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的審議。(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9日《南方周末》)
2017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要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這一論斷點出了一條非常重要的中國經驗:開放。
改革、開放並不是兩個獨立並行的過程。事後看,改革意味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過程。但市場經濟這個目標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步確立的。開放意味著打開國門,讓知識進來,讓資金、先進的技術與管理進來,意味著直面全球競爭的壓力,倒逼自己提升能力、發揮潛能,意味著逐步厘清改革的準確目標,並堅持目標導向,砥礪前行。可以說,開放內蘊的倒逼機制,是改革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
正是全方位的開放,讓中國看到了一個熱火朝天發展經濟的世界,找準了自己在世界中的真實位置,從而以知恥而近乎勇的決心,引資引智推動現代化進程。因對外開放而湧進來的外資、因對內開放而湧現的民資,成為一條條鮎魚,攪動死水,激發生機,為改革提供“不得不改”的壓力機制,及“只能這樣改”的現實路徑。
事非經過不知難。習近平坦言:“當年,中國對經濟全球化也有過疑慮,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有過忐忑”,但是“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面,總有一天會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國勇敢邁向了世界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遊泳中學會了遊泳”。以學遊泳為喻,生動闡述了開放賦予中國改革的倒逼機制、壓力機制。
於是,中國從成功走向更加成功。不到40年,中國GDP總量躍居全球第二,是全球唯二的GDP當量超過10萬億美元的經濟體;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一些國家、一些人贊嘆中國的成功,但對中國成功背後的核心經驗重視不夠,或視而不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低速態勢仍在延續,“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擡頭,一些短視者只看到中國的成功,沒看到開放令中國成功;只看到開放讓中國成功,沒看到中國開放也讓他們從中受益。在這個歷史節點上,向全世界重申中國開放立場極有必要,讓開放成為全球共識極有必要。
“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作為中國向世界貢獻的重要經驗,開放將讓全世界人民“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結成真正的命運共同體。
開放孕育理解與共識,封閉滋生猜疑與短視。願人類在彼此開放中同呼吸共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