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美聯郭應龍抽身唔做執董 李華華

2011-3-16  AD




 

美聯集團(1200)噚日宣佈,執行董事郭應龍(圖)起身唔do,但係就仍然擔任中國部行政總裁;通告又強調,董事局同郭生無意見分歧,仲希望佢繼續對集團作出貢獻云云。咁到底搞邊科呢?

Raymond(郭之洋名)同華華講,做執董要有能力兼有高瞻遠足嘅視野,喺董事局抽身、淨做中國CEO呢,就可以將一體之力更好咁放眼神州,佢又話多謝董事局內各成員過去咁多年嘅體恤……

查實做中國CEO都唔嘢少o架,家陣美聯(中國)喺內地6個城市,一共開咗大約260間分行,少啲心血精力都搞唔掂。

至於內地層出不窮嘅樓市調控政策,Raymond就話未摸得透,擴展市場會審慎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0

谷歌抽身,「巨鯨」擱淺 在線音樂產業鏈待重建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037

即使貴為中國最大的正版音樂網站之一,沒有谷歌支撐的巨鯨也可能淪為一條小魚。

被榨乾的中國互聯網音樂產業被迫進行新一輪大變局。改變用戶習慣路途漫漫,但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已刻不容緩。

如果你想在谷歌(Google)上搜索音樂,頁面會提示「谷歌音樂搜索服務已經關閉,頁面提醒請您在2012年10月19日之前登錄並下載保存播放列表」。

這意味著,除了第一大股東身份之外,在業務層面,谷歌與中國最大正版音樂網站之一的巨鯨音樂網(簡稱巨鯨)在華的合作暫時畫上了休止符。

2012年9月21日,谷歌中國工程研究總經理楊文洛博士在「Google黑板報」上率先發佈了這一消息。巨鯨音樂網創始人陳戈此後在微博上加以了證實,並稱此舉原因是「谷歌中國策略的變化」。

當天,新浪微博上自發進行了一場小型的「致敬」儀式。陳戈和圈內熟識或不熟識的朋友相互鼓勵著,「該死去的會死去。真正偉大的音樂產業變革時代正在來臨!」他有些慷慨激昂。

Google音樂搜索的進展曾一度令人振奮。據Google前技術總監胡寧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在2010年3月谷歌宣佈退出中國之前,「整個市場 份額都處於一個上升的勢頭,音樂搜索佔谷歌搜索總量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從陳戈提供的數據來看,從2009年3月谷歌音樂搜索上線到2012年6月,巨 鯨服務谷歌上億用戶60億次下載視聽,產生PV(點擊量)150億左右,廣告存量4億元左右。

兩年前,谷歌撤離中國就揭開了巨鯨網命運之變的序幕。事實上,中國的數字音樂渠道一直沒能擺脫生存困境。在壟斷嚴重、音樂產品粘性不高、用戶習慣免費、盜版橫行的情況下,一直沒能找到成功的商業模式,只有極個別的渠道運營商賺得到一點小錢。

資金鏈捉襟見肘

離開谷歌的巨鯨就像離開了海洋,流量開始迅速下降,陳戈也試圖和開心網、聚友網等二十多家社交網絡進行渠道合作增加一些流量,但用他的話來說已經是「治標不治本」了。

「巨鯨的中文名是我起的,英文名是章明基的太太起的,叫Orca,」陳戈說。Orca是一種大型齒鯨,稱得上是海上霸王。就這樣,帶著姚明和其經紀人、「姚之隊」負責人章明基共同投資的300萬美元啟動資金,2006年3月,巨鯨誕生。

創立之初,陳戈的想法是走iTunes路線:向唱片公司購買版權,用戶付費下載。但很快意識到音樂產品與互聯網渠道合作必須找到一個免費的商業模式。

與谷歌的一拍即合被陳戈形容為「婚姻」。「兩個人在合適的時間,大家都有強烈的意願。」胡寧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當時谷歌分析下來覺得百度當年佔了那麼大的市場份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2003年和2004年推出的百度MP3頻道。」

