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共享單車“清場”開始?首家企業倒閉之後,又在醞釀巨變…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501

風口上的共享單車從不缺少話題。 摩拜否認並購,ofo押金翻倍,首家企業破產,共享單車最近怎麽了?

(財經/圖)

火熱的國內共享單車市場正迎來重要節點,首家共享單車倒閉後,今晨,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摩拜單車將於近日完成對由你單車(UniBike)的收購,這也將成為共享單車領域第一樁並購案,收購金額尚不清楚,行業內清場似乎已經開始。知情人士還稱,之前由你單車1億元A輪融資的投資方正是摩拜。

該知情人士還指出,由你單車未來將與摩拜形成協同效應,摩拜主攻高端市場,由你單車則希望通過免押金的方式在低端市場搶占大量用戶。

但摩拜隨後作出回應稱,並購由你單車“報道不準確”,摩拜聚焦於持續提高用戶體驗,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並加快國內外城市拓展步伐。

的確,海外市場是目前摩拜、ofo雙方爭奪的焦點之一。昨日,摩拜單車宣布正式進入日本,並已在福岡市成立摩拜單車日本分公司。而本月初,ofo小黃車聯合創始人張巳丁也在某論壇上表示,ofo計劃到2017年底覆蓋全球20個國家。

 

(財經/圖)

首家共享單車倒閉

上周,國內首次出現共享單車公司倒閉的消息。6月13日,悟空單車發布聲明,當月起正式終止服務,退出共享單車市場。

這家企業2017年1月運營,到2017年6月退出共享單車市場,前後不到半年時間,給當前火熱的市場潑了一盆冷水。悟空單車的運營主體是重慶戰國科技有限公司。工商登記資料顯示,戰國科技成立於2016年9月30日,註冊資本只有10萬元,大股東雷厚義持股95%,另一個股東劉科持股5%。

6月初,悟空單車成立了善後工作小組,全額退還了投資人的投資款,並對市場上留存的單車進行了回收,現已基本回收完畢。

清場時刻開啟 共享單車行業下一步怎麽走?

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是ofo和滴滴的早期投資人,早在去年9月,他就曾公開斷言——“共享單車將在90天內結束戰爭。”如今,9個月過去了,共享單車行業終於出現清場跡象。

近日,朱嘯虎對華爾街見聞旗下媒體全天候科技表示,對於ofo、摩拜是否會走向合並的問題,下一步先清場,從目前來看,沒考慮合並。

ofo、摩拜之戰何時能見分曉?朱嘯虎指出,要看資本對效率的忍受力,現在資本太瘋狂,所以還要再看幾個月,看有沒有變局的機會出來。最終還是要看這個盈利模式是不是成立,這是商業本質。

此外,南方周末700Bike公司產品副總裁郭晶晶觀點稱,共享單車行業在國內的競爭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節點,這是個只有第一名的競爭,市場第三名以後的公司會比較艱難。這些公司,要麽被大平臺並購,要麽直接倒閉。尤其是對於小品牌來說,很難被大品牌並購。

首家共享單車倒閉:他們太快了

悟空單車的創始人雷厚義自稱冒險家,說話坦率而狂妄,一刻也閑不住地在偌大的辦公室走來走去,聊到激動處拍手頓足敲桌子,會不自覺地把腿搭到沙發扶手上,“要賭就賭一把大的”是他的口頭禪。

悟空單車是他“賭一把”的產物。

2016年共享單車風生水起,他在新聞上看到ofo的報道,就一直琢磨著自己能不能也搞一個,苦於沒找到合適的方式。

2016年底的某一天晚上,雷厚義吃著晚飯,突然想到一個故事:90年代末計劃修高速公路,但資金不夠,就把路分成一段一段包給私人出錢修,收到的過路費歸私人。

“我們也可以采用這種合夥人的模式,大家出錢買車,委托我們運營,資金的問題不就解決了。”雷厚義很興奮,他立馬找了幾個部門老大溝通這個想法,大家都很激動,覺得這個模式如果行得通,打敗ofo都沒問題。

當時重慶還沒有出現共享單車這個物種,因為地勢不平,氣候濕熱,重慶被公認為最不適合共享單車生存的省市之一。

運營總監西風興奮之余也有不少擔憂,他找了雷厚義分析現在的市場局勢,包括地形、資金和布局等方向,“現在進入會不會有點晚了?”他問雷厚義。雷厚義沒有否認。西風回去仔細盤算了公司的財務狀況,確定這次冒險的風險可控,義無反顧地跟著幹了。

 

悟空單車創始人雷厚義(財經/圖)

△悟空單車創始人雷厚義

2016年12月9號項目啟動,所有成員信心滿滿地投入加班模式。20多天後,APP上線了。

1月7號是悟空單車第一次面世的日子。前一天,200輛黃色的單車被運到兩江星界大廈的樓下,所有人都很激動,雷厚義特意囑咐人給單車支起帳篷,生怕遭雨淋濕。那天夜里,雷厚義在200輛單車旁邊坐了一整晚,寸步不離地守著這些“寶貝”。

