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天書6.買基金者是豬兜 周顯

http://ladyfirst.hkreporter.com/colum.php?detail_id=482

新書終於寫完了,預計在一個月後出版。我打算在網上刊登其中三章,表面上給讀者先睹為快,實則為了促銷。

 

 

以下是第一篇。

 

 

 

 

6. 買基金者是豬兜

 

 

按照敘述的順序,基金應放在股票的後面,但鑑於今日基金的推銷員多是保險經紀,或者是疑似保險經紀的投資顧問,如此這般之下,我決定把它放在保險的後面,提早出場。

 

 

近年來,基金市場發展得很快,身邊的人買了基金的不在少數,更常常踫上基金經紀,政府亦強迫市民購買強積金,真是一塌糊塗。故此,我寫下以下分析,教導一下那些金融盲,以正世道,也不失為一件有益和有建設性的事情。

 

 

6.1 基金的先天性缺點

 

 

基金是我很反感的投資工具。固然,世上有著許多不同性質的基金,但其結構有著先天性的陷阱,只要稍為懂點推理,一推就能推出來。我不明白這樣顯然易見的道理,就像鼻子長在嘴巴之上一般的明顯,為何世上竟然沒有人想出來。

 

 

6.1.1 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

 

 

銷售基金的經紀常常說,基金由投資經理所管理,以他們的專業知識,可以為客戶賺取安全而豐厚的回報。我一直奇怪,這明明是豬兜式的謊言,即是只有豬兜才能說出來,也只有豬兜才相信。但這些年來,我聽過番豬話不知幾次,可知世上豬兜何其多也!

 

 

創業極難。要把公司一手創立,培養壯大,意志和能力缺一不可,EQIQ都 比一般人高出一截,我這樣說,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相比起打工仔的基金經理,白手興家的上市公司老闆的能力應該更勝,就算勝不了太多,也絕對不會輸於沒有經 歷過磨練的基金經理罷。再者,老闆既能白手興家,對其本業應當十分熟悉,藉此賺錢有如魚之游泳,又如疱丁解牛,易過斬瓜切菜也。

 

 

但實際上,當公司上市後,它由經營良好變成票房毒藥,由盈利每年快速增長變成「本人欣然宣佈本年轉盈為虧」,主席由忠厚老實的實業家變成股民談之色變的大老千,這一點,相信也是無人反對的。

 

 

既然基金經理並不比上市公司老闆更高明,那又怎可能相信其業績可以輸少贏多,戰勝股市呢?單憑因為基金經理是專業人士,其投資就有勝算,有這種想法的人,或者企圖用這種想法去說服別人的人,說他們是豬兜,誰曰不宜呢?

 

 

 

6.1.2 從資訊流通的角度去看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人有愚智賢不肖,同樣道理適用於上司公司和基金的身上。有些上市公司經營得很好,有些則不敢恭維,同樣地,有些基金很能賺錢,有些則長期跑輸大市。這一點,相信也沒有人可以否認吧。

 

 

對 上市公司,投資者可以通過各種資訊渠道,得到其相關的信息。聯交所的網站是一例。你去翻看報紙的財經版,或者各種財經雜誌,資料和分析多到看不完。有些上 市公司的業務是很具體的,譬如大家樂、東方報業、佐丹奴等等,我們還可以用最傳統的方式來看其經營狀況,即是實地觀察大家樂和佐丹奴的人流,或者每天數 《東方日報》的廣告,都可能將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窺見一斑。還有,你的朋友當中,總有幾個是炒股票的,有空時大家交流意見,也不失為獲得資訊的有效法門。 最後,還有林林總總的網站和討論區……

 

 

但有關基金的資訊,則通常難以獲得。大部份人是聽經紀的一面之辭,看一下宣傳單章,幸運的會有年報之類的數據……

 

 

小 結﹕基金同同股票一樣,有好有壞,然而股票的資訊多,基金的資訊少,我們絕對可以披砂削礫,從有限的資訊中找到令你賺大錢的基金,但花上相同的時間,一定 可以找到更多和更好的股票。個人認為,買基金賺錢就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只要盲人持著一條足夠長的竹竿,慢慢地點地而走,終於還是可以走過去。但我 們既有選擇權,為甚麼不在光天化日之下,找一匹開眼的馬去騎呢?