當時身為谷歌大中華區總裁的李開復為這個項目努力了很久,因為來自谷歌內部的阻力很大——對於歐美來說,給正版音樂還不收錢是很難理解的事情。李開 復不僅克服了阻力,還給予谷歌音樂許多政策上的傾斜,一般在三五人就能組成團隊的谷歌,音樂頻道卻擁有二十多人,包括時任谷歌中國首席戰略官的郭去疾、谷 歌全球工程總監林斌、產品經理洪峰等。

2007年元旦放假上班後第一天,谷歌通知陳戈去開會,進去之後一大屋子人,谷歌說希望和巨鯨合作,還願意投資巨鯨891萬美元,「我聽得有點暈。」陳戈笑言。

之後谷歌與巨鯨迅速開始分工,谷歌方面提供技術、推廣以及廣告銷售,巨鯨則拿出數據庫中100萬首經過信息優化後的正版音樂作品。用戶在谷歌搜索中輸入歌曲或者歌手名字,可直接跳轉到巨鯨音樂網的鏈接中。

與唱片公司的談判並不輕鬆。在谷歌音樂上線半個月之前,李開復赴紐約與陳戈共同談下了四大唱片公司(環球、索尼、百代和華納)中的最後一家——索尼。陳戈坦言,對於國際公司來講,和中國合作,最看重的還是谷歌的信譽。

憑藉技術優勢,谷歌音樂給市場帶來了許多不一樣的產品。譬如直到今天,許多國內用戶仍然習慣停留在聽百度音樂排行Top500的水平,而當時谷歌就對音樂進行了多維的分類,譬如按照風格分為流行、爵士和搖滾等。

還有當時試驗中的「哼唱搜索」,用戶哼一個曲子就能被搜出來。然而,伴隨谷歌的突然離去,這個產品沒能發佈。

「當時就知道已經不重要了,本來我們還想看音樂搜索能拿到多少市場份額,能不能擊敗百度。」胡寧遺憾地說道。

谷歌音樂最終沒能盈利,甚至沒能平掉付給唱片公司的版權費用。

離開谷歌的巨鯨就像離開了海洋,流量開始迅速下降,陳戈也試圖和開心網、聚友網等二十多家社交網絡進行渠道合作增加一些流量,但用他的話來說已經是「治標不治本」了。

五年下來,巨鯨的資金鏈捉襟見肘——891萬美元的融資一半付給了唱片公司,另一半勉強用於支付每月60萬元左右的運營成本。因為谷歌不同意,巨鯨也無法通過賣廣告來增加收入。因此,當谷歌音樂被關閉之後,巨鯨已經難以再造一個獨立的、有巨大流量和影響力的音樂搜索引擎。

至於坊間盛傳巨鯨獲得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領投的B輪2000萬美元融資的消息,南方週末記者獲悉,實際上並沒有完成,而巨鯨試圖收購一聽音樂網謀求赴美上市的計劃亦沒有時間表。

無人埋單的尷尬

陳戈認為正是在谷歌音樂的推動下,行業才這麼快開始聯合走向正版化。但就因為要支付版權,才更加榨乾了互聯網音樂本來就微薄的利潤。

巨鯨的困境在業內看來仍然是行業的問題。

在整個數字音樂產業鏈中,下游是聽眾,中游是像巨鯨一樣的服務提供商(SP),上游則是唱片公司之類的內容提供商(CP)。豆瓣數字音樂分析師齊巍 向南方週末記者分析:「移動運營商(OP)靠彩鈴壟斷了95%的市場,使得SP只佔4%,CP不到1%,分給音樂人的則更少。」

然而就在這4%的SP環節,卻聚集了大量的競爭者。他們通過向唱片公司購買音樂版權,然後提供各種各樣的音樂服務來滿足用戶的音樂需求。但無論是從產品角度還是商業模式,都沒有人敢自稱大佬。

