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為年報透視:焦灼之下的戰略機遇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1/162344.shtml

華為年報透視:焦灼之下的戰略機遇期
誇克點評 誇克點評

華為年報透視:焦灼之下的戰略機遇期

華為全球市場布局整體均衡,更有中國市場後盾,抗風險能力強。

本文由誇克點評(微信ID:Quark_media)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王如晨

華為將進入一段焦灼期,但它也在其中把玩著巨大的戰略機遇。

這家公司今日發布了2016年年報。全球銷售收入52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其中病,運營商業務同比增幅超過20%,企業級、終端業務超過40%。這種體量之下,能有如此數字,非常震撼。

不過仍有不太樂觀的信號。而且它不像是2016年獨有,更像是未來兩到三年的常態。那就是,它的綜合毛利下滑,凈利371億元,同比微增0.4%。

考慮到2017甚至2018年的全球經濟形勢以及諸多市場要素,未來一個周期,華為可能將遭受營收與利潤增幅同時放緩的雙重壓力。

首先是運營商業務。我們看到,全球許多運營商調低了2017年資本開支。比如北美AT&T、Verizon、Comcast等持平。你會說,北美不是華為重鎮,歐洲才是。但沃達豐們同樣如此。亞洲這邊,日本KDDI之前計劃新增6%,但已調整為零;NTT DoCoMo未來兩年開支則比前兩年減少2000億日元。

更麻煩的信號是,國內三大運營商,2017年資本開支說是3100億元,同比減少462億。其中,中移動同比降6%,中國電信同比降8.1%,聯通同比下降37.6%。

當然也有運營商提高了預算。比如澳洲電信、意大利電信等。但相比全球範圍,只是一絲平衡,可能無法改變整體不樂觀。

這會直接影響華為運營商業務。2017年,運營商業務營收即便繼續成長,幅度應該很難超越2016年。

當然,手機與企業級業務應該會填補,從而促成整體規模提升。2017年,盡管整個外部形勢不利,華為企業級業務,一定還會有相當程度的增幅,這個周期,整個中國已經處於產業升級、結構調整、供應側改革語境中,確實是華為互聯網、軟件及服務形態產品的最好時光;而華為手機出貨應該至少與去年持平甚至還能超越。它們能扮演推動華為成長的力量,尤其是後者。

但尷尬的是,華為綜合毛利可能會再度面臨考驗。最後一天擔任這一輪輪值CEO的徐直軍表示,2016年,華為終端規模增長導致銷售成本大增,拉低整體毛利。2017年,華為手機提價,可能會有不錯的利潤空間,但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也非常難說利潤結果。

這不是徐直軍一個人的感受。任正非前段時間也曾對余承東發出批評。余承東的回應是,讓利渠道很多。這表述其實很矛盾。華為手機過去就是社會化渠道不利。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年份,如果單方削弱渠道利益,可能引發合作矛盾。

說到這一點,徐直軍表態其實已經非常不客氣。我記得很清楚,去年在分析師大會上飯,當記者追問終端如何盈利時,他如此回應:“這個得問余承東。”

而今年,他的回答同樣如此。這說明,截至目前,華為終端想在規模增長、毛利提升之間做出好的平衡,還很難。

我相信,2017年,余承東肯定是壓力山大。

其實你能從華為終端近期產品策略上感受到不同。過去它的硬件簡直冗余,存儲、電池容量都很闊綽,而今它開始控制供應鏈,嘗試從硬件溢價過渡到品牌溢價。這一步確實合乎產業邏輯,但能否驅動更大規模出貨,同時創造較大毛利空間,還需要耐心等待。我個人的判斷是,一點不樂觀。

我甚至判斷,未來2到3年,整個華為集團,都會處於營收與整體獲利增幅放緩雙重壓力之下。

那麽,華為是否就陷入了一種不可逆的情境中?

這要看你怎麽觀察一家企業的發展。你是期望它一直飛奔然後突然高崖墜落折騰再起,還是期望放緩節奏犧牲短期業績鍛煉內容走出焦灼走過無人區迎接下一個世代?

過去兩年,它的規模狂飆突進,加上毛利、技術、品牌、對外傳播的畫風與尺度,多個層面光鮮靚麗,獲贊無數,已嚴重審美疲勞。雖然談不上什麽迷失,但它似乎卻在持續透支著積累,文化、價值觀、組織管理都面臨巨大考驗。

當然更願看到華為走第二條道路。如此審視它,我覺得,它前面的道路遠沒有盡頭。它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眼前一段應該稱得上焦灼期,也可以稱為轉換期。從傳統IT與互聯網時代的ICT基礎設施,過渡到未來物聯網、全鏈接時代的新型ICT基礎設施,需要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不像過去那樣,主要針對運營商,而是涉及更廣泛的產業群、企業群,以及大眾生活。它本質上是一次全面的雲化進程,涉及整個社會的理念革新。它不可能由華為獨立完成,這是一個全新的生態時代。

