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正在上演一場殼資源“去庫存”大戲,一定程度來講,如同A股IPO堰塞湖泄洪一般。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21日,3月以來公募基金行業又有130只新基金成立,按照此速度,本月基金成立數量極有可能逼近歷史較高水平。只不過,基金發行高潮背後並非市場繁榮所致,而是由監管指導下全行業“殼資源”被動去庫存所致。
3月中上旬,監管層公布了一份截至2月底全行業公募基金產品募集情況的文件,其中74家公司存在逾6個月超期未募集的情形。實際上,早在去年12月,監管層已在業內傳達了相關指示,即2017年1月起,產品獲批而超期未發的情況占比超過60%的基金管理人,日後申報基金產品將受限。基金公司若想繼續申報產品,需通過現場檢查,一個月內可以申報一只新募集基金產品的註冊申請。
上述74家基金公司均存在不同程度超期未發情況,比如中金基金公司超期未發的占比為100%、中融基金為67%、中郵創業為83%。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獲批超期未發產品數量占比超過60%的話,基金公司一個月內正常將無法被接受產品註冊申報材料了,幾乎不會有一家公司會冒著監管核查的風險去申請申報一只產品,一旦核查出問題便是大問題。
基金發行高潮背後
沈寂一段時間的基金發行市場再度爆發。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21日,3月以來共有130只新基金成立,這一數據僅低於2016年12月的213只、2016年11月的181只和2015年的149只。在3月剩下的10天里,若按此前每天成立6只產品的節奏,那這個月份基金成立數量極有可能逼近歷史較高的水平。
然而,基金發行數量的井噴並不意味著市場的繁榮,相反從歷史數據的對比來看,當前基金的發行處於弱勢。據Wind資訊統計,今年3月以來,成立的130只基金發行份額共計1022.83億份,平均到一只基金頭上約為7.87億份,而對應的平均發行時間約為25天。這一發行數據遠低於過去兩個會計年度內的平均情況。2016年,共有1151只基金發行,規模總計1.83萬億元,平均募集份額9.41億元,每只基金平均募集時間約為15天;2015年822只基金成立,募集金額總計1.64萬億元,平均募集份額20億元,單只基金平均募集時間約為12天。
從基金發行的角度來看,今年是公開發行較為困難的一年,延期募集的現象屢見不鮮。近期中信建投發布公告稱,中信建投睿康混合基金原定於2月13日起募集至3月23日募集結束,延期至4月21日。而在3月份成立的基金中,萬家家泰、興業18個月定開債基、安信新低點、民生加銀鑫益、萬家家盛、海富通欣盛定期開放、國泰融信定增等基金的發行期時間為86至92天不等,基本用足了3個月時間。據證監會7月7日發布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的第十一條規定,基金募集期限自基金份額發售之日起不得超過三個月。此外,行業內有接近兩成的新基金募集時間超過60天。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稱,3月份基金成立數量多,主要是去年12月起發行的基金數量特別多,到了今年3月份必須要成立。據Wind資訊統計,從基金發行起始日角度來統計,去年12月基金發行數量189只,僅次於委外定制基金發展高峰期的2016年11月,但當時的情況是基金市場頻現新產品單日、快速成立。
監管指導行業亂象
2016年,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經歷了產品數量大擴容。盡管遭遇過此前的“股災”以及去年10月以來的債市調整,但在委外資金的推動下,公募行業“量價齊升”,一年發行數量破千只,整個行業體量站上9萬億大關。
一邊是委外資金的蠢蠢欲動,一邊是基金市場踐行的註冊制,很多基金公司都在積極申報新產品以備日後應對機構以及市場風口所需。這也造成了行業內大量產品獲批而超期未發行的情況發生。
3月中上旬,證監會公布的一份截至2月底的全行業公募基金產品募集文件顯示,74家基金公司已獲批的而超期未發行的情況,比如中金基金、中融基金、中郵創業批而未發的比例高達100%、67%、83%。按照監管最新要求,基金管理人存在基金產品超過六個月進行募集,需要對原註冊事項進行實質性調整的,可向證監會提交變更註冊申請。基金管理人一個月可以申請一只基金的變更註冊,每只基金產品的變更註冊申請不能超過一次,變更註冊申請獲批後應當在6個月內進行募集。對於超期未募集產品數量占比超過60%的基金管理人,經現場核查,在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投資運營、人員配備等方面不存在相關問題的,每一個月可以申報一只新募集基金產品的註冊申請。
華南一家基金公司渠道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實際上監管的態度還是相對柔性的,過去半年不間斷地進行政策指導,顯然是繼續在呵護著基金市場的健康發展。
去年10月末及11月初,針對基金公司快節奏申報產品的“囤殼”亂象,監管層窗口指導基金公司的產品發行工作,規定一個月內,各家基金公司上報產品數量不得超過10只。此後,這個行業開啟了獲批“殼資源”的去庫存期。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去年12月監管也曾下發通知稱,要求自2017年1月起,對於超期未募集的基金產品數量達到或超過已批複未募集基金產品總數60%的基金管理人在產品申報上將受限;基金公司若想繼續申報產品,需通過現場檢查,一個月內可以申報一只新募集基金產品的註冊申請。
華南一家基金公司產品經理稱,本次監管發布了截至2月末各家基金公司超期未發行的數據,警示業內囤殼未發的公司將遭遇不能申報產品的後果。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場總監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理論上監管來現場檢查如果沒有問題的話,一家基金公司可以一個月內申報一只產品。但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家公司願意冒這個風險。“一旦有任何一個問題被檢查出來,就有可能是大問題。”
證監會網站最近一次披露的信息顯示,進入3月份,僅有鵬華基金、廣發基金、上投摩根、平安大華、華富基金、建信基金的新產品申請材料被證監會所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