SP按照商業模式可以劃分為向用戶收費和向商家收費兩大類。

向用戶收費的方式又有兩種,一種是包月訂閱。QQ音樂就是採用這種方式,依靠騰訊的巨大平台,擁有QQ音樂綠鑽的用戶可以免費使用QQ空間背景音樂等諸多附加功能,這使得QQ音樂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對外宣稱賺錢的SP。

QQ音樂高級總監吳偉林向南方週末記者提供的官方數據是:每天的活躍用戶超過4000萬,同時在線用戶超過1100萬。

QQ音樂的費用是10Q幣也就是10元一個月,一位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QQ音樂基本上有300萬的綠鑽用戶。」即使再除去高昂的版權費,這樣的收益在業內依然無人可及。

另外一種向用戶收費的方式是數字銷售,國內最典型就是音樂社區網站蝦米網,用戶可以在蝦米音樂網上下載高質量、相對來說較為小眾的音樂。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即使是高品質的音樂也沒人願意埋單:蝦米網在2011年通過下載的收入,不超過100萬元人民幣,付費用戶甚至不超過註冊總用戶的1%。

酷狗產品總監謝欣解釋道:「這是因為用戶粘性不足。因為音樂產品的特殊性,用戶在哪聽歌都一樣。」

而如何做出音樂加技術完美的產品來強烈地吸引用戶,是現在互聯網音樂的一大難點,齊巍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為什麼用戶願意花幾百去聽演唱會,卻沒人願意買數字音樂?就是因為它們兩個之間用戶體驗相差非常大。」

第二類向廣告商收費其實是非常主流的盈利模式。只要流量足夠大,基本上都是靠音樂收聽或下載服務獲取流量,然後賣給廣告商或遊戲商。

但是賣廣告並不賺錢。因為傳統的一些數字音樂版權都還在「白加黑」的道路上——沒能完全解決版權問題,因此好的品牌廣告都不敢投放,否則就會被聯合起訴。這樣一來就只能吸引到一些低端的廣告,收入自然極為微薄。

遊戲聯運則是中國特色。由於音樂網站廣告很難銷售出去,所以有大量的空白頁面可以讓遊戲填進去。但遊戲並不是互聯網音樂擅長的東西,大部分網站不會自己去運營,所以基本也不會有太多的利潤可言。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酷狗和酷我10%-20%的收入就來自這一塊。

陳戈認為正是在谷歌音樂的推動下,行業才這麼快開始聯合走向正版化。但就因為要支付版權,才更加榨乾了互聯網音樂本來就微薄的利潤。

向CP支付版權合作的商業模式叫做「保底+分成」,一般大型唱片公司要根據SP的商業計劃書預先徵收一定的保底費,然後再與SP分割廣告利潤。根據唱片公司的資質,廣告分割比例又是不一樣的,但大頭基本是被幾大唱片公司拿去了。

陳戈說:「3年來,我們給唱片公司分的錢在幾千萬元人民幣,但對於小的獨立唱片公司來講是沒有保底的,也有那種一個月只分一兩百塊的。」

儘管旗下擁有萬曉利、蘇陽、謝天笑等藝人,且與巨鯨、蝦米、一聽、豆瓣都有合作,但十三月唱片公司顯然不能與國際唱片公司相提並論,其分得的羹也是 「微薄」的,其總經理盧中強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們未來的三年規劃都沒有把版權收入規劃進去,有了就是驚喜,沒有也習慣了。」

收費模式變革在即

「年底幾大國際唱片公司將聯合國內酷狗、酷我、百度、QQ音樂嘗試採取收費包月制度,包括PC端和移動端,嘗試改變當前的用戶習慣。」

「我看好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是農村包圍城市,不會像互聯網收費那麼難。」滾石移動高級副總裁張新華對南方週末記者直言。

張新華認為隨身攜帶的手機終端和小型電腦更具隨身性。而且至少有2億-3億的低端移動互聯網用戶,也就是原來山寨機的用戶,這種用戶沒有電腦可用,這個時候也會有付費的可能。

現在多家SP已經開始向移動互聯進軍。吳偉林告訴南方週末記者,「QQ音樂會著力解決用戶音樂資產在不同設備之間的同步,以及在移動設備上的流量問題。具體部署與計劃會很快公佈。」

