孵化器之一)認為,中國正處於一場科技變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開始滲透到各行各業,BAT等巨頭難以覆蓋到方方面面,反應也沒有創業公司快。

這場變革都會孕育出一批新興的獨角獸,很可能顛覆現有的產業。

所以,在關註大公司動態的同時,我們不妨跟進行業的創投動態,了解最新的投資趨勢,知道你關註的行業中,有哪些新興的風口、被看好的方向,再思考目標公司的可能性。

4. 行業拓展和價值環

從本行業拓展至相關行業,了解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的產品/服務/業務模式等,思考目標公司的價值環。

企業是產業鏈中的一環,我們可以用行業價值鏈分析的方法,思考行業鏈條的運轉,以及目標公司在價值鏈中所扮演的角色。

例如《如何在一周內摸清一個行業》中提到的:

這個行業的存在是因為它提供了什麽價值?

這個行業從源頭到終點都有哪些環節?

這個行業的終端產品售價都由誰分享?

每個環節憑借什麽關鍵因素,創造了什麽價值獲得他所應得的利益?

誰掌握產業鏈的定價權?

這個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如何?

二、思考行業共性

通過“行業認知模型”,我們已經能大致建立起對這個行業的整體認知;下一步就是尋找新行業和你現在所處行業間的共性,一方面加深對新行業的認識,另一方面為自己轉行增加籌碼。

在《從記者編輯到產品經理》中,我曾經反複提到過“共通性”:

高級咨詢師,看到的信息、使用的模型和初級咨詢師是相同的,但卻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推衍出更深層的結論,這除了得益於他們的分析方法,還源於他們能利用共通性快速理解一個新的事物。

隨著了解的行業越來越多,大腦里建立的相關神經元也越來越多,它們開始由單個的點逐漸形成網狀的結構,構成一個知識通路。

在進入一個新行業時,高級咨詢師能快速觸發原有通路理解新事物,然後又迅速建立新的聯系,擴展原有的知識結構,形成良性循環。

將原有行業和新行業聯系對比的過程,就是建立新知識通路的過程,可以加深對新行業的理解。

比如我將產品邏輯和文章思路類比,將產品的快速叠代和新聞的時效性對比,通過原有行業的“錨”,幫助自己快速熟悉新行業的職位要求。

而且這種類比,可以為轉行增加籌碼。

很多人在轉行的時候,面臨的關鍵質疑是:你從來沒有接觸過這個行業、崗位,到底能不能做好?

面試官也會有這樣的疑慮,所以你需要打破這質疑背後的三個假設:

1. 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工作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我看來,雖然具體的工作內容各不相同,但不同行業、不同崗位考察的關鍵能力是相同的,許多工作的思考角度也是類似的。

只要找準共通點、讓自己的能力提升,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在展示不同行業共通性的過程中,你也是在暗示,自己轉行的學習成本是比較低的。

2. 工作年限等於工作經驗

人們的常識是,如果A在一個行業呆得時間比B更久,那麽A對這個行業了解比B更深。

但這一判斷成立的基準是:兩人對行業的洞察力和思考水平是相同的。

舉個例子:

假設A在行業內沈澱了三年,但他每天上下班都是例行公事,從不思考自己的行業和工作。相比而言,雖然B是初來乍到,但是他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在思考行業和公司的發展上。

也許一開始,B對行業的理解沒有A那麽深,但假以時日,B的認知程度肯定會超過A。

而且,面試官真正在意的不是你在這個行業里工作的時長,而是你對這個行業的認識和見解,是你發展的潛力。

你在講解共通性的同時,也證明了自己快速學習的能力。

3. 你是零基礎進入這個行業的

當你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人們的預設是:你對這個行業了解遠遠低於有工作經驗的人。

所以,一方面,你要證明工作年限不等於工作經驗,另一方面要展示出自己對行業的認知,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形成自己的觀點或策略。

三、形成觀點策略

信息在幫助我們做出決策時,才產生價值。

“七天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的過程中,咨詢師會借助一定的分析工具(模型)搜集關鍵數據和信息,撰寫基本的行業報告。

