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高興,因為這對於馬克龍來說,是巨大的勝利,這是大多數法國人的選擇。“
“我們非常非常高興,勒龐輸了,這是最棒的!”
“我們看到馬克龍贏了,我為我們的國家感到驕傲,我相信年輕人,對我們來說太完美了。”
“我覺得他那麽年輕,對我們來說是好事情,他不會把時間花在各種扯皮,或者文本言辭上,他是個善於行動的人。”
“法國在歐盟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法國就是歐盟,法國是多元文化的國家。”
法國當地時間5月7日晚間8點,盧浮宮廣場沸騰了,馬克龍支持者的狂歡隊伍不斷擴大,一些手中高舉法國國旗的巴黎市民,爭先恐後地沖到拿著攝像機的第一財經i記者的話筒前,希望表達他們的興奮之情。
從英國脫歐到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這股席卷全球的民粹主義思潮,終於繼荷蘭之後,再次在法國受阻。39歲的馬克龍,以約65%對35%的優勢戰勝了他的對手——來自“國民陣線”的極右翼候選人勒龐,成為了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他同時也是當今世界最年輕的大國領導人。
大選結果出來後不久,勒龐就發表敗選演講,並致電馬克龍,承認選舉失敗,並祝賀馬克龍的勝利。馬克龍在幾分鐘之後,在一段簡短的采訪中表示,這是法國充滿希望的重新開始。在一個小時之後,馬克龍又發表了電視演講。馬克龍在演講中,堅持了他競選中的綱領,比如,繼續堅持全球化,留在歐盟,和德國一起加強歐元區的建設等。當然,他對競選中表現出來的弱點,比如反恐,也談到了未來應該怎麽去做。
事實上,本次法國大選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接近60年的歷史上,最為不尋常的一次大選。進入最後決戰的兩位候選人,都不屬於過去60年輪流執政的左翼和右翼政黨。有評論說,馬克龍接手的應該是一個非常憤怒,也是非常分裂的國家。
勒龐35%的支持率不可忽視
這次法國大選可以說是當代陣營最為分裂、競爭最為激烈,同時也是最為舉足輕重的一次大選。雖然馬克龍當選可謂眾望所歸,但不要忘了,他的對手、極右翼候選人勒龐也拿到了近35%的選票,比起她父親在2002年大選第二輪拿到的17.8%的選票,幾乎翻了一倍。有些人認為,勒龐應該是拿這次大選練個手,有這樣的表現已算不錯,她真正的目標應該是5年後的2022年大選,也就是說,這個極右翼候選人有5年的時間來爭取更多選民的支持。
有評論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龍的勝選,並不代表法國民粹主義的上升勢頭已被打斷,2022年的大選結果如何,要看馬克龍在接下來的5年時間中具體執政效果如何,是否可以真的用政策回應勒龐支持者,以及在第一輪投票中失敗的菲永、梅朗雄等候選人的支持者的訴求。但是如果他未來5年沒有解決法國人希望他解決的問題,國民陣線和民粹主義很可能卷土重來。勒龐在5年之後,也只有53歲,極有可能東山再起。很顯然,馬克龍大選獲勝,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艱巨的考驗在後面
看看卸任總統奧朗德現不到5%的可憐支持率就知道,當選是一回事,真正執政是另一回事。而且3年前上任的意大利總理倫齊的失敗,完全可能是馬克龍的前車之鑒。
入主愛麗舍宮後,擺在馬克龍面前的法國即便不是個爛攤子,也是個陷在泥淖中近10年的“病人”——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社會貧富分化嚴重、城鄉差距拉大、失業率高企,外加日益緊張的移民、宗教及文化沖突,以及由此導致的幾次大型恐怖襲擊,都對他的執政構成嚴峻考驗。尤其是他堅定的支持歐盟、支持開放邊境、支持全球化的立場,與勒龐選民的立場有本質沖突,如何團結這部分人民,讓他們也能在他的政策下受益,是馬克龍未來5年面臨的一道難題。
新的考驗很快就會來到。6月11日和18日,法國國民議會(相當於議會兩院中的下院)將舉行兩輪選舉,選出新一屆下議院議員。馬克龍自己的政黨“前進運動”1年前才剛剛成立,在傳統議會政治中並無根基,如果不能在6月份的下院選舉中取得好成績,那他很有可能在執政過程中受到傳統政治勢力的各種掣肘。要知道,在第一輪投票中,馬克龍雖然位列第一,但只獲得了23.7%的選票,也就是說,他的鐵桿選民其實只有五分之一多一點。接下來的1個月,馬克龍需要再接再厲,爭取在下院選舉中也取得較大的議席份額,才能有利於他真正推進競選中承諾的各項改革措施。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前進運動”不能在國民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優勢,那就要被迫與其他政黨談判,形成聯盟,在某種程度上分享議會權力,這對馬克龍的執政是不利的。到目前為止,“前進運動”的主要支持者基本以城市中的各類專業人士為主,他們特別贊同馬克龍改革法國目前僵化的勞動法的主張,希望企業主能更為方便地招聘或者解雇員工,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全球化和技術進步帶來的產業變化。不過眾所周知的是,法國工會力量極為強大,動員罷工能力也是一流。當年薩科齊想把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到62歲,就引來全國數百萬人上街遊行抗議,直接把薩科齊的支持率砸了下去。奧朗德上臺後,為討好選民,又“順應民意”,把退休年齡重新降回到60歲,法國社會“反改革”的力量可見一斑。
要與德國更加抱團
馬克龍非常需要得到德國的支持。自從英國公投脫歐之後,法德聯盟已被視為歐盟能否走下去的關鍵。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馬克龍當選後第一時間就發了推特,稱他的獲勝“是一個強大和團結的歐洲的勝利”。但馬克龍在競選時也說過,歐盟的未來取決於歐盟能否真正實施實質和深遠的結構改革,縮小歐盟內部的南北差距,並且在安全和移民問題上拿出切實有力的措施來保護歐盟人民。他甚至認為,要實現這些目標,法國必須向鄰居德國看齊,至少要能在經濟實力上與德國比肩才行。
德國人對馬克龍的當選心情應該是比較複雜的。馬克龍當選雖然遠好於勒龐當選,但他實在是太親歐盟了,他支持歐洲進一步一體化,主張建立歐元區共同預算機制,共同投資,共同支持遭遇危機的國家。這與現在德國人的主張相反。德國的主流意見是,眼下歐洲民族主義情緒上升,如果繼續推進一體化,反而有可能助力民粹的增長,還是維持現狀比較好。但從維系歐盟角度出發,馬克龍的當選無疑是個好消息。而且德國人從自身利益出發,也希望馬克龍能通過對勞動法的重大改革,重振法國停滯的經濟。
在當前環境下,無人能否認,這是非常艱難的工作,這份艱難的工作又恰好落在了一個39歲的年輕人身上。一方面,這反映出法國人渴望求變的心情是多麽強烈,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馬克龍的前路並不平坦。萬一他失敗了,5年後還有什麽力量能夠阻擋勒龐呢?
英國脫歐再遇“強敵”
英國人的心情恐怕也和德國人一樣複雜,只不過心里的算計不太一樣。一方面,勒龐代表的極右翼勢力在英國已經被選民拋棄,這從上周英國獨立黨(UKIP)在地方選舉中全軍覆沒即可看出來。但另一方面,英國人現在面臨的頭等大事是脫歐談判,如果勒龐當選,把歐盟內部搞得四分五裂,對英國人的談判顯然是好事。但現在馬克龍當選,歐盟在面對英國時更加團結一致,甚至同仇敵愾,英國就很難在談判中討到什麽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