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騰訊開門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1716&time=2011-05-21&cl=115&page=all

中國用戶基數最大的互聯網產品終於敞開了大門,躍躍欲試的應用開發商們,還需要等待步履審慎的騰訊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嘉鵬

 

  在12週年慶之前飽受「封閉」和「壟斷」非難,騰訊想用一個「+」號重揚聲名。

在腾讯的即时通讯部门,现在有500人在做“Q+”。CFP
在騰訊的即時通訊部門,現在有500人在做「Q+」。CFP


  這家已成為巨頭的互聯網企業在5月16日宣佈,正式啟動「Q+」平台戰略,並將通過此平台向第三方應用開發商開放其核心業務——即時通信客戶端QQ。

  5月19日,騰訊聯席首席技術官熊明華在北京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說,此次QQ客戶端的開放讓騰訊半年來的開放戰略「基本落定」。按照規劃,騰訊將在6月舉行開放平台合作者大會,帶有「Q+」功能的新版QQ客戶端預計將在7月份推出。

  在更遠的藍圖中,「Q+」不會也不應是騰訊開放的全部。躍躍欲試的應用開發商們,還需要等待步履審慎的騰訊。但重要的是,中國用戶基數最大的互聯網產品終於敞開了大門。

何為「Q+」

  2010年12月,在經歷了與網絡安全服務商360的一場輿論惡戰之後不久,騰訊CEO馬化騰宣佈騰訊進入以「開放和共享」為原則的半年轉型期,並承諾在今年6月5日之前推出具體的措施。「Q+」正是承諾之舉的最新一步。

  「簡單地說,社區網站『騰訊朋友』的開放平台更像是Facebook,『Q+』則更像蘋果的應用商店。」熊明華如是說。按照騰訊的闡釋,「Q+」是一個基於QQ客戶端的網絡平台,第三方開發的應用在經過審核後,都可以加入「Q+」的應用商店,供用戶自主選用。

  事實上,在被戲稱為「3Q大戰」的糾紛之前,騰訊的財付通和QQ空間已經引入了第三方應用,做了開放的嘗試。「3Q大戰」後,開放的新舉措亦逐項推出。

  2010年12月底,社交網站「騰訊朋友」將首批第三方應用上線。今年1月,QQ隨後推出的「連接QQ空間」和「QQ登錄」兩項服務都允許用戶使用QQ賬號直接登錄第三方網站。根據騰訊自行公佈的數據,「QQ登錄」功能上線三天內即有超過1000家網站接入。

  「Q+」則是耗時更長、花費精力更大的產品。由於正式服務尚未推出,目前所能看到的「Q+」只有騰訊製作的一段視頻。在視頻中,該平台通過點擊QQ軟件客戶端的一個按鈕啟動,顯示為電腦桌面左側的一個工具條。只需再點一個按鈕,「Q+」的界面就會佔據用戶的整個屏幕。

  「像是在操作系統上面又做了一個操作系統。」在與財新《新世紀》記者交談時,多位互聯網業內人士都做出如上表示。

  殷宇是騰訊即時通信產品部總經理,也是「Q+」的直接負責人。他解釋說,「Q+」的界面設計吸取了iPhone和iPad的成功經驗,想給用戶一種「沉靜式」的使用體驗,因為電腦操作系統界面常常過於繁雜。

  「Q+」的核心,是允許第三方開發者調用QQ的部分核心功能,如文件傳送,音視頻聊天、內容的社區化共享等,來提供憑自身實力難以實現的服務。熊明華認為,QQ的巨大用戶基礎,使平台上第三方應用,無論通用性較強的還是提供特殊功能的,都能更容易地獲得用戶。

  熊明華還透露,「Q+」會是一個跨各終端、各操作系統的平台,在推出Windows版本之後,接下來將優先開發基於網頁的版本和適用於平板電腦的版本:「即時通信部門的500多人,現在都在做『Q+』。」

