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兇猛的今日頭條,被外界“欽點”為新一代的百度。兩年多時間,今日頭條從2億不到的年收入,做到了將近80億元。錢袋子日漸鼓脹的頭條,離它的巨頭夢想還有多遠?
首發 | 創業家(ID:chuangyejia)
文 | 周路平
編輯 | 盧旭成
今日頭條又找到了一個新的流量發力點。繼10億元投入短視頻後,今日頭條近日再投入10億元扶持火山小視頻,努力從圖文資訊之外的戰場打撈流量,實現商業變現。
今日頭條的商業路徑簡單清晰:流量—廣告。兩年時間,今日頭條從2億不到的年收入,做到了將近80億元。相應地,頭條的日活躍用戶數(DAU)也從幾百萬增長到7400萬的規模。
表現兇猛的今日頭條,被外界“欽點”為新一代的百度。這家以圖文資訊起家的公司,在短視頻的加持下,用戶活躍度和使用時長都保持著快速增長。而它的商業化腳步也從圖文資訊慢慢轉向短視頻,營收與敵人都在快速增加。
不斷下降的返點
今日頭條的目標再一次提前完成了。
2016年10月,今日頭條完成了60億元的廣告營收。這是年初張一鳴提出的目標,當時的期限年底,而據創業家&i黑馬獲悉的數字,當年底完成的數額接近80億元。
今日頭條的廣告代理商們功不可沒。但業績超預期完成的同時,今日頭條某代理商業務總監吳清聽到風聲,頭條招了100多人的銷售團隊,服務中小企業用戶(SMB)。
傳言不虛。去年11月,今日頭條專門成立了一家名為“巨量引擎”的公司,辦公地點在北京東五環外的雙橋,法人為張利東,他是今日頭條合夥人,而公司實際控制人是今日頭條的母公司“北京字節跳動有限公司”。這個公司專門管理頭條SMB的直銷團隊。據創業家&i黑馬了解,今日頭條計劃在2017年招募上千名銷售。
“代理那時候還是人心惶惶的,招了100個渠道經理,想做什麽啊?”吳清所在的公司是今日頭條的大客戶廣告代理,2016年做了上億元的收入,他擔心今日頭條自己組建銷售團隊,會與代理商爭奪客戶。
至少目前看來,今日頭條的SMB直銷團隊尚未直接與代理商搶食。今日頭條采用業績雙計模式,直客銷售和代理渠道銷售的任務雙向計算,避免了代理與直客銷售的沖突。
代理商是今日頭條商業化起步的主力。一位今日頭條的早期員工對創業家&i黑馬透露,張一鳴曾打算把商業化外包出去,但沒有人願意接手。如今的今日頭條的廣告代理權成了熱門資源。
今日頭條的銷售代理體系分為大客戶(KA)代理、中小客戶(LA)代理,外加6家單品電商代理。核心的KA代理有30家,不限區域,不分行業。單品電商被獨立於大客戶和中小代理之外,這是頭條今年嚴管的領域。電商是廣告大戶,他們對流量和廣告的需求旺盛,但電商的頑疾是,假貨、殘次品泛濫,容易造成消費者投訴。今日頭條最後幹脆單獨劃了出來,和電商廣告代理簽包幹協議。
今日頭條的大面積商業化開始於2014年年中,最早的客戶是汽車類廣告主,開屏做品牌。然後是做效果廣告,從上往下打,幾乎是沿著汽車、3C數碼、快消等迅速起來。今日頭條內部知情人士對創業家&i黑馬透露,微博先做的是中長尾客戶,當時擔心微博做品牌客戶會分流這些客戶在新浪網的預算,沒有增量。
今日頭條避開了微博的打法,同時做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目的顯而易見,只做品牌廣告,天花板比較低,一年能服務的客戶只有幾百個,典型的如快消品牌、汽車廠商和手機廠商。吳清透露,今日頭條現在70%-80%的收入都由競價的效果廣告帶來。今日頭條在2014年底上線了廣告競價系統,把廣告按照不同位置和時間進行售賣,價高者得。
商業化起步的頭一年,今日頭條給代理商的返點最高達到25%,“廣告正常上就行,不需要優化,而且也沒有後臺,都是直接給今日頭條的人上傳廣告。”洪星所在的企業也是今日頭條的代理商之一,他也享受過今日頭條的流量紅利期。
他服務過一個家裝平臺,當時獲取一位用戶的成本只有幾塊錢,而按正常的投入,三五十元都可以接受。“這是一個荒地,一開始沒有用戶在拓荒,”從2015年開始,今日頭條成了廣告主移動廣告投放的主流渠道。
