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股市江河日下之時,一直稱為「工商業血液」的石油,則因 中東政局急速轉變而出現油價飛漲的問題,對各行各業造成了沉重打擊,而世界經濟以至香港的股市,也陷入前所未見的困窘之中。要清楚掌握這場世紀能源危機的 來龍去脈,我們有必要先概括地談談1973年10月初的第4次中東戰爭。
1973年10月6日,一向信奉伊斯蘭教而與以色列水火不容 的埃及和敘利亞,聯手突襲以色列,掀起了第4次中東戰爭,引起世界社會極大的關注。為了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主要是歐、美及日本等國),以阿拉伯為首的 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簡稱OPEC)決定以石油作武器,制裁那些偏幫以色列的國家。10月18日,沙特阿拉伯帶頭減少石油生產量,並禁止將石油輸往美國。由於沙特阿拉伯的行動 獲得其他OPEC成員的支持,石油減產和禁運的範圍,也進一步擴大至其他同情以色列的國家,因而觸動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機(董瑞麒,1984)。
作為滴油不產的能源輸入城市,在這次危機的打擊下,香港自然 無法獨善其身。至於市民及政府可以做的,除了儘量節省、減少消耗外,似乎也別無他法。由於當時的石油供應主要由英、美六大油商所控制,當OPEC提升油價 時,香港的油商也理所當然地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並迅速增加油價。
事實上,自踏入1973年起,由於中東局勢緊張,部分產油國 已減少生產,使國際油價拾級而上,而香港油價也緊跟其後(表13.1)。該年的1月2日,一直主導香港能源市場的英美六大石油供應商——殼牌、美孚、高 富、德士古、半島、標準,便以國際油價上漲為由,宣佈在1月3日起提升石油及相關產品的售價,整體增幅達4.5%(《星島日報》,1973年1月3日), 使很多石油消耗行業如運輸、塑膠生產及化學纖維製造等大受影響。
大約半年後的7月4日,這六大石油公司又再次以成本增加為 由,提升售價,這次的整體加幅約為5.0%。到了10月25日,即中東戰爭發生後,油公司又以國際原油供應大減為由宣佈第三次提升油價,這次的平均升幅為 4.5%(《星島日報》,1973年7月4日及10月26日)。在油價日高的情況下,港府在11月10日宣佈成立石油政策委員會(Petrol and Oils Advisory Committee),專職研究應付石油短缺問題的政策和措施(《星島日報》,1973年11月11日)。
表13.11973年~1974年石油及相關產品價格轉變(港元)
加價日期* 超級汽油 普通汽油 汽車柴油 工業柴油 重質柴油 火水 石油氣
1972年底 3.75 3.40 2.70 1.29 1.03 1.7 0.56
1973年
1月3日 3.85 3.50 2.80 1.36 — 1.80 0.62
7月4日 4.00 3.65 2.90 1.43 1.20 1.85 0.65
10月26日 4.10 3.75 3.00 1.53 1.30 1.95 0.67
11月27日 4.40 4.05 3.30 1.68 1.60 2.25 0.73
1974年
2月21日 5.25 4.90 4.15 2.53 2.45 3.05 0.93
11月13日 5.45 — 4.20 2.58 2.50 3.10 0.95
*除石油氣的計量單位為磅(pound)外,其餘均為加侖(gallon)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1973~1974
當香港面對「油荒」之時,一衣帶水的中國大陸則在11月19日決定增加石油輸港,以舒緩香港的能源短缺問題。對於中國政府的舉動,一向立場頗為「反共」的《星島日報》,也在「大陸火水加額運到」一文中,借石油政策委員會主席兼副布政司祈廉桐(M. D. A. Clinton)之口,闡述大陸燃料輸港有助舒緩香港能源短缺問題的看法。
由大陸供應本港的燃料,隨即響應號召,增加輸入。對於他們(中國)能夠如此協助本港居民,我們深為感激。事實上,大陸輸港的燃料,實有助減少本港日後可能遭遇的能源短缺困難。(《星島日報》,1973年11月22日)
正當普羅市民為大陸增加燃料輸港而拍掌稱好之時,殼牌及美孚等石油公司又在11月26日第4次宣佈提高石油及相關產品的價格,這次的加幅高達13.7%,使工業生產、商業營運和居民生活等百上加斤。
面對愈來愈急劇的油價飆升和供應漸趨緊張,港府相繼宣佈實施《1973年緊急管制(汽油)法令》[Emergency (Control of Oil) Order 1973] 及《1973年緊急管制(廣告、陳列及泛光照明)法令》[Emergency (Advertising, Display and Floodlighting Restriction) Order 1973],規定自1973年12月10日凌晨開始,推行連串節省能源政策,又實行燈火管制,嚴格限制商業及康樂燈光的使用和開亮(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Extraordinary, 7 December 1973)。其次,又宣佈實施夏令制,藉以減少能源的消耗。
與此同時,港府高層又加緊與中國政府接觸,希望大陸能增加輸 港石油的數量。1974年2月4日,當英美六大石油公司再次向政府申請提升油價時,石油政策委員會主席祁廉桐同時宣佈,港府決定打破過往石油供應由英美公 司壟斷的慣例,批准華潤公司在沙田、青衣興建油庫,而中國政府則答應在1974年內配給各類石油產品30萬噸,以解香港燃眉之急。