酷狗也剛剛專門針對「手機音樂傳輸」操作開發了名為「複製MP3」的音樂工具,謝欣向南方週末記者講解道,「這個功能會方便PC端和手機端的一鍵複製,可以將過去的音樂喜好列表同步到手機終端。」

而在技術上,支持這一趨勢的就是「音樂云計算」。簡單來講,就是用戶可將自己的音樂列表或喜好一鍵分享到任何平台上,包括PC端、Android、iOs及Html5的手機網絡端。

胡寧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當時把谷歌團隊的大部分人都帶到美國Android團隊,負責的就是這塊市場。核心就是云分享。書、音樂、電影都是儲存在云上的,任何設備都能訪問。」胡寧希望可以通過便捷服務使客戶產生極大的粘性,甚至願意付費購買這樣的服務。

陳戈後來在與谷歌總部溝通的時候也特別盼望谷歌的Android手機音樂產品能夠盡快來到中國。

未來還有可能發生的重大變化是SP與CP的融合。滾石移動如果按傳統的產業鏈來講,既是SP,也是CP,還是一家音樂廠商。生產、傳播、銷售音樂的 三個環節滾石移動都有。張新華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一開始有意識,但是沒有明晰的規劃。這種集成性也是近年來逐漸看清的路。」

而美國的Bandcamp也是這樣一個SP與CP界限模糊的音樂銷售平台,獨立音樂人可以通過網站銷售自己的音樂而得到85%的銷售收入分成,其餘的則歸Bandcamp所有。

至於付費模式,齊巍非常看好包月制。美國一款免費音樂在線播放軟件Spotify可提供1600萬首歌曲免費點播,其收入來源的80%以上都是包月訂閱的。「下載那塊以後機會不是特別大,一首一首這麼賣是沒有什麼太大意義的,不如包月,十美元可以聽到上千萬首歌。」

業內人士金哲則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年底幾大國際唱片公司將聯合國內酷狗、酷我、百度、QQ音樂嘗試採取包月收費制度,包括PC端和移動端。希望可以嘗試改變當前的用戶習慣。」

張新華對此加以了證實。這意味著中國數字音樂產業的商業模式變革在即。

然而要Bandcamp這樣的公司本土化,根本上還是要完善中國的版權問題。因為Bandcamp的資源在其他渠道很難找到,用戶只能通過這一個渠道來視聽或下載。而在國內,用戶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找到獨立音樂的下載,所以這種方式目前還不適合在中國做。

對於未來,陳戈依然堅定:「很多人說我有理想,就像當年帶崔健去美國一樣。有生之年,音樂就是我的事業。整個音樂產業全球範圍都達到了臨界點,移動互聯網一定會從根本上重建音樂產業鏈。」

(因受訪者要求,文中金哲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40

四川醫藥上市折戟 PE二度掛牌股權欲抽身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07-28/851852.html

每經記者 鄢銀嬋 發自重慶

129家擬上市企業終止審查,令潛伏數年的多家PE處境頗為尷尬。

據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的最新消息顯示,四川富潤企業重組投資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四川省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醫藥)2800萬股股份(占總股本14%)正在西南聯交所以20249萬元的價格掛牌轉讓,這是轉讓方繼7月24日截止日期後的第二次掛牌。

值得註意的是,在證監會6月27日披露的被終止審查的129擬上市企業名單中,四川醫藥赫然在列,這意味著公司自2010年以來的上市之路畫上句號。

有分析人士認為,四川醫藥作為一家區域性醫藥流通企業,近年來一直專註於基藥渠道,零售OTC市場建設比較滯後;同時四川醫藥流通市場目前的高飽和率也令其利潤空間一再被壓縮,或許是其上市被終止的誘因。

四川醫藥上市終止

4年前曾高調宣布將在未來2年內登陸A股市場的四川醫藥最終並未如願以償。今年6月底,證監會披露了129家終止上市企業的名單,其中,四川醫藥在列。

公開資料顯示,四川醫藥於2010年6月掛牌成立,由四川省屬國企四川省醫藥集團、四川省國有資產經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四川富潤企業重組投資公司聯合出資對其增資擴股,各方分別持股51%、35%和14%,註冊資本也由1200萬元增至2億元。

