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寶會成為類似共享單車的市場,還是只是一場投資者“擊鼓傳花”,坑下一家的遊戲?
作者|王亞奇
編輯|王根旺
共享充電寶,這個謎之共享經濟這次真的要火了。
今晨五點,“國民老公”王思聰在朋友圈又放了一炮,“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雖未明言針對某家,但今日淩晨剛剛宣布砸了幾億投資共享充電寶的陳歐坐不住了。
對於王思聰的潑冷水,陳歐很快做出回應,“謝謝思聰監督,不是每個項目都能做成,本來創業成功就是一件小概率事件,街電做不成可以做公益,但希望不要因為你的情緒不讓這個項目入駐萬達。”算起來,上一個說出項目做不成就當做公益的是胡瑋煒(創業家&i黑馬註:摩拜單車創始人),不過當時這件事以陷入創業者拿著投資人的錢做公益的爭議而結束。
共享充電寶的風口起於今年清明節前後。據創業家&i黑馬統計,目前這條賽道上的公司已達十多家,截至目前已有超6億元資金湧入該市場,投資人名單上不乏騰訊、金沙江創投、IDG、SIG、高瓴資本等一線投資機構。既然投資共享充電寶的大佬那麽多,陳歐為什麽要單槍匹馬出來會王思聰,答案自然是“為自己代言”。
據了解,陳歐投資的這家共享充電寶為街電科技,4月份街電剛剛獲得IDG、欣旺達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本輪3億人民幣投資之後,陳歐將占有街電60%股份,並出任街電科技董事長。何況,久未在媒體露面的陳歐剛剛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街電的投資無上限,未來3個月內將繼續註入幾十億資金,一早起來就遭王思聰打臉,豈能忍氣吞聲。
但回歸到商業邏輯上,共享充電寶被迅速拱上臺面的原因是什麽,未來它會成為類似共享單車的市場還是只是一場投資者“擊鼓傳花”,坑下一家的遊戲?創業家&i黑馬來一一拆解。
共享充電寶為什麽突然火了,如果大家留心過創投圈、科技媒體和自媒體們已經長達一年圍著共享單車的話題打轉,這個問題可能更容易理解。眼看2017年快過半,處在潮頭浪尖上的投資人們總該找點新東西,巧的是共享充電寶正好路過。不過,投資人們也都不傻,怎麽就和共享充電寶看對了眼。
究其原因,目前線上流量增長緩慢,且價格昂貴,線下流量入口已經成為眾多投資人的關註熱點,而共享充電寶之爭實則是線下場景之爭。目前充電寶市場基本分為三類商業模式與場景:一是以暢充科技為代表的免費充電模式,占據機場、火車站等大客流量場景;二是以街電、來電等為代表的線下機櫃模式充電寶,一般占據商場、電影院、餐飲、酒吧、遊樂園等中型場景;三是以小電為代表的餐廳移動充電樁模式,這種模式主要置於餐廳、咖啡廳、臺球室等桌面小型場景。目前後兩種模式的競爭尤為激烈,其背後所占據的場景也是各行各業玩家獲取流量的必爭之地。
此外,從經濟模型來看,共享充電寶的回本周期確實不長。一個充電寶的市場售價才幾十塊錢,而創業家&i黑馬查詢了阿里巴巴采購批發平臺,常見充電寶規模生產的單個成本在10~30元之間,按每個人只花1塊錢租一小時算,30次也足夠回本了,再往後租都是利潤。當然未來共享充電寶行業已定會陷入補貼免費的怪圈,這是後話。因為按照迅雷創始人程浩的說法,滴滴打車雖然補貼了那麽多錢,但你不能說它商業模式不成立,只是“資金效率”低一點而已。
共享充電寶另一個容易被質疑的點是,低頻不剛需。目前每個中國家庭的抽屜里可能都有兩到三個閑置充電寶,放在家里都不用,誰沒事還會去租充電寶。但有人認為,共享充電寶的真正剛需人群是移動情況和應急情況下的人群。不過問題是,充電寶用完還要找到附近的線下機櫃還回去,這跟有樁自行車是一個道理。早在摩拜、ofo等共享單車大火之前,政府就在推動單車出行的道路上不遺余力,這麽多年過去了,大部分有樁自行車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沒能挪動半步。
同樣的道理,共享充電寶,尤其是線下機櫃模式的充電寶也會受制於此。不過投資人們出來解釋了:這個問題等到共享密度足夠大的情況下就能解決。
但那個時候,共享充電寶還會是門好生意嗎?
共享充電寶離出現下一個摩拜還有多遠?
得承認,上述情況都是在理想的商業環境之下,但從此前的種種商業案例來看,顯然不現實。
一個擺在眼前的問題是,共享充電寶過低的行業門檻。這一點從短短一個月冒出數十家融資企業即能看出。門檻低,成本低,大家一窩蜂往里面沖,大規模地鋪,到最後就很容易變成免費+倒貼的生意。
尤其在商家鋪的。對於餐廳、咖啡廳等實體商家而言,衡量一切的標準是,能否帶來額外的營業收入,如果不能帶來額外營業收入反而要變成別人的引流手段,商家顯然很難熱衷起來。舉例來說,一個顧客到店里除了吃飯其他服務理應是免費的,就算顧客願意花錢充電,但一個顧客會在吃飯的同時順便充電,還是專門為了充電去吃飯,哪個比例多結果顯而易見。
另一方面,跑過地推的都知道,想要讓商家簽排他協議顯然需要足夠的誘惑。一開始某個商家和一個充電寶玩家合作,用戶來了要用,對商家好,對充電寶企業也好。後來別的玩家進來了,條件是別用他的,用我的,我能給你分成。最後更多玩家進來了,別用他們倆家的條件可能變成,不用分成了,我直接給你錢。如此惡性循環。
另外,投資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和時間做朋友”。但共享充電寶行業顯然不是一個能和時間做朋友的生意,相反,共享充電寶生意最大的風險是時間和技術進步。
眾所周知,手機本身的耗電量很大程度上和屏幕大小及電池本身的技術有關。在這方面,去年底“國民手機”華為已經宣布研發出了20秒充滿電量的石墨烯鋰電池,相信有了華為做表率,小米、三星們也不會讓大家等太久。試想,如果你出門前發現手機只有20%的電量,你會花幾分鐘充滿再出門還是等沒電了找共享充電寶?
即便新技術的成熟需要時間,但手機的例外之處是,大部分人晚上是要回家的,一個正常手機的電量支撐一天並非難事。
共享充電寶離出現下一個摩拜可能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道理很簡單,自行車擺在那兒,你就有需求,換成充電寶,當你還有30%的電,到家或者到公司在充也不遲,真到急用的時候,10塊錢也願意充,但那麽急的頻次顯然沒有那麽大。但為什麽現在大家也願意租共享充電寶,因為1小時內免費,這點跟2014年大火的O2O倒是有些相似之處。等到不補貼的時候,我還有電,你讓我把它充滿你收我一到兩塊錢,願意的人還會剩多少?
不過,為了不做阻擋歷史進步的車輪,共享充電寶到底是不是門好生意,留給大家各自判斷。我們只關心,能不能看到王思聰吃翔,會有直播鏈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