第二天,除了後方支持人員,所有人都參與了這批車的投放儀式。雷厚義親自帶隊,將單車運往地勢相對平坦、人群相對集中的大學城,慎重地把單車擺在路邊。

產品負責人任我行沒有去前線,在後方檢測數據的他依然感受到了強烈的激動。效果很好,“第一天就有一百單,真的很不錯。”任我行覺得,照這樣下去,重慶很快就能被打下。

立項後,團隊頻繁地接觸投資商,不到半個月就有三四百個意向投資,預計金額達到兩三千萬。

彼時ofo和摩拜的融資都已經達到上億美元,區域還基本在一線城市,尚未擴展開來,三四線城市的進入通道沒有完全堵上。按照雷厚義的設想,他要“農村包圍城市”。

事後雷厚義總結起來,發現自己當時做了兩個錯誤的判斷:第一,他對合夥人計劃寄予了過多的厚望,事實證明,大多意向投資都處於觀望狀態,最終真正到位的資金不過幾十萬;第二,他判斷重慶易守難攻,ofo和摩拜至少要等五個月後才會進入這片市場,這段時間差足夠悟空單車從重慶根據地擴展開來,形成一定規模。

誰也沒想到,3天後,風雨驟變。

“他們太快了”

1月10號,ofo一聲令下,進入重慶。一夜之間,重慶大學城鋪滿了小黃車。

“當時我都傻了,怎麽可能這麽快?”雷厚義現在想起來,依然氣得直拍桌子。前一天他還信誓旦旦給同事說不用急,第二天就在街上見到了ofo,還全免費。共享單車的瘋狂程度已經超出想象。

更要命的是,悟空單車跟ofo一樣也是黃色,完全被淹沒在其中。任我行有點慌,他找到雷厚義,問怎麽辦,討論的結果是“換成紅色”。

路越走越窄。從1月到3月的兩個月時間,兼顧供應鏈和運維的阿飛只做了兩件事。

 

(財經/圖)

第一件事,是帶著運維人員四處找車,早上6點出門,晚上11點回家。出於成本考慮,第一批車沒安智能鎖,最遠的一次,他從80多公里外的偏遠地區找到了自家的車;時間緊張導致車輛質量較低,損壞率也尤其高。

第二件事,他跑遍了全國超過20家的自行車生廠商,輾轉於天津、深圳各地,為第二批紅色的車尋求供應商,並要確保在3月22號新車發布會前拿到成品。

多位負責人將供應鏈的困境總結為悟空單車死亡的主要原因。

阿飛找到鳳凰、飛鴿的廠子去,對方問他要多少貨,他說“一兩千”,話還沒說完,對方擺擺手就走了。

他轉而跑到小廠家那兒,卻同樣吃了閉門羹。“多數廠家對我們抱著排斥心態,”阿飛對AI財經社說,“他們擔心我們資金鏈會斷,不願意承擔風險,根本不給我們做。”

更為嚴重的是,阿飛發現,ofo這種大企業已經從源頭上將廠家壟斷,把很多廠的全部產能包下了,根本沒有給小團隊留生存的余地。

最終阿飛總算找到一家小廠家接下單子,然而三月初,這個廠家突然告訴阿飛,單子太多做不過來,阿飛只得臨時更換廠家,在3月22號發布會的前一晚,這批車才匆忙地到達重慶。

“有錢真好。”阿飛覺得,一切的源頭都是錢,拿不到錢的他們極速掉隊了,或者說,從來沒有跟上過。

雷厚義因為錢的事情“氣瘋了”。3月1號,ofo對外宣布獲得4.5億美元的D輪融資,雷厚義看到消息的一瞬間,腦子轟地一聲,心想,“完了”。

“老子不信幾個月的時間ofo的估值能漲那麽多,太亂了,太可怕了,”雷厚義義憤填膺地說,“當時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我打全國的市場沒戲了。”

他們當時簡單地把問題歸結為缺錢,在嚴酷的商業競爭中,這顯然不是唯一原因。但雷厚義的氣憤不難理解。一個想要從風口中分一杯羹的創業團隊,眼睜睜看著所有資源被頭部企業迅速吞噬得渣都不剩,震驚之余難免羨慕嫉妒恨。更深層的原因是,他的悲憤還源自對於自家項目不言自明的絕望。

目前,共享單車市場已經匯集了數十億美元的資本,集中了絕大多數資源的摩拜和ofo決定著市場的遊戲規則。這與其說是一場單車競爭,不如說是一場資本遊戲。跟悟空單車類似的小玩家們,連門票都沒拿到。

“刺激很大”

 

辦公室里還留著僅剩的幾輛悟空單車。(財經/圖)

△辦公室里還留著僅剩的幾輛悟空單車。

壓死悟空單車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三月的那次發布會。

3月22日,悟空單車的新車發布會在博瑞大酒店舉行。會場密密麻麻地坐了近80人,包括媒體和一些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意向投資人。

發布會進行得很倉促,結束後,人群很快散去,來的意向投資人沒有一個決定投資。“那是一場很失敗的發布會。”西風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西風去見過很多投資人,幾個月下來,並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投資,聚集的50萬資本全部來自APP上的合夥人入口,有上百人通過入口貢獻了“信任”,金額從幾萬到幾百元不等。

