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摩根大通:中國對外並購活躍 2017年個別項目審批時間或延長

盡管2016年全球並購市場所宣布的交易金額達到3.9萬億美元,創歷史第三高水平,然而一些細節的變化則值得關註——總金額實則同比下降18%,撤銷的並購交易總額創下2008年以來最高紀錄,100億美元以上的超大規模交易總額同比下降39%。

走進2017年,監管審查的加強、全球政治不確定性激增等挑戰仍將延續。摩根大通近期發布了《2017年全球並購前景展望》報告,隨著全球GDP增長預期漸趨平緩,2017年並購市場的活躍表現將有助於加快企業的擴張。當前主要的潛在風險在於監管的不確定性以及股市的高估值。

摩根大通北亞區並購部負責人連漣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對於戰略性、有利產業升級的並購項目,政府支持的立場並沒有變化。”她稱,“從中國買方客戶的反饋來看,他們對於其獲得相關監管批準以及完成交易融資仍較有信心,但個別項目的審批流程可能需更長時間。”

Mergermarket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1月份披露的中企境外並購交易金額僅為47.72億美元,而去年第一季度該數字是820億美元。

2017全球並購料持續活躍

摩根大通預計,2016年的全球並購勢頭多將延續到2017年,表現為同比增速放緩但仍韌性不改。

回顧2016年,收購方充分利用低成本融資,現金交易占2016年交易的62%,高於2015年的54%;跨境交易活躍,占2016年並購總金額的 36%,也高於2015年的31%;收購方股價反應積極,交易宣布之後,收購方的股票價格超額回報率中值基本呈中性偏正面;就領先的行業部門而言,按金額計算,科技行業是2016年並購最為活躍的行業板塊,其次是電力、房地產和醫療保健。

同時,全球各地的收購方依靠戰略性並購擴大地理布局,提高創新能力,這體現在一系列擬議的交易中,如高通收購恩智浦半導體,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倫敦證券交易所 收購德國證券交易所(Deutsche Boerse Group)以及AT&T收購時代華納。

值得註意的是,2016年中國對外並購激增,中國對美國和EMEA(歐洲,中東和非洲)的並購交易分別比去年增長471%和252%。不過, 全球2016年撤銷的交易金額達到8,420億美元(769宗交易),創下自2008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持續增強的監管壓力。

摩根大通認為,由於企業面臨尋找新增長點以彌補內生增長後勁不足的壓力,預期2017年的交易量將會繼續維持現有水平。此外,低成本融資以及市場對收購方股價的積極反應也會在部分程度上鼓勵並購活動的增長。

關註高估值和政治風險

報告也提出,當前全球股市的高估值以及各地政治不確定性激增,都可能成為2017年並購市場面臨的挑戰。

首先,摩根大通認為,並購活動的一個最大威脅是股票市場估值。2016年,股市再創歷史新高,資產價值存在高估風險。由此帶來的結果可能是交易中的股票占比更高,以使估值保持一定的均衡。

數據顯示,標普500的遠期市盈率已經達到了17.6倍,這是2004年來的新高。截至過去一周,道指連續11個交易日創收盤紀錄新高,標普500指數以及MSCI世界指數已連續91個交易日未出現超過1%跌幅,是8年以來最長紀錄。

不過,連漣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股價相對漲跌並不是並購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關鍵還是要看項目是否具有戰略意義,以及能否嫁接中國的優質資產。”

她表示,“在中國買方角度而言,其實他們海外並購有很多的戰略考量,希望獲得海外先進技術和品牌,與中國生產能力、市場規模有效嫁接,希望通過並購獲得成倍的增長和回報,實現和原來企業能做的業務和能力更高數量級上的增長。”

也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美國這輪牛市漲主要還是結構性調整,漲的板塊都是以前沒有漲起來的傳統銀行業、基建行業等,但醫療、科技板塊整體並沒有錄得很大漲幅。如果減稅等優惠政策正式啟動,估值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就政策風險而言,摩根大通認為,美國新政府、英國脫歐漸成現實、中國加強監管審查都將成為2017年並購市場的政治不確定性。

有一種觀點認為,CFIUS(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其實對中國赴美並購並沒有那麽大的影響,反而特朗普政府里的幾個核心內閣成員將會在 CFIUS 里扮演著重要角色。

對此,連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類似審查目前還不明確,市場也還在觀察中,不過就歷史經驗而言,涉及到關鍵技術的行業並購案,美國可能會更趨謹慎,但一般消費品行業、工業制造業、食品農業等基本都能順利通過CIFUS的審查。例如先正達也通過CFIUS的無條件批準。”

她提及,“從數據來看,在中國對美國的並購交易中,真的沒有通過CFIUS通過的其實是絕相對少數,占比不超過交易筆數的3%。”

就英國脫歐的影響來看,摩根大通認為,無論英國最終“硬脫歐”還是“軟脫歐”,英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很可能會帶來更多的並購機會,包括正在進入新市場,尋找增長和擴張機會的英國買家,也包括憧憬與世界級企業聯手的外國買家,而英鎊匯率持續貶值也進一步提高了英國企業的吸引力。

中國對跨境並購審核趨嚴

近幾年來,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方面的勢頭強勁、交易金額不斷擴大。不過,由於中國監管層對於跨境業務的真實性審核不斷加強,疊加外部不確定,似乎中國海外並購的勢頭有所放緩。

去年9月22日,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管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司長郭松表示,外管局會支持正常的海外並購,對虛假投資會加以打擊。過去一年來,發現有企業和個人通過對外投資的渠道轉移資產,這是外管局關註的重點。

外管局管理檢查司司長張生會亦表示,根據2008年的條例要求,所有跨境業務加強真實性審核。

連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就我們目前參與項目的情況以及與相關部門的溝通,有戰略性、對產業升級有幫助的項目,政府對類似並購支持的立場並沒有變化。但有些監管部門明令提出的一些具體行業,比如對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的投資可能受到較大影響。”

“但從摩根大通的角度而言,因為我們參與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戰略性的,從中國買方客戶的反饋來看,他們對於其獲得相關監管批準以及完成交易融資仍然比較有信心,但個別項目的審批流程可能需更長時間。”

2016年12月初,發改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匯局四部門連續發布通告,監管層已密切關註到近期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出現的一些非理性對外投資傾向。業內人士也對記者表示,“當前對於企業在境外從事非主業投資的,類似並購失敗的可能性更大。”

一般來說,大額跨境並購都需要過發改委、商務部和外管局三道關,發改委註重項目的宏觀管理,是否符合產業政策宏觀調控;商務部的投資證書,主要是考慮統計中國資本對外投資的數額、行業等。但一般情況下,企業要從商務部門拿到投資證書後,才能到外匯局進行購匯。

“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公司在做跨境並購的過程中會更加謹慎,各方面的準備工作也會比較充分,企業也會尋找專業水平很高的服務機構早期介入,進而更有利於促進交易的成功。”連漣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