開放步步為營

  事實上,早在2006年,騰訊開始開發新一代QQ客戶端「蜂鳥」,將QQ客戶端平台上的各項服務在客戶端中分離成模塊。殷宇說,騰訊當時已有做應用平台的想法。

  「但當時市場環境還不是很成熟,最後沒有做。」殷宇解釋,「當時應用的概念很多人還不瞭解,另一方面,很多開發者過於看重短期利益。」

  2010年,在應用商店(AppStore)已經在業界深入人心的情況下,殷宇的團隊做出了基於網頁的Web QQ產品,開始嘗試把QQ桌面化,並在其應用平台上引入第三方應用。

  「我們不敢拿QQ亂動。」熊明華解釋說,「Web QQ用的人少一點,網頁版比較好實現,也容易改。在這裡把該做的實驗都做了。」

  熊明華和殷宇一再說明,騰訊對開放嘗試持謹慎漸進的態度。殷宇坦承,無論在技術上還是運行模式上,「Q+」都還不是一個完全成熟的系統,需要在運行中不斷調整:「看看用戶的反饋如何,需要的地方就做改動。」熊明華則表示,「Q+」將在推出後儘可能快地進行版本更新。

  殷宇還表示,在Web QQ上的實驗表明,過多的應用可能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因此「Q+」平台會從推出成熟應用開始逐步發展,而不會直接毫無保留地開放。

  在應用開放上的謹慎,還有其他多種原因。在QQ賬號組成的關係鏈中,用戶心理有可能被某些第三方利用,以完成垃圾信息大量轉發等不良目的。「推送廣告之類的做法,肯定是不允許的。」熊明華表示,騰訊會用技術手段和用戶投訴系統對此進行處理。

  日本索尼公司的遊戲機對戰網絡近期發生的用戶數據大規模被竊事件,讓各網絡平台必須更加重視安全防範。對騰訊來說,QQ賬號及其內部的虛擬商 品、支付功能都有用戶個人財產的屬性。在第三方應用可以調用QQ的多項功能和用戶數據之後,防止數據濫用和犯罪益加成為騰訊面臨的挑戰,如果應對不當,可 能成為沉重的負擔。

  另一個因素是內外部的競爭。熊明華表示,騰訊將有三個主要的開放平台,「Q+」、騰訊微博和「騰訊朋友」。如同「Q+」一樣,另兩個平台也有部門獨立開發。

  對此,他解釋說,不同的第三方應用適合放在不同的平台上,騰訊也會考慮某個應用究竟適合放在何處。但對三個平台間會不會有內部競爭,他沒有進一步說明。

  互聯網資深評論員謝文則認為,騰訊的這種基於現有的體系,由內部不同部門分別做開放平台的做法,其實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和重複。「關鍵在於,你的思路究竟是繼續發揚原有的核心競爭力,還是自己革自己的命。」

  外部競爭則來自騰訊自有業務和其直接競爭者們。在騰訊目前的開放平台體系中,騰訊自行開發的應用和同類的第三方應用將共存。此外,還有一些應用可能來自騰訊投資的企業,比如剛剛投資的旅遊網站藝龍。

  「我們是有可能把藝龍放在旅遊應用裡的前列,但不可能因此不讓攜程進入平台,不然很多QQ用戶就走了。還是要讓用戶自己決定。」熊明華舉例說。

  他表示,騰訊自身的業務在「Q+」平台上也只是一項項應用,不會參與平台內核的管理,開放平台也不會因為騰訊有相關的應用就拒絕同類的第三方應用。

  但是,數名不願透露姓名的第三方開發者均認為,騰訊自身的應用不宜出現在平台上。「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

  在解決這些矛盾時,騰訊身為上市公司的逐利屬性,以及公司超過1.2萬人的巨大規模,都迫使決策者在制定戰略時再三思量。

  謝文認為,騰訊在開放過程中的顧慮可以理解,在目前國內的業界環境下,騰訊的做法雖然距離真正的平台開放還有距離,但方向是正確的。「不像百度的框計算,想把天下框在自己的框裡面,這是做不成的。」