雷厚義私底下想找人聯系ofo的戴威,希望能被ofo收購。但他沒有門路,最終找到ofo在重慶的負責人,將求收購的意思傳遞上去,得到一句話回複:“上面沒有意向。”

發布會帶給雷厚義的刺激很大,他決定放棄這個項目。

項目成員心照不宣地預感到“末日”的來臨。在收到正式通知前,西風已經逐漸將花在單車項目上的精力減少到40%,以往這個數字是80%,轉而投入到金融業務中。

善後工作持續了很長時間。

停運通知下來的第二天,客服小昭開始挨個給用戶和投資合夥人打電話,將錢原數退還。一天之內,小昭將一百多個合夥人的電話全部打完,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合夥人不願意接受退款,希望他們拿著錢繼續做下去。

阿飛帶著運維人員滿城找車,由於沒有智能鎖,這個過程十分艱難。

6月初,近500輛被找回的單車安安靜靜地排在兩江星界大廈的樓下,占了一整條街。他們做了一個決定,要將這些車免費送給願意要的人,條件只有一個:不能拿去賣。

送車的場面略顯悲壯,他們在街邊搭了個臺子,很快路邊就排滿了人,簽完字就可以把車帶走,也有開著大巴車直接來拉的。兩天時間,近500輛車就消失了。

6月13號,處理完所有事情,他們在微博上貼了個停運聲明。悟空單車徹底劃上句號,只有他們公司樓下還停著幾輛,任我行堅持每天騎著上下班。

悟空單車的生命很短,嚴格來說只有3個月的運營時間。這3個月,濃縮了所有共享單車後進場者相似的困惑、阻礙和迷茫。它的遭遇,某種意義上也是其他小玩家的未來影射。

【相關閱讀】《共享單車風起潮落》:

體量相當、彈藥充足、擴張兇猛,對共享單車這一最新的現象級市場,摩拜和ofo,這兩家理念迥異的獨角獸正在形成統治力,即將出臺的監管政策會改變市場走向嗎?

“免費騎車”、“騎車就送紅包”,摩拜和ofo這兩家共享單車市場的領導者看上去正在模仿互聯網前輩的燒錢大戰,燒錢目的明顯——快速擴大規模,加固領先優勢。

燒錢戰始於去年12月1日,共享單車平臺公司ofo率先在京滬開戰,所有認證用戶騎車免費。1月24日,摩拜跟進,在北京開啟免費騎行。

ofo的免費力度遠大於摩拜。據《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30日,ofo因此減少的現金流在2億元左右,摩拜在這輪的免費騎行中由於和品牌商合作,且不同車型收費不同,賬不太好算,但至少少賺了千萬元以上。

不差錢、用免費培育用戶習慣、用補貼搶占市場、雙雄鼎立,這似曾相識的一幕讓人們想起當年的滴滴和快的、滴滴和優步,並產生了摩拜和ofo是否也會合並的疑問。

ofo的學名叫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8月,其前身是2014年成立的騎行旅遊公司,但大舉進軍共享單車市場是在2015年6月推出“共享計劃”後。摩拜是mobike的諧音,學名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4月進入共享單車市場,但項目開始時間要更早。

進入共享單車市場不到兩年,摩拜和ofo就成長為獨角獸公司,迄今兩家的融資額合計超過10億美元。但這並不意味著共享單車市場已被兩者壟斷,這是一個地域性很強的市場,在資本推動下,進入者眾多。同時,一線城市的單車投放量已顯過剩,另外路權問題、潛在安全隱患都已引發監管部門關註。

《財經》記者調研發現,至少在短期內,摩拜和ofo沒有合並可能,二者除了各自鋪量,還會合並該市場的中小玩家。而即將出臺的監管政策,會對共享單車市場產生深遠影響。無論這影響是利空更多還是利好更多,長遠而言,任何一個行當都會經歷風起潮落的過程,共享單車也不例外。

戴威的ofo

3月29日,深夜11點,北京北四環理想國際大廈11層,ofo總部燈火通明,雖然大樓正在裝修,但仍然遍布員工,要麽盯著電腦,要麽在捂著耳朵打電話,要麽在三兩成群地開會談事。

同一時間,位於北京東三環亮馬橋附近曼寧國際的摩拜總部也是熱火朝天,王曉峰、胡瑋煒、夏一平等創始人都在準備第二天的演講。

這是兩家創業氣質濃厚的互聯網公司,王曉峰、胡瑋煒永遠會跟你說,“我們是一家小公司,我們現在只關註成長”;而ofo的員工會告訴你,上市的時候,戴威會打上那條北大師兄送給他的領帶,師兄的贈言是:希望看到你去美國上市敲鐘。

但是,ofo和摩拜的基因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創始團隊的氣質。

ofo由戴威、張巳丁、薛鼎、楊品傑、於信五位北京大學的同學創立,擔任CEO的戴威是核心。戴威,90後,少年老成,低調寡言。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本科畢業後在青海支教一年。2014年11月,他在支教結束後萌發了旅行騎行項目的創業想法,並從唯獵資本的校友投資人處覓得100萬元的天使投資,但這筆錢很快燒光。事隔多年,戴威對《財經》記者說,“這是我融到的第一筆大錢,今後融再多資,都沒這筆錢讓我印象深刻。”

