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市下跌非監管之責 改革不可偏廢

最近,一場連續的陰跌,讓平靜多日的A股市場再度成為關註焦點。上周四,深成指跌破萬點大關,創業板跌至兩年多以來新低,如果不是銀行股等大盤藍籌突然逆勢上漲“護盤”,上證指數也3000點不保。

撇開失真指數的掩蓋,個股行情更是可以有“淒慘”來形容。上周四在2806家可比公司股票的數據中,有1882只股票“比熔斷的時候股價還要糟糕”:股價相對於2016年1月7日熔斷最後一天的價格還要低。其中甚至有98只個股股價已經跌去了一半以上,還有555只個股股價的跌幅超過了30%。

而且,這種大幅度的創下新低,是在歐美股市、香港股市乃至日韓股市等全球主要股市屢創新高的背景下發生,因而更令投資者“揪心”。不過,對於這次下跌的“內因”,似乎不難得知,總體來看主要無非三點:監管趨嚴、IPO快速發行常態化、無風險利率上行。而對於前兩點,市場上不乏質疑甚至指責之聲,認為監管層舉措失當是這次股市下行的主要原因。

這種指責失之偏頗。首先從監管趨嚴角度看,去年底監管整頓“資本大鱷”,當時的背景是寶能、恒大等險資在資本市場頻頻舉牌,舉牌標的從最初的萬科,到後面的格力電器,甚至包括對一些“妖股”的偽舉牌,這一系列舉動被認為是中國資本市場首次金融資本大舉侵襲產業資本,擾亂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秩序,且用於舉牌的資金是用杠桿手段獲得,即萬能險的資金,這些引來管理層的重視和整頓。

此外就是對對並購重組、“高送轉”、次新股炒作的嚴厲監管,以及對遊資進行前所未有的打壓和窗口指導和金融系統的去杠桿。當然,部分監管舉措似乎與市場化改革方向有些許背離,但在亂象頻發的A股,可以說不得不為。

以“高送轉”為例,近幾年已成為不少中小板、創業板股票上市之後通過擴充股本,讓股價維持在低位的“套路”,“高送轉”的目的,主要是迎合A股投資者對低價股的炒作熱情,“10轉20”甚至“10轉30”也司空見慣,且實施“高送轉”的上市公司,並不是因為業績,不少盈利不佳甚至不乏虧損者。這樣的炒作,即便可以讓相關股票上漲,但並沒有正面價值可言,且容易變成內幕交易汲取利益的途徑。相似的,跨界並購、次新股炒股、遊資坐莊、去杠桿,共同導致A股近年的亂象頻發。

至於IPO發行的常態化,也不應該多作指責。今年以來,IPO核發穩定在每周10家左右的節奏,與以往相比,提速較為明顯。這樣的發行速度確實給市場帶來了壓力,但資本市場的主要功能就在於為企業融資,一直以來,IPO堰塞湖和企業上市排隊時間一直為人詬病,監管層此舉不過是恢複了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服務實體經濟。

雖然IPO發行常態化沒有錯,但退市制度不得不提,畢竟有進有出才是成熟市場和市場化的表現。目前而言,A股退市制度形同虛設,削弱了股市優化資源配置、優勝劣汰的功能。許多上市公司規避制度,形成了“兩年虧損一年盈利兩年虧損”的利潤模式。因此,完善退市制度指標,堵住制度漏洞迫在眉睫。因為“有退有進”才符合市場化趨勢,2016年A股僅ST博元和欣泰電氣退市,二十余年以來滬深兩市因不符合上市條件而退市的公司也不過八十來家,與成熟市場年均退市率7%左右相去甚遠。

近期A股下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利率上行。雖然中國央行沒有加息,但今年以來無風險利率明顯上升。一方面,國債利息、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和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紛紛刷新兩年以來高位,余額寶、現金寶等貨幣基金近7日年化利率達到4%以上;另一方面,根據央行4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4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59.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個和2.3個百分點,M2增速放緩成為資金面偏緊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貨幣寬松對於經濟刺激作用有限逐漸被驗證,且近年資金投放“脫實入虛”頗為明顯,中國隨美國等發達國家收緊貨幣供應,也就順理成章。

總而言之,A股市場的下行,監管的因素不小,但不少是不可不為,通過一系列打擊亂象和去杠桿的監管舉措,讓A股市場回歸理性,有利於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同時改革也不可偏廢。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3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