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期貨資管“趕集晚”又“遇城管” 轉型主動管理痛點待解

從2016年7月資管“新八條底線”到2017年2月的“資管大一統”,再到近日郭樹清掀起的監管風暴,大資管行業的業態正慢慢得到重塑。作為資管行業最“年幼”的分支,昔日十分依賴通道業務的期貨資管正在艱難轉型。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自2月份以來,多家期貨公司資管業務正朝著主動管理轉型,主要方向包括CTA基金(商品交易顧問)、FOF基金,金融衍生品相關、打通期現的產品。但在期貨公司自身存在人才短板、產品設計和行業監管方面仍有較多制約、FOF基金形成核心投顧池風險成本偏高等幾座大山的壓力下,期貨資管轉型之路難言通暢。

“趕集晚”又“遇城管”

期貨資管的發展始自2012年,隨著《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於當年的頒布實施,首批18家期貨公司獲得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資格,期貨公司得以正式加入大資管行業。2014年12月,《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規則(試行)》正式發布,期貨行業呼籲已久的“一對多”正式放開,期貨資管自此迎來高速發展。

中國基金業協會統計數據便顯示,截至2014年底,期貨行業資管規模僅124億元,至2015年底躍升至1045億元。2016年商品牛市之下,期貨資管繼續高歌猛進,2016年底規模達2792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期貨資管絕對規模有明顯提升,但相較起券商資管、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和私募基金等資管行業老兵而言,其體量依然很小。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期貨資管規模占整個大資管行業規模僅為0.53%。

“從整個期貨資管發展的過程來看,2016年以來陸續出臺了一些新的規定和統一監管的政策。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期貨資管‘趕了個晚集還遇到了城管’。”恒生電子執行總裁官曉嵐在中國期貨分析師暨場外衍生品論壇上表示,期貨資管產品的發行和募集在2016年前六個月節節上升,7月成為發行火熱到發行驟冷的轉折點,產品發行數量和募集規模同降。

2016年7月15日,證監會發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簡稱《暫行規定》)。這是2015年3月實施的“八條底線”的升級版,被業內人士稱為“新八條底線”,也是期貨業界人士口中的第一個“城管”。

“新八條底線”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嚴控杠桿倍數,禁止證券期貨機構為“配資”業務提供便利。杠桿倍數方面,股票、混合類資產管理杠桿倍數最多不超過1倍,員工持股計劃則最多不得超過2倍;期貨、固定收益、非標類資管計劃杠桿不得超過3倍,此外其他類型資產管理計劃杠桿倍數不得超過2倍。

“期貨資管起步晚絕對規模小,而且以前通道業務占比在八成以上。多數投資顧問選擇期貨資管作為通道,正是看中了杠桿倍數可以做到比較高這一特點。”國內某排名前三的期貨公司資管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16年上半年發行的期貨資管產品中,結構化產品占比偏大,“新八條底線”的出臺讓期貨資管長期以來“依賴通道賺錢容易”的局面成為過去時。

2017年2月,由央行牽頭、一行三會共同參與制定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在資管圈引起強烈震動,期貨資管也迎來成長過程中的第二個“城管”。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去嵌套、降杠桿、減通道、破剛兌”的監管思路之下,期貨資管去通道化,做出戰略調整迫在眉睫。“行業發展的初期就迎來規範化監管,也是一件好事。回歸本源、做優做強自主管理是資管發展的趨勢,金融業全資產混業經營是方向,統一監管是大趨勢。”永安期貨資產管理總部總經理王建斌向記者表示。

發展主動管理痛點何在?

據記者了解,目前期貨資管轉型主動管理的主要方向是結合自身優勢,發力CTA基金,FOF基金,金融衍生品相關、打通期現的產品。

王建斌認為,和銀行、信托、基金、證券等金融同行相比,期貨資管的優勢在於更能理解杠桿的威力與風險,更懂得管控風險,更熟悉T+0交易機制,更懂雙向多空對沖交易機制。“這些優勢使得期貨資管更能運用好杠桿等’雙刃劍’來管理資管產品,產品多數具有對沖套利的特點。”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期貨資管應該要為實體經濟服務,但目前看來,行業整體受到的限制仍然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期貨資管產品為實體企業服務的能力,以及為實體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的能力。

“目前資管產品不能參與商品期貨實物交割,不能留倉進入當月等,甚至其交易條件與交易對手和產業資本相比都是不公平的。”前述期貨公司資管負責人建議,如果允許特定的資管產品,比如一對一產品(實體企業出資設立)可以進行實物交割,可以隨時申贖等,將來再逐步擴大到專門設立可交割商品的資管產品,則不僅有利於資管業務的開展,更有利於期貨發現價格,套期保值功能的實現。

除了在產品設計和行業監管方面受到的限制,期貨業界也普遍認為,當前期貨資管發展自主管理的一大痛點在於期貨公司的人才和團隊建設,其中最為核心迫切的是投資經理或投顧團隊。

“要麽加強公司自身資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或者引進成熟的海歸人才,目前只有這些條辦法,但尷尬之處在於,並不是所有公司都像行業龍頭那樣具備吸引和留住核心投研人才的實力。”前述資管負責人表示。

也正是由於期貨公司在整個市場的薪資競爭力較弱、留不住特別優秀的投研人才,扶持優秀投顧做強做大、發力FOF基金也成為當前期貨資管轉型的一大“香餑餑”。

記者從多家期貨公司處了解到,《征求意見稿》2月出爐至今,多家公司已在FOF基金進行探索。但值得註意的是,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發展FOF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積累並形成穩定的投顧池,並不是所有機構都適合參與。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FOF產品的收益一般都落在2%-9%的範圍內,所以無論是分散還是集中大概率都是這個結局。當然如果FOF產品只配置了兩個領域的子基金,那也有可能把收益做上去,但這就與四面撒網發現並培養優秀投顧的初衷相背離。”王建斌說。

前述資管負責人也表示,形成FOF產品的核心投顧池通常需要兩年甚至三年,比培養自己的投資經理時間要短,但是付出的風險成本會更大。形成固定的優秀投顧池之後,才能在後續的投顧配置中組合不同風格和策略。“欲速則不達,如果不積累投顧池而盲目追求高收益的投顧,3年之後,你想建立的FOF還是難以建立,投資業績也許會為零。”該負責人說。

形成FOF核心投顧池需要一定時間,但並不是所有投資者都願意等待。“有一句玩笑說,中國投資者也就給你6個月的時間,6個月沒有成效就要撤資了。”上海量金資產董事長孟誠便表示,目前市場上多數投顧募集到的資金都有時間限制(多為1年期封閉產品),一旦收益不達預期,投資者便會贖回。

王建斌也分析表示,目前期貨資管FOF產品至少要兩層結構,再加上期貨端落地時再算一次,實際上是對凈資本的三次沖減。“在目前資管產品並沒有降低對凈資本的沖減比例且FOF投顧池還不穩定的情況下,大力發展FOF,收益低會導致高凈值客戶不滿意、客戶可能流失,其次對凈資本的損耗很大。”據此他建議,期貨資管FOF初期最好是對單一機構或者少數機構發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