只是,這塊肥沃的荒地很快擠滿了拓荒者。今日頭條在2015年給代理商的返點比例降到15%,2016年最高返點只有流水的12%。“代理商現在越來越難混了,利潤低,還要有高服務。”洪星抱怨,今日頭條2017年給的返點政策,最高只到8%,而且需要達到約定的消費金額。
一位早期與今日頭條有過接觸的代理商對創業家&i黑馬透露,在2014年,今日頭條全年開屏廣告的承包價格還不到500萬元。而根據今日頭條最新的一份刊例顯示,2017年,北京地區投放一天開屏的價格達到96萬元。今日頭條今年的廣告收入目標“差不多”150億元到200億元。
信息流廣告崛起
很多人把今日頭條比喻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百度。
但今日頭條和百度是兩個不同屬性的產品。前者基於內容,後者基於搜索。背後的用戶也是兩種心態,一個是特別急切地找一個東西,另一種是可能存在這個需求,需要相關內容喚醒。
“它們其實沒有那麽強的直接競爭。”王博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CEO,在他看來,百度依然是重要的投放和獲客渠道,“不做也不行,畢竟百度是中國比較權威的搜索入口。”但不可否認的是,今日頭條等信息流媒體的崛起,吸引了很多像王博這樣的廣告主。
“有流量的地方我們都投。”王博的企業,每年的廣告預算超過億元,覆蓋了上百個渠道,“我們的原則是,不能被一兩家大媒體綁架。”
王博2015年6月開始投放今日頭條,它是今日頭條商業化的較早的一批客戶,當時今日頭條的人把百度大客戶名單拿過來掃了一遍,找到他們。他們自己也專門有一二十個人的部門,做廣告的投放和優化,會把應用商店里排名前一兩百名的App,逐一篩選。
“最後所有的投放成本,都不是由媒體屬性決定,而是由上面的玩家決定。”這個市場最終將由不斷湧入的廣告主占領。兩年前,王博在今日頭條投放時,成本只有現在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百度的推廣價格也在十年時間,上漲了十倍。
王博的企業是百度和頭條的大客戶。“如果只算流量成本的話,今日頭條可能會便宜一些。但如果加上後面的銷售成本,總成本可能就差不多了。”王博說,在獲取用戶的成本上,今日頭條有自己的優勢,但用戶來了並不一定都願意付費,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看,今日頭條比百度的高。最終兩者綜合,價格並不會相差太遠。
PC時代,百度作為流量霸主,所有的廣告主都在圍繞著百度投放,SEO(搜索引擎優化)是一個熱門的詞匯。據一位做了多年SEO的廣告主回憶,2012年之前,大家都打了雞血一樣,研究百度流量如何優化,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更大的流量。這種盛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已經慢慢消失。
2015年,百度的收入為663億元,2016年為705億元,增速在下滑。而在這兩年,今日頭條的收入從20億增長到近80億元,不再需要靠投資人的錢度日。“不能說是某個平臺沖擊了百度,只能說是這個時代在變化。”吳清說。
時代的確變了。信息流已經成了巨頭的標配,除了今日頭條,包括騰訊、微博、Wi-Fi萬能鑰匙都在做信息流產品,連百度也在搜索框之下放上了信息流。騰訊雖然未單獨披露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的信息流廣告收入,但騰訊在2016年,光效果廣告的收入已經達到157億元,占到了騰訊網絡廣告總收入的58%。
相比於搜索廣告時代的SEO優化師,信息流火爆之後,信息流廣告優化師的職業也跟著吃香。他們負責對廣告素材把控和賬戶操作,直接影響到廣告的投放效果。吳清所在的公司曾幫平安健康在今日頭條做廣告投放,此前由另一家代理商負責,一個月花了20多萬元,最終只產生兩個保單,今年到吳清這里測試了一次, 2000塊錢產生了十幾個保單。
優化師被吳清看成是代理的核心競爭力。吳清透露,這個職業的薪資待遇普遍在3萬左右,各個代理商都對優秀的優化師嚴加保護,不讓他們直接與客戶對接,“雪藏在後面”。
頭條的天花板有多高?