這個項目是一個共同愛好者的小眾旅行騎行項目,組織愛好者去青海、臺灣等地騎行,戴威很快發現,這個項目不是剛需,市場不大,得找個剛需項目重新開始。

如何定義剛需,戴威有個簡單易用的標準:“你做一件事情,如果是want,就不是剛需,如果是need,就是剛需。”

在北大校園里有過丟車之痛的戴威發現,在學校里做自行車共享平臺是need,而且一上來就是做共享平臺:只連接車,不生產車。2015年6月,ofo開啟單車共享業務,車輛均由北大學生誌願提供,這種方式的規模自然大不起來,兩個月後,ofo平臺上的車輛總數也不過1000輛,且外觀不統一,形不成品牌和傳播。

於是ofo走出了自購車輛的關鍵一步,但立即被質疑違背了共享經濟的初衷,當時Uber和滴滴很火,C2C的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共享就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而且自購車輛資產太重,不像一個互聯網公司。

戴威則如此解釋:“個人的東西在閑置的時間拿出來別人可以用,我們稱之為分享經濟;而共享經濟是共同使用、共享共用。分享和共享一定都是未來,而共享可能是更下一階段的形態。”

戴威認為,自行車產業很有可能是出行領域中第一個消滅B2C的,供應商賣給像我們這樣的平臺,然後用戶在平臺上選擇不同車型租賃騎行,用戶和自行車廠商之間不再存在買賣關系。

縱觀ofo的幾次大轉折,都是戴威在提供理論支持,這很讓其團隊服氣,一位較早加入的成員告訴《財經》記者,“有些創業者有魄力,自己拍板就把轉型給做了,但有時真的只是運氣好。而戴威是想明白了,想透了,然後去執行。”

自購車輛是個大工程,需要的資金量比單做一個平臺大得多。創始團隊的首要任務就是加大融資力度。2016年1月,就在戴威剛剛摸索出ofo的校園模式時,金沙江創投的董事經理朱嘯虎在大學校園中看中了小黃車。像之前投資尚且默默無名的滴滴時一樣,朱嘯虎主動聯系了ofo。而第一次聽說朱嘯虎的戴威團隊,在北京國貿的地下停車場百度了這位投資人後,果斷簽約。有了金沙江創投、真格、王剛的1500萬元人民幣,ofo迅速開始向全國布局。

2016年3月,真格基金和天使投資人王剛的A+輪融資到賬。徐小平的真格基金對年輕人創業創新情有獨鐘。徐小平說,“戴威是北京大學學生會主席,說明他有領導力;他能去青海支教,說明他有理想,這兩個因素放在一起,不投他我投誰?”

最讓戴威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9月滴滴出行的戰略投資,在和程維的溝通過程中,兩家企業本質上的共性讓他們一拍即合,兩者都是在做連接車,而不是生產車的生意。

在投資人面前,90後的戴威比較篤定,他說自己看《一代宗師》,覺得里面對面子與里子的闡述很契合他的狀態。“不刻意追求融資,看緣分。”

外界眼里,ofo從滴滴進入後迅速擴張,尤其是去年11月起張嚴琪等原優步中國運營團隊的成員加入ofo之後。戴威說,“以前節奏也很快,滴滴進入後節奏‘又快了三四倍’。”

年輕的ofo創始團隊沒有讓這樣的急速擴張失去控制。目前ofo的董事會里,創始人仍有相當的話語權。

摩拜鐵三角背後

與學生創業的ofo不同,摩拜創始團隊都是成熟職場人士。這個團隊經驗豐富,在各自領域有技術和人脈上的互補。

創始人兼總裁胡瑋煒,1982年生人,有十年的汽車媒體工作經歷,曾經創辦科技新媒體GeekCar極客汽車;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夏一平,在創業前是福特亞太區車載連接產品的規劃和開發經理,主攻福特非常重視的SYNC APPLINK系統,這是一款福特試圖在車內大屏連接手機應用的系統,是車聯網概念的落地應用;聯合創始人兼CEO王曉峰曾是Uber上海總經理,70後,在創始團隊中經驗最豐富。

這個被外界稱為鐵三角的組合得以形成,一位叫李斌的資深創業家起了很大作用。李斌把易車(NYSE:BITA)帶上了紐交所,又創辦了蔚來汽車,後者正在不斷實現階段性目標,李斌也被認為是最接近成功的跨界造車者之一。

汽車記者胡瑋煒很早就認識了李斌。2015年胡帶著共享單車的想法同李斌聊,後者投資了她,據說這筆天使投資是500萬元。在A輪融資快結束的2015年底,李斌推薦了運營經驗豐富的王曉峰出任摩拜CEO,統管摩拜的所有事務,胡和夏都向王曉峰匯報,並且三人各有擅長領域,形成穩定互補的鐵三角。

相較於ofo的“看緣分”,摩拜的融資更具專業性和系統性,且環環相扣。

投了天使輪的李斌將摩拜介紹給愉悅資本的劉二海。愉悅資本是一家主要投資TMT和創新消費領域的投資公司,投得最多的就是交通出行領域的項目。愉悅資本給摩拜的A輪融資是數百萬美元。