鑑於本港由中東方面所獲供應的石油,預期將會減少百分之十,故而中國大陸石油輸港,無疑將極受歡迎……政府在經過與華潤公司進行商討後,決定撥地以供該公司儲存石油。(《星島日報》,1974年2月5日)
雖然中國政府同意增加輸港石油的數量,但市場佔有率多達九成 的英美六大石油公司,又在2月20日宣佈大幅加價,這次的加幅更高達兩成半(《星島日報》,1974年2月21日;表13.1)。事實上,自第4次中東戰 爭在1973年年底結束後,原油的供應已漸恢復正常,但香港的石油公司則因追求本身利潤而不斷加價,舉動使市民極為不滿,社會怨聲載道。
石油危機與股市失序(2)
正因為供應恢復正常,港府宣佈自1974年5月1日起,取消 一切燈火管制及節省能源的緊急法令,並停止呼籲市民節約使用能源的宣傳(《星島日報》,1974年5月24日)。雖然石油供應恢復正常,但油價並沒有相應 回落。恰恰相反,大約半年後的11月13日,六大石油供應商再次提升油價(表13.1),使市民生活百上加斤。也即是說,國際石油供應雖然恢復常態,高油 價的餘毒仍揮之不去,並無孔不入地侵蝕著香港的民生和經濟。
回說石油危機與股市的關係。或者可以這樣說,石油危機雖然沒 有直接打擊股票市場,但它對整體經濟、工業生產,以至市民生活等所造成的巨大壓力,則最終導致股市一蹶不振。由於油價上漲,各行各業的邊際利潤也在成本增 加的情況下受到削弱,至於那些依賴石油及相關產品做原料的行業,所受的打擊就更加不用說了。由於經濟表現差強人意,企業營利自然乏善足陳。
正如上一節中提到,1973年聖誕節過後的數個交易日內,股 市曾一度反彈,使投資者以為股市可以扭轉劣勢。是年年底《星島日報》的「股市分析」專欄中,便以「股市惡運已成過去」為題,祝願香港股市可以在新的一年 「走出低迷、止跌回升」(《星島日報》,1973年12月31日)。可惜,這個良好的祝願,並沒在1974年實現。
事實上,1974年初,股市曾一度出現技術性回升,但力度不 大。1月21日後,在高油價及英國工黨上台等連串不利因素的影響下,恆生指數又由481.86點反覆下滑至5月1日的290.14點,短短3個半月內,跌 幅高達四成。針對當時股市內外交困、疲不能興的情況,《星島日報》的股市評論專欄這樣說:
由於石油價格高漲,一切必需品的價格也持續上升,金融市場的 波動,更顯示了通貨膨脹的走勢,仍沒停下來。在銀紙(貨幣)貶值的情況下,股票的價值自然比不上1972年。如果按實際價值計算,恆生指數就算回升至 600多點,也不及當年的300多點(何況當時的指數連300點也沒有)。(《星島日報》,1974年2月4日)
由於3、4月間的跌勢過急,加上匯豐銀行在5月2日宣佈放寬 股票按揭貸款的限制,股市再次出現急劇反彈,恆生指數持續回升至6月14日的466.45點。這算是股市崩潰後一個頗為「像樣」的反彈。但是,由於當時石 油危機的壓力仍在,加上世界及香港經濟嚴重蕭條,股市又從6月14日的高位中不斷往下沉,並屢創新低。舉例說,8月28日的恆生指數便下跌至260.01 點,10月底下試224.42點,11月11日更跌穿200點的心理關口,該月月底則報收166.86點,12月10日,更下跌至6年來的最低點—— 150.11點。該年年底,恆生指數報收171.11點,而四會全年總成交量則萎縮至只有112.46億元(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 1975;《香港年鑑》,1975)。
由於投資信心薄弱,加上市場一片死寂,該(1974)年只有3家公司逆市而行,申請上市。這3家公司分別是2月中上市的日資企業三井洋行(Mitsui Limited)、5月中上市的菲(菲律賓)資企業碧瑤金礦(Baguio Gold Mining Limited)及7月底上市的本地資本香港隧道公司(Hong Kong Tunnel Limited)。
經歷過1973年及1974年的大跌市,1975年初股市總 算在美元大幅減息和技術性「超賣」等因素帶動下大幅反彈。1月份開市,指數由171.11點持續上升至月底的220.23點。之後,升勢持續至3月11日 的324.78點。相對於1974年12月10日的150.11點,短期內已反彈116.4%。3月11日後,股市略有回吐,但幅度不大,3月底又再次回 升至6月9日的341.57點。
6至11月的股市雖然反覆向下,但交投疏落,指數隻在300點左右徘徊。到了12月,股市再次轉活,並以年底的高位350.00點收市。該年四會總成交為103.35億元,較上一年微跌一成左右,而整年只有新鴻基證券(Sun Hung Kai Securities)新上市,這或者可作為該年股市表現差強人意的一個註腳(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 1975;《香港年鑑》,1976)。
綜合而言,1973及1975年間的股市,可謂風急浪高、多 難多災。股市從高峰急跌,已使部分盲目投資者在股海中「沒頂」;俟後的環球性石油危機,又使大市「回氣乏力、每況愈下」。事實上,在投資氣氛沉寂而經營成 本急漲的衝擊下,股市疲不能興已不在話下,各行各業朝不保夕、倒閉破產成風的情況,更使香港經濟一片蕭條,失業大軍也屢創新高。
在經濟衰退的襲擊下,工業界的打擊最甚。停工關廠者時有所聞,即能維持開工的工廠,亦多減少開工日數,使失業或半失業的人數日增。據估計,全港的失業人數已超過20萬人,若以工業就業人數為100萬人計,則已達百分之二十。(《星島日報》,1975年3月13日)
可以這樣說,股市崩潰後的一段急速經濟衰退期,使很多企業被殺個措手不及,甚至亂了陣腳,並導致骨牌效應般的連串企業倒閉和失業率飆升等問題。這種情況,相信是1967年暴動後香港社會及經濟所面對的另一次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