 

 

6.1.3 經紀的不良推銷

 

 

現時大部份的基金都是經過推銷渠道售出的,其中包括了銀行、保險公司、理財顧問等等,主要是人傳人的感染,哦不,是人同人的推銷才對。

 

 

這裏也以股票和股票經紀作為比較,好讓大家對概念更加瞭解。

 

 

股票經紀很多時會向客戶提供一些股票貼士。這些貼士可能是他研究出來的,可能是他道聽塗說回來的,無論如何,也無論貼士準確與否,股票經紀是從現時一千多隻的股票中找出他最中意的,然後提供給你,因為他購買市面上一千多隻股票的任何一隻,也能獲得相同的佣金。

 

 

基金則不然。一個基金經紀的手頭可能只有十多二十隻基金,他只會向你推銷手頭的,當你要買其他的(不屬於他手頭的)基 金時,他既賣不到給你,也收不到佣金。再者,每隻基金付出的佣金都不同,經營得較差的基金可能付出更高的佣金,如果你是該經紀,會向客人推銷質素較高但佣 金低的基金,還是佣金較高而不管其質素呢?我對人性並不那麼悲觀,認為兩者均有,但你要負上「兩者均有」的風險,真是太不必要了。

 

 

小結﹕股票經紀和客戶的利益比較一致,基金經紀和客戶則有較大的利益衝突,故此基金經紀推銷壞基金給客戶的機會,遠高於股票經紀推銷壞股票。

 

 

話說我的出版經理人麥先生,聽到我的一番言論後,表示不同意,因為他買基金時獲得了不錯的回報。當我詢問他購買的過程時,他說花了很多時間去嚴重拉關係,兼且在飲食方面給予長時間的賄賂(即是請飲請食),該經紀才提供了一隻最有潛質的基金。很明顯,他的經驗非但踼不倒我的結論,相反還加強了﹕用上相同的時間和精力,一定可以發掘出更好的股票來。

 

 

6.1.4 買賣和維持的交易成本

 

 

每種投資工具都有交易成本,也即是未見官前先打的大板,有的打三十板,有的打五十板,有的打八十板,而基金是在所有的投資工具中,接近打得最重的。

 

 

基金的收費包括了﹕

 

 

1.    入場費用,例如首次認購費、轉換費、買入差價等。

2.    持有時的費用,例如管理年費、績效費、分銷費等等。

3.    出場費用,贖回費、行政費、賣出差價等。

 

 

這 些費用並非每種都收,但肯定的是﹕買入時要收費,持有的過程要收費,賣出時也要收費。用前述的比喻,是見官前打一次大板,期間打一次,見後也打一次,每次 打的板數不一。不同種類的基金的收費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指數型的基金收費最低,皆因操作最容易,跟著是貨幣、債券,股票差不多是最貴的。這是順著這三 種投資工具的價格波幅,貨幣的波幅最小,股票則很容易翻倍,或者跌去一半市值。當波幅巨大時,客戶也就不介意在交易費用中被宰,這在香港俗語叫﹕「贏了不 志在,輸了不爭在。」

 

 

按﹕中文的「不」,粵音讀作「唔」,閩南話也是讀「唔」,台灣的寫法照樣是「不」,只有廣東人寫作「唔」。

 

 

除了人壽保險之外,沒有一種投資工具的交易費用比基金更重,大概達到基金規模的1%3%左右。這意味著基金經理首先要賺到他和他的團隊的薪酬,以及交租和燈油火蠟等行政費用,剩下來的,才是客戶的應份。

 

 

數學模型是這樣計算的﹕由於這1%3%(以中位數計,假定是2%)是只收不付的、基金方面穩賺不賠的。既然是必付的支出,我們要求的回報便要乘二,即是4%。假設在你可在定期存款中得到5%的年利率,換言之,你買基金的機會成本是5%的定期存款利率。4%5%9%,這即是說,你投資進基金,每年的合理回報是9%

 

 

為甚麼要求回報要乘二?假設你開設一間公司,薪金支出是每月一萬元,不論公司是賺是蝕,這一萬元都是必須要付的。如果這間公司每月賺到一萬元,你便打個平手,這種生意當然沒人肯幹。最低限度,它要賺到兩萬元,即是說,你投資一萬,期望值是有一半機會淨賺一萬以上,這叫「double or nothing」,才叫合理。因此,當一個基金的收費是3%,你會要求它有一半機會賺6%,即除收費後再賺3%

 

 

在這小節中,最後一問﹕世上有多少個基金,十年來的平均年收可超過9%?這實在沒多少個。馬多夫只提出每年一成以上的平均回報,已造成了號稱五百億美元(我嚴重懷疑這數字有多少「水份」)的世紀大騙局。從這例子可知9%以上的平均回報是有多難。