這一步拉開的差距並不太大,因為是直接套用總結好的模型。

真正的差異在於:咨詢師是否從相同的數據中獲取更多的決策信息,是否能用相同的模型提出更有建設性的意見,是否能在接觸不同行業的過程中,提煉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認知模型,然後運用這套模型,設計不同的分析方法,幫助自己快速熟悉一個全新的領域、提供相應的咨詢服務。

——《大腦的優勢》

同樣的,真正拉開差距的,不是我們搜索了多少信息,而是我們是否能形成自己的見解,是否能結合自己的經驗、專業知識,對這一行業的痛點和問題做出分析並提出自己的解決策略。

另外,面試官一般都是業內沈澱多年的人,在行業知識面上肯定比你了解的廣,但如果你能在某一點上,研究的更深、更透徹,形成自己的觀點或者解決策略,然後將策略與自身的優勢想匹配,反而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當然,我們不是專業的咨詢師,面試官也不會要求剛轉行的新人提出多獨到的見解,他們真正在意的不是你的答案正確與否,而是你分析和思考的過程。

所以,你可給自己留出一整天的時間來回答這樣三個問題:

這個行業所面臨的痛點有哪些?

哪些痛點對於業內人士是最緊迫的?

如何把自己的專業技能與這些痛點結合起來?

也可以找出自己感興趣、並且與目標公司經營相掛鉤的點,進行深入研究。

比如我在應聘記者編輯崗位時,利用管理咨詢的方法分析了該公司的商業模式,也專門找采訪對象寫了一篇記者類的稿件。

雖然現在回頭看,覺得當時寫得實在不咋樣,但至少我用它表達了自己強烈的入職意願和思考方式,加了一點分(自我感覺orz)。

最後

寫到結尾,我想說:其實最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的方法,是直接約見大咖,和行業里最有經驗的人對話。

所以應聘本身,就是一個幫助我們快速了解行業的過程。

還是開頭那句話:不要害怕應聘,即使被拒絕了,就當練習了、學習了。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在上一家公司時,我們小組臨時接到一個投資評估的緊急任務,對一家我們從未聽說過、商業模式也全新的創業公司進行評估,看投資的風險和回報率有多高。

當時我的小組Leader對這個新項目也是一臉懵逼,得到的信息量很我們完全一樣,然而她利用周末兩天的時間就迅速找出了解決思路,然後提前提交了一份大致的報告給Boss,結果被看重,一起和Boss去見了項目的創始人。

我們當時通過搜索,完全沒有找到這家公司的一點資料,相關公司的信息也很少,她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她告訴我們,在周末的兩天,她約見了許多投資人、創業者、技術人員,在和他們的對話過程中,直接獲取到她想要的信息,然後通過分析整合,得到這篇報告。

這期間有兩個重要因素:第一,她的人脈和渠道資源,聯結著更多更牛逼的人。所以她可以約見許多投資人、創業者,在交流中直接獲取最有行業經驗的信息。

那要怎樣獲得這樣的資源?

一方面是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更加牛逼,加入更有價值的圈子。二是借助平臺的力量,比如我們當時所處的就是一個知名創投媒體,對接創業者和投資人,本身平臺的價值就非常高。

但更重要的,是第二點——她的思維和分析方法。

她知道需要從哪些角度收集信息,不僅和投資人聊天時單刀直入的獲取最有效的信息,而且會和技術人員、銷售人員等不同維度評估項目可實現的標準。

所以,即使我們有相同的人脈,我也不一定能從他人口中問出她得到的信息,即使拿著相同的信息,我也不一定能推斷出她得到的結論。

這就回到了我之前論證的一個觀點:

人類教育程度、職業經濟價值的不同,就在於大腦處理信息的複雜度和速度的差異。

好在,這種差異不是不可彌合的,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反思、總結和刻意練習,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

也許七天並不能真正讓我們摸透一個行業,但起碼可以是一次練習,一個開始。

七天行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9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