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公開表示摩拜的思路有問題。在他看來,摩拜的重資產模式是硬傷,低成本才是在如今的存活王道。劉二海不這麽看,他非常欣賞摩拜的商業本質,特別是“物聯網”思維。摩拜為每輛單車安裝了GPS系統,這在他看來價值極大。最新公布的上海市共享單車使用標準也明文規定,單車必須加裝GPS。王曉峰也表示,重資產帶來的還有行業壁壘。

在A+輪投資的李開複將摩拜介紹給了後來的戰略投資者富士康,富士康的入局使摩拜單車的年產能在原有基礎上翻番至1000萬輛以上,並大幅降低了成本;祥峰中國基金投資總監趙楠告訴《財經》記者,C輪騰訊參投後,摩拜和美團點評王興、高瓴資本陸續談妥。

在2016年9月滴滴戰略投資ofo之前,滴滴也聯系過摩拜。趙楠告訴《財經》記者,王曉峰擔心滴滴會自己做共享單車。摩拜的B輪投資方、熊貓資本創始人李論甚至公開表示摩拜最大的競爭對手並非ofo,而是滴滴。

D輪的騰訊是摩拜拒絕滴滴後的選擇,因為騰訊意味著微信和QQ兩大端口的流量。2017年1月9日,摩拜作為首發小程序之一在微信正式上線,也是第一個接入微信小程序的共享單車APP。在趙楠看來,ofo對騰訊的價值遠不及摩拜。“摩拜講究永遠在線,APP和車相連。ofo的APP就是彈密碼,對騰訊來說只有支付價值。”

D輪過後的半個月,富士康戰略投資摩拜單車;2月21日,在ofo宣布與華為、中國電信合作的前一天,摩拜單車公布了D+輪融資,這筆上億美元的融資由新加坡投資公司淡馬錫註資,高瓴資本增持。至此,摩拜的海外拓展野心也漸漸明朗。

平臺ofo與產品摩拜

大街上的共享單車除了顏色不同,看上去大同小異,其實各企業的經營風格大相徑庭。ofo在做實平臺,摩拜在優化產品體驗,後來者尋找各自的細分市場,其中迎合政府需求是後來者們最為看重的。

在現在的策略下,ofo仍是鋪量攻城,據戴威透露,年底會鋪到200個城市,總投放量到2000萬輛,最遠至烏魯木齊和拉薩。目前ofo的總量是250萬輛,2016年底是100萬輛。擴張速度可謂驚人。

但戴威反複強調,共享單車市場容量極大,足夠多家企業共存,ofo只是試圖做一個最好的平臺企業,讓各路單車都能在ofo上使用。無論是鋪量還是用免費騎行,都是基於做大做優平臺的邏輯。

騎唄是第一家入駐ofo平臺的共享單車運營商。3月24日,ofo宣布與騎唄單車聯合推出定制版小黃車ofo L1,兩天後投放杭州和濟南市場。

戴威希望ofo的APP可以打開更多共享單車的鎖,接入更多的運營商。這就意味著,ofo要不斷優化自己的平臺,大幅提高平臺承載量和技術兼容性。

一位共享單車的創始人告訴《財經》記者,ofo一直在推動平臺模式,也在擔憂其單車的質量,“接入其他共享單車品牌算是一石二鳥,既做大平臺,又升級產品質量”。

他的觀點代表了業內的態度。政府雖未發聲,但市場相信政府會對共享單車的智能鎖和GPS定位功能做嚴格要求,這幾乎直接針對ofo。另一方面,小眾共享單車品牌在設計和騎行體驗上的優勢可以彌補ofo向來被詬病的單車質量。盡管如此,ofo平臺不會為騎唄的車提供運維服務。

今年3月,ofo和芝麻信用合作,在上海試點免押金騎行,這也被認為是借助支付寶的入口做大平臺。

ofo在優化平臺,摩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優化產品上,通過科技含量來提升用戶體驗,以此吸引用戶。

3月23日紅包車的推出就是一例。用戶通過摩拜單車APP的GPS定位找到“摩拜紅包車”並解鎖騎行,騎車超過10分鐘就可獲得最低1元、最高100元不等的現金紅包。

這背後是摩拜用GPS定位技術解決共享單車運營的潮汐難題。工作時間,人們在CBD區域聚集,下班後又向居民區遷徙,這被稱為“潮汐現象”。由於自行車停放之後就不動,會出現需要用車的地方沒車,而有些地方車輛過多的情況。一般共享單車平臺需要派出大量人力進行調度,而摩拜利用物聯網定位,用遊戲化的方式,讓用戶逆著潮水將車輛騎到合適的地方,或者將停放在低頻使用需求地區的摩拜騎到高頻區域,通過激勵用戶參與運營而形成“越多人參與、越多人受益”的正向循環,提高整個平臺的效率。

如果紅包車形成規模,摩拜可以大幅降低運營成本,這種智能調度是ofo目前做不到的,因為ofo的主流車型沒有安裝GPS。

胡瑋煒告訴《財經》記者,“媒體說我們靠著免費補貼在市場上熱戰,事實上我們的關註點在內部,我們近期花大精力琢磨的是產品本身,如何優化,怎麽快速叠代。”