 

 

我之拒絕購買基金,正是為此。

 

 

更有甚者,基金所需要的合理回報其實還不止9%,理由如下述。

 

 

6.1.5 進一步討論﹕入場費和出場費

 

 

基金的買賣費用,上一節已略述過,但因此部份極其嚴重,故此需要另闢一節去討論。

 

 

基金的收費林林總總,各有不同,看到資料就頭疼了。通常,一買一賣之間,客戶要付出三五種至七八種的費用,噢,其實炒股票付出的交易費用的種類不下於基金,但從總數去看,股票一買一賣的費用是不到1%,基金則是3%至接近10%不等。在投資世界,3%10%,那是天文數字的收費了。

 

 

收費昂貴令到投資者不易輕進輕出,經紀的說法是﹕基金是長期投資,把交易費用攤成長期來計算,那就一點也不貴了。假定你持有基金十年,3%10%除以十,每年的支出不過是0.3%1%而已。

 

 

姑不討論0.3%1%是多是少,蓋以平均年增長5%計算,1%是淨收入的兩成,怎也不能算少。我要提出的是﹕當一項投資的買賣成本極高,進出也就極困難,而這從投資的角度看,是極不利的條件,就同儲蓄保險一樣,叫做「缺乏彈性」。

 

 

投 資的終極目的,是把資產變回現金,去做愛做、或需要做的事情。很不幸,我們無法預料在未來的那一年、那一天會失業、生病、家人急用、公司需要周轉、出現了 一生難得一見的投資機會……這時就要把資產換回現金,是十萬火急的速度。假如你不智地昨天買下基金,今天就要變賣,以換取救急的現金,你將會恨不得殺死昨 天的自己,一刀一刀的插下下去,狠狠地、毫無憐憫地。

 

 

彈性不足是拒絕購買的充份條件,但非必要條件。這其中有一些同等重要的變數,例如值博率。例如定期存款缺乏彈性,但做定期也非蠢事,餘此類推,只要基金的回報率夠高,也有其值博之處。上一節我估計了9%的回報,加上沒有彈性這一說致命重點,我的高見是,它至少需要11%15%的年回報(視乎交易費用而定),才有值博之處。

 

 

又是那一句﹕當今世上,那個基金可以平均11%15%的長期年回報率?

 

 

6.1.6 賣出困難﹕進一步的削弱彈性

 

 

當投資者要贖回基金時,除了手續費和差價外,還得冒上其他的風險。

 

 

以股票、銀行存款、外匯為例子,當客戶決定平倉,提取現金時,三天之內,就可提到現鈔。但是基金要贖回時,時間則可長可短,如果正值熊市,太多人同時贖回時,投資者等上一個月,也非奇事。

 

 

前文說過,銀行有權拒絕支付,證券行也有倒閉的可能,同樣地,當太多的投資者同時贖回時,基金也可拒絕贖回。這機率的確不大,但並非不可能發生。當我細心思考過銀行、證券行和基金三者的結構後,結論是基金拒絕支付的機率遠比前兩者為高。

 

 

以 上並非偏見。銀行出現狀況時,有政府的支持,像金融海嘯之後,幾乎全世界的政府都為存戶提供百份百的存款保障。證券行只是代客買賣股票,一旦客戶賣出股 票,戶口的現金便相等於存款,而在今日的證監會的嚴密監視下,證券行出狀況的機會也減至最低。換言之,銀行有政府支持,不大可能拒絕支付,證券行在法律上 不可能拒絕支付,但基金,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上,不排除這個可能性。

 

 

6.1.7 搶錢的績效費

 

 

天下烏鴉一樣黑,基金和上市公司一樣,不管公司賺蝕,先挪錢以自肥,先養活自己,再養活股東,是所有經理人的不二法門。兩者的揾笨雖一,但按程度,則基金是老大,上市公司的管理階層只是二弟。

 

 

基金收費最不合理的一項,是其績效費,純利的兩成是「基本消費」,有些名牌基金在業績優異時,甚至可收取四至五成。這即是說,基金經理輸掉了客戶一百萬元時,人工照收,但他為客戶贏得一百萬元時,則可收取二十萬元的紅利。這真是有贏沒輸、無本萬利的生意。

 

 

低回報的基金,倒不如銀行存款。高回報的基金,才值得付出高昂的績效費,理論上如此,但大名頂頂如索羅斯,在2000年炒科網股也虧損了21%,至於由諾貝爾獎得主當基金經理的LTCM, 則破產清盤收場。既然投資基金的風險不小,為何我們要付出高昂的績效費給其經理呢?這好有一比﹕到澳門賭錢,當你正欲下注時,疊碼仔在後頭說﹕「老細,這 一手應該買莊!」當開牌真的是莊時,疊碼仔便向你收賞錢。如果開閒,他便訕訕的自動消失。基金經理便是這樣的疊碼仔﹕他有一半的機會去贏,輸了則不用成 本,那為甚麼不去博一博呢?