挖掘用戶紅利

  但無論能否成功,基於未來盈利考量的改變都是不可避免的。

  今年初開始,諸多中國互聯網企業紛紛完成海外上市,借講「中國用戶規模」故事獲得不菲的融資。但尚難有人與騰訊的用戶紅利相比。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調查數據,從騰訊在香港上市的2004年到2010年,中國網民規模增長了3.86倍,騰訊即時通訊 的活躍賬戶(每月至少登錄一次的賬戶)在此期間則增長了3.79倍,基本與網民增長同步。同期的另兩項增長數據,則反映出騰訊挖掘用戶價值的能力:該公司 的即時通訊最高同時在線賬戶增加了12.6倍,付費賬戶數增加了6.91倍。

  騰訊多年來在挖掘付費用戶,特別是虛擬物品銷售上的成功,令許多同行羨慕不已。機構分析師在報告中對騰訊收入增長率和利潤率的穩定,也保持著較為一致的肯定。在不到七年的時間裡,騰訊的股價已漲至220港元,成為香港價格最高的股票之一。

  但是,隨著中國傳統互聯網市場的逐漸飽和,騰訊無法再繼續依靠人口紅利帶來增長。在近幾個季度的財務報告中,騰訊的數項主要的傳統業務如QQ秀和QQ會員,其業績的放緩和未來衰退的趨勢已經較為明顯。

  即使是對數據亮眼、佔騰訊總收入一半以上的網絡遊戲業務,馬化騰也多次在業績發佈會上提醒投資者,中國網遊市場發展放緩不可避免,需要做好預期。

  在規模型增長難以維繫的情況下,用新產品來挖掘用戶價值是最合適的選擇。2010年下半年,一款網頁遊戲《七雄爭霸》似乎給騰訊指明了道路。這款由第三方開發的遊戲並不是大型網遊,在騰訊平台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業內傳言其月度收入超過了7000萬元。

  雖然騰訊始終未曾公佈該遊戲的實際財務業績,但在業績報告中和發佈會上,騰訊高管都多次透露出對該遊戲表現的驚喜。借助開放平台吸引第三方海量的生產能力和創新,騰訊有望得到更多更優質的用戶紅利。

  不過,騰訊似乎並不急於在短期內得到財務結果。熊明華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強調,最關鍵的開放平台「Q+」由殷宇的即時通信團隊負責開發。該團隊沒有關鍵績效指標(KPI)考核,不會受「Q+」的盈利業績影響。

  這種寬鬆政策,來源於騰訊在財務上的強勢。該公司在5月剛斥資超過10億元,接連完成對華誼兄弟和在線旅遊服務商藝龍的股權投資。而今年一季度季報中,騰訊手中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合計達109億元。充裕的現金流,讓騰訊在短期內無需擔心開放平台的回報問題。

  但是,第三方對發掘騰訊開放平台的紅利已經迫不及待了。騰訊社交網站「騰訊朋友」開放平台推出後,社交遊戲開發商博雅互動是第一批接入的第三方之一。

  該公司CEO張偉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坦言,騰訊不開放,中國就沒有真正的社交遊戲產業:「騰訊的平台,是其他所有平台之和的好幾 倍。」去年底,博雅70%的收入來自海外的Facebook平台。張偉的願景則是,在騰訊開放之後,博雅能做到70%收入來自國內。

  另一家早早接入QQ空間和騰訊朋友的企業崑崙萬維則在3月底透露,其開發的多款遊戲在騰訊平台上獲得了超過了800萬元的月度總分成。

  謝文表示,據他的瞭解,騰訊目前的分成方式與國內其他平台相比仍顯苛刻,但由於龐大的用戶基數,第三方開發商仍能夠獲利不菲,所以「大家都踴躍得很」。

  而另一位不願具名的第三方開發者則透露,他與騰訊目前的分成比例是4︰6,隨著應用總收入的增加,第三方的分成比例會以階梯型提高,這比之騰訊初期的分成策略,已經有了不小的改善。

  不過,「Q+」正式推出後,新的分賬制度和運營模式能否進一步激發第三方開發者的熱情?騰訊需要用事實說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