從摩拜第一代經典款到現在,摩拜降低了車輛重量(從22公斤到15公斤),軸傳動兼有鏈條傳動,這些都提高了用戶的騎行體驗,同時保留自己技術含量最高的GPS智能鎖。“自行車那麽多零件,我們都是一個個琢磨過來的。”胡瑋煒說。

有業內人士認為,摩拜的智能單車有汽車工業的特征,這一方面源自創始團隊的全汽車背景,另一方面是摩拜使用了造汽車的理念來造單車。

王曉峰向《財經》記者介紹,摩拜第一個把軸傳動概念引入智能共享單車。“早先大家說騎那個車累,其實在騎行的過程中在幫我們發電。我們也是第一家在輕騎版的車框里加上太陽能板。”這其實是汽車里的動力總成概念。

啟明創投合夥人黃佩華操盤了C輪、D輪對摩拜的投資,在她眼里,摩拜就是智能硬件的概念,也是車聯網的一個入口。

王曉峰向《財經》記者介紹,摩拜要把汽車的電子部分、聯網的功能挪到自行車上來,在自行車上加一把GPS智能鎖,讓它擺脫樁的限制,能夠聯網數據、可以傳輸、可以事後分析。

“我們還有很多創造性的想法。如果只是用一個密碼鎖,然後讓自行車隨意停放,那就太沒有技術含量了。”王曉峰說。

這兩家公司都沒有公開自己的財務數據,且都在快速鋪量的過程中,《財經》記者只能大致估算其收入和成本。

ofo曾在3月底宣布其日訂單突破千萬,按其單價1元/次計,說明ofo具備了日收入1000萬元的最大能力,ofo現在的投放量是250萬輛,並提出年底達到2000萬輛,這意味著屆時ofo日收入能力會更強。由於突破千萬的日訂單數據是免費騎行時期的峰值數據,正常情況下一定會打折扣。

摩拜於4月14日宣布其日訂單突破2000萬,《財經》記者獲悉,這是4月13日的數據,為摩拜投放以來的最高日訂單,意味著其最高日收入能力在1000萬-2000萬元人民幣之間。

但是,無論ofo還是摩拜,其宣稱的訂單數據都未經獨立第三方驗證。

成本則分制造成本、運營成本、推廣成本、研發成本等。

根據中信證券的數據,ofo的單車造價預估在200元左右。ofo目前已經更新到3.0型號,2017年1月ofo第一代智能鎖也正式發布,但投放量至今還較少。因此假設市場投放的單車平均造價為300元,250萬臺ofo的造價則為7.5億元人民幣。

摩拜單車的造價要貴很多。中信證券和易觀咨詢的數據均顯示MOBIKE經典版的造價為3000元;而中信證券估測MOBIKE-LITE造價為500元,易觀咨詢則認為在1000元。這些數字都未得到過摩拜的證實。

對於共享單車企業來說,運營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車輛零配件維修費、調度運輸費用等多項。這一成本應該很高,尤其對於造車成本較低鋪量更多的ofo單車而言。

單車企業將大量資金用在了營銷推廣上,特別是ofo在各大廣告平臺上做了大量投放,僅在上海人民廣場投放4張超級燈箱一個月的媒體費用就達到144萬元人民幣。推廣成本也包括ofo與摩拜從去年12月開始的免費騎行、套餐、紅包等營銷手段。僅計算全國全免天數和京滬地區免費騎行兩項,ofo已經至少少賺了2億元人民幣。

研發正在成為兩家企業投入的焦點。智能車鎖是共享單車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摩拜與ofo等共享單車平臺都是自主研發模式。今年1月份上線的ofo第一代智能鎖單車數量也在逐漸變多,而一個智能鎖的造價一般在500元。通信與定位模塊部分,ofo在與華為、中國電信合作研發新一代物聯網技術,該技術將應用於智能鎖移動通信領域。芯訊通則在為摩拜單車提供無線模塊,發電系統也是研發的重要環節,單車企業的太陽能充電板大多交付相關供應商開發。

後來者的門道

除了ofo和摩拜,這個市場還有很多別的玩家,有單價超低的小鳴單車、最先接入芝麻信用的永安行、小米旗下的小白單車、背靠強大供應商永久的優拜單車、甚至還有電動共享單車。

後來者的量還沒有起來,他們錯過了最好的搶占市場的時機。小白單車的CEO何響明告訴《財經》記者,2016年5月-6月,共享單車還不怎麽受投資人追捧。“投資人從各種模型上看,認為無樁自行車租賃市場空間挺大、現金流健康,但他們想得更多的是,是不是有比共享單車更好的項目?”