 

 

當 客戶贏錢的一年,基金經理可以收到績效費,輸錢則不用付出,這種合作條款很容易造成道德風險。凡是這種情況,分紅應以三年至五年作單位,否則絕不公平。如 果投資者連這樣不公平的條款也答應,就真是大笨蛋了。話說回來,大多數投資者是聽信了經紀的推銷,才會當上這種大笨蛋,因此那些推銷話可稱為「大笨咒」。

 

 

主 席及行政總裁對上市公司的盈利貢獻,不在基金經理之下,如果上市公司的管理階層收到同樣比例的「管理費」,不被股民和股評人柴台者幾希也!同樣是為股東賺 錢的經理人,基金經理憑甚麼拿到遠比上市公司管理層更多的薪酬?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上市公司老闆很多時也是大股東,自肥時一部份的資金由自己持有的股份提 供,股東並非全付,因此自肥的誘因便減低不少。正因為此,一些有良心或要面子的上市公司老闆,甚至只收取象徵式的袍金,李嘉誠就是有名的例子,年薪好像是 五千大元。基金經理是打工仔,不是老闆,這是關鍵的一點。既是打工仔,對殘公司以自肥的誘因,比大股東更高,照常識推測,狗皮倒灶的機會也更大。

 

 

華爾街有一個有名的故事﹕一條茂利去參觀遊艇會,導遊向他介紹﹕這條船是A基金經理的,這條船是B基金經理的,這條船是C基金經理的……到了最後,茂利忍不住問﹕那麼,客戶的遊艇在哪兒?導遊指指那些辛苦工作著的船伕﹕他們在當船伕前,統統都是基金的客戶!

 

 

 

6.2 基金經理上下其手的妙計

 

 

基金經理既然是疊碼仔的翻版,一方面收到疊碼的佣金,另一方面當客人贏錢時,可收到「老細,這一手應該開莊」的提點賞錢,這就會引起道德風險。簡單點說,基金經理和客戶的利益並不一致,這就造成了前者上下其手,從中漁利的誘因。

 

 

基金經理作弊的手法太多,我不勝枚舉,也知不了這許多,只能稍錄其中所知,以作警世。

 

 

6.2.1 例子一﹕製造虛假盈利

 

 

我的忠實讀者都知道,我寫過一本奇爛無比的小說,叫《賭鬼》。由於太爛了,只賣出了寥寥數十本。出版社見到大堆大堆的回書,看得眼火爆,忍不住叫我搬回家中,以省倉租。現在我的家裏,就放著一千多本《賭鬼》,看見也覺得眼火爆。

 

 

我 忽發奇想,假如我將其中一本簽了名字,賣給老友李加成,作價一千元。然後,李加成再將這孤本賣給楊授城,作價一萬元。跟著,楊授城再以十萬元一本的作價, 把此書賣了給張致成。這樣下來,我的一本簽名作品的市價就是十萬元,我擁有一千多本的簽名本,市價就是一億多元了。我因而變成了億元富豪了。

 

 

這想法似乎並不實際。把一本書賣來賣去,有如傳球,你傳給我,我傳給你,只要買賣雙方合作,作價多少都可以,就是賣上一百萬元一本,又有何難?這明明是小孩子都懂得的老千局,可是放在股票和基金之上,就變成了可騙大人的老千局了。

 

 

6.2.1.1 股票就是《賭鬼》

 

 

基金經理可照上述的「賭鬼方法」,幾個人合起來,把一隻股票的股價打上去,以製造虛假盈利。

 

 

基 金贏虧是以市價入賬,只要當時的股價高企,就可當成盈利。由於有些股票的流通量就如《賭鬼》,只要幾個基金經理齊心合力,上升五七倍以至十倍,也是易如反 掌的事。不在話下的,任由基金經理胡亂操控的股票,絕非好東西,通常都有點虛假賬目。大家不時見到一些兩三年間升了三五七倍的股票,期間有盈利上升的支 持,然後在短短時間突然插水,大跌三五七九成,甚至因虛假賬目而(永遠)停牌,九成就是這種貨色。