2010年11月,四川醫藥官網上掛出《四川省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改制上市提供服務的中介機構中標公告》。當時市場上有觀點認為,這預示著該公司IPO進程正式啟動;而公司董事長何怡銘則多次公開表示,將用2年時間使公司成功上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即便是在2013年5月,四川醫藥對其上市進程仍然保持樂觀態度。公司官網披露的信息稱,“截至5月2日,擬在滬深兩個交易所上市的全部排隊企業共計729家,其中,我公司排在229家”。同時,當時公司並未列入在證監會抽查財務報告範圍,也被市場解讀為“躲過一劫”。

“此前市場對四川醫藥上市都比較樂觀,終止上市這個結果很意外。”四川醫藥行業內一名人士向記者表示。

另據《理財周報》報道,四川醫藥此次終止審查為主動要求。

6月25日,國藥控股通過西南聯交所進行公開招標程序,以2.53億元價格從四川三新創投手中獲得四川醫藥17.5%股份,導致四川醫藥股權關系出現變更。

四川醫藥董秘在接受 《理財周報》采訪時表示,公司與國藥控股之間的合作已斷斷續續談了7年,去年12月雙方將收購相關事項談妥,目前工商資料已經發生變更,未來公司也將不會再上市。

昨日 (7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向公司求證,但其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

“國藥控股入股四川醫藥是出於戰略考慮。”上述四川醫藥界人士表示,作為國內醫藥流通企業中的“老大”,國藥控股的分銷業務在西南地區並不強,四川醫藥的這一平臺無疑會幫助其改變這一局面。

PE潛伏3年被“套”

四川醫藥IPO終止,也令此前在該公司布局的PE頗為尷尬。

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最新消息顯示,四川醫藥2800萬股股份(占總股本14%)以20249萬元的價格掛牌轉讓,轉讓方為四川富潤企業重組投資公司。

值得註意的是,該轉讓信息已是第二次在西南聯交所掛出,此前在四川醫藥被終止審查的6月27日當天,四川富潤企業重組投資公司便掛出過轉讓信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詢資料發現,早在2011年,四川省國有資產經營投資管理公司便將所持有的7000萬股四川醫藥股權,轉讓給四川產業振興發展投資基金和四川蜀祥投資;隨後四川三新創投再接手了四川蜀祥投資所持股份,四川醫藥股權情況變更為四川省醫藥集團持股51%,四川三新創投、四川產業振興發展投資基金、四川富潤企業重組投資公司分別持股17.5%、17.5%和14%。

北大縱橫醫藥合夥人史立臣認為,近年來我國醫藥商業市場迅速發展,使一大批醫藥流通企業受到資本市場追捧,這也是PE競相布局四川醫藥的一大誘因。

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及商務部市場秩序司發布的歷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全國醫藥商業銷售總額從2000年的1505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11174億元,13年間增長了5.42倍,年平均複合增長率18.18%。

“四川醫藥這類地方性醫藥流通企業在區域市場,擁有豐富的市場資源,通過IPO能迅速整合區域內中小型流通企業及產業鏈上下遊資源,一旦成功上市,很可能引得投資者關註,PE也能全身而退。”史立臣表示,一旦終止上市,PE前期所做努力很可能變成一場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除四川三新創投於6月25日成功將所持17.5%股權轉讓給國藥控股外,四川產業振興發展投資基金、四川富潤企業重組投資公司均在6月27日掛牌轉讓,但並未成功出手。

上述四川醫藥行業人士認為,四川醫藥本身質地不錯,但對收購方而言,其更希望獲得企業控股權,但即便是全額拿下四川產業振興發展投資基金、四川富潤企業重組投資公司的所有股權,也無法達到控股目的。