2016年10月後,共享單車市場資本潮起,摩拜和ofo是執行力最強的團隊,收獲也最豐。“資本的角色是第一位的,他們推動著兩大巨頭往前走,按部就班已經不行了,開始瘋狂搶占市場份額,市場容量就那麽大,先到先得,先把政府資源占了。”何響明說。

大多數受訪單車高管表示,2016年12月後,局勢明朗了,除了摩拜和ofo,其他公司在一線城市鋪量搶市場已經沒有機會。

但後來者很快找到了新的行業痛點:第一,亂停亂放引發的政府不滿;第二,二三四線城市市場仍有空缺。

小白單車和電動共享單車享騎都試圖用“電子圍欄”的方式來解決亂停放問題。電子圍欄就是用戶可以在APP上看到停放的位置區域,然後必須停在里面才能停止計費。

“與隨意停放相比,用戶停我們的車肯定不那麽方便,但政府一定歡迎我們的做法,同時企業回收管理也方便。”享騎董事長施銀鋒告訴《財經》記者。這麽做也是有代價的,用戶被主流單車企業慣壞了,經常打電話投訴這些使用電子圍欄的單車企業,增加了後者的運營成本。

小白單車主打南方市場,深耕幾個二三線城市樣本,尤其是旅遊城市廈門。小白比較註重設計,據何響明介紹,其產品成本80%來自設計,“旅遊型城市該和顏值高的單車結合在一起,這是城市的名片。另外我們使用電子圍欄,不亂停放,不給政府找麻煩”。試圖成為某幾個城市的樣本項目,紮根之後再向其他城市拓展,這就是小白單車的路數。

享騎正在慢慢從上海、南京等城市突破,由於是電動車,所以從一開始就上牌照,一車一牌,在投放總量上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步伐不會失控。

後來者中也有誌存高遠者。來自上海的優拜單車喊出了年底280萬輛,鋪設52個城市的口號。出身大眾點評的優拜創始人余熠打過電影票和團購的仗,O2O的打仗經驗在投資人眼里很有參考價值。

ofo摩拜不會合並

雖然這個市場啟動才一年,但共享單車企業的洗牌已經開始。

退出者有之。2017年2月,莆田的共享單車創業公司“卡拉單車”因單車丟失嚴重遭投資人撤資。

3月25日,證監會公布永安行的IPO申報稿,這份報告顯示,永安行明確終止了3月初剛剛與螞蟻金服、IDG資本以及深創投等機構就旗下共享單車業務的投資合作。

永安行分析了眾多行業風險、並承認與業內巨頭的差距,表示無意擴展共享單車業務。永安行共享單車業務收入僅占總收入的0.05%,永安行在申報稿中反複強調,永安行的生命依然在公共自行車領域。

有人開始接入巨頭的平臺,比如騎唄,由於資方的日趨理性,這樣的小眾單車接入大平臺會越來越多,甚至不排除被合並入巨頭的可能。

但市場的關註焦點無疑是摩拜和ofo這兩家市場領導者。去年底兩家開始燒錢搶份額後,有關兩家將步滴滴快的合並後塵的傳言就不絕於耳。

王曉峰曾表示,顏色不同是互相收購的最大障礙,其背後的意思是,共享單車企業都是重資產公司,都擁有各種車型、車鎖差異極大的產品,運營方式上也非常不同。合並起來和滴滴快的這樣的純平臺相去甚遠。

資本方大多認為共享單車市場不會出現贏家通吃。投資ofo的元璟資本劉毅然對《財經》記者表示,兩巨頭在規模、資本和用戶體驗等方面會趨同,今後是這三點的持續比拼。現在雙方規模類似,融資額類似,用戶體驗也趨同,ofo在做智能鎖,摩拜出了輕量版單車。除了這三點之外還要拼團隊,任何時候團隊都很重要。

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夥人龍宇雖然投資了摩拜,但她認為大家都有機會,很可能是一超多強的局面。

投資方對摩拜背後的李斌很看重,龍宇認為李斌是有思路的關鍵人物,愉悅資本的劉二海非常了解李斌,投了李的數個項目,對於李推薦的項目很重視。

綜合來看,資本方沒有推動摩拜ofo合並的強烈意願,他們正在做的事情仍然是為兩家提供擴張的彈藥。

也有觀點認為,過去兩三年滴滴優步、58趕集等互聯網公司合並案之所以發生,與合並雙方擁有共同投資人緊密相關,這個條件在摩拜和ofo案例中不存在。

行業標準爭議

從充值返現到免費騎行,共享單車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但政府的監管政策或將最終左右戰局。

今年全國“兩會”前後,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和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先後表態支持共享單車的發展,中央部委領導與地方主政官員的發聲無疑給單車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但在鼓勵支持之外,政府“加強監管、進行引導和規範”的聲音更值得關註。

2016年12月,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曾發布《關於鼓勵規範互聯網自行車的若幹意見(征求意見稿)》,對於政府、企業和用戶提出一定要求,但相關意見比較寬泛,缺乏操作性。

但隨著問題不斷出現,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針對共享單車的監管政策正在制定中。

以上海為例,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秘書長郭建榮對《財經》記者透露,正在制定的文件名稱幾經變化,其中一變是將“發展共享自行車”修改為“規範發展共享自行車”。雖未正式定稿,但從增加的“規範”二字可管窺政府趨嚴的監管態度。

具體政策未出,作為政府與企業溝通橋梁的行業協會已開始發聲。

3月25日,由上海、天津兩市自行車行業協會發起的共享單車團體標準工作會議在天津舉行,三年報廢、千分之五的服務人員配比數量等措施引發與會企業的爭議。

在前述兩家協會於3月底公布的《共享自行車服務規範(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中,要求“共享自行車一般連續使用三年即強制報廢(有樁共享自行車除外)”。