 

 

6.2.1.2 按市價入賬之笨處

 

 

按市價入賬是豬一般的想法,是豬一般的會計專家想出來的。在聰明絕頂的我的眼中,會計師幾乎全是豬,因為現代會計學的操作方式蠢得像豬,當會計師學習專業時,遂感染了這種豬形病毒。

 

 

一言以敝之,不同規模的公司應以不同的方式去入賬,我買了一萬股長江實業(股票編號﹕1),勉強可以市價入賬(其實我都不同意),因為我馬上可以市價沽出。可是,有一個投資者持有一億股長江實業,市值數十億元,非但無法以市價沽出,也無法立刻沽出,在這種情況下,以市價入賬顯然是荒謬兼且愚蠢。

 

 

 

(至於會計師們以會計方式去評論公共財政,就更是豬八戒加三級,如有機會,我會另書痛扁之,不會客氣也。)

 

 

 

大家可別以為仙股殼股福佳股才會難以沽出,你不妨幻想沽出二千萬股長江實業,或者沽出一億股「匯豐控股」(股票編號﹕5),看看股價會跌上多少?一隻基金可能持有一間公司的10%股票,一口氣沽出時,可令股價跌上八九成。我幻想某君持有10%的「匯豐控股」(這只是假設,因為沒有人持有這數目的匯豐),數目大約是10億股弱,如果在同一天沽出,涉及資金大約一千億元。我的估計是匯豐的升跌和成交比大概是1億股(誤差約上下三成)和一成股價(誤差也是上下三成),這即是說,10億股的沽盤可把匯豐的股價插低三至五成,視乎市場氣氛而定。

 

 

我 的高見是,基金經理必須在不限定的某日,把手上資產全部平倉,方可計算利潤。或曰﹕可不是很麻煩嗎?平倉之後,再要重新建立投資組合,非但困難,買賣時也 有虧蝕。答曰﹕先前豈非說過,基金宜三至五年結算一次績效,計算一次花紅,我可不相信股市竟可如此好景,三五年之內不見熊市,連一次清倉結算的機會都沒 有。

 

 

6.2.1.3 限定數量的市價入賬

 

 

 

還有一種計算方式,就是持有股票總發行量的0.1%的股票或以下,可按照市價入賬。0.1%未免嚴格,但我想了又想,持有1%的股票,要沽出也不容易,就是0.5%,也有一定的難度。以我的經驗,安全點應在0.1%0.3%之間,既然如此,我就保守點,說0.1%吧。

 

 

 

記著,不管是你本人,還是基金,持有0.3%以上的單一股票,都不能以市價入賬,更不能把其股價盈利當真。如你是基金的股東,因在這會計原則下而發放了紅利給基金經理,那,我很不願意這樣直接的侮辱(花了錢來買我的書的)親愛讀者,但就算我不說,也掩飾不了這事實﹕你已當了羊牯。

 

 

 

6.2.2 例子二﹕偷錢

 

 

 

有一些垃圾股票,本來一毛錢也不值,但股價從一毛錢打到十塊錢,一個正常人當然不會去買,但假如用的不是自己的錢,而買了之後有回扣,那就另當別論了。這種狗皮倒灶簡稱為「偷錢」。

 

 

 

假設有一位基金經理,買了一億元的垃圾股票,自己收下了一千五百萬元的回扣,當然十分過癮。但是,這樣明顯的偷錢行為,明眼人一看便知,不會被揭發出來的嗎?

 

 

 

話 說古代中國同現代中國一樣,都是賄賂盛行,其中一種最熱門的賄賂,便是購買功名。購買功名的交收方法,實在費煞思量﹕先付錢,又怕受賄者收錢後不辦事,先 辦事,又怕行賄者得了功名後不認賬。幸好中國人是最天才的賄賂民族,終於想出了交付關節的妙計來。那就是行賄人寫下一張借據給受賄者﹕新科舉人周顯欠趙天 生紋銀一千兩。如果周顯中舉,這張借據當然有效。如果周顯不舉,我指的是中不了舉人,既然周顯不是「新科舉人」,這張借據也就無效了。

 

 

 

(閒 話一﹕按照定義,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因此中國人不是民族,漢族才是民族。在中國的大族當中,維吾爾族和蒙古族都非中國的專利,在國境以北太陽以西都分別有 其種族的獨立國家,那麼中華民族應否包含他們?照錢賓四先生的想法,中華是一個文化實體,「夷狄」行夷狄之道,則視之為夷狄,行華夏之道,則華夏之。這是 美國的立國精神之一﹕以meme而非gene來決定。如果這樣,「中華民族」這名詞是否政治正確?既然我們是多民族國家,還是乾脆叫「中國人」算了?)