低利潤率存隱憂?/

有分析人士認為,即便四川醫藥不主動申請終止IPO,其成功過會的幾率也不算高。

“最近幾年醫藥流通業的市場規模發展很快,但行業內不少企業的日子卻並好過。”成都醫藥商會會長韓祥文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由於醫藥流通企業一直適用老版GSP,使得行業野蠻生長,僅在四川省內就有上千家藥品流通企業,市場過度飽和。

事實上,醫藥流通行業的窘境在四川醫藥身上也有所表現。2010年成立初,公司董事長曾表示,3年後,也就是到2013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將達到50億元以上,利潤超過2億元;旗下“四川大藥房”的規模也將由10家擴張至100家左右。

但據商務部披露的《2013年中國藥品批發企業主營收入百強榜》顯示,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以1866.04億元位居第一位,四川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則以41.33億元位居第26位,四川另一家藥品流通企業科倫醫藥貿易流通有限公司則以147.62億元位居第9位。

西南聯交所披露的四川醫藥基本信息顯示,公司2013年的凈利潤為9816.46萬元;而公司官網營銷網絡一欄中,四川大藥房網點仍局限於成都市,僅有11家;各項指標均遠低於此前計劃值。

“這幾年四川省內的醫藥流通企業大多都出現了利潤率下滑的情況。”韓祥文表示,目前,四川省內四川醫藥的競爭對手還包括四川科倫貿易有限公司等,同時,雲南一心堂等省外醫藥流通大鱷也正在四川通過兼並零售藥房的方式打入,未來四川醫藥的經營還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880

熊市確認早抽身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730484

2016年的第一篇文章,想不到自己會以淡友的身份發文。其實,我也是在16年第一週那意想不到的破底走勢後,才正式披上淡友戰衣,並於17日以沽空期指打響熊市第二波下跌浪的第一炮。

由於已確認今次熊市是大熊而非小熊,(大小熊之分,請參考是小休還是悠長假期),我很希望藉這篇文,在這關鍵時刻告訴讀者:「如果你的主力投資工具是股票,請及早抽身!」因為熊市大勢主力向下,撈股博反彈技術要求高,效果卻事倍功半,何苦費神又冒自傷荷包之險?加上若今次是08年那一等級的大熊,現水平的下跌空間還有很大,所以,一般投資者還是要忍一忍手,別輕言在市場公認的那個水平撈貨。

因為,儘管目前全世界都看淡後市,但我敢說大多數人卻低估了這一浪的威力。事實上,此刻整體的市場心態,跟08年那次熊市在第一波下跌浪後急速反彈再破底的一刻很相似,(請參考08年第三季度走勢)。例如①大多數人都認為,上一個跌浪(15年第三季)已是今次熊市的最大跌浪;②以價值投資論,現水平及以下是平貨區;③長線資金開始入市。另有是關鍵的④,市場或開始有資金鏈斷裂的跡象浮現,但未有人公開地將拼圖砌成大圖。

當然,資金鏈斷裂應該關係到某種危機的發生,到底黑天鵝是來自油價崩潰、人民幣貶值、還是加息週期啟動?我這個小散,自然是無能力給出一個宏大的精確答案;我只能以索羅斯的背痛作比喻,告訴大家我啟動了這個類似的自我保護系統。而新黑天鵝的來龍去脈,就留待媒體將來以說故事的方式為大家一一解構好了。

因為,我還是喜歡做一個在投資市場「揾食」的Trader(交易者),多於一個享受著書立說的說書人。未來的日子,我會逐步發文,說明一下在這個熊市中的發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60

空調業庫存已泄洪 從價格戰抽身轉攻智能化

去年年底曾高達4000萬臺的空調庫存,經過過去大半年的消化已經“泄洪“,降至3000萬臺的安全“水位”。

隨著庫存降低、原材料價格上漲、產品升級,空調企業終於從歷時一年多的“價格戰”中抽身,今年3-6月國內市場的空調價格已逐步回升。

在“2016年度空調產業高峰論壇”上,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空調業將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由於變頻空調的滲透率已經超過50%,而智能空調的滲透率目前只有16%,因此智能化未來的空間更大,將是空調業的發展方向。