行業在巨變,今日頭條內部的用戶也在發生著遷移。
“圖文是之前大家比較容易接受的形式,以後信息消費的方式,從我們自己的數據端能看到,視頻的占比越來越大。”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視頻廣告有著明顯的優勢:代入感更強,用戶接受度高。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今日頭條把寶押在了短視頻上,花了兩個十億補貼短視頻和小視頻創作者。
今日頭條的總活躍用戶數和使用時長獲得了持續增加,但用戶在今日頭條App里進行著遷移,圖文資訊帶給頭條的流量比例在下降,短視頻的比重在上升。“兩年半前可能100%是圖文,但現在就降到50%以下了。”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了一個數字,短視頻近一兩年在迅猛崛起,“都是一樣的趨勢,無論朋友圈還是微博。”
這是用戶習慣的轉變帶來的商業遷移。今日頭條通過反複測試和用戶反饋發現,頻繁推視頻的時候,用戶留存更高,“這是用戶的投票,我們要順應用戶的投票。”
短視頻受到了用戶的追捧,它的商業化在今日頭條被提上日程。
今日頭條以新聞資訊起家,廣告也是以原生圖文廣告為主。到了短視頻時代,如何把廣告放到視頻里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廣告的內容也應該以短視頻的形態為主,比如15秒到2分鐘或者3分鐘,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上述知情人士對創業家&i黑馬說,原生視頻廣告將會成為今日頭條的主流廣告形式。
此前更多人在嘗試貼片廣告,在視頻前接入幾秒廣告,或者做軟性植入。“貼片這種形式未必最適合短視頻。”短視頻時長通常在5分鐘以內,如果在開頭植入十幾秒的廣告,很影響用戶體驗,“都在想很多方法去平衡用戶體驗和商業利益。但整體上感覺,有可能在2年以後,大家會看得更清楚。”
今日頭條選擇做原生視頻廣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今日頭條的使用場景與視頻網站的使用場景並不相同。視頻網站的用戶觀看60分鐘的視頻,其中55分鐘在視頻流里,沒有太多廣告植入的時間。短視頻沒有這樣的困擾,60分鐘可以看十幾個視頻,用戶有相當部分的時間在篩選內容,不斷地接受新的信息,這就給頭條在視頻信息流中植入廣告提供了機會。
但視頻有著明顯的門檻,制作不方便。圖文廣告容易,找設計畫個圖,寫個文案,甚至已經有了成熟的技巧和套路:一張圖用三種顏色,加一個動作按紐,把優惠價格標示出來,或者用帥哥美女吸引,再寫上一句打動人心的口號等等。
而短視頻時代,卻沒有太多套路的東西可以借鑒。拍個視頻廣告,要有創意、有情節,甚至需要在1分鐘的時間講述一個完整故事,並不是每家企業都有這個能力。
可以驗證的一點是,頭條現在的視頻廣告主要是兩類客戶:一是頭部大客戶,比如手機廠商,他們有專門的電視片子,可以直接拿過來使用。另一類是遊戲客戶,他們可以把遊戲場景截一段做成視頻。婚紗攝影和賣面膜的廣告主也青睞視頻廣告,拍一分多鐘的片子,講解面膜的效用,這比圖文廣告有效得多。
“流量池都是有限的,可能存在一個問題,我競價的條件會越來越高。客戶的投入產出比會越來越低,有這種風險。”吳清表達了對今日頭條流量的擔憂,“超過百度應該是比較難的。除非它開拓出一種新的思路,把流量拓寬。”
流量和用戶時間的確是短視頻時代的今日頭條所追求的東西。這一點,今日頭條從一開始就想得很清楚,做一個推薦引擎,占據用戶的足夠時長。這種引擎區別於搜索引擎,用戶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瀏覽,只要刷新點擊即可,所有的邏輯算法隱藏在了用戶行為的後面。
“Facebook也是靠廣告,Google也是靠廣告,百度也是靠廣告。廣告本身也是一個天花板挺高的生意。”上述知情人士對創業家&i黑馬說。前兩者的市值都已經突破了4000億美元,而它們的背後是海量的流量支撐。
今日頭條的天花板很大一部分取決於流量。今日頭條在努力向上突破:擴大增量和挖掘存量。今日頭條在商業化之初,DAU只有幾百萬。截至今年3月份,今日頭條的DAU已經超過7400萬,月活躍用戶數近2億,用戶平均使用時長超過76分鐘。
海外市場成了增量方向,今日頭條已花5000萬美金收購了美國短視頻應用Flipagram、花2500萬美元投資印度版今日頭條 DailyHunt,海外版的今日頭條遍地開花。而在短視頻重金投入後,頭條也開始發力小視頻和微頭條。短視頻以PGU的內容為主,小視頻則更像全國人民大聯歡的快手。微頭條則是一款類似微博的內容社區。後兩款產品的意義在於,他們的生產幾乎沒有門檻,帶來的是增量內容和用戶。
另一方面是對原有流量的最大化利用。廣告的轉化率不斷提高,意味著廣告收入也將水漲船高。頭條一直強調廣告即內容,只要把廣告做得足夠有趣和精準,用戶並不會反感看到廣告,廣告的密度可以繼續提升。今日頭條的廣告通常在信息流第4條開始出現,間隔數條之後再次出現廣告,每次刷新也隨之變換。
在提高精準率上,今日頭條的最新動作是做用戶定向的研發,可以讓廣告主定位到某一棟大樓,或者周邊兩三公里進行廣告投放。目前,今日頭條的廣告投放後臺有20多個大維度,“技術能力決定你的廣告在里面的占比。”
頭條在存量和增量用戶上還有多大的挖掘空間尚無辦法估量,但可以看到的是,頭條在頻繁叠代更新,附加了越來越多的產品和功能。只是每一次的叠代和產品更新,都給它帶來了新的競爭對手。
在海量而精準的流量加持下,今日頭條的商業化保持著快速增長的勢頭,但與巨頭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以外界經常拿來比較的百度為例,百度去年的營收為705億,它的月活躍用戶也超過了6.6億。
沒有哪一家互聯網新貴喜歡拿去與人比較,它們都聲稱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但今日頭條似乎從不介意拿去與Facebook對標,這家美國的社交軟件企業總市值超過了4000億美元,它的主要營收同樣來自信息流廣告,但後者的月活躍用戶在全球突破了19億。
(註: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吳清、洪星、王博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