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外機構及國內投資者不約而同的將目光投向港股時,年報的接連披露加之醫藥類上市公司的並購事件不斷“吹風“、公布,港股市場上醫藥類股票在近兩日迎來了爆發。
包括華潤醫藥(03320.HK)、複星醫藥(02196.HK)、上海醫藥(02607.HK)在內的港股醫藥類上市公司均接連創下最大漲幅,並錄得年內最高股價。
自3月15日至記者發稿時止,華潤醫藥的五日漲幅達9.7%,上海醫藥為6.7%,複星醫藥達6.4%。其中,華潤醫藥在3月17日年報公布後接連大漲兩個交易日,均創下了自上市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3月17日晚間,華潤醫藥公告2016年年報,這也是華潤醫藥自港股上市後的首份年報數據,其中顯示:在2016財年中公司營收1567億港元(合人民幣約1393億元),同比增加6.9%;毛利241.09億港元,同比增長3.9%;凈利28.21億港元,同比下降1%。
盡管財務數據並不顯眼,但值得註意的是,在這份首秀的年報中華潤醫藥特意提到其自成立以來就透過一系列並購達致增長,上市後亦推進多個並購項目。並“暗示”未來還將加強在制藥、分銷、零售各業務板塊的戰略並購和國際合作。
無獨有偶,複星醫藥、上海醫藥也都是借由“並購”事件開啟了上漲之路。先是3月9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道,上海醫藥正聯手CVC Capital Partners加入對德國史達德大藥廠的競購,上藥對此回複曖昧,稱:近期與多個歐美醫藥企業進行過初步接觸,但目前尚未發出正式意向。這份曖昧不明的回應讓市場“想入非非”,畢竟自去年斥資9.38 億元收購澳洲保健品公司Vitaco 60%的股權以來,上藥就已經著筆書寫“出海”履歷,其信任董事長周軍也曾表態要進軍歐美。
3月18日,複星醫藥公告斥資9000萬美元完成收購瑞典醫療器械公司Breas Medical Group 80%的股權,計劃將其家庭護理通風及睡眠呼吸暫停設備引入中國市場,借此布局國內正日益關註並迅速成長的呼吸醫學業務。
並購事件的陸續曝出點燃了港股醫藥類上市公司的上漲通道,不過就其背後,港股與A股的估值差異,可能是投資者願意布局的真正原因。
瑞銀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童少靖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從估值角度看,港股市場上的醫藥股比A股市場上的要明顯有吸引的多。”瑞銀在今年初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們計算了目前港股市場30家主要的醫藥股PE(估值),對比A股市場100家醫藥股的PE,發現港股市場平均為16倍,而A股市場則達30倍。從估值角度,瑞銀證券作出判斷目前港股市場上的醫藥股可能正處於價值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