數家共享平臺反對三年報廢的標準。在天津會議上,摩拜當場提出反對意見,另有若幹企業會後也向《財經》記者表達了不滿。

“會上並沒有非常有信服力的數據表明三年後共享自行車及電動車會出現質量問題,必須報廢,也沒有說明白報廢後誰來回收或者說怎麽回收這些車輛,如此高頻的報廢率,我國的回收產業鏈準備好了嗎?”一位與會代表問道。

協會三年報廢的判斷主要來自有樁公共自行車的運營。上海市閔行區乘客管理協會(公共自行車部)副秘書長陳釘鎖是一個有七年以上有樁公共自行車運營經驗的管理人士,他對《財經》記者說,“有樁公共自行車運營三年後已經開始不斷損耗,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陳介紹,閔行區在與運營方永久公共自行車智能系統上海有限公司簽第二期合同時,年限由五年變為三年。在自行車使用到期後,要求永久公司將整車拆卸後回收,避免存在安全隱患的報廢車輛回流入市場。

三年期限是為了保障安全,要減少安全隱患,共享單車的日常運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意見稿同樣以有樁公共自行車為參照制定標準。據了解,上海閔行區目前運行自行車約2萬輛,配有230名左右的運維服務人員,人車配比接近11∶1000。省去有樁站點的清潔人員,並考慮到無樁共享單車的效率和效益,意見稿暫定相關服務人員的配備比例不低於車輛總數千分之五。

運維成本作為目前共享單車企業最大的支出,千分之五的地面運維人員配比對大多數企業來說無法承受,以投放量突破百萬的ofo為例,即使以100萬輛計,也需配5000名服務人員。據《財經》記者了解,部分共享單車的運維人員配比在千分之二以下。

對此,協會態度堅決,郭建榮對《財經》記者表示:“千分之五,不能再低,如果再低,等於企業不管理。現在亂停放問題的出現就是因為人不夠。”

無序停放直指公共治理問題,這不只是企業增加運維人員就能夠解決的。在經歷3月數千輛共享單車圍住公交車站後,北京市交通委稱共享單車平臺和消費者各自要承擔規範停放的責任。企業有責任培養用戶的停放習慣,而電子圍欄技術是各方較為認可的解決方案。

目前設立電子圍欄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與高精度地圖相結合,企業劃定虛擬的停車區域,用戶需停放在指定區域內方可結束行程或順利還車,否則增加計費。另一種則是在停放區域安裝信號發射器,與自行車內置芯片進行通訊,到達停放點後可完成還車,否則不停止計費。

前一種通過結合GPS和高精度地圖,企業自身可實現,後者更多地需要政府參與。停車點的土地資源需要政府進行規劃,而信號發射器與自行車之間的通訊協議需要統一,由企業自己安裝可能十分駁雜,不便於監管。

不過,這兩種方案都需要單車可以聯網和定位,因此共享單車安裝智能鎖很可能會成為強制性監管要求。一位共享單車的投資人對《財經》記者表示,“安裝智能鎖之後,政府接入監管更方便”,能全面掌握單車數量、車輛狀況、地點分布等數據。

監管改變戰局?

報廢年限、人車比、GPS智能鎖、電子圍欄,這些都會對共享單車企業的生產運營成本產生影響,但最終左右戰局的,將是政府對於單車投放的總量管控。

50萬輛,是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測算的滬上共享單車合理容量。協會在2012年進行過測算,50人/輛能基本滿足在滬居民對於公共自行車的需要,以2500萬人計,全市投放共享單車(含有樁)50萬輛較為合理。據郭建榮統計,在2017年春節前後,上海的共享單車數量為26.5萬輛,截至3月下旬,投放量增至57.4萬輛,已經超出協會預期的合理投放量。

而企業的過度投放會帶來諸如無序停放、占用路權等一系列問題,共享單車的總量控制勢在必行,但目前政府和協會尚未拿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前述投資人向《財經》記者透露,上海市可能要求共享單車登記上牌,“不論是電子還是實體的牌照,一車一牌,將共享單車納入監管”。郭建榮對此沒有否認,他表示:“我們協會也希望總量控制,電子標簽或者上牌證都有可能,具體的措施政府還在考慮和研究。”

在這方面,南京已開始進行嘗試。南京市交通運輸局3月17日公布《南京市促進網約自行車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要求車輛“依法辦理登記、上牌手續”。

對於共享單車尚未進入或者投放較少的城市來說,現在開始總量控制相對容易,制定單車標準和準入門檻,然後政府或對達標企業進行數額分配,或用招投標的方式購買服務,都是對單車投放量進行限制的可行手段。

而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共享單車存量巨大的城市,政府管控難度更大。複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誌青對《財經》記者表示,“讓存量部分直接退出沒有法律依據,因為投放之前沒有指定標準,車輛的使用損耗和企業在競爭中自動退出是可能的,增量是政府可以控制的。”

一旦政府實行總量控制,無論是直接分配數量還是招投標,新進入者只要達標就可以參與到競爭中來。目前的領跑者或許在管理運營上經驗更為豐富,但後進者若能拿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共享單車行業重新洗牌也不無可能。

(來源:21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9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