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博世集團發布《借鑒德國工業4. 0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制造業總體上大而不強,結構性矛盾突出,應通過組織保障、產業政策、創新政策、人才政策和國際合作五個方面的舉措,形成推進工業4.0戰略實施的政策合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中國工業、制造業部門能否成功實現轉型升級,直接決定了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穩定發展並進入到高收入國家的行列,未來十年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
為實現智能制造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報告提出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12345戰略和"三步走"實施路徑,包括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破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加速已有技術的擴散應用、加快標準體系建設等政策建議,並就汽車、裝備制造業、家電、電子信息和能源五大產業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
報告建議,應盡早布局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鼓勵大型企業的聯盟協作,鼓勵具備資源條件的互聯網企業向工業領域滲透。鼓勵工業電商和供應鏈金融先行,依托智能產品培育大數據生態,鼓勵各垂直生態內的龍頭企業發展工業雲服務平臺。
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制造業整體尚處於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的階段。不同行業、地區和企業間的自動化程度和信息化能力存在巨大差異,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這也使得中國制造型企業在向智能制造的轉型過程中,將呈現多樣化的需求。
中國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及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中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國內部分行業、企業己經加大了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技術和人力資本投入,如青島海爾、三一重工、沈陽機床、中國石化、青島紅領等。但是,總體上仍然處於探索階段。
報告認為,實現中國的智能制造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逐步實現生產制造自動化、流程菅理數字化 企業信息網絡化和智能制造雲端化。隆國強表示, 按照工業4.0的理念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並不僅僅是少數龍頭企業的任務,需要眾多中小企業參與進來,在全產業鏈、全環節來推進,形成整合大中小企業的生態 體系。
德國工業4.0對於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借簽意義。德國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施難納稱,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提升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力正成為全球趨勢。工業4.0是提升制造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需要結合不同企業的實際生產狀況、價值鏈優化的需求,提出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他同時表示,《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將幫助中國制造業在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中保持和提升核心能力和全球競爭力。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目前已有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20多個省區市出臺了具體的地方實施政策,各地形成了東部轉向高端裝備制造、中部產業升級、西部優勢產業突破的不同發展思路。
而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多省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了“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任務。其中廣西提出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湖北提出著力抓好50家國家和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範;安徽則提出在集成電路、太陽能光伏、智能機器人等重點領域聚焦發力。
2015年8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博世達成合作協議並正式啟動研究項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和博士集團董事長鄧納爾擔任項目負責人,具體工作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和博世中國負責。作為德國工業4. 0的重要發起者及領軍企業,博世在項目期間分享了德國工業4. 0的知識和經驗,並協助中方合作夥伴進行考察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