空調市場回暖促“泄洪”

2015冷凍年(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中國空調市場陷入低迷,出現負增長。雖然2016年宏觀經濟仍不樂觀,但空調行業卻顯示出止降回暖的跡象。

奧維雲網(AVC)空調產業研究院院長張彥斌介紹說,據奧維雲網的推總數據,2016冷凍年(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國內空調銷量將達到4669萬臺,同比增長4.7%;銷售額將達1543億元,同比增長2.1%。

更讓業界喘一口氣的是,曾創下歷史新高的巨量空調庫存,終於降至安全水平。2015冷凍年結束時,空調業的庫存曾高達4000萬臺,而截至2016年6月底,庫存已降到3000萬臺以下,達到空調行業庫存的合理水平。

張彥斌說,2015年8月,之前上市的機型占89.8%,也就意味著,2016冷凍年剛開始的時候,有接近9成的空調是老產品。2016年3月後,隨著價格上漲,空調也開始出現暢銷,到了2016年7月初,庫存產品的占比已下降到61.7%,

而且,空調業終於從歷時一年多的“價格戰”中抽身。2016年3、4、5、6月份,國內空調市場的價格已同比穩步回升。這主要得益於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庫存壓力有所緩解;二是原材料漲價,進入2016年,有色金屬、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強勢增長,企業生產成本增加,為保證利潤,價格戰偃旗息鼓;三是產品結構向高端轉型。

2014年9月底開始點燃的空調業“價格戰”,去年打得格外慘烈,也讓空調類上市公司2015年的業績承受重壓。中國家電協會副理事長徐東生認為,空調行業經歷了2015冷凍年的價格戰後,需要從價格戰向價值戰轉型,未來空調業將向智能化、高端化發展。

智能空調的市場潛力大

為了擺脫價格戰,2016冷凍年,空調企業積極推動產品升級。

奧維的數據顯示,從空調細分領域的銷量占比及同比變化看,2016冷凍年,國內市場變頻空調的滲透率從上年的62.7%上升到65.3%;高能效空調(一二級能效產品)的滲透率從上年的40.4%上升到49.3%;藝術櫃機的滲透率從上年的42.2%上升至53.2%。

“智能空調的滲透率也翻倍,從2015冷凍年的8%,增長到2016年的16.1%”,張彥斌認為,盡管如此,相比於變頻空調、高能效空調、藝術空調,智能空調的滲透率仍然較低,因此空調智能化的潛力更大。

其實,在國內白色家電市場,空調智能化的滲透率已經高於冰箱、洗衣機。據奧維的推總數據,2016年,國內智能冰箱的滲透率為6.3%,智能洗衣機的滲透率為12.2%。而智能空調的滲透率在2016年達到16.1%的基礎上,到2017年保守預計將達到25%以上。這種樂觀預期,張彥斌說,首先是因為線上空調市場快速成長,有助於智能空調的發展。事實上,在2016冷凍年國內空調4669萬臺的銷量中,線下銷量約3895萬臺,同比下降1.9%,而線上銷量為774萬臺,同比增長58.3%;在1543億元的銷售額中,線下銷售額約1346億元,同比下降3.2%,而線上銷售額為197億元,同比增長63.25%。

而2016冷凍年,智能空調在線上的滲透率達到32%,遠高於線下的14%,這是因為線上大部分的消費者是80、90後的年輕人,更易接受新鮮事物。而且,線上智能平臺助推智能空調發展,包括阿里小智、京東微聯、蘇寧雲居、國美雲智等。

其次,智能空調與普通空調的價差已明顯縮小。2015冷凍年,智能櫃機與非智能櫃機的價差達1600元,2016冷凍年的價差縮小至800元;智能掛機與非智能掛機的價差,2016冷凍年更縮小至400元。隨著市場需求增長、品牌競爭加劇、智能成本縮減,智能空調的價差將進一步弱化。