 

 

 

(閒話二﹕上述故事的原版好像是「狀元」,但照我對中國歷史的所知,狀元的選拔過程嚴格,難以賄賂而得。上述故事只可能出現於會試,因此我改為「舉人」。)

 

 

 

上述故事是意圖或企圖說明,只要有利可圖,中國人甚麼狡猾的方法都可想得出來。那位聰明的基金經理可以有以下的做法﹕

 

 

 

1.      遇上牛市第三期時,基金的投資組合大賺了五六億元,就算蝕了一億元,也是小兒科,影響不了大局。到了這時,有誰會去挑戰一位賺大錢的基金經理的少許投資錯誤?

 

2.      買 下這一億元股票後,無論基金經理和股票的幕後老闆都想善後,兩人不妨各拿一千萬元出來,把股價再打高五七成。操作詳情,請參考上一節。股價打高之後,在一 兩年後,終於還是會跌至它原來的價值,但到時基金經理可能已退休,也可能遇上了每個投資者都難以逃避的股災,既然是股災,股價大跌自也有合理解釋了。其 實,只要買入後的一年間,賬目顯示出盈利合符預期,股價節節上升,已證明了當時的買入決定正確,以後的事,管他娘吧。

 

 

 

6.2.3 例子三

 

 

 

例子太多了,不能盡錄。為了不想多寫一本書出來,只能打住。

 

 

 

6.2.4 分散投資的謬誤

 

 

 

有一種說法,指出由於基金的規模龐大,可發揮規模效應,例如可買一藍子的投資產品,以分擔風險。這當然也是屁話。

 

 

 

關於規模效應和分散風險,是兩個常見的錯誤觀念,我要留待下一本專門講理論的書,才同大家討論,以下只能講大概。

 

 

 

1. 在 投資世界,沒有規模效應這回事。資金越大,管理越難,這是定律。如果你持著十萬元,平均年增長率五成,實在易如反掌。但你持著一億元,要增長兩成都很難。 巴菲特的勁處並非他的投資年增長三成,而是多年來一直如此,直至現在,他的投資組合如此龐大,依然有著增長,這才是大師級的手段。

 

 

 

2. 凡 是風險分擔,都會影響投資成績。我叫你挑選一隻股票,你會挑最好的。我叫你挑十隻,第二至九隻比起第一隻來,一定越來越衰。你購買的東西越多,水準就越 差,這是定律。更何況,很多時候,風險並非由分散投資可以分擔得了,在金融海嘯期間,幾乎每種投資產品的值格均下跌,便是一例。(外匯是例外,因為它算的是與其他貨幣的相對價格。)

 

 

 

在這裏,我並非提倡不分散投資,因為有時會發生一些料想不到的突發事件,令你的投資血本無歸。例如在2007年中持有「中信泰富」(股票編號﹕267),一宗炒膿澳幣就可令你血本無歸。我的意思是﹕分散投資有其限度,既然有限度,為甚麼不親自去分散,例如說,買幾隻股票,再存進一些定期存款,已經是很好的分散投資方式了,何必假手於基金經理呢?

 

 

 

6.4 甚麼基金都不要買

 

 

 

基金很多種,上文顯然有著一竹篙打一船人的意味。我的原意並非如此,本想寫下一些漏網之魚,但想來想去,還是決定一網打盡。

 

 

 

6.4.1 自製指數基金

 

 

 

一些我很尊重的作家,例如寫《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的Burton Malkiel,雖然也反對買基金,但卻提倡買指數基金。我的高見是,指數基金的管理費用固然較低,但購買指數的回報率也不高,為甚麼要被基金經理賺這些錢?

 

 

 

如果資本只有三兩萬元,應把錢留來以防急用,不應購買難以沽出的基金。如果你有十多萬元的資本,為甚麼不自己挑選三數隻藍籌股份,它們已代表了指數的最重要部份,例如說,「中國移動」(股票編號﹕941),「匯豐控股」、「和記黃埔」(股票編號﹕13)、「新鴻基地產」(股票編號﹕16),至於五行三保,選出兩至三隻最有潛質的就可以了。你既有「新鴻基地產」,便不需要「恆基地產」(股票編號﹕12),至於「思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