但無論是戰略層面,還是戰術層面,我還是相當看好它。

微信圖片_20170401110320

一是29年來戰略聚焦數據傳送管道,研發持續高強度投入,各個細分領域的突破仍然十分可觀。

前段時間,某機構披露了華為在歐洲市場的專利布局,加上過去半年z走向海外前線聽炮火的動作,以及最近在全球市場的open-lab大規模落地動作,應該說,華為多版塊業務並沒有瓦解它的戰略專註。

二是商業模式,它的垂直整合能力強。截至目前,如果考察綜合性的ICT能力,華為在全球產業中的地位仍在進一步提升。

你能從單一維度尋找到許多對手。比如愛立信、思科在通信業;英特爾、高通、Nvidia在芯片領域;IBM、甲骨文在服務器等領域,甲骨文、IBM、微軟、SAP等在軟件領域,蘋果與三星在手機領域,都能讓華為吃許多苦頭。但若要站在整個產業鏈維度,尤其是“雲管端”以及複雜的增值服務上,這類企業未來越來越職能參與局部競爭,你在市場已很難找到第二家整體足以匹敵的對手了。

如此,華為的價值鏈更長,加上它不斷強化的技術研發、開放、被集成戰略,它在全球市場的參與感越來越強。當然,短期內,美國市場除外。

華為生成這種商業模式絕不偶然,而是一個新舊經濟融合趨勢的產物。這個融合的進程里,需要有一種垂直整合的企業組織,以便更能高效、強力、甘冒風險地打開下一個窗口期。

三、華為全球市場布局整體均衡,更有中國市場後盾,抗風險能力強。

過去多年華為更多依賴歐洲,但2014年以來,它在本地沖刺非常快。2016年年報,我們能看出,運營商、企業級業務、手機等都享受了本地市場巨大紅利。

盡管競爭激烈,2017年面臨許多不確定性,但可見的未來,中國市場的絕對規模,仍將扮演它的後盾。

美國市場暫時無法壯大。我相信,未來的5G時代,行業、區域國家必須大規模融合、互動才能發揮效能,美國如果繼續封鎖市場,一定會遭遇艱難的挑戰。它反而會給華為創造更大的參與機會。

四、華為諸多業務板塊,已經像馬雲為阿里版塊描述的“履帶戰略”一樣,有一種穩定的生態特征。

5G正式開啟前,管道會繼續擴充,但運營商業務可以看得見未來。它的特征是穩定成長,增幅有限;華為終端會繼續成長,到達一個高點後會調整、優化商業模式;而在我眼里,這個周期,華為的企業級業務有望獲得巨大成就。去年的增幅,超過40%,非常罕見。當然你會說,基數小。但400多億的絕對值已經不小。你看看中國有幾家同類企業營收超過這個數據的?在本地,它已是個龐然大物。未來幾年,它的增幅應該還會維持相當的數字。

5G開啟之後,華為的“履帶戰略”會重新轉換,運營商業務會再度迎來一次巨大的擴張。它體現為無所不在的鏈接能力。物聯網與全面雲化會驅動整個行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周期;隨之而來的是無數碎片化的終端,我相信屆時大眾生活不可能像現在這樣過度依賴手機,整個終端會有幾何級的擴充。華為一定會涉入更多終端市場;而企業級業務,也會在多重鏈接支撐與終端用戶訴求驅動下,再度發生所謂供應側的變革,從而獲得更大規模的壯大。

這是一種結構的輪換,我相信會持續、反複發生。只是說,華為未必每一輪都能抓住產業的節奏,持續扮演引領者。

在我看來,未來華為真正強大的對手,可能不再是上面單一的企業,而是一個個產業聯盟,或者生態組織。比如甲骨文最近正在收購埃森哲,可能會沖擊部分關鍵行業市場。但我預判的更大競爭格局是,華為會遭遇阿里、谷歌、亞馬遜、騰訊等互聯網企業的挑戰。在這個pre-5G周期,後者一定會與上述企業群,尤其是全球運營商、上下遊之間發生整合,從而生成不同於華為現在的生態。

五、以上層面當然更多側重戰略,從戰術上來說,華為對於業務的定位也很精準。它在4G上的持續耕耘、4.5G上的務實定義,乃至5G生態上的提前滲透——你看看它在各大主力市場的國際標準組織的參與度,不是吹的。當然還有物聯網、數字化轉型下的雲化、大視頻、大應用、人工智能,以及它描述的ROADS路徑,確實吻合著這個周期的產業演進。

你分開來看華為的每個戰術,其實都是目前比較熱的概念。只是,它用自己整體的戰略包裝起來,你一眼看不到背後對應的技術、產品、方案優勢。

所以,回到眼前,站在這2017年的春天,再審視華為2016年的財報,盡管有多重不利信號,並可能體現在2017、2018財年,但若站在未來格局,無論風險還是短暫的商機,這都是一朵朵的小浪花而已。而巨大的產業機遇,則隱含在這段大約3年的焦灼期背後。

這個階段,越是波折多多,整合多多,調整多多,越能盡快適應未來周期的挑戰。雖然我們沒法給出確切的格局,也無從判斷華為自身3年後的真實面,但若從現有的市場要素看,確實也很難找到比它更有機會的企業了。

華為 戰略機遇期 研發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1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