不過,目前智能空調市場,仍受制於標準不一、未抓住用戶痛點等問題。中國制冷學會與奧維雲網(AVC)13日聯合發布《2016年中國智能房間空調器產業發展白皮書》,呼籲盡快完善智能空調的行業標準,並提醒企業瞄準用戶痛點、增強細分市場競爭力。

智能平臺的開放與互聯,也是解決之道。蘇寧雲網營銷總部總裁助理吳丁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蘇寧智能平臺的研發部門已經和美的、科龍、海爾、海信、奧克斯、誌高、揚子、格蘭仕在內的空調廠共同聯合開發基於蘇寧雲的智能空調產品。8月份,蘇寧將重點進行智能空調推廣,希望將智能空調的銷售占比提升至60%。

奧克斯空調國內營銷總經理徐重認為,“未來大數據的分析很重要,對於用戶而言,他真正需要的是一鍵可以搞定事情,而不是終端app滿天飛,同時也違背了智能產品使用便捷的初衷,呼籲品牌方、智能芯片制造方以及電商平臺方,能夠開放大家的入口,讓數據互聯互通,最終給用戶一個舒適智能的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11

衛視三頻道售上海政府 梅鐸抽身中國市場

1 : GS(14)@2010-08-10 21:41:4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866&art_id=14329036

【本報訊】傳媒大亨梅鐸( Rupert Murdoch)削減在中國的投資,梅鐸旗下新聞集團昨日宣佈,將內地三個中文頻道的控股權售予上海市政府牽頭成立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CMC)。評論認為,此舉顯示了梅鐸對中國市場的心灰意冷,也是北京對傳媒嚴密監控的結果。從中共角度考慮,收購西方傳媒機構有助奪取國際輿論話語權。

新聞集團與 CMC昨日發表聯合公告,表示雙方已簽訂協議, CMC將會收購新聞集團旗下的星空衛視普通話頻道、星空國際及 Channel[V],以及星空華語電影片庫的控股權。公告稱,雙方均希望藉着新開發的機遇,發展業務。雙方會就此成立一個財團,總部設於北京,但有關交易條款未有披露。
對中國傳媒市場興趣淡化

這次入主衛視三台是 CMC首個投資項目。基金董事長黎瑞剛在公告表示,這是 CMC與新聞集團長期合作的一個重要基礎:「中國資本進入國際媒體市場,將積極推動世界傳播格局的變革與發展。」新聞集團歐亞業務主席兼董事長、梅鐸之子傑智( James Murdoch)說:「今次協議是 CMC對星空的認可,讓我們繼續為未來發展合作。」
外電報道指出,新聞集團今次出售的頻道,從來沒有達到梅鐸的預期。這些頻道一直未能在全中國播放,只能在外國旅客為主的高級酒店及外國駐華使館地區廣播,平民想看這幾個頻道,必須非法安裝天線。英國廣播公司( BBC)引述分析稱,梅鐸今次出售三個頻道的控股權,是對中國傳媒市場興趣淡化的表現。路透社則形容新聞集團從中國市場「抽身而退」( pullback)。
BBC引述業內人士 Vivek Couto分析稱,新聞集團在中國經營約二十年後,最終作出一個不能避免的舉動:「他們知道,在市場上成長的最佳方案,就是確保生意掌握在當地人的手上。」
仍持近半股權管理層不變

新聞集團員工對本報稱,出售控股權後仍持有近半股權,現有管理層維持不變。
新聞集團涉足中國大陸多年,是首個取得電視台落地權的境外傳媒機構。除了今次出售的頻道,還有 ESPN、衛視電影台、國家地理頻道及鳳凰衛視多個電視頻道。截至今年 3月 31日,新聞集團資產總值約 550億美元,港幣約 4,270億元。
CMC 是中國首個發改委批准成立的私人募集基金,大股東為上海東方傳媒集團,該集團是僅次於中央電視台的中國第二大傳媒集團。 CMC去年 4月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批,基金規模 50億元人民幣(港幣約 57億)。基金肩負統戰任務,成立宗旨強調要致力於中國文化「走出去」,運用資本手段,介入國際傳媒市場,「服務於我國增強國際傳播能力的戰略大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2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